图书介绍

西洋教育通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西洋教育通史
  • 雷通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4666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教育史-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洋教育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绪论3

第一章 教育史的意义3

(一)教育研究之二途3

(二)教育史的领域4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务5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8

(一)教育史研究的意义8

(二)教育史研究的方法8

(三)教育史组织的顺序9

第四章 教育史的价值11

(一)历史的一般价值11

(二)教育史的价值12

第一编 古代的教育17

第一章 总论17

(一)西洋教育史的区分17

(二)古代教育的概观18

第二章 希腊的教育19

第一节 总论19

(一)希腊之建国及兴亡19

(二)希腊民族的特性20

(三)希腊的社会状态21

(四)希腊教育史的区分22

第二节 斯巴达的教育22

(一)斯巴达人的特性及国情22

(二)斯巴达的教育理想23

(三)斯巴达教育的实际23

(四)斯巴达的女子教育25

第三节 雅典的教育25

(一)雅典人的特性及国情25

(二)雅典的教育理想26

(三)雅典教育的实际27

(四)雅典的女子教育28

(五)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29

第四节 民族时代的教育29

(一)教育背景之变动30

(二)民族时代的教育理想31

(三)民族时代的实际教育32

第五节 希腊的教育家35

(一)毕达哥拉斯35

(二)诡辩派36

(三)苏格拉底38

(四)色诺芬40

(五)柏拉图42

(六)亚里士多德45

(七)布鲁达奇48

第六节 希腊教育的总评49

第三章 罗马的教育51

第一节 总论51

(一)罗马之建国及其兴亡51

(二)罗马人的特质52

(三)罗马的社会状态52

(四)罗马教育史的区分53

第二节 上古的罗马教育54

(一)王政期的教育54

(二)共和期的教育54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56

(一)希腊文化输入的影响56

(二)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57

(三)女子教育59

第四节 罗马的教育家59

(一)锡西罗59

(二)罗富斯61

(三)塞匿加61

第五节 罗马教育的总评64

第二编 中世纪的教育69

第一章 总论69

(一)新旧民族及诸国家之兴亡69

(二)日尔曼民族的特质70

(三)中世纪的社会状态70

(四)中世纪的思想倾向71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72

(一)基督略传72

(二)基督教的根本思想73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73

(四)基督教教育方法74

第三章 中世纪前半期的教育75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75

(一)家庭教育75

(二)问答学校75

(三)僧庵学校76

(四)其他的学校78

(五)庇尼忒派的教育78

第二节 本期的世俗教育79

(一)世俗教育的发达79

(二)查理士大帝与教育79

(三)亚尔弗烈大王与教育80

第四章中世纪后半期的教育82

第一节 教育基调的变动82

(一)社会基调的变动82

(二)思想界的变动83

(三)新教育之勃兴83

第二节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83

(一)市民教育的来因83

(二)市民学校之勃兴84

第三节 武士教育85

(一)武士教育的来因85

(二)武士教育之理想86

(三)武士教育之实际86

(四)女子教育87

(五)武士教育的变迁87

第四节 大学教育87

(一)大学教育的勃兴87

(二)中世纪大学的由来88

(三)中世纪著名的大学89

(四)大学的组织90

第五节 各种教团的教育91

(一)中世纪后半期的宗教团体91

(二)傅兰硕士坚派与其教育91

(三)杜美尼坚派与其教育92

(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团体92

第五章 经院哲学及犹太与亚拉伯文化94

第一节 中世纪教育与经院哲学的关系94

(一)经院哲学的真相94

(二)经院哲学与中世纪教育95

第二节 中世纪教育与犹太文化的关系96

(一)中世纪教育的要素96

(二)犹太人的教育特色96

(三)犹太文化与中世纪教育的关系97

第三节 中世纪教育与亚拉伯文化的关系97

(一)亚拉伯国势发展的过程97

(二)亚拉伯文化的贡献98

第六章 中世纪的教育家100

(一)克里门司100

(二)疴黎革尼斯100

(三)基利苏斯多姆士101

(四)奥古士丁101

(五)亚尔坤102

(六)马拉102

(七)圣韦度103

第七章 中世纪教育的总评104

(一)为宗教色彩最浓厚的教育104

(二)为精神集中的,情操本位的教育104

(三)主观主义,人道主义的倾向极强(武士教育是例外)104

(四)为极端受教权支配的103

(五)为教师均属宗教家,教育权能悉司于僧侣之手103

第三编 近世的教育109

第一章 总论109

(一)近世教育史的划分法109

(二)近世社会上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征109

第二章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113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113

(一)文艺复兴的真相113

(二)人文主义的真相115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115

(四)两者勃兴之原因116

第二节 人文主义的教育117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传播之概要117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119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120

第三节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家122

(一)佛葛里乌斯122

(二)韦多利诺123

(三)委基乌斯123

(四)比哥罗美尼125

(五)费烈科125

(六)亚格里哥拉126

(七)温飞灵127

(八)耶拉斯默127

(九)韦佛士128

第四节 文艺复兴期教育总评130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131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真相131

(一)宗教改革的意义131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132

(三)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132

(四)宗教改革的实际134

第二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137

(一)新教教育的立场及其特质137

(二)新教主义教育的理想137

(三)新教主义教育的实际138

第三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家139

(一)路德139

(二)芝温黎与甲列文140

(三)米兰希顿141

(四)突禄成多福142

(五)司打麻143

(六)亚斯榷姆144

(七)南笛145

(八)弥尔顿146

第四节 唯实主义教育之勃兴148

(一)新教主义以外的教育148

(二)唯实主义教育的勃兴149

第五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实际154

(一)初等教育154

(二)中等教育155

(三)大学教育156

第六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总评158

第四章十七八世纪的教育160

第一节 总论160

(一)社会状况160

(二)思想界的状况161

(三)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概观163

第二节 厄斯伊达派的教育164

(一)厄斯伊达派的立场164

(二)厄斯伊达派的创始者164

(三)厄斯伊达派的组织165

(四)厄斯伊达派的师资培养165

(五)厄斯伊达派的教育目的165

(六)厄斯伊达派的学校166

(七)厄斯伊达派教育的兴衰167

第三节 自然的唯实主义的教育169

(甲)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真相169

(乙)自然的唯实的教育家171

第四节 泛爱主义的教育196

(一)泛爱主义教育的真相196

(二)巴西多197

(三)泛爱派的教育家201

第五节 赞善派及敬虔派的教育205

(一)赞善派及其教育205

(二)勿那伦207

(三)敬虔派与其教育211

(四)佛兰克212

(五)佛庇杰与金达文215

第六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之实际216

(一)教育实际的概况216

(二)德国的实际教育状况217

(三)法兰西的实际教育状况218

(四)英国的教育实际220

第七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总评221

第四编 晚近的教育225

第一章 总论225

(一)社会状态225

(二)思想界的状态226

(三)教育界的状态228

第二章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230

第一节 新人文主义的真相230

(一)新人文主义的意义与特质230

(二)新人文主义的内容231

第二节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家232

(一)赫德233

(二)冯播尔特234

(三)席勒尔235

第三章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237

第一节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之真相237

第二节 黎锡特237

(一)略传237

(二)教育思想238

第三节 康德239

(一)康德在文化史上的地位239

(二)略传239

(三)教育上的著书240

(四)教育之意义需要与可能性240

(五)教育理想241

(六)教育方法242

(七)康德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243

第四节 奈买儿244

(一)略传244

(二)教育之概念及教育学244

(三)教育目的245

(四)教育方法245

(五)学校及教师论246

第五节 海尔巴脱246

(一)略传246

(二)著书及其立场248

(三)教育目的论249

(四)教育方法论251

(五)其他的教育思想255

(六)海尔巴脱在教育上的价值256

第六节 海尔巴脱学派257

(一)海尔巴脱学派257

(二)启尔拉257

(三)莱因259

(四)海尔巴脱派之反对者260

第七节 罗仙克兰芝261

(一)略传261

(二)教育的性质及一般形式261

(三)教育目的262

(四)教育的界限262

(五)教育方法263

(六)教育史观263

第四章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264

第一节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之真相264

第二节 裴司塔罗齐265

(一)略传265

(二)著书268

(三)裴氏的教育原理269

(四)教育的意义及理想270

(五)教育方法271

(六)裴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273

(七)裴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274

第三节 裴司塔罗齐学派275

(一)裴司塔罗齐教育的传播275

(二)裴司塔罗齐学派276

第四节 苏莱玛凯279

(一)略传279

(二)苏氏的立场280

(三)对于教育及教育学的见解280

(四)教育理想论280

(五)教育方法论281

(六)教育划期论282

(七)苏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283

第五章 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284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之真相284

(一)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概念284

(二)国家主义的教育之来由285

第二节 斐希德285

(一)略传285

(二)对国民演说的内容286

(三)教育思想287

(四)教育方法288

第三节 斐叶289

(一)略传289

(二)教育思想289

(三)教育方法290

第六章 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教育292

第一节 实证主义之勃兴292

(一)实证主义的思潮之勃兴292

(二)实证主义之意义与特质293

(三)实证主义教育之勃兴294

第二节 斯宾塞295

(一)略传295

(二)教育目的论295

(三)智育论297

(四)德育论297

(五)体育论298

(六)斯宾塞派及其影响298

第七章 其他的教育思想299

第一节 福禄倍尔299

(一)福禄倍尔的立场299

(二)略传300

(三)福氏的幼稚园事业301

(四)根本的教育思想302

(五)幼儿教育之目的及方法303

(六)恩物304

(七)福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306

第二节 奔纳开307

(一)奔纳开的立场307

(二)略传307

(三)根本思想308

(四)教育及教育学309

(五)教学顺序及形式陶冶之否认310

(六)教材选择论310

(七)德育及体育论311

(八)奔纳开的价值311

(九)奔纳开派312

第三节 威尔曼312

(一)威尔曼的立场312

(二)略传313

(三)教育与教化之意义313

(四)教化的动机314

(五)教化的理想315

(六)教化之主观的与客观的要素316

(七)教化的材料317

(八)教学阶段论317

第四节 查葛德318

(一)略传318

(二)模范语法之创始319

(三)教育思想319

第五节 贝因320

第六节 罗利320

第七节 戴林格321

第八节 康买儿322

第八章十九世纪的教育之实际323

第一节 德国教育之实际323

(一)初等教育323

(二)中等教育324

(三)大学325

(四)实业教育325

(五)女子教育325

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实际326

(一)政治上的变迁与学制的改废326

(二)现行制度327

第三节 英国教育之实际328

(一)初等教育328

(二)中等教育331

(三)大学331

(四)师资训练332

第四节 美国教育之实际332

(一)合众国的教育沿革332

(二)教育理想及行政组织335

(三)小学教育的现状336

(四)中等教育现状337

(五)大学教育的现状338

(六)师范教育339

第五节 本期著名的教育实际家340

(一)法国的著名教育家340

(二)英国著名的教育家341

(三)美国著名的教育家343

第九章十九世纪的教育总评347

第五编 现代的教育351

第一章 欧战以前的教育351

第一节 总论351

(一)欧战前的社会状态351

(二)欧战前思想界的状态352

(三)欧战前的教育354

第二节 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355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之由来355

(二)社会的教育学之概念356

(三)社会的教育学者356

第三节 新个人主义的教育370

(一)新个人主义教育的概念370

(二)新个人主义教育之由来370

第四节 国家公民的教育375

(一)国家公民教育的概念375

(二)国家公民教育之由来376

第五节 人格的教育380

(一)人格的教育之由来380

(二)人格的教育之概念380

(三)人格的教育学者381

第六节 艺术的教育389

(一)艺术的教育之概念389

(二)艺术的教育之由来389

(三)艺术的教育论者390

第七节 实验的教育学395

(一)实验教育学之概念395

(二)实验教育学的由来395

(三)实验教育学者396

第二章 欧战后的教育401

第一节 总论401

(一)欧战后社会的倾向401

(二)思想界的倾向402

(三)教育界的倾向403

第二节 民本主义的教育403

(一)民本主义的解释403

(二)杜威403

第三节 文化的教育409

(一)文化教育学之意义409

(二)文化教育学之由来409

(三)文化教育学之立场与特色409

(四)文化教育学者41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教育418

(一)社会主义的概念418

(二)社会主义的由来418

(三)现代社会主义的理想420

(四)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家420

第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之实际427

第一节 总论427

第二节 苏俄的教育428

(一)帝俄时代的教育概观428

(二)革命后的教育429

(三)苏俄的学校430

第三节 德意志共和国的教育431

(一)革命前的德国教育之弊431

(二)新德意志的教育431

第四节 法英美的教育433

(一)法国433

(二)英国434

(三)美国434

后记4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