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板内造山带主要构造特征研究 以燕山和大别山造山带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郭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3642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5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173页
- 主题词:褶皱带(学科: 地质构造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褶皱带 地质构造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板内造山带主要构造特征研究 以燕山和大别山造山带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前言1
第一章造山运动与造山带1
第一节造山运动1
一、造山运动术语沿革1
二、造山运动定义概述2
三、造山运动确定标志2
第二节造山带3
一、造山带研究历史3
二、造山带术语沿革及现行定义概述4
第三节造山带产出的构造部位5
一、兴隆逆掩断层及兴隆推覆体7
第一节逆冲系统的厘定7
第二章燕山造山带构造格局7
二、承德逆掩断层及承德推覆体19
三、大庙逆掩断层及大庙推覆体23
四、隆化逆掩断层及隆化推覆体29
五、围场逆掩断层及围场推覆体33
一、构造楔形体33
第二节逆冲系统总体特征37
二、深部滑脱面存在依据37
三、地壳缩短量估算39
四、逆冲系统扩展形式39
五、逆冲系统形成时代42
六、印支运动的影响43
第三节造山期后构造变形43
一、NNE向走滑断裂系44
第四节构造格局基本特征46
二、EW向正滑或正滑平移断裂系46
第三章燕山造山带岩浆岩演化特征48
第一节时空分布特征48
一、时间演化序列48
二、空间展布特征48
第二节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49
一、主要岩体概况49
二、岩石化学特征49
三、稀土元素特征55
四、花岗岩类岩石成因类型58
五、构造环境60
一、岩石化学特征62
第三节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62
二、稀土元素特征66
三、构造环境68
第四节构造热事件与造山作用过程69
一、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T3—J1?)69
二、早—中侏罗世(J1—J2)70
三、晚侏罗世(J3)70
四、早白垩世(K1)71
第四章燕山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72
第一节时间演化序列72
一、造山前期(T3)72
二、造山主期(J1—J3)72
二、逆冲系统扩展方式及地壳收缩量73
一、基本构造格局73
三、造山后期(K1)73
第二节构造变形特征73
三、构造变形分带性74
四、构造变形影响范围74
五、造山期后构造变形作用74
第三节动力变质作用74
第四节岩浆岩演化特征75
一、岩石系列及组合75
二、火山岩岩石类型76
三、花岗岩类成因类型76
四、岩石化学成分特征76
五、稀土元素特征77
第五节磨拉石演化特征77
三、青石砬期磨拉石(K1q)78
一、杏石口期磨拉石(T3x)78
二、后城期磨拉石(J3h)78
第五章大别山造山带构造特征81
第一节基本构造格局81
一、逆冲系统厘定81
二、逆冲系统总体特征96
三、印支运动影响98
四、造山期后构造变形99
第二节岩浆岩演化特征99
一、时空分布特征99
二、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102
三、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107
四、构造热事件与造山作用过程110
一、时间演化序列113
第三节造山带基本特征113
二、构造变形特征114
三、动力变质作用115
四、岩浆岩演化特征118
五、磨拉石演化特征119
第六章板内造山带主要特征及有关问题讨论121
第一节时间演化特征121
第二节构造变形特征122
一、构造格局122
二、逆冲系统分带性124
三、逆冲系统运动指向及扩展方式125
四、地壳收缩量126
第三节动力变质作用126
第四节岩浆作用127
一、侵八石128
二、火山岩128
第五节磨拉石演化特征129
第六节关于板内造山带的几个问题讨论130
一、高压变质岩成因机制130
二、A型花岗岩131
三、变质核杂岩132
四、造山带边界133
五、造山机制133
第七章结论与存在问题134
参考文献135
英文摘要148
图版说明149
热门推荐
- 423903.html
- 3028217.html
- 3243117.html
- 1785101.html
- 1858572.html
- 2450750.html
- 2749220.html
- 3442365.html
- 704099.html
- 6996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6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14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16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0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9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26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8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4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