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亿兆斯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亿兆斯民
  • 葛剑雄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9473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54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历史地理-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亿兆斯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西汉人口地理3

序&谭其骧3

绪论5

第一节 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学的意义5

第二节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8

第三节 本文以西汉时期为研究阶段的原因11

第一篇 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13

第一章 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评价13

第一节 关于西汉初人口数的研究状况13

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户口数的意义15

第二章 从文献记载考察各地区、各阶段的人口变化22

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23

第二节 部分地区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26

三辅地区26

原长沙国地区28

原吴国地区30

第三节 部分地区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31

真定国31

泗水国32

齐郡和临淄县33

第四节 部分地区第三阶段的人口增长33

山阳郡33

营平侯国34

扶阳侯国34

第三章 从人口变化规律考察西汉期间的人口增长率36

第一节 人口政策36

第二节 婚姻状况37

第三节 生育状况(总生育率及繁殖率)43

第四节 净繁殖率45

第五节 家庭规模47

第四章 从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考察人口的增长50

第一节 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关系50

第二节 主要农业区与垦田面积51

第三节 农具、耕作制度、水利设施55

第四节 粮食亩产的估计58

第五节 从三辅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率推测全国水平60

第五章 关于武帝、宣帝时期的人口变化64

第一节 武帝时“户口减半”的文献记载64

第二节 武帝时影响人口变化诸因素的分析66

1.自然灾害66

2.战争与徭役68

3.严刑杀戮71

4.赋税制度的改变72

5.结论73

第三节 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户口数的特殊现象76

第四节 几种误解的剖析79

本篇结论83

第二篇 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84

第六章 人口的地理分布84

第一节 研究现状的评价84

第二节 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汉志》测定人口密度的几个问题86

1.北方、西北边区的计算范围86

2.行政区划变动的处理90

(1)广平国90

(2)信都国90

(3)梁国91

(4)会稽郡91

(5)儋耳、珠崖二郡92

3.几项说明93

第三节 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表及其说明94

第四节 人口分布概述99

第七章 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104

第一节 自然条件104

第二节 经济条件107

第三节 政治条件114

第四节 历史条件:秦代人口迁移及其影响117

第五节 社会条件123

第六节 上述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与影响124

第三篇 人口迁移127

第八章 关中的人口迁移127

第一节 汉初的“实关中”政策128

第二节 陵县的设置与徙陵县132

第三节 其他徙关中类型144

第四节 自关中迁出的类型147

第五节 人口迁移数的推测151

第六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153

第九章 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155

第一节 内地人口徙边155

第二节 匈奴人的内徙161

第三节 汉人徙入匈奴166

第四节 羌人、氐人的迁徙169

第五节 汉朝内地与西域间的人口流动173

第十章 东南地区的人口迁移176

第一节 汉初人口的基本状况176

第二节 越人内徙177

第三节 武帝时徙民会稽辨正181

1.有关史料分析182

2.会稽不具备接纳大量移民的条件184

第十一章 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186

第一节 西南地区186

第二节 南部地区187

第三节 东北地区190

第四节 特殊迁徙地——房陵、上庸192

结束语193

后记194

附图196

中国人口发展史213

前言213

绪论220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空间范围220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时间范围222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具体内容227

第四节 研究和了解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意义234

上编 历史人口调查制度与现存资料237

第一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237

第一节 大禹时的人口记录不可信237

第二节 《周礼》的记载并非实际制度241

第三节 《国语》所载为最早的人口调查制度243

第四节 首次全国性人口调查完成于秦代245

第五节 公元2年西汉户口数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248

第二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演变和发展251

第一节 战国、秦、汉的上计251

第二节 唐代的记账和户籍255

第三节 多头统计的混杂——宋代的户口统计制度265

第四节 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和户籍登记268

第五节 明代的户帖与黄册制度270

第六节 清代:由户口登记向人口普查的过渡275

第七节 1911—1949年:有名无实的人口调查279

第三章 历史人口资料的评价281

第一节 历代户口统计数282

第二节 方志记载的户口数296

第三节 家谱:官方户口数以外的数据库301

中编 历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和变化特点310

第四章 秦、汉时期315

第一节 先秦人口数的估计315

第二节 秦时期316

第三节 西汉时期316

第四节 东汉时期325

第五章 三国至隋时期333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333

第二节 东晋、南朝341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344

第四节 隋时期349

第六章 唐时期354

第一节 户口数字分析354

第二节 人口峰值推算355

第三节 隋唐之际人口谷底推算363

第四节 唐后期的人口变化364

第五节 唐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367

第七章 宋、辽、金时期375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人口耗减375

第二节 宋代户口数的真实含义377

第三节 宋代实际人口数的推算392

第四节 辽朝人口数估计394

第五节 金朝人口数量的变化395

第六节 其他政权、地区的人口估计402

第八章 元时期406

第一节 史籍所载元代最高户口数406

第二节 金、南宋末年人口谷底的推测408

第三节 元朝最高人口数的推测415

第四节 西藏人口的调查420

第九章 明时期423

第一节 明代人口数量研究概况423

第二节 明代初期人口总数的确定424

第三节 元明之际的人口谷底431

第四节 明代人口峰值估计432

第五节 明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436

第十章 清时期、近代437

第一节 清代人口数量研究的评价437

第二节 清代人口峰值438

第三节 明清间人口谷底数的推算441

第四节 清朝后期的人口耗减444

第五节 怎样认识清朝的“人口奇迹”446

第六节 1912—1953年的人口变化450

第十一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453

第一节 增长缓慢453

第二节 “大起大落”和发展的阶段性454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456

第四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461

第十二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472

第一节 地理条件472

第二节 农业生产474

第三节 战争477

第四节 政治制度479

第五节 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485

下编 人口构成 再生产 分布 迁移488

第十三章 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488

第一节 性别构成488

第二节 婚姻状况490

第三节 家庭规模496

第四节 出生率499

第五节 死亡率501

第六节 民族构成506

第十四章 人口的分布512

第一节 第一阶段:商、周至东汉末年513

第二节 第二阶段:三国至五代时期527

第三节 第三阶段:宋至近代530

第四节 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544

第五节 人口分布形成和变化的原因546

第十五章 人口的迁移552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和规律552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意义575

余论581

后记590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一八五○年以来)(节选)前言617

第六章 人口分布的变迁620

一、瑷珲——腾冲线的由来620

二、瑷珲——腾冲线是如何形成的624

三、瑷珲——腾冲线是固定不变的吗?626

四、如何看待东西部之间人口分布的差距631

五、未来的展望635

结语:告别马尔萨斯637

一、告别马尔萨斯638

二、并非只是人口多的问题639

三、人口素质——更严峻的课题642

四、忧虑和希望644

附录647

千年人口647

人口国策的坚持与调整6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