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新奎著 著
- 出版社: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19924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1篇 国际分工的阶梯7
1 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与资本的技术构成9
1.1 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的资本技术构成9
1.2 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长期变化趋势10
1.3 资本技术构成的阶梯11
2 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的追加价值生产率12
2.1 资本劳动边际技术替代率与劳动力价值12
3.2 生产部门间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差异与劳动力价值13
2.3 生产部门间资本技术构成阶梯与劳动力价格水平14
2.2 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追加价值生产率14
3 实证之一:1955年日本工资结构实态分析17
3.1 实证方法与资料17
3.4 生产部门间资本技术构成的差异与劳动力价格20
图3-1 日本制造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劳动者(男)平均月工资比较(1955年)20
图3-2 日本制造业不同学历、不同职务劳动者(男)平均月工资比较(1955年)21
图3-3 日本制造业不同工龄、不同职务劳动者(男)平均月工资比较(1955年)23
表3-2 日本制造业不同学历、不同规模企业男性劳动者的平均工龄(1955年)24
表3-1 日本制造业不同职务、不同规模企业劳动者的平均工龄(1955年)24
表3-3 日本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1953年)25
3.3 生产部门间资本技术构成的差异与劳动力追加价值生产率25
表3-4 日本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中,不同学历男性劳动力的进厂工资(1953年)27
表3-5 日本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价值的偏离程度(1953年)28
4.1 资本技术构成与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30
4 与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相对应的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30
图4-1 工业化发展的诸阶段32
4.2 资本技术构成的阶梯与国际分工的阶梯33
表5-1 日本工业统计调查用产业分类及变更情况37
表5-2 日本贸易统计调查用商品分类变更情况38
表5-3 各类生产部门的划分40
表5-4 各类商品的划分40
表5-5 日本各类生产部门基本统计资料41
表5-6 日本各类生产部门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价值的偏离程度44
表5-7 日本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45
5.2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相对变化及其对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影响46
图5-1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偏离度对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49
图5-2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偏离度对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51
图5-3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偏离度对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技术密集型生产部门53
5.3 总的实证性结论53
第2篇 国际贸易与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55
6.1 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与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相对变化57
6 工业生产部门间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相对变化57
表6-1 X部门与Y部门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相对变化60
6.2 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与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相对变化61
6.3 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价值的变化62
7.1 劳动力的实物生产率、价值生产率与追加价值生产率65
7 实证之三:各国经济增长与工业部门间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相对变化65
7.2 统计资料的来源及其评价67
表7-1 制造业各部门在制造业增加价值中所占份额(在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各基准点价值上的1953年和1963年两个截面上份额的平均数)68
表7-2 根据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基准水平计算的(1953年和1963年的截面平均数)制造业各部门在制造业劳动力中所占的份额69
表7-3 制造业几个分支部门(以1953年和1963年的截面平均值为计算基础)在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基准点价值上的每一工人增加价值(制造业的每一工人增加价值为1.00)70
7.3 统计资料的再整理及其观察结论71
表7-4 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分支部门与资本密集型分支部门每一工人增加价值指数的全距73
8 国际市场结构与国际交换价值75
8.1 若干基本分析工具的定义75
8.2 纯粹竞争国际市场中的国内交换价值与国际交换价值78
8.3 非纯粹竞争国际市场中国际交换价值的决定78
图8-1 低构成国家的贸易行为80
图8-2 高构成国家的贸易行为81
图8-3 国际交换价值的决定83
图8-4 国际交换价值的决定——供求关系84
9.1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阶梯型国际分工型态86
9 实证之四: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阶梯型国际分工型态及其市场类型86
5.1 基本统计资料的选择与处理86
5 实证之二:日本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长期变动86
表9-1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分工阶梯(1983年)89
9.2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市场类型90
表9-2 亚洲太平洋地区各阶梯国家(地区)间的相互贸易依赖程度(1981—1983年)91
表9-3 上海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地区)在日、美市场的竞争强度93
9.3 本章结论94
10 对外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与亏损96
10.1 国民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国民价值线96
图10-1 国民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97
图10-2 等国民价值线——低构成国家98
图10-3 等国民价值线——高构成国家99
10.2 国民经济均衡生产点与国民经济扩展线99
图10-4 国民经济均衡生产点100
图10-5 国民经济扩展线101
图10-6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高构成国家102
10.3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与亏损102
图10-7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低构成国家103
10.4 贸易结构与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104
表10-1 低构成国家的贸易结构与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106
表10-2 高构成国家的贸易结构与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107
11 关于比较利益论与国际价值论的简要评述108
11.1 关于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108
11.2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比较利益112
图11-1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与比较利益115
图11-2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与比较利益116
第3篇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国际收支119
图12-1 封闭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短期宏观平衡121
12 国民经济的实物平衡与价值平衡121
12.1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国民经济短期宏观平衡121
图12-2 开放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短期宏观平衡122
12.2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国民经济长期宏观平衡125
12.3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贸易收支127
13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128
13.1 低构成国家内部贸易国民价值亏损的分配128
图13-1 贸易国民价值亏损的分配129
13.2 高构成国家内部贸易国民价值盈余的分配133
图13-2 贸易国民价值盈余的分配134
13.3 通货膨胀、通货收缩与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137
13.4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140
表13-1 贸易国民价值亏损的分配及其影响(低构成国家)144
表13-2 贸易国民价值盈余的分配及其影响(高构成国家)144
14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与汇率决定146
14.1 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146
14.2 汇率水平与贸易商之间的贸易国民价值盈亏分配149
表14-1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在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的分配150
表14-2 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余在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的分配151
14.3 国际货币体制与关键货币国家的特殊地位152
表14-3 低构成国家货币价值的高估倾向153
表14-4 关键货币国家的额外国民价值盈余155
第4篇 国际投资的来源及其流向157
15 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159
表15-1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与贸易收支160
16 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164
16.1 国民经济部门平衡与国际资本的流向164
表16-2 低构成国家与高构成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向167
表16-1 部门间利润率差别及其资本流向167
16.2 实物产出资本比率与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向168
表16-3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的充分条件174
17.1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177
17 实证之五:国际分工的阶梯与国际投资的流向177
表17-1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批准件数与金额178
表17-2 日本对亚洲各国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结构变化180
17.2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直接投资流入结构182
表17-3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直接投资流入结构(1987年)183
17.3 美、日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直接投资结构比较185
表17-4 美、日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制造业直接投资结构比较185
18.1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与贸易国国民经济宏观平衡187
18 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的国民价值盈亏187
18.2 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发展189
18.3 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与贸易国的对外贸易条件190
表18-1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91
18.5 投资国资本流出的国民价值盈余乘数与东道国资本流入的国民价值亏损乘数195
表18-2 投资国资本流出的国民价值盈余乘数196
表18-3 东道国资本流入的国民价值亏损乘数197
18.4 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与东道国的贸易国民价值亏损199
第5篇 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202
19.1 工业化的生产效果与需求效果204
19 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204
图19-1 工业化的生产效果205
图19-2 工业化的需求效果208
表19-1 工业化的生产效果与需求效果211
19.2 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211
图19-3 生产结构类型的逆转213
图19-5 工业化的生产:效果、需求效果与贸易结构类型逆转213
图19-4 对外贸易条件的逆转215
19.3 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与对外贸易条件的逆转215
19.4 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与动态的比较优势216
19.5 贸易和资本流入对贸易结构类型逆转的作用219
图19-6 贸易、资本流入与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220
20 实证之六:工业化水平与贸易收支的变化特征223
20.1 截面资料:1983年不同工业化水平国家的贸易收支223
表20-1 截面资料:工业化水平与贸易收支的变化特征224
20.2 时间系列:日本贸易收支的长期变化225
图20-1 日本出口结构和贸易收支的长期变化226
20.3 对美国贸易收支长期变化的进一步分析227
表20-2 美国制成品进出口结构与贸易收支(1971—1986年)229
21 低构成国家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逆转阶段的政策和策略232
21.1 政策和策略选择的总目标232
21.2 各项主要政策和策略的评价235
21.3 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配合240
图21一1 低构成国家贸易结构类型逆转模型244
22 实证之七:台湾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逆转阶段的政策和策略247
22.1 台湾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247
表22-2 台湾出口结构的变化(1953—1980年)249
表22-1 台湾制造业生产结构的变化(1952—1979年)249
图22-1 台湾的贸易结构类型逆转与贸易收支253
22.2 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逆转各阶段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254
表22-3 台湾进口结构的变化(1953—1980年)255
表22-4 1952—1980年台湾制造业各部门的进口替代效果、出口扩张效果与“国内需求”增加效果262
表22-5 1952—1911年台湾制造业出口扩张效果与进口替代效果对比265
22.3 外资流入在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逆转中的作用268
表22-6 台湾外资流入状况(实际额)270
表22-7 美、日对台湾直接投资结构271
表22-8 美、日投资企业对台湾贸易收支的贡献(1982年)273
第6篇 开放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贸易国民价值盈亏问题276
23.1 外汇短缺、政府的出口冲动与生产者的进口冲动278
23 短缺经济与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278
图23-1 开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者的采购过程279
23.2 进出口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284
图23-2 经济增长率与进出口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292
23.3 进口抑制强度的弱化趋势与过度出口激励293
图23-3 开放条件下的贸易收支恶化趋势296
图23-4 贸易的国民价值亏损与国民收入的净流失298
23.4 外资导入及其效益评价299
23.5 地区倾斜的出口激励政策304
23.6 本章结论308
24.1 进口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310
24 实证之八:我国开放条件下的对外贸易及贸易的利益310
表24-1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波动的周期311
图24-1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的周期波动311
图24-2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进出口弹性值313
图24-3 我国贸易收支变化314
图24-4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财政收入315
图24-5 我国出口增长率与财政收支317
24.2 生产结构类型与贸易结构类型319
表24-3 我国贸易结构的交化(1953—1984年)321
图24-6 我国贸易结构类型逆转的滞后程度322
24.3 本章结论325
表24-2 我国生产结构的变化(1949—1984年)326
结束语327
热门推荐
- 1826129.html
- 3086386.html
- 1495422.html
- 1234579.html
- 1549451.html
- 117168.html
- 1121021.html
- 2560385.html
- 2312118.html
- 33707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93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0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59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75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0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84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89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6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