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概论
  • 吕世辰,蒋美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7083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社会学概述2

第一章 绪论2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

一、从社会哲学的高度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

三、有关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评述4

第二节 社会学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的重要意义5

一、学习社会学的意义5

二、社会学作为高校通识课的重要意义6

三、社会学作为高校通识课的条件已成熟8

四、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主要内容9

五、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实施对策10

第三节 本书的知识体系11

一、本书知识体系的特色11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12

第二章 社会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6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16

一、欧洲社会学思想的创立和发展16

二、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学的发展22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社会学的发展2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学理论3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36

二、列宁的社会学思想3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学思想41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52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52

二、中国近代社会学55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社会学61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69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及体系69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69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71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71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过程72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72

二、社会学的解释74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76

四、研究报告的类型和撰写步骤78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81

一、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81

二、其他研究方法85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89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89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史91

一、初步形成时期91

二、发展时期92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当代发展93

第二编 社会中的人98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98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分类及特征98

一、社会化的含义98

二、社会化的内容101

三、社会化的分类102

四、社会化的基本特征103

第二节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104

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04

二、米德:“角色置换”理论105

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106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认同危机”理论107

五、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08

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09

第三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机构110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10

二、实现社会化的主体112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117

一、社会化的历程117

二、人的自由发展118

第五章 人们的互动122

第一节 互动概述122

一、互动的含义122

二、互动的类型123

三、互动的情境、手段与过程125

四、互动的功能及其时代变迁127

第二节 互动理论129

一、符号互动论129

二、社会交换理论131

三、本土方法论133

第三节 集合行为134

一、集合行为的含义134

二、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社会条件135

三、集合行为的理论136

四、集合行为的过程与主要表现形式138

五、集合行为与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139

第四节 网络社区与互动141

一、网络互动的含义141

二、网络互动的载体和媒介142

三、网络互动的特点143

四、网络互动中的社会问题145

第六章 人的社会角色149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149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与要素149

二、社会角色的特征与本质151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和角色集153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获得过程154

一、少儿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154

二、青年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155

三、中年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156

四、老年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156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157

一、社会角色扮演的含义157

二、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160

三、社会角色扮演的技能162

四、社会角色扮演的历史变迁163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与调适166

一、社会角色的失调166

二、社会角色的调适168

第七章 社会心理172

第一节 社会心理概述172

一、社会心理的研究意义172

二、社会心理研究的产生和发展173

三、社会心理研究方法176

第二节 个体理研究177

一、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177

二、个体的社会认知180

三、社会动机182

四、社会情绪183

五、社会态度185

第三节 社会交往187

一、人际沟通187

二、人际影响190

三、人际关系192

第四节群体心理与心理健康193

一、群体社会心理193

二、心理健康195

第三编 社会中的群体202

第八章 社会群体202

第一节 社会网络202

一、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202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与功能203

三、社会网络分析205

第二节 社会群体206

一、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207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208

三、社会群体冲突及其协调210

第三节 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212

一、性别群体与年龄群体213

二、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215

三、利益群体与信仰群体216

第四节 初级群体217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217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218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220

第九章 性别、婚姻与家庭224

第一节 性与社会性别224

一、概念224

二、社会性别的历史与发展227

三、性别不平等与社会性别主流化230

第二节 婚姻233

一、婚姻的含义233

二、择偶235

三、婚姻关系的维持与解除237

第三节 家庭238

一、家庭的历史演变238

二、家庭的结构与类型239

三、家庭的生命周期241

四、家庭关系241

五、家庭的功能242

第四节 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与问题244

一、中国社会的婚姻变迁244

二、中国社会的家庭问题246

第十章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251

第一节 社会流动251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及类型251

二、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及其解释变量253

三、中国社会流动的历史变迁255

四、中国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256

五、中国社会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完善258

第二节 社会分层概述259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259

二、社会差异259

三、社会地位259

四、社会不平等260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传统261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261

二、韦伯的分层思想262

第四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263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263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分析265

三、多元分层结构分析266

第五节 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268

一、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268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269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271

四、中国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布273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与设置277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277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277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278

三、社会组织的功能281

四、社会组织的结构282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运行287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287

二、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289

三、社会组织管理291

四、社会组织理论293

五、中国的社会组织295

第三节 社会设置概述297

一、社会设置的含义和构成要素297

二、社会设置的特征299

三、社会设置的功能300

四、社会设置创新301

第四节 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创新302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303

二、社会制度的分类及功能304

三、基本社会制度305

四、制度化和制度改革创新307

第四编 社会运行314

第十二章 社会及其运行314

第一节 社会概述314

一、社会的含义314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316

三、社会的功能317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模式、体制和制度318

一、社会运行机制318

二、社会模式、体制和制度321

第三节 社会结构、关系和网络323

一、社会结构323

二、社会关系325

三、社会网络326

第四节 社会类型与社会化327

一、社会类型327

二、社会的社会化330

三、全球化332

第十三章 社会文化338

第一节 社会文化概述338

一、文化的含义338

二、文化特征339

三、文化的分类340

四、文化分析341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和功能343

一、文化的结构343

二、文化的功能344

第三节 文化运行、变迁和创新346

一、文化运行346

二、文化变迁和创新347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350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生和发展350

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354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56

第十四章 社区与城市化363

第一节 社区363

一、社区概述363

二、农村社区365

三、城镇社区建设369

四、虚拟社区建设373

第二节 城 市化376

一、城市化概念376

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378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城市化381

四、城市社会学理论384

五、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388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393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393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393

二、社会保障体系394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和功能396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97

一、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97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400

三、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403

四、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模式407

第三节 社会保障理论409

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409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412

第四节 社会工作415

一、社会工作概述415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417

三、社会工作的方法420

第十六章 社会管理与控制426

第一节 社会政策426

一、社会政策概述426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430

三、社会政策的制定432

四、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和终结435

第二节 社会管理437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437

二、社会管理的功能和特色438

三、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历程439

四、社会管理的实施441

第三节 社会控制443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和意义443

二、社会控制的分类444

三、社会控制体系446

四、社会控制的度448

五、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450

第十七章 构建和谐社会454

第一节 社会建设454

一、社会建设的意义454

二、社会建设的理论455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59

第二节 社会发展460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和特征460

二、社会发展观461

三、社会发展的类型463

四、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464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465

一、社会现代化的研究意义465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466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代化469

四、中国的社会现代化470

第四节 社会和谐473

一、社会和谐的含义47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474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47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476

后记4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