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速网络建设指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美)(T.帕内尔)Tere Parnell著;张春燕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61896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速网络建设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认清瓶颈1
第1章 是否真正需要高速网络1
1.1 首先阅读本节1
1.1.1 弄清建立高速网络的原因1
1.1.2 影响网络性能的带宽原因2
1.1.3 影响网络性能的其他原因2
1.2 与服务器相关的性能问题2
1.2.1 处理器速度3
1.2.2 磁盘子系统3
1.2.3 随机存取存储器3
1.3 与网络相关的性能问题3
1.3.1 网络接口卡的选择4
1.3.2 自激振动卡(chattering card)4
1.3.3 不完善的网络接口卡驱动程序4
1.4 与工作站相关的性能问题4
1.5 如何确定高速网络是否能解决问题4
1.5.1 第一步:评估服务器的使用情况5
1.5.2 第二步:评估服务器的配置5
1.5.3 第三步:评估工作站6
1.5.4 第四步:评估当前的应用需求6
1.5.5 第五步:评估未来的应用需求8
1.5.6 第六步:评估网络的使用情况9
1.5.7 第七步:继续读下去9
第2章 与主干网相连的对象10
2.1 主干网络的类型11
2.2 建造主干网的原因12
2.3 怎样建造主干网15
2.4 互联网超负荷业务量的后果16
2.5 主干网拥塞的原因和解决方案16
2.6 最后的分析18
2.7 主干网高速协议的益处18
2.8 选择高速主干网协议18
第3章 通向服务器区20
3.1 服务器区中的服务器是否在增多20
3.1.1 整个服务器区内存取信息21
3.1.2 通过专门的平台对负荷进行分布式处理22
3.2 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实现23
3.2.1 分布式应用程序处理技术23
3.2.2 分布式数据库23
3.2.3 数据栈24
3.3 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构造模块24
3.3.1 关系数据库24
3.3.2 结构查询语言25
3.3.3 中间系统软件25
3.3.4 数据传输27
3.4 服务器区的网络要求28
3.5 服务器区带宽不足的特征29
3.6 服务器区中性能缓慢的其他原因和解决方案29
3.6.1 数据和应用程序的位置29
3.6.2 不合适的硬件29
3.6.3 获得服务器区30
第4章 更紧凑的工作组区31
4.1 工作组什么时候高效31
4.2 电子邮件和消息31
4.2.1 电子邮件系统31
4.2.2 电子消息系统31
4.2.3 电子消息系统及其标准和工具32
4.3 互联网(Internet)34
4.4 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34
4.4.1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35
4.4.2 如何建造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以达到最小化业务量35
4.4.3 客户-服务器计算对网络业务量的影响36
4.5 多媒体36
4.6 组件37
4.6.1 应用中的组件38
4.6.2 组件工具38
4.7 组件引起的问题39
4.7.1 应用程序的位置39
4.7.2 不合适的硬件40
4.7.3 “闲谈”通信协议40
4.7.4 小分组长度40
4.7.5 工作组面临的问题41
4.8 工作组涉及的事项41
第5章 广域网42
5.1 讨论广域网协议的原因42
5.2 广域网的定义42
5.2.1 专用线路与交换线路43
5.2.2 公用网络45
5.2.3 专用网络46
5.2.4 关于路由器和路由选择的考虑46
5.2.5 模拟线路47
5.2.6 数字线路47
5.3 通认公司的业务47
5.3.1 交换模拟线路47
5.3.2 电路交换业务47
5.3.3 分组交换业务48
5.3.4 信元交换业务48
5.3.5 数字业务49
5.4 广域网带宽缺乏的症状49
5.4.1 不合适的硬件49
5.4.2 应用程序的位置50
5.4.3 业务类型50
5.4.4 分组长度50
5.4.5 “闲谈”通信协议50
5.5 检查并证实不足的WAN带宽51
5.6 对广域网协议的要求51
5.6.1 性能51
5.6.2 管理能力51
5.6.3 分组长度和开销52
5.6.4 广域网的费用52
第6章 转变为高速网的费用53
6.1 加速还是不加速53
6.2 硬件清单53
6.2.1 服务器53
6.2.2 集线器54
6.2.3 路由器54
6.2.4 交换机54
6.2.5 工作站54
6.2.6 一条平坦的线路54
6.3 服务器用清单55
6.4 配备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发工作表55
6.5 时间预算工作表55
6.6 应用程序工作表55
6.7 最后的决定56
第二部分 怎样加速:局域网解决方案61
第7章 光纤分布式数字接口61
7.1 导致雷同和存在差别的原因61
7.1.1 成帧的数据62
7.1.2 确定路径63
7.1.3 布线考虑64
7.1.4 需要的费用68
7.1.5 扩展能力68
7.1.6 安装和配置68
7.1.7 管理能力68
7.1.8 性能69
7.1.9 为了生存而发展69
7.2 本章小结69
第8章 100VG-AnyLAN71
8.1 与10Base-T的相似性和差别71
8.1.1 获得帧结构71
8.1.2 体系结构72
8.1.3 缆线设计的考虑74
8.1.4 实现100VG-AnyLAN的准备工作75
8.1.5 100VG-AnyLAN的扩展能力76
8.1.6 100VG-AnyLAN的管理能力77
8.1.7 100VG-AnyLAN的性能77
8.1.8 继续改进100VG-AnyLAN77
8.2 本章小结77
第9章 100Base-T79
9.1 规范的类型79
9.2 了解100Base-T和10Base-T之间的差别81
9.2.1 互操作性及其存在的困难82
9.2.2 扩展能力的考虑83
9.2.3 管理能力问题84
9.2.4 对安装和配置的考虑84
9.3 本章小结84
第10章 Thomas-Conrad网络系统(TCNS)86
10.1 ARCNET的继承网络86
10.1.1 体系结构87
10.1.2 需要的费用88
10.1.3 扩展能力89
10.1.4 安装和配置89
10.1.5 管理能力89
10.1.6 性能89
10.1.7 TCNS的特殊用途89
10.1.8 TCNS未卜的命运90
10.2 本章小结90
第11章 光纤通道91
11.1 仔细检查通道91
11.2 光纤通道标准和它的支持组织92
11.3 它们如何工作93
11.3.1 光纤通道的第0层(FC-0):物理接口94
11.3.2 光纤通道的第1层(FC-1):传输协议95
11.3.3 光纤通道的第2层(FC-2):信令协议95
11.3.4 光纤通道的第3层(FC-3):公共业务97
11.3.5 光纤通道的第4层(FC-4):上层协议映射97
11.4 布线考虑98
11.5 安装和配置99
11.5.1 互操作能力99
11.5.2 扩展能力99
11.5.3 管理能力和容错能力99
11.5.4 性能100
11.6 光纤通道与ATM相比的优点100
11.7 光纤通道的缺点100
第12章 同步以太网101
12.1 以太网的第二次成功101
12.2 IEEE 802.9a(同步以太网)标准101
12.3 以太网的初期101
12.4 同步以太网102
12.4.1 同步以太网中的两个网络102
12.4.2 时分复用技术104
12.4.3 时钟105
12.5 同步以太网的优点105
12.5.1 同步以太网和广域网支持105
12.5.2 同步以太网和电视会议106
12.5.3 管理能力106
12.5.4 扩展能力106
12.5.5 费用106
12.5.6 安全性和容错106
12.5.7 性能106
12.5.8 容易安装及维护107
12.6 同步以太网的缺点108
12.7 未来的发展趋势108
12.7.1 同步网络通信联盟108
12.7.2 其他109
第三部分 怎样加速:广域网解决方案111
第13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111
13.1 基本的困境111
13.2 ISDN业务剖析111
13.3 组装起来113
13.3.1 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113
13.3.2 ISDN的一次群速率接口113
13.4 广域网链中ISDN的功能113
13.5 发展目标:能够提供什么业务115
13.5.1 承载业务115
13.5.2 补充业务117
13.5.3 电传服务117
13.6 实现ISDN118
13.6.1 本地交换通信公司的负责部分118
13.6.2 室内设备119
13.6.3 配置和安装121
13.6.4 布线考虑123
13.6.5 ISDN的性能124
13.6.6 管理和容错124
13.6.7 扩展能力124
13.6.8 可用性和价格124
13.7 未来的发展趋势:宽带ISDN124
13.8 ISDN的优点125
13.9 ISDN的缺点125
第14章 交换多兆比特数据业条126
14.1 什么是SMDS126
14.1.1 基于信元的SMDS126
14.1.2 交换127
14.1.3 无连接127
14.1.4 体系结构128
14.1.5 标准一致性128
14.2 在哪儿应用SMDS129
14.3 如何应用SMDS129
14.4 SMDS的优点130
14.4.1 安装和配置130
14.4.2 管理能力131
14.4.3 扩展能力131
14.4.4 互操作能力131
14.4.5 性能131
14.4.6 成本132
14.5 支持的组织132
14.6 缺点132
14.6.1 有限的多媒体支持132
14.6.2 有限的使用132
14.6.3 有限的商家支持133
14.7 前景133
第15章 帧中继134
15.1 ISDN的产物134
15.2 帧中继是什么134
15.3 帧中继如何工作134
15.3.1 帧中继与分组交换的比较134
15.3.2 帧的格式136
15.3.3 帧中继网络设备137
15.3.4 帧中继连接137
15.3.5 拥塞网络的解决138
15.3.6 获得应得到的138
15.3.7 有限的管理139
15.3.8 统计复用和需求带宽139
15.3.9 安装和配置139
15.3.10 可用性和价格141
15.3.11 管理和容错141
15.3.12 互操作能力142
15.3.13 性能143
15.3.14 扩展能力143
15.4 商家能够实现这些吗143
15.4.1 经验问题143
15.4.2 互操作性问题143
15.4.3 性能问题143
15.4.4 管理问题144
15.5 好消息144
15.6 坏消息145
15.6.1 语音和帧中继145
15.6.2 帧中继论坛146
第16章 异步转移模式147
16.1 ATM是怎样开始的147
16.2 ATM的创立148
16.3 ATM:简捷的解决方案148
16.4 ATM能解决什么问题148
16.4.1 什么是信元148
16.4.2 如何进行交换149
16.4.3 什么是面向连接150
16.4.4 什么是全双工150
16.4.5 什么是点到点连接150
16.4.6 什么是专用带宽151
16.5 它们如何协调工作151
16.5.1 路由确定151
16.5.2 数据转送152
16.5.3 布线考虑153
16.5.4 安装和配置153
16.5.5 扩展能力153
16.5.6 管理能力155
16.5.7 性能157
16.5.8 容错能力157
16.5.9 安全性157
16.5.10 拥有的费用158
16.6 ATM和OSI模型158
16.6.1 ATM层158
16.6.2 ATM自适应层(AAL)158
16.7 ATM过渡问题159
16.7.1 不完全的接口规范159
16.7.2 LAN仿真160
16.7.3 路由选择问题164
16.7.4 不健全的产业166
16.7.5 培训方面的问题166
16.8 期望逐步采用ATM167
16.8.1 向桌面系统过渡的问题169
16.8.2 与WAN集成的问题169
16.9 ATM和语音171
16.10 对LAN的承诺171
第四部分 小心:网络结构先行173
第17章 高速网络的替代物173
17.1 网络分段173
17.1.1 段的定义173
17.1.2 创建互联网络174
17.1.3 对桥接的初步认识175
17.1.4 网桥性能问题181
17.1.5 对路由器的初步认识181
17.1.6 路由器选购指南183
17.1.7 对网络分段制定计划184
17.1.8 微小分段184
17.2 交换184
17.2.1 实现交换185
17.2.2 选择哪一种交换机188
17.2.3 分析是关键192
17.2.4 10/100交换193
17.3 全双工协议194
17.4 虚拟LAN194
第18章 快速结束:避免冲突198
18.1 购买前试用198
18.2 认清下一个瓶颈198
18.3 制定进度表198
18.4 获得预算批准200
18.4.1 精彩的生活200
18.4.2 恶运预言者201
18.4.3 考虑使用替代物201
18.4.4 名符其实的成本201
18.4.5 效益分析202
18.4.6 使用时间202
18.4.7 不能总得到你想要的202
18.5 设定期望值202
18.6 加快实现203
第五部分 附录205
附录A 开放式系统205
附录B 标准化组织211
附录C 支持组织213
附录D 参考文献216
热门推荐
- 1979375.html
- 1372100.html
- 1281235.html
- 2192050.html
- 157688.html
- 2198251.html
- 3780292.html
- 3605775.html
- 639585.html
- 25690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63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8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90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1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15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9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13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95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6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