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4930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37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编 商周—春秋时期的哲学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5
第一节 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5
第二节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7
第三节 朴素自然观的萌芽12
第四节 无神论观念的兴起15
第二章 孔子17
第一节 正名思想17
第二节 仁学思想20
第三节 认识论思想23
第四节 中庸之道26
第五节 天命论28
第三章 孙武31
第一节 富国强兵的思想32
第二节 “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34
第三节 军事辩证法思想35
第四章 墨子39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39
第二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45
第三节 宗教思想48
第二编 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51
第一章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55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55
第二节 告子的思想57
第二章 孟子60
第一节 “仁政”学说60
第二节 “性善”论63
第三节 “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65
第三章 老子68
第一节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68
第二节 “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69
第三节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71
第四节 神秘主义认识论73
第四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75
第一节 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75
第二节 “精气”说76
第三节 “静因之道”的认识论78
第五章 庄子83
第一节 逍遥游的人生观83
第二节 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85
第三节 “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88
第一节 惠施的“合同异”说91
第六章 惠施和公孙龙91
第二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94
第七章 后期墨家99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99
第二节 认识论100
第三节 逻辑理论103
第八章 《易传》107
第一节 关于《易传》107
第二节 《易传》的体系108
第三节 《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10
第九章 荀子114
第一节 社会政治历史观114
第二节 “性恶”论117
第三节 自然观119
第四节 认识论和逻辑思想122
第一节 法、术、势128
第十章 韩非128
第二节 认识论132
第三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135
第三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139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144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学派144
第二节 陆贾146
第三节 贾谊148
第二章 董仲舒153
第一节 “大一统”的政治理论153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155
第三节 “事各顺于名”的认识论159
第四节 历史观和性三品说161
第一节 扬雄的哲学体系163
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163
第二节 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166
第三节 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168
第四节 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170
第四章 谶纬和《白虎通》172
第一节 谶纬和象数之学172
第二节 《白虎通》的宗教神学177
第五章 王充182
第一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183
第二节 认识论187
第三节 历史观和人性论190
第四节 命定论思想192
第六章 王弼195
第一节 “名教”本于“无为”196
第二节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198
第三节 “得意在忘象”的认识论201
第四节 “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202
第七章 裴頠和欧阳建205
第一节 裴頠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205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思想206
第三节 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认识论209
第八章 郭象213
第一节 “独化”说213
第二节 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217
第三节 “冥然自合”认识论220
第四节 社会政治理论222
第九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225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和盛行225
第二节 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226
第三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233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242
第十章 范缜242
第二节 范缜的无神论学说248
第十一章 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256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和概况256
第二节 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259
第三节 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教哲学思想264
第十二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271
第一节 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271
第二节 玄奘与唯识宗280
第三节 法藏与华严宗283
第四节 慧能与禅宗288
第十三章 韩愈和李翱293
第一节 韩愈的哲学及其反佛教思想294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及其反佛思想298
第十四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301
第一节 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302
第二节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307
第四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313
第一章 李觏与王安石318
第一节 李觏的自然观319
第二节 李觏的社会伦理思想321
第三节 王安石的五行学说和认识论323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论和历史观327
第二章 张载332
第一节 气一元论的自然观333
第二节 辩证的宇宙观338
第三节 唯理论的认识论340
第四节 人性问题与道德学说342
第三章 周敦颐和二程346
第一节 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346
第二节 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347
第三节 二程的天理论350
第四节 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355
第四章 朱熹358
第一节 理一元论358
第二节 “格物穷理”论365
第三节 思想方法论368
第四节 人性论伦理学说与历史观372
第五章 陆九渊376
第一节 “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376
第二节 反省内求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378
第三节 朱陆之争381
第六章 陈亮与叶适383
第一节 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383
第二节 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384
第三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387
第四节 叶适的功利思想及其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389
第七章 元代的哲学思想393
第一节 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394
第二节 许衡的思想396
第三节 刘因的思想399
第四节 吴澄的思想403
第八章 王守仁409
第一节 “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410
第二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412
第三节 唯心主义的伦理学说416
第九章 罗钦顺419
第一节 “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419
第二节 关于心、性的理论422
第三节 对陆王心学和佛教的批判425
第一节 “理在气中”428
第十章 王廷相428
第二节 对于先验认识论的批判433
第三节 人性问题与历史进化观点436
第十一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438
第一节 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438
第二节 泰州学派的发展441
第十二章 李贽445
第一节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445
第二节 世界观和真理学说448
第十三章 方以智452
第一节 论“通几”与“质测”的关系452
第二节 方以智的自然观454
第三节 辩证思想459
第四节 对于理学和佛教禅宗的批判461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黄宗羲的思想倾向463
第十四章 黄宗羲463
第二节 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464
第三节 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思想466
第四节 “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468
第十五章 王夫之471
第一节 “气者理之依”472
第二节 “日新之化”474
第三节 “能必副其所”和“知以行为功”477
第四节 人性论与理欲论482
第五节 历史观483
第十六章 颜元486
第一节 “理气融为一片”487
第二节 习行格物492
第三节 功利主义495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社会情况与戴震的学术倾向499
第十七章 戴震499
第二节 “气化即道”500
第三节 “血气心知”502
第四节 “理存于欲”505
第五编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508
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512
第一节 龚自珍“平均”论的变法革新思想513
第二节 龚自珍的哲学思想515
第三节 魏源“师夷之长技”的革新思想519
第四节 魏源的哲学思想521
第二章 洪秀全526
第一节 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527
第二节 对封建神权和传统名教的批判530
第三节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533
第一节 康有为与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535
第三章 康有为535
第二节 托古改制和大同思想538
第三节 进化论思想543
第四节 “仁爱”哲学545
第四章 谭嗣同549
第一节 批判封建名教,宣扬人道主义549
第二节 “破对待”的相对主义理论553
第三节 “仁学”的哲学体系557
第五章 严复562
第一节 批判封建君权,宣传民主自由562
第二节 “物竞天择”的进化论568
第三节 机械的自然观573
第四节 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576
第六章 梁启超585
第一节 心物论585
第二节 天授与自成587
第三节 英雄与时势588
第四节 新民论590
第五节 良知自由594
第七章 章炳麟596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论597
第二节 对孔教的批判及其局限性600
第三节 从宣传无神论到鼓吹“无神教”602
第四节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609
第八章 孙中山616
第一节 革命民主主义者616
第二节 三民主义的学说619
第三节 进化论思想624
第四节 “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628
第五节 二元论和民生史观633
修订后记636
热门推荐
- 1190608.html
- 3695727.html
- 2615933.html
- 789551.html
- 2544719.html
- 2721113.html
- 2189034.html
- 1023044.html
- 1865688.html
- 2326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87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13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3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2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91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79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9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9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17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