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年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公共科目知识读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品一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750063874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9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9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年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公共科目知识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政治2
第一章 哲学2
第一节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2
哲学的基本问题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7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13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1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13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7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2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27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27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27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34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34
认识的辩证过程34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34
真理与价值34
第五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34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7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构成和一般特点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37
社会基本矛盾4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2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42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性第七节 阶级 国家 革命42
阶级的起源和本质46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6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46
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6
第八节 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46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48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48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8
第九节 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48
社会进步及其基本特点54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54
人的本质54
人的价值54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54
人的全面发展54
第一章模拟训练54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68
第一节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69
生产力71
生产关系7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71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71
第二节 商品与货币71
商品74
货币74
价值规律74
第三节 资本与剩余价值74
货币转化为资本79
资本79
剩余价值的生产79
资本主义工资79
第四节 资本积累79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82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82
第五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82
资本的循环88
资本的周转88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88
第六节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88
利润和平均利润94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94
借贷资本和利息94
资本主义地租94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94
第七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94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97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97
第二章模拟训练97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1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07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113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121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124
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1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第四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124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第三章模拟训练133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136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36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40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140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140
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40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140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145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45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145
关于政策和策略145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145
关于党的建设145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45
实事求是149
群众路线149
独立自主149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49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5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152
毛泽东思想的国际意义152
第四章模拟训练152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159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59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67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6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67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6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169
社会主义的本质174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或基本特征17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74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74
我国的基本国情18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8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8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81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革181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节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189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2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与政策192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192
第七节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192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6
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196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6
第八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196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200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0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第九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00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法制与法治第十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21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215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第十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215
“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218
“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218
第十三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21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第五章模拟训练222
第六章 中共党史22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228
五四运动23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3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31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23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3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40
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240
“八七”会议240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240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240
遵义会议240
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延安整风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40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24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42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24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42
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4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建立党的十四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党的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第六章模拟训练256
第七章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26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265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党的学说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党的纲领270
党的最终奋斗目标274
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274
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274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74
“三个代表”274
第三节 党的性质27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四节 党的宗旨278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第五节 党的领导280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86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86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28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六节 党的思想建设286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第七节 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290
坚持共产党员标准298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98
第八节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298
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第九节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制度建设303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312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312
发扬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312
加强制度建设是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基本途径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第十节 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312
党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319
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319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319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319
第十一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319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的重要性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解决党内矛盾的方针和原则第十二节 维护党的团结323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327
党的团结的基础327
干部队伍团结是党的团结的关键327
第十三节 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327
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确立的意义第七章模拟训练330
第八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3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33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33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339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339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346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346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346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346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349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349
第四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349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五节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351
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354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第六节 对外政策354
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357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357
我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第八章模拟训练357
第二部分 经济366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66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366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372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72
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372
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372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372
市场机制376
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376
市场规则与秩序37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体制框架376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37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37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37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378
市场主体的类型、作用和特点384
现代企业制度384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384
市场体系及其培育391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391
市场中介组织391
第六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391
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401
金融体制改革401
金融机构体系401
金融市场体系401
金融调控监督体系401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401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401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按生产要素分配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八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障体系40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我国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第九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40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体系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协调运用第一章模拟训练417
第二章 国际经济关系若干问题425
第一节 国际贸易425
国际贸易原理438
国际贸易方式438
国际贸易战略与政策世界贸易组织438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438
第二节 国际投资438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446
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和特点446
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446
我国利用外资的意义、原则和方式446
第三节 国际金融446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456
汇价及其决定456
外汇管制及其演变456
外汇储备及其规模、结构与调整的原则国际融资方式及其特点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组织第四节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456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464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464
中国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第二章模拟训练464
第三部分 法律470
第一章 法学基本理论470
第一节 基本概念470
法及其基本特征473
权利和义务473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法律关系473
第二节 我国当代法的体系473
法的分类477
法的部门体系与效力等级体系477
第三节 法的制定和实施477
立法及其体制、程序和技术486
法的实施486
法的效力486
法律解释及其类型486
违法及其构成486
法律责任486
法律监督486
第一章模拟训练486
第二章 宪法493
第一节 基本概念493
宪法及其地位498
宪法监督498
现行宪法的修改498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和基本制度498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503
国家形式503
我国的选举制度503
第三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50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509
国务院509
中央军事委员会509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509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511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511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511
第五节 国家赔偿制度511
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517
行政赔偿517
刑事赔偿517
第二章模拟训练517
第三章 有关部门法525
第一节 行政法525
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536
行政行为536
行政立法536
行政许可536
行政处罚536
行政强制536
行政复议536
行政法制监督536
第二节 民法536
民法的调整对象543
民事主体与民事法律行为543
代理543
物权与所有权543
合同及其基本原则543
担保543
人格权及其种类543
知识产权及其类别543
民事责任543
第三节 经济法543
企业法律制度558
金融法律制度558
市场监管法律制度558
财税法律制度558
对外贸易与国际商贸法律制度558
第四节 社会法558
劳动法560
社会保障法560
第五节 环境法560
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体系562
环境保护法562
第六节 刑法562
刑法及其特有的原则570
犯罪及其构成570
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570
基本犯罪类型570
与国家公务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570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570
第七节 诉讼程序法570
民事诉讼法580
行政诉讼法580
刑事诉讼法580
仲裁580
第三章模拟训练580
第四部分 管理590
第一章 行政管理590
第一节 行政管理的地位和特征590
行政管理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第二节 政府职能592
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及特征599
政府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中央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节 行政组织599
行政组织的基本理论613
行政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613
行政组织部门划分的主要方法613
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613
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关系613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613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机构613
编制管理613
第四节 人事行政与中国国家公务员管理613
人事行政的任务及管理机制631
人力资源开发631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由来与发展631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631
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主要内容631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631
第五节 公共政策、政策制定、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信息631
公共政策638
政策制定638
行政决策638
行政执行638
行政信息638
第六节 财务行政638
财务行政管理646
依法确立税种、税目、税率及加强税收完善机关财务管理政府采购第七节 行政监督646
行政监督的体系与廉政勤政建设651
行政监察651
立法监督651
审计监督651
司法监督651
政党监督651
社会及舆论监督651
第八节 行政效率651
效率与公平654
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和方法654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654
第九节 行政改革654
行政改革与行政环境660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策略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与调整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管理现代化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第一章模拟训练660
第二章 领导科学667
第一节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667
领导科学的由来与发展671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671
毛泽东、邓小平论领导671
第二节 领导的本质671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673
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和规律673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673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673
第三节 领导者和领导班子673
领导者的素质679
领导者的影响力与权力679
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679
领导班子整体效能679
我国领导体制及其改革679
第四节 领导职能679
领导决策687
领导用人687
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和程序687
领导沟通与协调687
领导激励与凝聚687
思想政治工作687
第五节 领导方法与领导效能687
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695
领导艺术及其特点695
领导效能的提高695
领导绩效的考评695
第二章模拟训练695
第五部分 科技、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团的知识第一章 科技70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704
科学、技术及其关系712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712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及发展规律7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技术712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71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712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方针、规划和计划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与开发保护知识产权协议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第三节 科学常识718
热力学三定律727
银河系727
太阳系和光年727
燃烧727
地球727
元素周期律727
新陈代谢727
生物进化727
细胞727
基因727
遗传变异727
蛋白质727
核酸727
电磁理论727
第四节 科学前沿问题727
物质结构734
宇宙起源734
生命起源734
人类起源734
智力的本质734
复杂性问题734
第五节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734
通信技术765
电子计算机技术765
计算机网络765
信息产业765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765
新材料技术765
激光技术765
新能源技术765
空间技术765
海洋技术765
环境保护产业765
农业科学技术765
农业现代化与绿色革命765
环境科学技术765
生态平衡765
可持续发展765
“863计划”与“火炬计划”765
中国21世纪议程765
第一章模拟训练765
第二章 历史770
第一节 先秦(中国古代史)770
我国早期的人类774
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氏族公社774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774
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774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774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史)774
秦统一六国与巩固统一的措施779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779
社会经济的发展779
农民起义和西汉、东汉的灭亡779
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779
中外文化交流779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779
第三节 隋唐、五代、宋辽金(中国古代史)779
历史沿革784
科举制度784
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784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84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784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784
第四节 元、明、清(中国古代史)784
元、明、清历史沿革791
中央集权的加强791
明代专制统治的加强791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791
清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第五节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791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列强的侵华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及其后果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与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第六节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797
北洋军阀的统治803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803
南京国民政府及其体制的变化80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艺术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官僚买办资本重庆谈判人民解放战争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第七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国现代史)80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反右派斗争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工作的新突破第八节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现代史)811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推广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全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历程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历程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历程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西部开发第九节 世界史819
世界古代史827
世界近代史827
世界现代、当代史827
第十节 中国的国情国力827
我国的自然资源834
人口概况834
民族概况834
宗教概况834
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834
第十一节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834
人口问题839
环境保护问题839
资源问题839
贫困问题839
战争问题839
第二章模拟训练839
第三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844
第一节 公文写作844
公文的特点与功能860
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与稿本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行文规则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第二节 公文处理860
公文处理概述865
公文处理程序865
第三章模拟训练865
第四章 团的知识874
第一节 团的历史874
团的光辉历程881
团的性质881
团的地位881
团的职能和任务881
第二节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青团881
团的组织建设891
团的思想教育工作891
共青团员891
团的干部891
团的活动891
团的工作方法891
共青团同其他青少年组织891
第四章模拟训练891
后记896
热门推荐
- 3260884.html
- 2891507.html
- 1684856.html
- 727962.html
- 1986077.html
- 3187802.html
- 2139067.html
- 3788029.html
- 2600707.html
- 1511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5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9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22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18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9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66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79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76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6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