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戴万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6374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8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197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目的4
三 研究意义5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7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8
一 研究方法8
二 技术路线9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0
第二章 文献综述12
第一节 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12
一 外部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13
二 内部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17
三 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知识图谱20
第二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关系研究现状24
第三节 知识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26
第四节 对已有文献的简要评述30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31
第一节 理论基础31
一 资源基础理论31
二 社会资本理论36
三 知识管理理论39
四 创新理论44
五 “场”的思想50
第二节 理论模型构建50
一 理论拓展50
二 理论模型构建52
第四章 研究框架54
第一节 内部社会资本三维度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54
一 结构维度与认知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55
二 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56
三 认知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57
第二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58
一 结构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58
二 认知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59
三 关系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60
第三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螺旋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61
一 结构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62
二 认知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64
三 关系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66
第四节 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68
一 知识螺旋与创意产生的关系及研究假设69
二 知识螺旋与创意转化的关系及研究假设71
三 知识螺旋与创意扩散的关系及研究假设72
第五节 产品创新价值链三维度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74
第六节 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分析框架及研究假设75
第七节 待检验研究假设汇总77
第五章 研究量表设计与小样本检验80
第一节 实证研究流程80
第二节 测量条款的产生81
一 内部社会资本的初始测量条款81
二 知识螺旋的初始测量条款82
三 产品创新的初始测量条款85
四 控制变量的初始测量条款86
第三节 小样本检验86
一 小样本数据描述87
二 初始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88
三 初始测量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94
第六章 样本描述与假设检验100
第一节 数据收集100
第二节 数据描述102
一 调查样本企业层面描述性统计102
二 调查样本个人层面描述性统计104
三 测量条款描述性统计105
第三节 模型适配度指标108
第四节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110
一 同质性信度分析110
二 内容效度分析116
三 聚合效度分析117
四 判别效度分析123
第五节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及假设检验126
一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126
二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路径关系检验132
第六节 结果讨论142
一 假设检验汇总142
二 内部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关系143
三 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的关系144
四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螺旋的关系146
五 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关系146
六 产品创新价值链三个维度的关系147
七 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147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149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149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151
一 理论贡献151
二 实践启示152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152
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153
二 未来研究展望153
附录 调查问卷155
参考文献159
跋185
热门推荐
- 3076589.html
- 2199437.html
- 472978.html
- 995043.html
- 2173656.html
- 3905442.html
- 824971.html
- 1272075.html
- 3321494.html
- 34786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13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96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87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15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3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08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1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24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6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