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经济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甘培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520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经济-国家安全-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家经济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
二、分析框架和思路4
三、主要的创新之处5
第一编 宏观经济安全的法律保障11
编前语11
第一章 法律保障宏观经济安全之基本原理13
第一节 宏观经济安全的政策及法律保障14
一、经济风险、经济安全与经济政策14
二、宏观经济安全保障政策之法律化17
第二节 宏观经济安全保障法及经济安全权20
一、宏观经济安全保障法的多重属性21
二、宏观经济安全权的提炼及权能细分25
第二章 法律保障宏观经济安全之制度体系29
第一节 产业安全的法律保障30
一、农业安全的法律保障30
二、开放经济下的产业安全35
三、命脉行业垄断经营的风险39
第二节 消费安全的法律保障42
一、产品质量的法律保障42
二、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45
三、物价稳定的法律促进49
第三节 外国投资者并购的安全审查52
一、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52
二、外国投资者并购的安全审查56
第四节 对外贸易安全的法律保障59
一、对外贸易的风险及其引导60
二、国际收支平衡的法律促进64
第五节 财政安全的法律保障68
一、财政风险、财政安全与财政政策68
二、赤字和公债规模的控制和削减71
第二编 金融安全的法律保障79
编前语79
第三章 金融安全的界定与法律应对机制的必要性81
第一节 金融安全的要素与构成81
一、金融安全的要素与IMF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81
二、金融安全与金融体系的构成87
第二节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看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89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安全问题89
二、金融系统性风险威胁与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91
第三节 金融系统性风险防治与法律制度的建设93
一、法律制度在保障金融系统性安全上的作用93
二、常见的金融安全法律保障制度建设96
第四章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与金融监管状况99
第一节 建立在分业经营基础上的金融体系99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特点99
二、目前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104
第二节 “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106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与特点106
二、目前多头的分部门金融监管体制107
第三节 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金融市场开放格局111
一、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111
二、入世之后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与格局113
第五章 当前主要的金融安全隐患与法律保障机制的不足117
第一节 货币金融政策与外汇管理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117
一、保经济增长下的宽松货币金融政策与金融安全117
二、高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与金融安全123
第二节 银行业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128
一、巨额房地产信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金融安全128
二、银行信贷资产表外转移与金融安全135
第三节 证券业、保险业等资本市场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139
一、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参与衍生品交易与金融安全139
二、地方政府债务证券化与金融安全142
第四节 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145
一、银信合作创新与金融安全145
二、跨市场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148
第五节 金融开放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150
一、外资金融机构准入与金融安全150
二、国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与金融安全154
第六章 完善我国金融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的建议157
第一节 国外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机制介评157
一、金融安全与金融安全网的设立158
二、各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法律措施161
三、总结与借鉴164
第二节 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166
一、树立金融安全的法制理念166
二、强化我国金融安全的具体举措168
第三编 环境安全与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173
编前语173
第七章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机遇与挑战175
第一节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175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175
二、契机之一:金融危机177
三、契机之二:全球气候变化178
四、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80
第二节 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181
一、环境安全与能源安全的界定181
二、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的互动关系186
三、法律框架下的环境安全与能源安全187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与环境、能源安全188
一、城镇化战略188
二、城镇化给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189
三、节能减排政策及其法律保障190
第八章 环境安全的法律保障与制度措施194
第一节 我国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194
一、环境污染防治194
二、自然生态保护195
第二节 我国环境安全保障法制现状197
一、环境安全保障立法197
二、环境安全保障监管体制202
三、环境安全保障制度实施机制205
第三节 国外环境安全保障立法简况207
一、德国207
二、美国208
三、日本209
四、简析210
第四节 完善我国环境安全保障立法的思考211
第九章 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与制度措施214
第一节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214
一、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合理214
二、能源效率低下215
三、能源消耗带来生态环境压力216
第二节 国家能源战略及其转型217
一、国家能源战略217
二、我国能源战略的转型218
第三节 国外能源立法简析219
一、德国219
二、美国220
三、日本221
四、简析222
第四节 我国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22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能源法制建设223
二、能源安全保障管理体制224
三、构建我国能源安全法律体系227
四、能源国际互利合作229
第四编 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及其法律保障235
编前语235
第十章 影响经济安全的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37
第一节 促进就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237
一、促进充分就业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顺利运行的关键238
二、促进充分就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239
三、促进充分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239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可能影响经济安全的就业问题240
一、失业总人口多,失业率高,缺乏准确的判断指标241
二、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突出,摩擦性失业阻碍经济运行和发展243
三、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的社会成本高246
四、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案件和冲突事件大量增加247
第三节 我国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249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岗位总量不足249
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摩擦性失业251
三、职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251
四、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252
五、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253
第十一章 政府对就业的责任255
第一节 政府承担就业责任的理论依据256
一、市场失灵理论256
二、公共物品理论257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258
第二节 政府承担就业责任的定位260
一、政府与就业市场的关系260
二、政府与用人单位的关系262
三、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262
第三节 政府促进就业应采取的措施264
一、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的就业责任及应采取的措施265
二、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补助企业,增加或保持就业岗位267
三、加强职业培训的管理,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267
四、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就业市场,改革失业保险制度268
第十二章 我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完善270
第一节 我国现有的促进就业的法律制度271
一、明确了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和工作协调机制271
二、提供了多种促进就业的措施273
三、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促进就业的配套工作体系276
四、确立了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框架,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277
第二节 我国促进就业制度存在的问题278
一、对政府促进就业法律责任的规定比较欠缺278
二、《就业促进法》可操作性较差,促进就业措施落实效果不理想278
三、教育立法不完善,难以保证教育体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279
四、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280
五、失业保险制度没有发挥促进就业的应有作用280
六、《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存在的问题281
第三节 我国促进就业制度的完善283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283
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84
三、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284
四、完善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制度,促进就业市场发展286
五、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287
六、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劳资双方沟通机制287
结论290
参考文献296
热门推荐
- 3500909.html
- 897121.html
- 1358487.html
- 3076589.html
- 2611870.html
- 132438.html
- 903457.html
- 455513.html
- 1990632.html
- 1460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82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5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9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49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1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9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43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