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一个月学中医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理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94708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一个月学中医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讲 中医学的含义及其沿革1
一、中医学的含义及特点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5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8
第2讲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14
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4
(一)整体观念14
(二)辨证论治18
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含义及主要内容20
三、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22
第3讲 阴阳的概念、特性及相互关系24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25
二、阴阳的特性26
三、阴阳之间的关系29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29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30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32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34
第4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37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8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38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41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42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43
第5讲 五行的概念、特性及相互关系45
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45
二、五行的特性46
三、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47
四、五行之间的关系49
第6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2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52
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54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55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56
第7讲 藏象学说概述59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59
二、藏象学说的基础60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62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65
第8讲 心系理论68
一、概述68
二、心的主要功能69
三、心的生理特性73
四、心的系统联系73
附:心包络76
第9讲 肺系理论78
一、概述78
二、肺气的运动特征79
三、肺的主要功能80
四、肺的生理特性82
五、肺的系统联系83
第10讲 脾系理论87
一、概述87
二、脾的主要功能88
三、脾的生理特性90
四、脾的系统联系91
附:胰94
第11讲 肝系理论95
一、概述95
二、肝的主要功能96
三、肝的生理特性99
四、肝的系统联系101
第12讲 肾系理论104
一、概述104
二、肾的主要功能105
三、肾的生理特性110
四、肾的系统联系111
附:命门113
第13讲 六腑与奇恒之腑116
一、概述116
二、六腑的功能117
三、奇恒之腑的功能124
附:精室129
第14讲 脏腑关系13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31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38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39
第15讲 气143
一、气的基本概念143
二、气的生成144
三、气的运动145
四、气的主要功能146
五、气的分类149
第16讲 精、血、津液153
一、精153
二、血155
三、津液160
第17讲 气、血、津液、精之间的关系165
一、气与血的关系165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67
三、气与精的关系168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169
五、血与精的关系170
六、精与津液的关系170
第18讲 经络(一)172
一、概述17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75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178
(一)名称178
(二)循行分布规律178
(三)循行分布部位183
(一)循行分布规律195
一、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195
第19讲 经络(二)195
(二)循行分布部位196
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201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203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203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205
(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206
(四)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207
第20讲 中医体质理论209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209
二、体质的构成和标志212
三、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217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219
五、体质的分类224
六、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227
第21讲 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236
一、生命活动与五脏的调节237
二、五脏与自然界的联系246
第22讲 病因概述与外感病因251
一、病因概述251
二、外感病因253
(一)六淫253
(二)疫气265
(三)疫气与六淫的区别266
第23讲 内伤病因268
一、概述268
二、七情内伤269
三、饮食失宜274
四、劳逸失度276
第24讲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及其他病因279
一、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279
(一)痰饮279
(二)瘀血282
(三)结石285
(一)外伤287
二、其他病因287
(二)寄生虫290
(三)医源因素292
(四)先天因素294
第25讲 病机概述和发病病机296
一、病机概述296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297
三、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299
四、发病途径302
五、发病形式303
一、邪正盛衰306
第26讲 邪正盛衰与阴阳失调306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307
(二)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309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309
二、阴阳失调311
(一)阴阳偏胜311
(二)阴阳偏衰312
(三)阴阳互损313
(四)阴阳格拒314
(五)阴阳转化315
(六)阴阳亡失315
一、气的失常318
第27讲 气血津液精失常病机318
二、血的失常321
三、津液代谢失常322
四、精的失常324
五、气血津液精关系失常324
第28讲 内生五邪329
一、风气内动329
二、寒从中生331
三、湿浊内生331
四、津伤化燥332
五、火热内生333
一、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335
第29讲 治疗原则335
二、基本治则336
(一)扶正祛邪336
(二)标本先后338
(三)调整阴阳340
三、正治反治341
四、因人、因时、因地制宜343
第30讲 养生、预防、康复346
一、养生346
二、预防351
三、康复354
热门推荐
- 2939957.html
- 3166037.html
- 2777268.html
- 2134465.html
- 1724864.html
- 3589960.html
- 227751.html
- 2032810.html
- 163790.html
- 38679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92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7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19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5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03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71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79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81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