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 焦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9859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 著作的缘起1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4

三 研究现状与不足10

四 中国妇女的现状19

第二章 《易经》确立的传统性别观念24

第一节 《周易》的性别立场与性别视角25

一 《周易》的作者与性别立场25

二 《易传》的作者与性别立场29

第二节 乾坤之德的变化与性别意识34

一 乾坤卦辞和爻辞的取象与性别无关35

二 《彖传》和《象传》的解释与性别无关39

第三节 《周易》中的男性至上观45

一 男大女小的夫妻模式46

二 男主女从的婚恋模式49

三 尊父轻母的家庭模式52

四 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55

第四节 《周易》中的妇女观58

一 主中馈无攸遂58

二 女人目光短浅61

三 婚姻守贞64

第五节 男阳女阴与战国以后妇女观的发展67

一 《文言》与乾尊坤卑68

二 《系辞》与乾男坤女71

三 汉以后易学中的男性至上主义74

小结80

第三章 《礼经》构建的性别等级制度82

第一节 礼仪创建者与解释者的性别视角83

一 礼仪创建者的性别视角84

二 礼仪整理者与阐释者的性别视角88

第二节 重男轻女的成年礼92

一 男子的成年礼加冠92

二 女性成年礼加笄101

第三节 防止乱族和强调成妇的士婚礼104

一 议婚于祖庙的含义105

二 教于公宫的目的108

三 亲迎、共牢合卺与脱缨111

四 见舅姑和舅姑飨妇113

第四节 强调父权贬抑母权的丧服制度116

一 重父党轻母党117

二 重父亲轻母亲120

三 重丈夫轻妻子122

四 兼顾父权与夫权124

第五节 强调妇顺和男女之别的《礼记·内则》127

一 妇侍舅姑要柔顺128

二 妻侍夫严守男女之别131

第六节 男尊女卑与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134

一 男主女从与婚礼意义的改变135

二 三从之义的演变与夫权的加强138

小结142

第四章 《诗经》中的传统女性观144

第一节 《诗经》编撰者与注释者的性别立场144

一 为礼乐制度服务是编集《诗经》的目的145

二 贵族解诗用诗往往不顾诗意149

三 《诗经》三百首的作者为贵族群体152

四 毛亨郑玄解诗的性别立场154

第二节 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156

一 窈窕的本义157

二 淑的含义160

三 具有君子美德的淑女形象162

第三节 《诗经》中的其他女性观172

一 多生多育173

二 高大健壮177

三 男女美的标准差距不大182

第四节 《毛传郑笺》的后妃之德186

一 《关雎》诗义与淑女形象的变化187

二 《毛传郑笺》中淑女的形象191

小结203

第五章 经传妇女观异同及原因分析205

第一节 经传妇女观的异同205

一 西周春秋礼乐制度妇女观205

二 战国秦汉儒家妇女观208

第二节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原因211

一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211

二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思想背景215

余论222

附录一 如何反思两性关系与两性差异228

一 理论与材料的缺陷228

二 几个观点的不合理性232

三 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身236

附录二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240

一 先秦妇女的称谓、名字与社会性别文化241

二 两汉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243

三 魏晋六朝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246

参考文献251

后记2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