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艺术学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艺术学纲要
  • 王一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2891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艺术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艺术学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编 艺术学9

第一章 艺术与艺术学11

第一节 艺术与人生11

一、丰子恺论美术营养精神11

二、朱光潜论人生艺术化12

第二节 从艺术到艺术学14

一、蒋彝谈异中见同14

二、里德论共通性16

三、贡布里希论“心理定势”17

四、布列逊的贡布里希批判19

五、今天的回望20

六、艺术与艺术学的关系23

第三节 艺术学及其发生与发展24

一、艺术学的发生24

二、艺术学在中国25

三、艺术学的含义26

四、艺术学的双重任务28

第四节 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29

一、艺术学的对象29

二、艺术学的属性30

三、艺术学的方法35

本章摘要36

思考与练习36

深度阅读书目36

第二章 艺术观念与艺术品38

第一节 中外艺术观念传统38

一、西方艺术观念39

二、中国艺术观念50

第二节 艺术的现代定义57

一、寻找艺术定义57

二、艺术定义之争59

三、艺术定义的近年尝试62

第三节 对艺术的理解63

一、从艺术本质观到艺术特征论64

二、从特征看艺术65

三、艺术的定义即是其特征68

第四节 艺术品及其层面构造80

一、艺术品的定义80

二、艺术品的存在形态81

三、中外艺术品层面观84

四、艺术品的层面构造85

本章摘要88

思考与练习89

深度阅读书目89

第二编 艺术品93

第三章 艺术传媒95

第一节 艺术传媒与艺术品96

一、艺术媒材96

二、艺术传播100

第二节 艺术传媒的历史变迁103

一、艺术媒材的历史变迁103

二、艺术传播的历史变迁111

第三节 当今艺术的媒介聚合现象114

一、艺术媒材中的媒介聚合115

二、艺术传播的媒介聚合121

本章摘要127

思考与练习127

深度阅读书目128

第四章 艺术形式129

第一节 艺术形式与艺术品129

一、艺术形式是艺术品的存在方式130

二、艺术品的形式与内容133

第二节 艺术形式的历史变迁138

一、古典时期的艺术形式139

二、近现代时期的艺术形式144

第三节 艺术形式的种类149

一、艺术形式种类划分的依据150

二、艺术形式的种类151

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152

四、语言—符号形式、情感—形象形式、意味—内蕴形式153

第四节 当代艺术形式状况158

一、艺术形式处于空前的求新求变过程158

二、艺术形式的综合类型160

本章摘要162

思考与练习163

深度阅读书目164

第五章 艺术形象165

第一节 艺术形象与艺术品165

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品的核心要素165

二、艺术形象的艺术意蕴168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变迁与特征169

一、中西艺术形象的变迁170

二、艺术形象的构象方式及其价值171

三、艺术形象是艺术个性的表现171

第三节 艺术形象的种类172

一、艺术的分类及其艺术形象172

二、视觉直观形象173

三、听觉直观形象176

四、视听综合直观形象177

五、非直观形象179

本章摘要180

思考与练习180

深度阅读书目180

第六章 艺术品质181

第一节 艺术品质与艺术品181

一、艺术品质的概念182

二、艺术品质的构成183

第二节 艺术品质的历史变迁187

一、古典时期的艺术品质188

二、现代以来的艺术品质193

第三节 当代艺术品质状况200

一、当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艺术品质200

二、高贵感:艺术品不变的价值尺度201

本章摘要204

思考与练习205

深度阅读书目205

第七章 艺术余衍206

第一节 艺术余衍与艺术品206

一、余兴:从艺术品到欣赏者207

二、衍兴:从艺术到生活210

三、从余兴到衍兴215

四、艺术余衍的介入特征217

第二节 艺术余衍的历史变迁219

一、古典时期的艺术余衍219

二、现代以来的艺术余衍223

第三节 艺术余衍的种类224

一、余兴的分类224

二、衍兴的分类228

第四节 当代艺术余衍状况229

一、中西艺术余衍思想229

二、古典型艺术中的余衍229

三、现代型艺术中的余衍231

四、后现代型艺术中的余衍232

本章摘要233

思考与练习233

深度阅读书目234

第三编 艺术创作艺术体制237

第八章 艺术创作239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239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审美活动239

二、艺术创作与艺术经济活动240

三、艺术创作与艺术经济活动的关系242

第二节 西方艺术创作观念变迁243

一、模仿说243

二、表现说244

三、形式说245

四、原欲升华说246

五、后现代艺术创作观念247

第三节 中国艺术创作传统248

一、观物取象说248

二、思与境偕说249

三、感兴说249

第四节 艺术创作过程252

一、感物252

二、感兴254

三、伫兴254

四、意兴255

五、神思257

六、定兴259

第五节 当代艺术创作趋势261

一、创作与产业化密切衔接261

二、创作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262

三、边界消失与跨界融合262

本章摘要263

思考与练习264

深度阅读书目264

第九章 艺术家265

第一节 艺术家与艺术创作265

一、艺术家的地位266

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267

第二节 无意识与创作动力270

一、无意识与艺术原动力270

二、艺术家的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272

第三节 人类需要与创作动机274

一、自发性创作与自觉性创作274

二、创作目的: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276

第四节 艺术家的审美体验277

一、人生体验:日常生活的审美277

二、艺术体验:艺术形象的审美279

三、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281

第五节 艺术家的创作心理283

一、意识与无意识283

二、灵感与直觉285

本章摘要288

思考与练习288

深度阅读书目289

第十章艺术体制290

第一节 作为观念语境的艺术体制290

一、艺术的界限290

二、艺术的体制292

三、作为机构网络的艺术体制295

第二节 权力空间与体制批判300

一、权力空间300

二、体制批判302

第三节 当代中国艺术体制分析305

一、国家艺术组织305

二、艺术市场机制308

三、艺术批评体系310

四、艺术学科体制311

第四节 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产业313

一、艺术产业与创意313

二、艺术管理316

本章摘要318

思考与练习319

深度阅读书目319

第四编 艺术类型与艺术发展323

第十一章 艺术类型325

第一节 艺术类型的划分325

一、历史上的艺术分类326

二、近现代的艺术分类327

三、本书的艺术分类329

第二节 音乐与舞蹈330

一、音乐330

二、舞蹈331

第三节 戏剧与影视333

一、戏剧334

二、电影336

三、电视艺术339

第四节 美术341

一、绘画341

二、雕塑343

三、摄影345

四、书法347

第五节 设计349

一、工业产品设计350

二、视觉传达设计352

三、环境艺术设计353

第六节 文学355

第七节 建筑357

本章摘要359

思考与练习360

深度阅读书目360

第十二章 艺术发展361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361

一、历史上解释艺术发生的主要观点362

二、艺术发生的一般阐释367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371

一、艺术发展的动力372

二、艺术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373

三、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374

第三节 当今艺术的显著变化377

一、作为商品与消费对象的艺术377

二、新媒介时代的艺术378

三、全球化语境与艺术发展380

第四节艺术风格、流派和思潮381

一、艺术风格381

二、艺术流派384

三、艺术思潮386

本章摘要388

思考与练习389

深度阅读书目389

第五编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393

第十三章 艺术鉴赏395

第一节 艺术鉴赏及其构成395

一、什么是艺术鉴赏396

二、艺术鉴赏的构成398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过程401

一、心理过程401

二、审美过程407

三、从个体鉴赏到大众鉴赏408

四、从生活鉴赏到专业鉴赏408

五、艺术鉴赏的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409

第三节 艺术鉴赏与艺术经典409

一、经典化:鉴赏活动形成艺术经典410

二、艺术经典引领艺术鉴赏411

第四节 艺术鉴赏与艺术素养412

一、艺术鉴赏与艺术公赏力412

二、艺术鉴赏主体应具备的艺术素养413

本章摘要416

思考与练习417

深度阅读书目417

第十四章 艺术观众418

第一节 艺术观众及其角色演变418

一、艺术观众的概念419

二、艺术观众的演变419

三、艺术观众地位的凸显423

第二节 观众与艺术创作及生产428

一、观众对艺术创作及生产的建构429

二、艺术创作建构观众431

三、艺术观众对艺术创作及生产的参与433

第三节 观众与艺术家435

一、观众类型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436

二、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439

第四节 艺术观众与艺术批评443

一、观众与艺术批评的关系443

二、观众类型与艺术批评形态444

本章摘要450

思考与练习451

深度阅读书目451

第十五章 艺术批评452

第一节 艺术批评及其功能452

一、艺术批评的含义453

二、艺术批评的标准455

三、艺术批评的功能457

第二节 艺术批评方法460

一、艺术批评的种类460

二、艺术批评的流派和方法461

三、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的互动466

第三节 艺术批评形态468

一、中国古代艺术批评468

二、中国现代艺术批评471

三、中国当代艺术批评474

第四节 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家477

一、艺术批评写作478

二、艺术批评家479

本章摘要480

思考与练习481

深度阅读书目481

后记4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