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部普通高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鸿著;何干强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1640654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部普通高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2
第一章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2
第一节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2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的抉择2
二、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4
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7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含义7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8
三、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10
第三节 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1
二、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3
三、重要的历史经验: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16
本章小结18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
第一节 走出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误区20
一、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缺陷20
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弊病的成因22
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不等于社会主义26
四、对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批判的不同立场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践的必然选择30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30
二、在改革的实践中确定经济体制目标32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阐释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7
一、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7
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共性38
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特征39
本章小结42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45
第一节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性和长期性47
三、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基本经济制度5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50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53
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55
第三节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科学发展5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57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58
三、科学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60
本章小结62
第二篇 利益主体66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社会性质66
一、经济利益主体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关系66
二、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经济利益主体在社会性质上的比较68
三、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71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73
一、市场经济和中国国情对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要求73
二、公有制经济的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可能性75
三、区分两种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国有经济利益主体77
四、国有独资企业利益主体的双重性81
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基本组织结构82
一、公有资本利益主体内部组织层级的划分82
二、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84
三、集体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87
四、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内部广大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88
本章小结90
第五章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92
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和实质92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内容93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94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96
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关系98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98
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100
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关系103
第三节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发展105
一、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价值目标105
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05
三、树立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观点108
第四节 重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渡性经济形式109
一、过渡性经济形式109
二、过渡性经济形式的多种类型111
三、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识混合所有制这种经济现象114
本章小结115
第六章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17
第一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合理性的判断标准117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117
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119
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20
四、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合理性的标准121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124
一、现代企业制度为公有制的实现创造了条件124
二、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26
三、公有制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128
四、利用好现代企业制度130
第三节 公有资本的实现形式133
一、公有资本的多种实现形式133
二、公有资本具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原因134
三、集体资本参与的股份合作制形式137
第四节 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39
一、土地国有制的实现形式139
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142
三、实现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第二次飞跃”144
本章小结146
第七章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1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149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149
二、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含义150
三、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对经济体制的要求153
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155
第二节 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现过程156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实现的特征156
二、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实现经济权益的主要环节158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160
四、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经济权益162
第三节 维护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163
一、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中处于主人翁地位163
二、发挥公有制企业自主联合劳动的优势165
三、重视发挥普通劳动者的创新能力167
本章小结168
第三篇 市场环境172
第八章 现代市场体系172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172
一、市场的基本概念172
二、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175
三、市场机制及其运行177
四、市场机制是一种社会分工制度180
第二节 现代市场的基本特征181
一、现代市场是发达的开放性竞争性市场181
二、现代市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182
三、国家对市场的微观调控和现代市场的有序性183
第三节 现代市场体系的结构185
一、现代市场结构的分类185
二、商品市场186
三、生产要素市场186
第四节 现代信用制度189
一、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189
二、信用形式190
三、信用工具191
本章小结193
第九章 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195
第一节 培育现代市场体系195
一、增强现代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意识195
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战略目标和措施197
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198
四、健全信用制度199
第二节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200
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200
二、市场的一般规则201
三、重视完善各类市场的特殊规则202
第三节 市场管理203
一、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203
二、用经济手段管理市场204
三、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市场205
本章小结206
第十章 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208
第一节 国内市场国际化208
一、市场的国际化趋势208
二、国际化市场的特征和作用210
三、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开拓国际化市场211
第二节 当代国际市场212
一、国际市场的新发展212
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管理214
三、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新变化216
第三节 国际价值规律与国际竞争217
一、国际价值规律217
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原则219
三、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221
本章小结223
第四篇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226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226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比较226
一、经济增长的基本含义226
二、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228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230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230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230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232
三、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和联系232
第三节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化233
一、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回顾233
二、影响经济科学发展的因素235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238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240
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240
二、国际上关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42
三、积极研究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43
本章小结245
第十二章 推进经济现代化247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247
一、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247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的经验250
三、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制约因素251
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战略252
第二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54
一、科技进步与教育在经济中的作用254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256
三、发展社会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257
第三节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58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258
二、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发展战略259
三、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现代化261
四、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262
第四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63
一、经济现代化与优化产业结构263
二、关于产业结构演化的现代西方经济思想264
三、中国调整产业结构需着力解决的问题265
四、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266
第五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68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探索268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69
三、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270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71
本章小结272
第十三章 繁荣农村经济275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275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75
二、农业发展的成就和农村经济存在的薄弱环节277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新任务279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281
一、促进城乡形成统一的大市场281
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83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283
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284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284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86
三、培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人才288
本章小结289
第十四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9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291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291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294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295
第二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296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人为协调主体的系统296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99
三、节约资源,综合利用299
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301
第三节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303
一、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303
二、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304
三、运用法治和行政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307
本章小结308
第十五章 对外开放与经济国际化310
第一节 对外开放面对的国际经济秩序310
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310
二、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311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312
四、科学地应对国际经济秩序313
第二节 经济国际化战略及其价值目标313
一、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含义313
二、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回顾314
三、努力实现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价值目标317
四、实施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相结合318
第三节 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320
一、利用外资的战略意义320
二、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322
三、全面拓展对外经济与技术交往323
第四节 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中国的发展325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经济集团化325
二、中国在区域经济集团化中的地位与作用327
三、遵循“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展多边经贸关系329
本章小结331
第五篇 分配与消费334
第十六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334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334
一、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334
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33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特点337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338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338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性340
三、遵循基本经济制度,规范国民收入初次分配342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44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344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345
三、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347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349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349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应解决的问题351
三、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53
本章小结355
第十七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58
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358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358
二、按劳分配的对象、性质和作用360
三、坚持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3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362
一、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362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364
三、按劳分配的多种劳动计量方式365
第三节 按劳分配的多种形式366
一、社会主义工资形式366
二、公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367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369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370
一、“按要素分配”的科学含义370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375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个人“按要素分配”378
本章小结383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386
第一节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386
一、生产和消费的规定性386
二、生产决定消费388
三、消费反作用于生产389
第二节 居民的消费391
一、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居民消费的主体391
二、消费方式的历史特征39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消费394
第三节 政府的消费398
一、政府消费的性质和支出范围398
二、政府采购制度399
三、政府消费的人民监督400
本章小结400
第六篇 宏观调控404
第十九章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404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包含宏观调控404
一、市场调节的缺陷404
二、现代市场经济不能没有宏观调控40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征407
一、建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自觉转换407
二、与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行政计划管理有原则区别408
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根本区别409
第三节 宏观调控的对象与目标410
一、宏观调控的对象410
二、宏观调控对象之间的重大经济关系411
三、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414
第四节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415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415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416
本章小结417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420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420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机构420
二、宏观调控主体的组织构成421
三、宏观调控与地区经济调节的结合422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423
一、计划手段423
二、经济手段424
三、法律手段425
四、必要的行政手段426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配套运用426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426
二、配套运用宏观调控手段432
三、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433
本章小结435
第二十一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4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437
一、经济基础离不开意识形态的维护437
二、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439
三、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40
第二节 科学地对待商品拜物教441
一、市场经济与商品拜物教441
二、区分商品拜物教观念与拜金主义443
三、辩证地对待商品拜物教观念444
第三节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公有制经济44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445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446
三、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448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结合449
本章小结449
本书结束语452
第一节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452
一、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452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54
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455
第二节 居安思危坚定信念456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中的艰巨性456
二、正视经济建设中困难的长期性458
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曲折性459
第三节 发挥自身优势460
一、发挥科学经济理论的优势460
二、发挥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的优势465
三、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优势468
本章小结471
第一版后记473
热门推荐
- 43412.html
- 3692462.html
- 964980.html
- 1821693.html
- 297324.html
- 2280248.html
- 1349148.html
- 1104185.html
- 3813029.html
- 5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90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8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2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66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50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4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7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8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67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4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