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艺术本体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岳川著 著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ISBN:754260743X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艺术本体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本体论演进与文艺本体论嬗变6
第一节 本体及其本体论变革6
一 本体论何以可能8
二 本体论演进:从古希腊到当代12
第二节 艺术本体论的拓展17
一 摹仿:古典本体论19
二 表现:浪漫本体论22
三 形式:语言本体论26
四 文化:批判本体论29
第三节 新本体论:艺术活动价值论36
一 社会存在:实践本体论37
二 艺术交流:价值本体论39
第二章 当代美学核心:艺术本体论49
第一节 艺术本体论:现代美学之维49
一 性灵本体:思与诗在危机时代相遇50
二 精神家园:以艺术代宗教52
第二节 现代艺术:人的生存方式55
一 世界图景与人生状况55
二 艺术意义:拒斥虚无主义57
第三节 写作何为:危机时代中的运思60
一 为何写作:怀疑与追问61
二 写作意义:灵魂自赎与精神寻绎67
第四节 语言本体论转向75
一 从理性批判到语言批判75
二 从人说语言到语言说人80
第五节 人类学美学本体论91
一 游戏:生命形式化的造型活动94
二 象征:意义永驻象征本体96
三 节日:返回生命之根的“特别仪式”97
第六节 后现代文艺本体消解论99
一 解拆深度模式101
二 消解历史意识103
三 消蚀主体精神104
四 消解审美距离106
第三章 艺术超越:人的审美活感性生成114
第一节 时间之维:超越性的本体论领悟115
第二节 空间之维:超越性的本体论界限117
第三节 审美生成:超越性的本体论展开119
第四节 生成活感性:超越性的本体论旨归122
第五节 艺术活感性的本体论意义126
一 日常感性的“中断瞬间”127
二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129
三 艺术与现实的形而上学本质131
第六节 艺术活感性的三维结构139
第四章 体验本体:审美感悟与艺术创造145
第一节 审美体验:艺术与生命的本体构成146
一 体验与生命:同构共生性146
二 体验与艺术:内在指向性149
三 体验与意义:主客互动性152
四 体验与世界:主体意向性154
第二节 艺术体验:与艺术的本源沟通158
一 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159
二 审美体验的发生与拓展163
三 审美体验的本体特征171
第三节 高峰体验:艺术生命的创生177
一 兴:体验的生命自由形式178
二 灵感:体验的精神超越形式181
三 气:体验的本体论根基183
第五章 作品本体:文学本文层次论197
第一节 作品本体界定:艺术与艺术品197
一 作品形式分析198
二 艺术与艺术品的界定201
第二节 作品形式演变:一元与多元204
一 古希腊美学:形式即本体205
二 近代美学:形式与内容二元论206
三 现代美学:作品层次结构论207
第三节 艺术作品存在:现象学美学直观208
一 作品的本体构成209
二 作品的语音层次210
三 作品的意义单位层211
四 作品的再现客体层次213
五 作品图式化观相层次214
六 作品的“形而上质”214
第四节 艺术作品结构:本体的多维透视216
一 向心式细读:由字面意到象征意217
二 结构分析:从形式到深层意蕴221
三 意义追问:由确定性到不确定性229
四 境界拓展:从有形到无形243
第五节 艺术作品层次:言象意的美学逻辑248
第六章 解释本体:文学意义的审美生成257
第一节 解释学轨迹:从方法论到本体论257
一 理解的意义与“解释学循环”258
二 理解的本质与“前理解”264
三 理解的历史性与“效果历史”266
四 理解本文与意义生成270
五 理解的本体性特征273
第二节 视界转移:从作品本体到读者本体277
一 读者与本文的全面对话278
二 接受者的审美经验构成282
三 文学的审美交流活动285
第三节 新的景观:文学接受的主体性建立288
一 能动性:对主体性的认同289
二 创造性:期待视野的打破292
三 体验性:生命意识的投注294
四 唤醒性:灵魂意象的甦生298
第四节 解释形态:文学意义的多元取向301
一 解释的符合论303
二 解释的衍生论303
三 解释的创生论304
四 解释的逆转论306
结语 禀有艺术活感性的新人境界315
主要参考文献319
后记327
热门推荐
- 24242.html
- 2986317.html
- 870425.html
- 695857.html
- 2805125.html
- 1139432.html
- 2855571.html
- 2007701.html
- 2077914.html
- 3684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7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1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3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4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91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74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2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6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98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