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诉讼制度法律全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炳芝,李春霖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12959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1521页
- 文件大小:118MB
- 文件页数:1567页
- 主题词:诉讼法(地点: 中国 学科: 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诉讼制度法律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诉讼法学通论3
第一编 刑事诉讼法学论3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3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3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与有关部门法的关系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7
第二章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9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9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11
第三章 刑事诉讼中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13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13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15
第四章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7
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17
第二节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的原则17
第三节 依靠群众的原则18
第四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19
第五节 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20
第六节 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21
第七节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22
第八节 两审终审的原则22
第九节 审判公开的原则23
第十节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24
第十一节 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原则24
第十二节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诉的原则25
第十三节 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本法的原则26
第五章 管辖26
第一节 管辖的概念26
第二节 职能管辖26
第三节 审判管辖28
第六章 回避31
第一节 回避的概念和理由31
第二节 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32
第七章 辩护33
第一节 辩护的概念和意义33
第二节 辩护的种类和辩护人的范围33
第三节 辩护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4
第八章 证据35
第一节 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特征和意义35
第二节 证明37
第三节 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40
第四节 证据的收集43
第五节 证据的审查判断45
第六节 法定六种证据的特点及其审查判断47
第九章 强制措施54
第一节 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54
第二节 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54
第三节 拘留55
第四节 逮捕57
第十章 附带民事诉讼59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述59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60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61
第十一章 期间、送达61
第一节 期间61
第二节 送达63
第十二章 立案63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和意义63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64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65
第十三章 侦查66
第一节 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66
第二节 侦查的原则67
第三节 讯问被告人68
第四节 询间证人70
第五节 勘验、检查71
第六节 搜查72
第七节 扣押物证、书证73
第八节 鉴定74
第九节 通缉75
第十节 侦查终结75
第十四章 提起公诉76
第一节 公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76
第二节 审查起诉77
第三节 提起公诉78
第四节 免予起诉78
第五节 不起诉79
第十五章 审判程序概述80
第一节 审判程序的概念和任务80
第二节 审判组织81
第十六章 第一审程序82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任务82
第二节 公诉案件的审查83
第三节 开庭前的准备84
第四节 法庭审判85
第五节 延期审理88
第六节 自诉案件的审理89
第七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90
第十七章 第二审程序92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任务和意义92
第二节 提起上诉、抗诉的程序94
第三节 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理96
第四节 上诉、抗诉案件审理后的处理98
第五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99
第十八章 死刑复核程序100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100
第二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101
第三节 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103
第十九章 类推判决核准程序104
第一节 类推判决核准程序的概念、条件和意义104
第二节 类推判决的核准程序105
第二十章 审判监督程序106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任务和意义106
第二节 申诉材料的审查和处理108
第三节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和机关110
第四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111
第二十一章 执行113
第一节 执行的概念和意义113
第二节 执行的程序114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及其程序116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119
第二十二章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问题119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概述119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征120
第三节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所应遵循的原则122
第四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程序中的几个具体问题123
第二编 民事诉讼法学论126
第一篇 引论篇126
第一章 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126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法的产生、特点126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127
第三节 中国现代民事诉讼法128
第四节 新中国的民事诉讼法130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概述132
第一节 诉讼、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132
第二节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指导思想和特色133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和相邻法的关系136
第四节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和适用范围140
第五节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方法143
第二篇 导论篇145
第三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145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145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诸要素147
第三节 诉讼中的法律事实149
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51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意义和体系151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的共有原则152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155
第四节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162
第五章 民事诉讼中的诉163
第一节 诉的概念和意义163
第二节 诉的种类163
第三节 诉权与诉的形成165
第四节 诉的原诉、反驳和反诉166
第五节 诉的合并与分离168
第三篇 总纲篇169
第六章 民事诉讼的管辖169
第一节 民事案件的管辖169
第二节 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171
第三节 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173
第四节 裁定管辖178
第七章 诉讼期间和送达179
第一节 诉讼期间179
第二节 送达181
第八章 法院调解182
第一节 法院调解的特点和意义182
第二节 法院调解的原则183
第三节 法院调解的程序184
第四节 调解书及其法律效力185
第九章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186
第一节 财产保全186
第二节 先予执行188
第三节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中的担保、赔偿和复议188
第十章 关于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189
第一节 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特点和意义189
第二节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和构成要件191
第三节 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适用192
第十一章 诉讼费用194
第一节 诉讼费用的性质和意义194
第二节 诉讼费用的范围194
第三节 诉讼费用的收取标准196
第四节 诉讼费用的预交197
第五节 诉讼费用的负担197
第六节 诉讼费用的减、缓、免198
第七节 涉外案件的诉讼费用199
第八节 诉讼费用的管理199
第四篇 民事诉讼主体篇199
第十二章 审判组织和回避199
第一节 审判组织199
第二节 回避203
第十三章 当事人204
第一节 当事人的概念和特征204
第二节 原告与被告206
第三节 非法人团体208
第十四章 共同诉讼人209
第一节 共同诉讼人的概念和意义209
第二节 共同诉讼的形成条件210
第三节 共同诉讼的种类210
第十五章 集团诉讼214
第一节 集团诉讼的概念和意义214
第二节 集团诉讼的形成和发展215
第三节 集团诉讼的要件217
第四节 集团诉讼的程序218
第十六章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220
第一节 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220
第二节 第三人的种类220
第十七章 人民检察院监督民事审判活动223
第一节 人民检察院监督民事审判活动的概述223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监督民事审判活动的范围和方式225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在监督民事审判活动中的法律地位226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程序227
第十八章 诉讼代理人228
第一节 诉讼代理人概述228
第二节 法定代理人229
第三节 指定代理人230
第四节 委托代理人231
第五篇 民事诉讼证据篇233
第十九章 民事诉讼证据概述233
第一节 诉讼证据的本质特征233
第二节 民事诉讼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234
第三节 证明对象与举证责任237
第二十章 证据的收集与保全239
第一节 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239
第二节 收集证据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239
第三节 证据的保全242
第二十一章 民事诉讼各种证据的涵义、判断和运用243
第一节 书证243
第二节 物证245
第三节 视听资料245
第四节 证人证言248
第五节 当事人的陈述249
第六节 鉴定结论250
第七节 勘验笔录251
第六篇 第一审程序篇252
第二十二章 普通程序252
第一节 普通程序概述252
第二节 起诉和受理253
第三节 审理前的准备256
第四节 开庭审理259
第五节 撤诉制度264
第六节 缺席判决制度265
第七节 延期审理制度266
第八节 诉讼的中止和终结267
第九节 法庭笔录269
第二十三章 简易程序271
第一节 简易程序概述271
第二节 简易程序的特点272
第三节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273
第二十四章 一国两制中的民事诉讼制度274
第一节 一国两制中的民事诉讼制度概述274
第二节 涉港、澳、台民事案件的概念和特点276
第三节 涉港、澳、台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276
第四节 涉港、澳、台民事案件的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279
第二十五章 民事判决、裁定和决定280
第一节 民事判决280
第二节 民事裁定284
第三节 民事决定286
第七篇 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篇287
第二十六章 第二审程序287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概述287
第二节 上诉的提起、受理和撤回288
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292
第四节 上诉案件的裁判293
第二十七章 审判监督程序294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特征及其意义294
第二节 人民法院根据审判监督权提起的再审296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抗诉提起的再审297
第四节 当事人申请提起的再审300
第五节 再审案件的审判302
第八篇 特别程序篇303
第二十八章 特别程序303
第一节 特别程序概述304
第二节 选民资格案件305
第三节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307
第四节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310
第五节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312
第二十九章 督促程序313
第一节 督促程序概述313
第二节 督促程序的进行314
第三节 债务人提出书面异议后的处理316
第三十章 公示催告程序316
第一节 概念和作用316
第二节 公示催告程序的特点318
第三节 公示催告的程序319
第九篇 执行程序篇321
第三十一章 执行程序概述321
第一节 执行程序的概念和意义321
第二节 执行的原则323
第三节 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324
第四节 委托执行325
第三十二章 执行程序的开始326
第一节 移送执行326
第二节 申请执行326
第三节 开始执行327
第三十三章 执行措施328
第一节 民事执行措施及其程序328
第二节 剩余债务的处理以及对多数申请人的清偿问题330
第三十四章 执行中止和终结331
第一节 执行中止331
第二节 执行终结332
第三十五章 执行和解与执行回转334
第一节 执行和解334
第二节 执行回转334
第十篇 破产程序篇335
第三十六章 破产程序概述335
第一节 破产程序的概念和特点335
第二节 破产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337
第三十七章 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338
第一节 破产申请的提出338
第二节 破产案件的受理338
第三十八章 债权人会议339
第一节 债权人会议的性质、组成和职权339
第二节 债权人会议的召集和决议340
第三十九章 和解与整顿342
第一节 和解342
第二节 整顿343
第四十章 破产宣告和清算344
第一节 破产宣告344
第二节 破产清算346
第四十一章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348
第一节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概念和意义348
第二节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几项具体规定349
第十一篇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篇350
第四十二章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350
第一节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和意义350
第二节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351
第四十三章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几项特别规定353
第一节 管辖353
第二节 期间、送达353
第三节 财产保全354
第四节 司法协助354
第十二篇 公证篇356
第四十四章 公证的概念、性质、任务和业务范围356
第一节 公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356
第二节 公证机关的性质、任务和业务范围359
第四十五章 公证的管辖、原则、程序和效力361
第一节 公证的管辖361
第二节 公证的原则362
第三节 公证的程序363
第四节 公证书的效力365
第十三篇 人民调解篇366
第四十六章 人民调解与人民调解委员会366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概念、特点及其历史发展366
第二节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367
第四十七章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工作原则和方法369
第一节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369
第二节 人民调解的工作原则和方法370
第三节 调解书的制作和效力372
第三编 行政诉讼法学论374
第一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374
第一节 行政与行政法374
第二节 行政纠纷与行政案件376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377
第四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和特征378
第五节 行政诉讼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379
第六节 制定《行政诉讼法》的意义380
第二章 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381
第一节 外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382
第二节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387
第三章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89
第一节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389
第二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390
第三节 两审终审和公开审判原则391
第四节 合议和回避原则391
第五节 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392
第六节 辩论原则393
第七节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原则394
第八节 行政诉讼特有原则394
第四章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395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396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397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398
第四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399
第五章 行政诉讼法与相邻法的关系400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与行政法的关系400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的关系400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401
第六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管辖405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405
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408
第七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411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条件411
第二节 原告411
第三节 被告412
第四节 共同诉讼人413
第五节 第三人414
第六节 诉讼代理人415
第八章 诉讼证据416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念416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分类417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421
第四节 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424
第五节 证据保全425
第九章 起诉、审理和判决426
第一节 起诉和受理426
第二节 审理程序428
第三节 期间、送达和强制执行429
第四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431
第十章 上诉审程序432
第一节 上诉的概念432
第二节 上诉的条件和受理433
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434
第四节 上诉案件的裁判434
第十一章 审判监督程序435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435
第二节 审判监督提起的条件435
第三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审理435
第十二章 执行程序436
第一节 执行程序概述436
第二节 执行程序与执行措施437
第三节 执行的中止、终结、延期和救济440
第十三章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442
第一节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442
第二节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产生的依据和受理443
第三节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判决和执行445
第十四章 侵权赔偿责任446
第一节 侵权赔偿责任的概念和特征446
第二节 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448
第三节 侵权赔偿责任原则449
第四节 侵权赔偿责任范围450
第五节 侵权赔偿责任方式451
第六节 侵权赔偿费用451
第十五章 诉讼费用451
第一节 诉讼费用的概念、种类和标准451
第二节 诉讼费用的交纳及处置452
第三节 诉讼费用的负担和减免453
第十六章 公安行政诉讼453
第一节 公安行政概述453
第二节 公安行政诉讼454
第十七章 工商行政诉讼455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455
第二节 工商行政诉讼455
第十八章 林业、草原、渔业行政诉讼456
第一节 林业行政诉讼456
第二节 草原行政诉讼457
第三节 渔业行政诉讼457
第四节 审理和判决458
第十九章 环境保护行政诉讼458
第一节 环境保护行政诉讼的概念458
第二节 环境保护行政诉讼程序458
第二十章 专利行政诉讼462
第一节 专利行政管理462
第二节 专利行政诉讼462
第二十一章 城建行政诉讼463
第一节 城建行政诉讼的概念463
第二节 城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起诉、期限463
第三节 城建行政诉讼的执行464
第二十二章 土地行政诉讼464
第一节 土地行政诉讼的概念464
第二节 土地行政诉讼程序465
第二十三章 税收行政诉讼466
第一节 税收行政概述466
第二节 税收行政诉讼466
第二十四章 卫生行政诉讼467
第一节 卫生行政诉讼的概念467
第二节 卫生行政诉讼的种类467
第三节 卫生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468
第四节 卫生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468
第五节 卫生行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469
第二十五章 物价行政诉讼469
第一节 价格行政管理部门及价格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469
第二节 物价行政诉讼469
第二十六章 海关行政诉讼470
第一节 海关行政诉讼的概念470
第二节 海关行政诉松程序471
第二十七章 文化行政诉讼472
第一节 文化行政诉讼的概念472
第二节 文化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472
第三节 文化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473
第二十八章 涉外行政诉讼473
第一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473
第二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474
第三节 诉讼地位475
第四节 代理诉讼475
第四编 行政复议论476
第一章 行政复议概述476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476
第二节 行政复议条例的适用范围477
第三节 行政复议条例的基本内容478
第二章 行政复议的立法依据479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立法目的479
第二节 《行政复议条例》的立法依据480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原则480
第三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历史沿革483
第一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产生及发展483
第二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和意义484
第四章 行政复议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区别485
第一节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与联系485
第二节 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区别487
第五章 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488
第一节 确定行政复议范围的原则488
第二节 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490
第三节 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493
第四节 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与行政诉讼范围的关系494
第六章 行政复议管辖495
第一节 行政复议管辖概述495
第二节 行政复议管辖种类496
第七章 行政复议机构500
第一节 行政复议机构的概念500
第二节 行政复议机构的性质和特征500
第三节 行政复议机构与复议机关的关系501
第四节 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502
第五节 行政复议机构和复议人员的职责503
第八章 行政复议申请人504
第一节 行政复议当事人504
第二节 行政复议代理人507
第九章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508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508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受理510
第十章 复议的审理512
第一节 复议前的准备512
第二节 复议审理的范围和依据513
第三节 复议审理方式514
第四节 复议人员的回避和复议申请的撤回515
第五节 审理期限517
第六节 复议中的执行518
第十一章 复议决定519
第一节 复议决定的类型519
第二节 复议决定形式521
第三节 复议决定的撤销与变更521
第四节 规范性文件的审理和处理522
第五节 复议决定的效力和执行523
第十二章 期间与送达524
第一节 复议期间524
第二节 送达526
第十三章 违反行政复议条例的法律责任527
第一节 违反行政复议条例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527
第二节 违反行政复议条例法律责任的种类528
第十四章 从行政复议到行政诉讼530
第一节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理先后的衔接关系530
第二节 复议决定与人民法院的案件受理与审理531
第三节 复议决定与行政诉讼中的被告确定532
第五编 仲裁制度论533
第一章 仲裁概述533
第一节 仲裁的概念及其发展533
第二节 我国仲裁制度的由来和发展534
第三节 经济仲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534
第四节 对外贸易仲裁和海事仲裁的产生和发展536
第二章 劳动争议仲裁537
第一节 劳动争议立法概述537
第二节 劳动争议调解541
第三节 劳动争议仲裁542
第三章 技术合同仲裁550
第一节 技术合同仲裁的概念和依据550
第二节 技术合同仲裁机构的仲裁551
第四章 经济合同纠纷的仲裁552
第一节 经济合同仲裁的概念和性质552
第二节 经济合同仲裁机关553
第三节 经济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553
第四节 仲裁机关的受案范围及其时效554
第五节 仲裁参加人555
第六节 经济合同纠纷仲裁的基本原则556
第七节 仲裁活动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557
第八节 仲裁程序557
第九节 仲裁监督559
第五章 涉外经济合同仲裁559
第一节 涉外经济合同仲裁的概念559
第二节 仲裁协议560
第三节 仲裁机构563
第四节 仲裁程序563
第五节 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566
第六节 瑞典国际仲裁568
第六章 海事仲裁570
第一节 海事仲裁概述570
第二节 海事仲裁的协议和受案范围570
第三节 我国海事仲裁的组织机构和程序571
第二卷 诉讼法诠注577
第一编 刑事诉讼法诠注577
第二编 民事诉讼法诠注651
第三编 行政诉论法诠注805
第四编 行政复议条例诠注846
第五编 仲裁条例及规则诠注880
第三卷 诉讼常用词解915
第一编 刑事诉讼词解915
三划915
口供915
书证915
上诉915
上诉不加刑915
四划916
不起诉916
不公开审理916
开庭916
公告916
公诉案件916
公开审判916
公诉人916
公诉词917
中止审理917
反诉917
五划917
未成年人917
主要犯罪地917
讯问917
立案918
立案机关918
立案程序918
出庭支持公诉918
对第一审判决的抗诉918
生效判决、裁定919
申请复议919
申诉权919
申诉919
六划920
刑事诉讼920
刑事诉讼法920
刑事诉讼制度920
刑事诉讼阶段920
刑事审判庭920
刑事审判组织921
当事人921
自诉921
自诉人921
自诉案件921
自行辩护922
阴私案件922
级别管辖922
传票922
回避922
回避制度922
伪证922
补充侦查923
休庭923
终止审理923
合议庭923
合议制923
合议庭评议924
发回重审924
再审案件924
执行924
执行监督924
死刑复核程序925
七划925
近亲属925
免予起诉925
诉讼参与人925
诉讼代理人926
收集证据926
证人926
证据926
证据制度926
证人证言926
证据效力927
延期审理927
两审终审制927
附带民事诉讼927
判决927
判决书928
八划928
拘传928
法定代理人928
法庭程序928
法庭调查928
法庭辩论929
物证929
质证929
询问929
侦查929
侦查权930
侦查终结930
传唤930
取保候审930
审查起诉930
审判930
审判权931
审判人员931
审判长931
审判委员会931
审判监督931
审判监督程序932
九划932
委托代理人932
指定管辖932
指定辩护932
指令再审932
独任审判932
变更强制措施933
监视居住933
送达933
类推判决核准程序933
临场监督934
十划934
被害人934
被告人最后陈述934
通知书934
起诉934
公诉权934
起诉书正本934
起诉书副本935
预审935
调取证据935
被害人陈述935
陪审制935
验明正身935
十一划936
移送管辖936
检察人员936
检察委员会936
检察权936
第一审案件936
第一审程序936
第二审案件937
第二审程序937
第二审审理方式937
隐匿证据937
强制措施938
强制缴纳938
逮捕938
假释程序938
减刑程序938
十二划939
搜查939
期间939
期限939
提审939
提起公诉939
裁定939
十三划940
鉴定结论940
十四划940
管辖940
十五划940
撤回自诉940
十六划940
辨认940
辩护940
辩护人940
辩护权941
辩护词941
十七划941
羁押941
第二编 民事诉讼词解942
一划942
一般地域管辖942
一审终审942
一般司法协助942
二划942
人民调解原则942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942
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审判权原则943
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民事案件原则943
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实行法律监督原则943
三划943
上诉943
上诉人943
上诉状944
四划944
书记员944
书证944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944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案件944
认定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944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944
不予受理945
不公开审理945
不予执行945
专属管辖945
支付令945
支持起诉原则946
公开审判原则946
公开审理946
公示催告程序946
公告送达946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946
开庭审理947
中途退庭947
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947
五划947
代表人诉讼947
必要的共同诉讼947
民事诉讼948
民事诉讼法948
民事诉讼法的任务948
民事诉讼法适用范围948
民事诉讼权利能力948
民事诉讼行为能力948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948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949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949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内容949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949
民事案件949
民事审判950
民事裁定950
民事裁定书950
民事判决950
民事判决书950
民族语言文字原则950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原则951
民事检察监督951
对等原则951
对当事人平等适用法律原则951
生效裁定951
生效判决951
申报权利952
申请再审952
申请执行952
申请执行人952
申请执行期限953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953
训诫953
处分原则953
司法豁免权原则953
司法协助953
六划954
全民所有制企业破产程序954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954
原告954
原告就被告954
当事人954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954
当事人陈述955
共同诉讼955
共同诉讼人955
共同管辖955
选择管辖955
地域管辖955
级别管辖956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956
传唤956
传票956
原审人民法院956
再审人民法院956
先行判决957
发回重审957
巡回就审957
回避957
回避原则957
同等原则957
先予执行958
自行和解958
合议庭958
合议原则958
合议制958
执行措施958
执行管辖959
执行员959
执行根据959
执行通知959
执行机构959
执行标的959
执行担保960
执行程序960
执行异议960
执行和解960
执行中止960
执行终结961
执行回转961
协助执行961
协助执行通知书961
协议管辖961
扣留、提取收入962
优先受偿权962
七划962
驳回起诉962
应诉962
诉962
诉讼主体963
诉讼代理人963
诉讼参与人963
诉讼参加人963
诉讼管辖963
诉讼管辖权963
诉讼请求964
诉讼理由964
诉讼上的法律事实964
诉讼证据964
诉讼行为964
诉讼标的964
诉讼权利965
诉讼义务965
诉讼地位965
诉讼期间965
诉讼中止965
诉讼终结966
诉讼费用966
诉讼费用的负担966
证明对象966
证人证言966
证据保全966
财产保全967
延期审理967
迟延履行责任967
两审终审原则967
邮寄送达967
抗诉968
抗诉书968
驳回上诉968
改判968
八划968
直接送达968
非法人组织968
受理969
法定代表人969
法定代理人969
法庭调查969
法庭辩论969
法庭调解970
法庭笔录970
物证970
视听资料970
审理前的准备970
审查判断证据970
审判责任971
审限971
审判监督程序971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971
责令退出法庭972
迳行判决972
终审裁定972
终审判决972
其他诉讼费用972
转交送达972
拘传972
拘留973
九划973
委托代理人973
委托调查973
委托我国律师代理诉讼原则973
委托执行973
委托送达974
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原则974
独任审判员974
独任制974
查询、冻结、划拨存款974
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974
举证责任975
举证责任的分担975
举证责任的效果975
举证责任的免除975
送达975
送达回证976
罚款976
追究刑事责任976
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原则976
选民资格案件976
宣告失踪案件977
宣告死亡案件977
十划977
破产申请977
破产宣告977
破产界限977
破产案件管辖978
破产案件的受理978
破产财产978
破产债权978
破产费用978
破产财产的分配978
破产和解979
债权人会议979
起诉979
起诉状979
被告979
追加当事人979
陪审员980
调解原则980
调解书980
缺席判决980
留置送达980
宣判980
被上诉人981
被执行人981
继续执行981
涉外民事案件981
涉外民事诉讼981
涉外民事诉讼管辖982
涉外民事诉讼一般原则982
涉外民事诉讼期间982
涉外财产保全982
涉外民事诉讼送达982
特殊地域管辖983
特别程序983
特殊司法协助983
十一划983
清算组983
案由984
案件受理费984
授权委托书984
隐私案件984
移送管辖984
移送执行984
勘验人985
勘验笔录985
第三人985
第一审民事案件985
第一审普通程序985
第一审裁定986
第一审判决986
第二审民事案件986
第二审程序986
第二审人民法院986
第二审裁定987
第二审判决987
强制执行987
强制执行指定的行为987
强制交付财物或者票证987
强制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987
十二划988
答辩状988
普通的共同诉讼988
简易程序988
鉴定人988
鉴定结论988
搜查隐匿财产989
暂缓执行989
期间的耽误989
十三划989
督促程序989
催示公告989
十四划990
管辖权的转移990
管辖权异议990
管辖恒定990
十五划以上990
撤诉990
撤回上诉990
遵守国际条约原则990
翻译人员991
辩论原则991
第三编 行政诉讼词解992
二划992
人民检察机关992
四划992
书面审理992
公安机关992
公开审判制度993
无独立请求权的行政诉讼第三人993
五划993
代理诉讼993
主权平等原则994
失职行为994
六划994
地城管辖994
当事人994
有独立请求权的行政诉讼第三人995
伪造证据995
自治条例995
行政行为995
行政侵权行为995
行政诉讼996
行政诉讼管辖996
行政争议996
行政案件996
行政诉讼原告997
行政诉讼被告997
行政诉讼主体997
行政诉讼中的法定代理997
行政审判庭998
行政机关998
行政职权998
行政规章998
行政法规998
行政诉讼期间999
行政诉讼法律事实999
行政诉讼请求999
行政诉讼权利能力999
行政诉讼行为能力999
行政诉讼权利1000
行政诉讼义务1000
行政诉讼的委托代理1000
行政诉讼中的指定代理1000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1001
行政诉讼证据1001
行政诉讼证据保全1001
行政诉讼合议庭1001
行政赔偿1002
行政处罚1002
行政权1002
行政强制措施1002
行政诉讼强制措施1002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1002
行政赔偿费用1003
七划1003
违反政纪行为1003
违反法纪行为1003
诉讼参加人1003
两审终审制1004
判决变更1004
判决履行1004
判决维持1004
判决撤销1004
声明保留条款1005
八划1005
具结悔过1005
法律监督1005
法律监督机关1005
妨碍行政诉讼行为1005
审判权1006
终审判决1006
单行条例1006
国家主权原则1006
国际条约1006
九划1007
举证责任原则1007
独立审判权1007
侵权赔偿责任1007
十划1008
涉外行政诉讼法律关系1008
涉外行政案件1008
涉外行政诉讼1008
涉外行政诉讼当事人1008
涉外行政诉讼法律适用1009
损害赔偿1009
监察机关1009
十一划1010
检察机关1010
十二划1010
赔偿诉讼1010
赔偿主体1010
赔偿原则1010
第一审行政案件1011
第二审行政案件1011
停止执行1011
越权行为1011
十三划1011
滥用职权行为1011
十六划1012
辩论原则1012
第四编 行政复议词解1013
一划1013
一级复议制1013
二划1013
人身自由1013
人身权1013
二级复议制1013
四划1013
书面复议制度1013
公务员1013
无行为能力1014
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1014
五划1014
申请人1014
六划1014
行政1014
行政机关1015
行政法律关系1015
行政主体1015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1015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1015
行政争议1016
行政复议1016
行政复议的期间1016
行政调解1016
行政处罚1017
行政复议中的送达1017
行政强制措施1017
《行政复议条例》1017
行政法规1018
共同被申请人1018
收容审查1018
地方法规1018
七划1018
财产权1018
劳动教养1019
八划1019
送达回证1019
限制行为能力1019
国家行政机关1019
法律事实1019
法律责任1019
法律解释1020
委托送达1020
规章1020
九划1020
复议申请1020
复议申请书1020
复议管辖1021
复议管辖权1021
复议机关1021
复议先置1021
复议决定书1021
十划1022
被申请人1022
第五编 仲裁制度词解1023
一划1023
一般管辖1023
一裁两审1023
五划1023
只裁不审1023
申诉人1023
申请执行1023
申请执行期限1023
司法协助1023
六划1024
行政争议1024
行政仲裁1024
共同管辖1024
级别管辖1025
共同当事人1025
当事人的权利1025
当事人的义务1025
当事人的更换1025
自愿原则1025
合法原则1025
先行调解原则1026
仲裁机关1026
仲裁庭1026
仲裁规则1026
仲裁条款1026
仲裁协议1026
仲裁协议书1026
仲裁协议主体1026
仲裁协议的效力1026
仲裁基本原则1027
仲裁费1027
仲裁监督程序1027
回访1027
执行措施1027
七划1027
劳动争议1027
两裁两审1028
八划1028
经济仲裁1028
受理程序1028
审理程序1028
国际惯例1029
九划1029
独立自主1029
委托调查1029
保全措施1029
保全的担保1029
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1029
十划1030
涉外仲裁1030
涉外经济仲裁1030
涉外仲裁机构1030
被诉人1030
准备程序1030
十二划1031
普通共同当事人1031
裁决程序1031
裁决的法律效力1031
裁决的执行1031
裁决的送达1031
第四卷 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1035
第一编 刑事诉讼法律及司法解释1035
一、刑事诉讼法律1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79年7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6号公布 1980年1月1日施行)103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家安全机关行使公安机关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职权的决定(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04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3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公布施行)104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事案件办案期限的补充规定(1984年7月7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1984年7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 1984年7月7日起施行)1048
二、司法解释1049
(一)综合1049
司法部关于反革命犯减刑、假释、复权及上诉等问题的解答(1950年11月)1049
司法部、对外贸易部检发“海关移送法院走私案件的几项规定”的联合指示(1954年9月21日)104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刑事判决中不宜援引宪法作论罪科刑的依据的批复(1955年7月30日)1050
各级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审判程序总结(1956年10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50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转发上海市关于人犯羁押、换押、接见、送达执行书等若干问题的通知(1957年5月16日)105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能否申请检察长(员)、鉴定人、翻译员回避等问题的复函(1957年8月5日)106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劳改犯申诉案件应如何审理问题的批复(1957年12月24日)106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试行“各级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审判程序总结”几个问题的批复(1957年12月26日)1061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公安部关于当前处理犯人申诉案件的联合指示(1958年1月6日)1062
司法部关于处理申诉案件的改判问题的函复(1958年4月3日)106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及时办理重大的现行犯案件的联合通知(1963年4月17日)1064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的决定(1980年2月12日)106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文化大革命”前判处的刑事案件提出的申诉应如何处理的通知(1980年2月15日)1066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贯彻执行人大常委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的决定》的通知(1980年3月5日)106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人大常委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的决定》的几点具体意见的通知(1980年4月3日)106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规划问题的决议(1980年4月16日第五届第14次会议通过)1067
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工作试行细则(1980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06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法律类推的案件报送核准问题的通知(1980年1月14日)1073
最高人民法院审批案件办法(试行)(1981年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次会议通过)107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如何处理有同案犯在逃的共同犯罪案件的通知(1982年4月5日)107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铁道部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检察院办案中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1982年7月9日)107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07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1983年9月20日)107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二)(1983年12月30日)107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事案件办案期限的补充规定(1984年7月7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1081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关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和被羁押的人的选举权问题的联合通知(1984年3月24日)108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三)(1985年8月21日)1083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刑事案件管理制度(试行)(1986年3月24日)1087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刑事案件办案程序(试行)(1986年3月24日)1089
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细则(试行)(1986年12月10日)109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各级人民法院处理刑事申诉的暂行规定(1987年10月10日)109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惩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及时审理经济犯罪案件的通知(1988年9月26日)1099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若干规定(试行)(1988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09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关于颁发《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的通知(1989年7月11日)1101
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办理流窜犯罪案件中一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1989年12月13日)110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1991年1月26日)1105
(二)管辖1108
最高人民法院对现役革命军人与群众间发生刑事纠纷管辖权问题的批复(1951年7月3日)110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转业军人犯罪管辖问题的批复(1953年4月9日)1109
司法部关于原由军法机关判处徒刑并开除军籍的犯人,于徒刑期满后又发现了新罪,应由哪里处理的批复(1955年4月21日)1109
司法部关于劳改犯人减刑、假释的批准权限问题的批复(1955年8月2日)110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反革命犯在缓刑期满后处理的批准权限问题的批复(1955年8月11日)11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宣告假释或缓刑的罪犯另犯新罪应由哪一个法院撤销假释或缓刑等问题的批复(1956年11月24日)11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或免予起诉的案件被害人又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控诉应转送哪级人民检察院处理问题的复函(1957年7月1日)111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检、法三机关受理普通刑事案件的职责范围的试行规定(1962年11月30日)1111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受理普通刑事案件的职责范围问题的批复(1963年1月5日)1112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受理破坏军人婚姻案件的几个问题的批复(1963年8月26日)11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无权判处死刑案件的函(1964年3月24日)1113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人民武装警察违法犯罪案件的受理和审批权限问题的通知(1976年12月15日)111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铁道部关于铁路系统案件的批捕、起诉、审判问题的通知(1979年12月6日)111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1979年12月15日)1114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省院受理属于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应移交给管辖地区的检察分(市)院办理(1979年12月28日)11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法律类推的案件报送核准问题的通知(1980年1月14日)1116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续受理铁路运输系统案件的通知(1980年3月2日)1117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民航系统的案件由地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受理的通知(1980年5月14日)1117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交通部关于交通部直属港航系统的案件批捕、起诉、审判问题的通知(1980年7月22日)11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走私贩私、投机倒把和贪污案件由刑事审判庭审理的通知(1982年1月14日)111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林业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查处森林案件的管辖问题的联合通知(1982年3月29日)111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案件过程中,遇到被告刑期届满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982年10月25日)111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几个问题的规定(1982年11月25日)111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重婚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1983年7月26日)1120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自行侦查刑事案件的办案程序(暂行规定)》的通知(1983年3月1日)1121
最高人民枪察院二厅关于检察院自侦案件内部分工的意见(1983年11月12日)112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转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关于及时核实处理在押犯和劳教人员提供的案件线索的通知》的通知(1984年10月20日)1125
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盗伐滥伐森林案件改由公安机关管辖的通知(1985年5月13日)1125
林业部、公安部关于盗伐滥伐森林案件划归公安机关管辖后有关问题的通知(1985年6月20日)112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发现违法犯罪必须严肃执法的通知(1985年12月9日)1127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侵犯中外合资企业合法权利的刑事案件是否属于涉外案件的批复(1985年9月3日)112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退伍战士在退伍途中违法犯罪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1986年3月26日)112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关于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所列案件的管辖范围的通知(1986年3月27日)1129
林业部、公安部关于森林案件管辖范围及森林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暂行规定(1986年8月20日)112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人员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1987年2月17日)113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必须及时移送的通知(1987年3月11日)113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无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通知(1987年3月26日)1132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侦查工作的补充规定(1987年12月21日)113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两个《补充规定》中有关几类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1988年10月22日)1134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渎职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的通知(1989年11月30日)1134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思卿就公布《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渎职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答记者问1137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重婚案件移交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查处的通知(1989年12月8日)1139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纪检察厅、控告申诉检察厅关于重婚案件移交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查处的有关事项的通知(1989年12月13日)1139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1989年3月15日)113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受理、查处重婚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1990年6月18日)1140
(三)辩护114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可否充当辩护人的决定(1956年5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9次会议通过)114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可否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等问题的复函(1957年1月30日)1141
司法部关于辩护人的几个问题的批复(1957年4月24日)1141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当事人和辩护人阅卷问题的批复(1957年7月2日)114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一个刑事被告人可以同时委托两个辩护人和发回更审案件检察人员以何种身份出庭问题的批复(1957年9月14日)1142
司法部关于依法不公开审理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案件是否允许被告人近亲属辩护的批复(1980年5月27日)1142
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可否担任辩护人的答复(1981年3月28日)1143
(四)证据114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能否当证人等问题的复函(1957年6月22日)1143
公安部关于“罪犯十指指纹管理办法”的通知(1957年6月14日)1143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法院受理海关移送的走私案件查验走私物品问题的复函(1963年11月5日)114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犯人死亡检验问题的批复(1963年12月14日)1145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被破坏的人民币可否全部由法院留作罪证保管的复函(1963年12月24日)114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案件中证物保管问题的批复(1964年9月16日)1145
公安部关于销毁罪证中黄色书刊图片的通知(1964年11月22日)1146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证物技术鉴定使用问题的函(1964年12月11日)114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清理和销毁犯罪证据中的黄色书刊和淫秽图片的通知(1964年12月11日)1147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转发湖南省政法三机关关于不准检查处女膜的通知(1965年3月11日)1147
公安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规则(1979年4月修订)1148
公安部、卫生部关于检查处女膜的请示报告的批复(1979年12月28日)1150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关于检察机关之间联系工作和函调材料的通知(1980年1月5日)1150
公安部关于犯罪分子和违法人员十指指纹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1980年5月)1151
公安部刑事技术鉴定规则(1980年5月7日)1152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办理强奸案件中可否检查处女膜问题的批复(1981年7月27日)115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保卫处科在查破案件时收集的证据材料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通知(1982年7月6日)115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办案中相互函调取证的通知(1982年9月13日)1154
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试行)(1986年8月15日)1154
(五)强制措施115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各级人民法院凡到外地逮捕人犯时必须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的通报(1951年11月19日)1159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公安司令部、司法部、公安部关于公安武装对提讯、解送、逮捕等任务规定的通知(1953年10月)115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逮捕人犯的手续等问题的批复(1957年8月13日)116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安机关认为需要判处有期徒刑缓刑案件是否经检察院起诉问题和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中的逮捕、羁押问题的批复(1962年9月28日)1160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判处拘役的人犯是否经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批复(1963年1月22日)1160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转发上海市关于人犯羁押换押接见送达执行书等若干问题的通知(1957年5月16日)116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拘留和羁押问题的批复(1963年2月25日)116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检察机关拘留人犯问题的联合通知(1963年5月30日)116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院捕人问题的复函(1963年6月26日)116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监外执行的罪犯重新犯罪是否需要履行逮捕手续问题的批复(1963年7月29日)1164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有期徒刑缓刑的案件是否需要逮捕被告人的问题的复函(1963年10月25日)1165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如何协助人民法院拘留人犯问题的联合通知(1964年1月23日)1165
公安部关于刑事拘留工作上两个问题的批复(1964年4月15日)1165
公安部关于对拟判死刑或重刑的怀孕女犯的处理问题的批复(1964年5月6日)1166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逮捕、判刑批准权限的规定(1972年12月16日)1166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人犯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通知(1978年10月26日)1167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认真执行逮捕拘留条例的通知(1979年3月10日)1167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人民检察院逮捕、拘留人犯由公安机关执行的通知(1979年3月27日)1168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关于认真执行《逮捕拘留条例》简化案件批准手续的请示报告(1979年6月26日中共中央转发)116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到外地逮捕人犯手续的几项规定(1979年7月3日)1170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各地在认真执行《逮捕拘留条例》简化案件
热门推荐
- 628656.html
- 264707.html
- 2828373.html
- 1081930.html
- 3731098.html
- 2112939.html
- 1029449.html
- 3364573.html
- 2603647.html
- 2318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24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79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83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7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52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40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45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7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