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复习指导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复习指导
  • 晏维龙,曹克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2871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学科: 领导人员 学科: 考核) 国家行政机关(学科: 领导人员 地点: 中国 学科: 考核) 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员 国家行政机关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复习指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政治1

第一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1

一 哲学1

(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1

(二)物质和意识2

(三)唯物辩证法4

(四)认识和实践7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9

(六)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12

(七)阶级 国家革命15

(八)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7

(九)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18

二 政治经济学21

(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21

(二)商品与货币23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25

(四)资本积累27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29

(六)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31

(七)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35

三 科学社会主义37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37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40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45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47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55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55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55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55

(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57

(四)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58

二 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59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59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59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60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61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2

(六)关于党的建设63

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63

(一)实事求是63

(二)群众路线64

(三)独立自主64

四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64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4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65

(三)毛泽东思想的国际意义65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68

一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68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68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68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70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71

二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71

(一)党的思想路线71

(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72

(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72

三 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73

(一)社会主义本质73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73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73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73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4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7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75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75

五 社会主义改革75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75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76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76

(四)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77

(五)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7

(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77

六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78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8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与政策78

(三)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78

七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79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79

(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79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79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0

八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80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80

(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81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82

九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82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82

(二)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83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84

(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85

(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依法治国85

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86

(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87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87

十一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88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88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89

(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89

(四)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90

十二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91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91

(二)按照“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91

十三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92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92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93

(三)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94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94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95

第四章 中共党史96

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96

(一)五四运动96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96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97

(四)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98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98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98

(二)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99

(三)八七会议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100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100

(五)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101

(六)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102

(七)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102

(八)延安整风103

(九)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104

(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104

(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05

三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106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106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06

(三)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107

四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08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08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109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110

(四)“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111

(五)“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111

五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12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112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14

(三)党的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115

(四)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16

(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建立117

(六)党的十四大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17

(七)党的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119

第五章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122

一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122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122

(二)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124

(三)毛泽东党的学说思想的主要内容125

(四)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126

二 党的纲领129

(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129

(二)党的建设必须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129

(三)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130

三 党的性质130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30

(二)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131

(三)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32

四 党的宗旨133

(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33

(二)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133

(三)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134

五 党的领导134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34

(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35

(三)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136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6

六 党的思想建设137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137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137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137

七 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138

(一)坚持共产党员标准138

(二)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39

(三)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139

八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140

(一)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140

(二)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140

(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140

九 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141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141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141

(三)发扬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142

(四)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143

十 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144

(一)党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44

(二)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144

(三)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45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145

十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146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的重要性146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146

(三)解决党内矛盾的方针和原则146

十二 维护党的团结148

(一)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148

(二)党的团结的基础148

(三)坚持党的团结,同危害党的团结的言行作斗争148

十三 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148

第六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15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50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150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151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51

二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152

(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152

(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52

(三)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153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154

(五)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154

(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55

三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156

(一)健全民主制度156

(二)加强法制建设156

(三)推进机构改革156

(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157

(五)维护安定团结157

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158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158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158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159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59

(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60

五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160

(一)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160

(二)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61

六 对外政策161

(一)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61

(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62

(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62

(四)尊重世界的多样性163

(五)坚持睦邻友好163

(六)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163

第七章 时事政治164

一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164

(一)环境问题164

(二)粮食问题165

(三)发展问题166

(四)人口问题166

(五)金融问题167

(六)地区冲突问题168

(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问题169

(八)恐怖主义问题170

(九)毒品问题170

(十)艾滋病问题171

二 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172

(一)国内大事记172

(二)国际大事记184

第二篇 经济195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5

一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95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195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96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197

(四)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197

二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198

(一)市场机制198

(二)供给与需求199

(三)成本与价格200

(四)竞争与垄断201

(五)市场规则与秩序202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体制框架203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20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20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204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206

(一)市场主体的类型、作用和特点206

(二)现代企业制度214

(三)市场中介机构218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220

(一)市场体系及其培育220

(二)商品市场222

(三)劳动力市场222

(四)金融市场223

(五)其他市场225

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226

(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226

(二)金融体制改革226

(三)金融机构体系227

(四)金融市场体系228

(五)金融调控监督体系228

(六)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229

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229

(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2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230

(三)正确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231

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障体系23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23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232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232

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23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233

(二)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34

(三)宏观调控目标234

(四)宏观调控体系236

(五)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协调运用240

第二章 国际经济关系若干问题244

一 国际贸易244

(一)国际贸易原理244

(二)国际贸易方式245

(三)国际贸易战略与政策248

(四)世界贸易组织(WTO)249

(五)我国外贸体制改革251

二 国际投资251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251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及特点251

(三)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252

(四)我国利用外资的意义、原则和方式253

三 国际金融254

(一)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254

(二)汇价及其决定255

(三)外汇制度及其演变255

(四)外汇储备及其规模、结构与调整的原则256

(五)国际融资方式及特点256

(六)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组织258

四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261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261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262

(三)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263

(四)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策264

第三篇 法 律267

第一章 法学基本理论267

一 基本概念267

(一)法及其基本特征267

(二)权利和义务267

(三)法律关系268

二 我国当代法的体系269

(一)法的分类269

(二)法的部门体系与效力等级体系270

三 法的制定和实施271

(一)立法及其体制、程序和技术271

(二)法的实施272

(三)法的适用及其基本原则273

(四)法的效力274

(五)法律解释及其类型275

(六)违法及其构成276

(七)法律责任276

(八)法律监督276

四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277

(一)依法治国及其主体、对象和目标277

(二)法治与人治278

(三)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278

(四)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79

第二章 宪法281

一 基本概念281

(一)宪法及其地位281

(二)宪法监督281

二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和基本制度282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282

(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82

(三)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83

(四)我国国家权力的性质283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84

(六)国家的结构形式284

(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285

(八)国家政权产生的方式286

(九)我国的选举制度287

三 我国的国家机构288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组成与职权28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法律地位与职权290

(三)国务院的性质、地位、领导体制与职权291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与领导体制292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性质与职权292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体制与职权293

(七)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与地位294

(八)人民法院的性质、地位与组织系统295

(九)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与组织系统296

四 公民的基本权利296

(一)公民及其在法律上的地位296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297

五 国家赔偿制度298

(一)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298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298

(三)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300

第三章 有关部门法304

一 行政法304

(一)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304

(二)行政组织法304

(三)行政行为及其特征、种类、效力和成立要件305

(四)行政立法306

(五)行政许可307

(六)行政强制308

(七)行政处罚309

(八)行政复议312

(九)行政法制监督315

二 民法316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316

(二)民事主体与民事法律行为317

(三)代理318

(四)物权及所有权319

(五)合同及其基本原则320

(六)担保321

(七)人格权及其种类322

(八)知识产权及其类别322

(九)民事责任324

三 经济法326

(一)公司法与我国的企业法律制度326

(二)市场监管法律制度328

(三)金融法律制度331

(四)财税法律制度333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商贸法律制度336

四 社会法338

(一)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338

(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339

五 环境法342

(一)自然资源法律体系342

(二)环境保护法及其基本制度343

六 刑法344

(一)刑法及其特有的原则344

(二)犯罪及其构成345

(三)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347

(四)基本犯罪类型348

(五)与国家公务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348

(六)刑罚的体系和种类351

七 诉讼程序法352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适用范围和审判程序352

(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受案范围、被告的确定、举证责任、法律适用的依据和判决形式359

(三)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诉讼程序364

(四)仲裁的性质371

(五)我国仲裁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372

第四篇 管理374

第一章 行政管理374

一 行政管理的地位和特征374

(一)行政管理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374

(二)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374

二 政府职能375

(一)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及特征375

(二)政府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375

(三)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375

(四)中央政府职能376

(五)地方政府职能376

(六)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377

三 行政组织377

(一)行政组织的基本理论377

(二)行政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377

(三)行政组织部门划分的主要方法378

(四)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378

(五)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关系379

(六)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379

(七)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机构379

(八)编制管理379

四 人事行政与中国国家公务员管理379

(一)人事行政的任务及管理机制379

(二)人力资源开发380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由来与发展380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381

(五)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主要内容381

(六)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382

五 公共政策382

(一)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382

(二)政策制定的体制、程序与方法382

(三)政策执行的手段与方法383

(四)行政信息的开发、利用与管理383

六 财务行政383

(一)财务行政管理的内容、功能、目的和原则383

(二)依法确立税种、税目、税率及加强税收384

(三)完善机关财务管理386

(四)政府采购386

七 行政监督386

(一)行政监督的体系与廉政勤政建设386

(二)行政监察387

(三)审计监督387

(四)立法监督387

(五)司法监督388

(六)政党监督388

(七)社会监督388

八 行政效率389

(一)效率与公平389

(二)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和方法389

(三)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390

九 行政改革390

(一)行政改革与行政环境390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策略390

(三)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391

(四)中央和地方权限划分与调整391

(五)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管理现代化391

(六)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391

第二章 领导科学393

一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393

(一)领导科学的对象393

(二)领导理论的由来与发展393

(三)毛泽东与邓小平的领导理论394

二 领导的本质397

(一)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397

(二)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和规律398

(三)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398

(四)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399

三 领导者和领导班子399

(一)领导者的素质399

(二)领导者的权力与影响力399

(三)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399

(四)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399

(五)我国领导体制及其改革400

四 领导职能400

(一)领导决策400

(二)领导用人400

(三)领导沟通与协调401

(四)领导激励与凝聚401

(五)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和程序402

(六)思想政治工作402

五 领导方法与领导效能403

(一)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403

(二)领导艺术及其特点403

(三)领导效能的提高403

(四)领导效能的考评404

第五篇 科学技术405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405

一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405

(一)科学405

(二)技术406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406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407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408

(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408

(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09

(八)高技术410

(九)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411

二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412

(一)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方针412

(二)我国科学技术规划与计划412

(三)科学技术体制改革413

(四)研究与开发413

(五)保护知识产权414

(六)技术创新414

(七)国家创新体系415

第二章 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416

一 科学常识416

(一)热力学三定律416

(二)电磁理论416

(三)太阳系417

(四)银河系417

(五)地球417

(六)光年418

(七)燃烧理论418

(八)元素周期律418

(九)新陈代谢418

(十)生物进化418

(十一)细胞419

(十二)基因419

(十三)遗传420

(十四)变异420

(十五)核酸420

(十六)蛋白质421

二 科学前沿问题421

(一)物质结构421

(二)宇宙起源422

(三)生命起源422

(四)人类起源422

(五)智力的本质422

(六)复杂性问题423

第三章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425

(一)通信技术425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425

(三)网络技术426

(四)信息产业426

(五)生物技术及其应用426

(六)新材料技术427

(七)新能源技术427

(八)激光技术427

(九)空间技术428

(十)海洋技术428

(十一)农业科学技术428

(十二)农业现代化428

(十三)环境科学技术429

(十四)环境保护产业429

(十五)生态平衡430

(十六)可持续发展430

(十七)中国21世纪议程430

第六篇 历史、国情及其他432

第一章 历史432

一 中国古代史432

(一)先秦432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434

(三)隋唐、五代、宋辽金440

(四)元、明、清446

二 中国近代史453

(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453

(二)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7

三 中国现代史463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463

(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471

四 世界史480

(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480

(二)古希腊、罗马文化481

(三)世界三大宗教起源482

(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84

(五)德意志宗教改革484

(六)欧洲文艺复兴485

(七)英国革命486

(八)美国独立487

(九)法国大革命487

(十)欧美的工业革命488

(十一)日本明治维新489

(十二)巴黎公社489

(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490

(十四)十月革命491

(十五)罗斯福“新政”492

(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492

(十七)凯恩斯主义493

(十八)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494

(十九)艾森豪威尔主义495

(二十)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495

(二十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七国首脑会议497

第二章 国情国力499

(一)国土资源499

(二)人口概况499

(三)民族概况500

(四)宗教概况501

(五)综合国力501

第三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503

一 公文写作503

(一)公文的功能503

(二)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与稿本503

(三)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506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507

(五)行文规则507

(六)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508

二 公文处理509

(一)公文处理责任509

(二)公文处理程序510

(三)公文拟办、批办、承办、审核、签发的方法要点510

后记5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