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 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寅,王天翼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51615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后现代主义-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 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序言: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1
1.1西哲四转向概述2
1.1.1序言2
1.1.2第三、四转向的人本性10
1.1.3后现代转向主要体现在四类学科14
1.2西哲第四转向(后现代)的特征和分期17
1.2.1序言17
1.2.2后现代第一期:人本性和批判性22
1.2.3后现代第二期:解构性和破坏性23
1.2.4后现代第三期:建设性和体验性23
1.3现代与后现代哲学的过渡期28
1.3.1序言28
1.3.2胡塞尔28
1.3.2.1现象学30
1.3.2.2胡氏思想发展三阶段32
1.3.2.3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32
1.3.2.4客观主义立场33
1.3.3雅斯贝尔斯34
1.3.3.1从怀疑本质到存在主义34
1.3.3.2雅氏存在主义的主要内容36
1.3.3.3小结37
第二章 西哲第四转向:后现代第一期导游图38
2.1后现代之先驱:尼采39
2.1.1真理即谬误40
2.1.2权力意志41
2.1.3“上帝死了”与“虚无主义”42
2.1.4超人学说43
2.1.5小结与评价44
2.2人本主义哲学家46
2.2.1海德格尔46
2.2.1.1改“on(t)-”为“Dasein”47
2.2.1.2反对形而上学,力倡多元论49
2.2.1.3诗思(诗性思维)50
2.2.1.4存在与语言50
2.2.1.5开孔观(View of Aperture)51
2.2.1.6科技阱架52
2.2.2伽达默尔54
2.2.2.1解释学54
2.2.2.2效果历史56
2.2.2.3解释的语言性57
2.2.2.4小结57
2.3法兰克福学派57
2.3.1序言57
2.3.2霍克海姆61
2.3.3马尔库塞63
2.3.3.1马氏思想的两个来源和三个阶段63
2.3.3.2科技是生产力64
2.3.3.3单面人与新左派运动66
2.3.3.4小结66
2.3.4阿多诺67
2.3.4.1社会批判理论68
2.3.4.2坚持理论思辨69
2.3.4.3音乐社会学与多元化69
2.3.4.4小结70
2.3.5哈贝马斯70
2.3.5.1普遍语用学71
2.3.5.2主体间性73
2.3.5.3生活世界74
2.3.5.4现代与后现代兼而有之74
第三章 西哲第四转向:后现代第二期导游图77
3.1法国军团十三将78
3.1.1拉康78
3.1.1.1简介78
3.1.1.2重读弗洛伊德79
3.1.1.3融“索、雅、弗”为一体79
3.1.1.4潜意识与社会80
3.1.1.5小结81
3.1.2萨特81
3.1.2.1存在主义82
3.1.2.2辩证理性83
3.1.2.3基于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83
3.1.2.4小结84
3.1.3梅洛庞蒂85
3.1.3.1知觉现象学85
3.1.3.2心智源于身体86
3.1.3.3多元化87
3.1.4列维—施特劳斯87
3.1.4.1克劳迪亚·列维—施特劳斯87
3.1.4.2结构主义人类学88
3.1.4.3结构主义vs存在主义89
3.1.4.4小结90
3.1.5利科90
3.1.5.1文本解释学91
3.1.5.2开放式阅读91
3.1.6巴尔特92
3.1.6.1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92
3.1.6.2符号学理论93
3.1.6.3“作者死了”95
3.1.7利奥塔97
3.1.7.1科学性知识与后现代知识状况98
3.1.7.2反宏大叙事99
3.1.7.3否定绝对真理和统一标准101
3.1.7.4历史叙事102
3.1.7.5科技是生产力和知识商品化103
3.1.8德勒兹104
3.1.8.1根茎模式与游牧思想104
3.1.8.2叙事危机105
3.1.8.3欲望机器106
3.1.8.4精神分裂说和解码说106
3.1.9福柯107
3.1.9.1批判现代理性话语108
3.1.9.2知识考古学109
3.1.9.3“人死了”与“话语活了”110
3.1.9.4权力系谱学111
3.1.9.5小结115
3.1.10波德里拉115
3.1.10.1消费社会116
3.1.10.2符号价值117
3.1.10.3消解意义117
3.1.10.4技术发明和技术客体118
3.1.11德里达119
3.1.11.1解构120
3.1.11.2延异122
3.1.11.3意义与痕迹123
3.1.11.4文本理论124
3.1.11.5小结125
3.1.12布迪厄125
3.1.12.1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126
3.1.12.2语言是温和的暴力127
3.1.12.3反思性社会学和综观文学评论128
3.1.13克里斯蒂娃129
3.1.13.1文本理解发展的三个阶段129
3.1.13.2互文性与对话理论131
3.1.13.3女权主义133
3.1.13.4小结133
3.2奥美意四学者134
3.2.1弗洛伊德134
3.2.1.1精神分析135
3.2.1.2三重意识135
3.2.1.3三重人格136
3.2.1.4评价138
3.2.2费耶阿本德138
3.2.2.1认识论无政府主义139
3.2.2.2“什么都行”139
3.2.2.3告别理性140
3.2.2.4小结140
3.2.3哈桑141
3.2.3.1后现代主义vs现代主义141
3.2.3.2评述142
3.2.4瓦蒂莫142
3.2.4.1后现代解释学142
3.2.4.2人的终结143
3.2.4.3后现代真理观144
第四章 西哲第四转向:后现代第三期导游图145
4.1序言146
4.1.1第一次启蒙运动146
4.1.1.1第一次启蒙运动的特征147
4.1.1.2理性至上149
4.1.1.3科学主义和机械论世界观150
4.1.2第二次启蒙运动156
4.1.2.1西方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156
4.1.2.2严厉批判科学主义157
4.1.2.3我国学者的贡献159
4.1.2.4中国的“天人合一”传统160
4.1.3维氏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想162
4.1.4奎因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想163
4.1.4.1毕因论承诺163
4.1.4.2自然化认识论164
4.1.4.3知识系统力场论164
4.1.5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特征与代表165
4.2美国学者及其他168
4.2.1柯布168
4.2.1.1否定普世性169
4.2.1.2后现代生态观170
4.2.2格里芬171
4.2.2.1两种后现代哲学172
4.2.2.2整体有机论172
4.2.2.3科学的返魅174
4.2.2.4小结175
4.2.3罗蒂176
4.2.3.1新实在论176
4.2.3.2《哲学与自然之镜》177
4.2.3.3对话理论178
4.2.3.4后哲学文化180
4.2.4詹姆逊181
4.2.4.1三分资本主义182
4.2.4.2后现代的混搭特征183
4.2.4.3后现代的精神分裂185
4.2.4.4捍卫“总体化”185
4.2.5霍伊187
4.2.5.1系谱解释学187
4.2.5.2否定传统理性,倡导多元思维189
4.2.6斯普瑞特奈克189
4.2.6.1主要观点190
4.2.6.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93
4.2.7柏斯194
4.2.7.1后现代实用主义195
4.2.7.2批判理性和确定论195
4.2.7.3符号学196
4.2.7.4其他建设性后现代观197
4.2.8詹姆斯197
4.2.8.1彻底经验论198
4.2.8.2实用主义真理观199
4.2.8.3批判现代科学200
4.2.8.4辩证的上帝观200
4.2.8.5其他建设性后现代观201
4.2.9柏格森201
4.2.9.1生命哲学与创造进化论202
4.2.9.2直觉主义203
4.2.9.3其他建设性后现代观203
4.2.10怀特海204
4.2.10.1过程哲学204
4.2.10.2过程、关系、有机207
4.2.10.3动态变化与超验客体208
4.2.10.4主要范畴209
4.2.10.5小结211
4.2.11哈茨霍恩215
4.2.11.1过程神学216
4.2.11.2泛经验论217
第五章 人文社科前沿之我思218
5.1追寻人文社科前沿219
5.1.1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219
5.1.1.1心智的体验性220
5.1.1.2认知的无意识性222
5.1.1.3思维的隐喻性225
5.1.2心智哲学234
5.1.3第二次启蒙235
5.1.4中国后语言哲学236
5.2语言学与哲学互为摇篮之历史236
5.3认知语言学对西哲的贡献239
5.3.1隐喻认知理论239
5.3.2范畴三论241
5.3.3SOS242
5.3.4ECM246
5.3.5识解:解读主观性的钥匙248
5.3.6认知过程:物质如何决定精神249
5.4概念整合与哲学研究251
5.4.1概论251
5.4.2解释人类创造力来自何处252
5.4.3概念并非完全是客观反映254
5.4.4可用概念空间替代可能世界254
5.4.5解释为何思维和表达具有模糊性256
5.4.6深化对无意识的认识257
5.5结语258
第六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教育260
6.1序言261
6.1.1西方哲学与教育发展261
6.1.2现代教育之利弊262
6.2何为“创新”265
6.2.1用国外理论,换汉语例子265
6.2.2不可把方法当理论266
6.2.3不必仅限一家之言267
6.3理论结合实践,文科兼理工268
6.3.1文理不该早分家268
6.3.2文科不可被边缘化269
6.3.3反思“以人为器”的教育思想269
6.4碎片化教育的再反思273
6.4.1课程设置之“碎片化”现象273
6.4.2语言文学三方向的有机整合275
6.4.3有机性整合教育的理论基础276
6.5和谐教育与团队合作276
6.5.1西方学者倡导中西合璧之楷模276
6.5.2和谐教育与团队精神277
6.5.3和谐教育的有机哲学基础279
6.5.4团队合作与学术规范281
6.6有机教育与知识系统281
6.6.1知识的系统性281
6.6.2“树vs林”关系与图表归纳法283
6.7横纵结合,朝不同方向深入285
6.7.1横组合vs纵聚合关系285
6.7.2横向深挖vs纵向跳跃287
附录289
附录1:本书主要国外人名汉译对照表289
附录2:本书主要英语术语汉译对照表297
附录3:西哲简史:“三个转向”与“感性vs理性”之争310
附录4:英国文学简史表312
附录5: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表314
附录6:西方语言学简史表317
附录7:西方翻译简史表318
附录8:中国翻译简史表322
参考文献325
热门推荐
- 3595757.html
- 1322157.html
- 1570115.html
- 127281.html
- 836504.html
- 2905689.html
- 3673826.html
- 2158168.html
- 2592409.html
- 2037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1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51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34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6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9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39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2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9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