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风眩晕的辨证与辨病治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风眩晕的辨证与辨病治疗
  • 尹国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766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中风-中医治疗法;眩晕-中医治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风眩晕的辨证与辨病治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风1

第一节 中风的基本知识1

一、中风的概念及分类1

(一)中风的概念1

(二)中风的分类2

二、中风的发病概况及特点3

(一)中风的发病概况3

(二)中风的发病特点7

三、中风的病因和诱因8

(一)中风的病因8

(二)中风的诱因12

四、中风的先兆症状和体征16

(一)中风先兆的概念16

(二)中风先兆常见的症状和体征17

五、中风患者的意识及运动功能18

(一)中风患者的意识18

(二)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19

六、中风的形成及临床特点20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

(二)腔隙性脑梗死22

(三)脑血栓23

(四)脑栓塞24

(五)脑出血26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28

七、中风的“三偏”症状及常见并发症29

(一)中风的“三偏”症状29

(二)中风常见的并发症30

第二节 中风的诊断与预防32

一、中风的诊断32

(一)中医诊断32

(二)类证鉴别33

(三)临床分期36

(四)西医诊断36

(五)鉴别诊断39

(六)中风诊断中需注意的问题40

二、中风的预防41

(一)搞好卫生知识的宣传及普查工作42

(二)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43

(三)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47

(四)及时治疗其他有关的疾病49

(五)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49

(六)勤于锻炼,重视中风先兆的防治49

(七)既病防变,预防复发51

第三节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53

一、发病原因62

(一)内外相召63

(二)积损正衰63

(三)饮食不节64

(四)五志过极65

二、病机转归66

(一)急性期66

(二)恢复期68

(三)后遗症期70

三、治疗原则71

(一)明辨标本,权衡缓急72

(二)动态观察,分段论治72

(三)平调阴阳,整体论治73

(四)医患结合,重视调养74

第四节 中医治疗中风的一般思路及临床疗效欠佳的原因和对策75

一、中医治疗中风的一般思路75

(一)辨证与辨病结合76

(二)灵活运用治标与治本78

(三)扶正与祛邪共施80

(四)治证与“治脑”兼顾82

(五)重视滋阴潜阳熄风83

(六)活血化瘀贯穿始终84

(七)牢记豁痰与利窍86

(八)不忘养血与通络87

(九)注意补虚调阴阳88

(十)中西医结合诸法并施88

二、临床疗效欠佳的原因和对策90

(一)治疗失时90

(二)辨治失当91

(三)守治失恒92

(四)疏于康复93

(五)失于配合94

第五节 辨证论治与中医分期分型立法治疗中风95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95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则95

(二)辨证与辨病的关系96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99

二、中医分期分型立法治疗中风100

(一)分期处理、分型立法是辨证论治精神的具体体现100

(二)中医分期辨证治疗中风之证型和治法的确立102

第六节 中医分期辨证分型立法治疗中风104

一、急性期105

(一)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型105

(二)气虚血瘀,脉络阻闭型107

(三)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110

(四)痰热上扰,脉络痹阻型112

(五)阳闭证114

(六)阴闭证117

(七)脱证119

二、恢复期121

(一)气虚血瘀,脉络阻闭型121

(二)肝肾阴虚,脉络不畅型123

(三)阴虚血瘀,痰浊阻络型125

(四)阴虚阳亢,瘀血痰阻型127

(五)风痰上扰,脉络痹阻型130

三、后遗症期132

(一)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型132

(二)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型134

(三)痰瘀互结,痹阻脉络型136

(四)风痰阻络型138

(五)肾虚精亏型140

(六)风痰瘀血阻络型142

第七节 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风144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44

(一)辨证分型治疗145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147

二、腔隙性脑梗死148

(一)辨证分型治疗148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149

三、脑血栓150

(一)辨证分型治疗151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154

四、脑栓塞155

(一)辨证分型治疗156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157

五、脑出血158

(一)辨证分型治疗159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161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163

(一)辨证分型治疗163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165

第八节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166

一、一般治疗166

(一)保持安静,卧床休息,避免搬动166

(二)注意饮食、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167

(三)调整血压168

(四)防治脑心综合征169

(五)及时预防和处理呼吸系统合并症169

(六)预防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70

(七)正确处理发热171

二、出血性中风的治疗173

(一)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173

(二)止血药物的应用174

(三)保护脑细胞174

(四)手术治疗174

三、缺血性中风的治疗175

(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175

(二)扩张血管,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175

(三)抗凝、溶栓177

(四)其他治疗178

四、恢复期的治疗178

(一)早期进行功能锻炼178

(二)锻炼病人独立生活的能力178

(三)合理运用针灸、推拿等疗法179

(四)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药物的应用179

第九节 中风的针灸、推拿和气功疗法179

一、针灸疗法179

(一)体针疗法180

(二)头针疗法184

(三)穴位注射疗法185

二、推拿疗法186

(一)推拿疗法的作用186

(二)适用于中风患者的常用手法187

(三)半身不遂的推拿要点190

三、气功疗法192

(一)功种的选择及练功注意事项193

(二)适用于中风康复的几种功法简介193

第十节 中风患者的饮食起居及护理康复197

一、中风患者的饮食起居198

(一)戒除烟酒,重视饮食调理198

(二)学会自我调整,保持心情舒畅207

(三)动静结合,科学安排起居209

二、护理与康复212

(一)认真观察病情,注意病情变化212

(二)做好特殊护理,预防褥疮等并发症215

(三)重视心理护理,注意功能锻炼221

(四)坚持康复训练,用好各种疗法224

(五)合理安排训练,恢复各种功能228

第二章 眩晕234

第一节 眩晕的基本知识234

一、眩晕的概念及分类234

(一)眩晕的概念234

(二)眩晕的分类237

二、眩晕的形成及临床特点239

(一)梅尼埃病239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脑动脉硬化240

(三)贫血242

(四)低血压性眩晕243

(五)高血压病245

(六)脑外伤后综合征246

(七)颈性眩晕246

(八)神经衰弱247

第二节 眩晕的诊断与预防248

一、眩晕的诊断248

(一)中医诊断249

(二)中医辨证249

(三)分级标准250

(四)类证鉴别250

(五)西医诊断251

(六)眩晕诊断时需注意的问题256

二、眩晕的预防257

(一)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普及有关知识,提高身体素质258

(二)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眩晕的疾病259

(三)消除眩晕的各种诱发因素261

第三节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262

一、病因病机268

(一)肝阳上亢268

(二)气血亏虚269

(三)肾精不足269

(四)痰浊中阻270

(五)瘀血内阻270

二、治疗原则271

(一)重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271

(二)坚持调整阴阳,整体用药272

(三)不忘健脾化痰,平肝定眩273

(四)注意饮食调理,防治结合274

第四节 中医治疗眩晕的一般思路及应注意的问题275

一、中医治疗眩晕的一般思路276

(一)辨证与辨病结合276

(二)局部与整体并重277

(三)调肝与理脾共施278

(四)恰当运用补肾与补虚279

(五)正确应用补血活血之法280

二、中医治疗眩晕应注意的问题282

(一)详加辨证282

(二)标本兼顾283

(三)善于守法284

第五节 中医辨证分型立法治疗眩晕285

一、中医辨证治疗眩晕之证型和治法的确立285

二、中医辨证分型立法治疗眩晕287

(一)肝阳旺盛,风阳上扰型287

(二)肝肾阴虚,风阳翕张型291

(三)肝郁化火,心肾不交型295

(四)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型298

(五)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型302

(六)肾精不足,脑髓失充型305

(七)肾阴亏虚,虚火上浮型308

(八)肾阳不足,髓海空虚型311

(九)痰浊中阻,清窍被蒙型315

(十)痰阻气机,郁而化热型317

(十一)瘀血内阻,脉络闭塞型320

第六节 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眩晕323

一、梅尼埃病323

(一)辨证分型治疗324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325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脑动脉硬化326

(一)辨证分型治疗326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329

三、贫血330

(一)辨证分型治疗331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333

四、低血压性眩晕333

(一)辨证分型治疗334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335

五、高血压病336

(一)辨证分型治疗337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339

六、脑外伤后综合征340

(一)辨证分型治疗341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342

七、颈性眩晕343

(一)辨证分型治疗343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345

八、神经衰弱345

(一)辨证分型治疗346

(二)常用中成药治疗348

第七节 眩晕的现代医学治疗349

一、对因治疗349

(一)梅尼埃病349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51

(三)脑动脉硬化351

(四)贫血352

(五)低血压性眩晕353

(六)高血压病354

(七)脑外伤后综合征354

(八)颈性眩晕355

(九)神经衰弱355

二、对症治疗356

(一)前庭抑制药356

(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356

(三)抗组胺药357

(四)降脂、降压及抗凝血药357

(五)脱水及止吐药357

(六)维生素类药及非特异性脱敏疗法358

第八节 眩晕的针灸、推拿和气功疗法358

一、针灸疗法358

(一)体针疗法359

(二)耳针疗法365

(三)头针疗法367

(四)穴位注射疗法367

二、推拿疗法367

(一)实性眩晕368

(二)虚性眩晕368

三、气功疗法368

(一)强壮功368

(二)太极棒动功369

(三)慢步行动功369

第九节 眩晕患者的饮食起居宜忌370

一、眩晕患者的饮食370

(一)营养丰富,清淡低盐370

(二)根据辨证,合理选择371

(三)依病之异,区别掌握371

二、眩晕患者的生活起居374

(一)良好的休养环境374

(二)稳定的心理状态375

(三)规律的生活起居376

第三章 中风、眩晕常用方药及针灸穴位377

第一节 常用的中药、中成药与方剂377

一、常用中药377

二、常用中成药425

三、常用方剂451

第二节 常用的针灸穴位468

一、头面部469

二、胸腹、背腰部473

三、上肢部474

四、下肢部477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4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