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通史 第3卷 秦汉六朝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浙江通史 第3卷 秦汉六朝卷
  • 王志邦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1302787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浙江省-地方史-明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浙江通史 第3卷 秦汉六朝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秦朝统一越国故地8

一、秦军南下:郡县制的确立8

(一)郡县制在越国故地的推行9

(二)郡县名的民族性11

二、秦始皇东巡会稽:越地社会结构的改造12

(一)秦始皇东巡会稽之路线13

(二)会稽刻石:对越民的教化14

(三)移民:削弱故吴地楚人势力,改变大越民族成分16

(四)秦备东海外越18

(五)秦始皇在越地的遗迹及其传说18

三、楚国后裔和东瓯人的反秦斗争27

(一)项梁、项羽举兵会稽郡并率江东精兵渡江西进21

(二)东瓯人参加反秦斗争24

第二章 汉朝地方行政体制的构建25

一、诸侯王国与郡县制并行26

(一)楚王、荆王封地26

(二)吴王封地27

(三)江都王封地28

二、东瓯、东越的兴衰及其人民的内徙29

(一)汉封闽君摇为东海王29

(二)汉武帝的武力征服与东瓯地区纳入汉朝版图30

(三)朝廷对越地的认识——“不可郡县”32

(四)东瓯王遗迹34

三、郡级行政区与行政制度35

(一)郡级政区设置与吴会分治35

(二)郡级行政制度36

(三)都尉38

四、县的析置与行政制度39

(一)西汉县的设置39

(二)王莽更改县名40

(三)东汉初年县名恢复与县建置41

(四)杭州湾北岸海陆变迁与海盐县治的两次迁移42

(五)吴会分治与始宁、永宁县的设置44

(六)汉灵帝中平年间和献帝初平年间县的析置45

(七)县级行政制度46

五、乡里组织47

(一)三老48

(二)亭、邮48

(三)啬夫50

第三章 秦汉移民与民族融合51

一、人口的迁出与迁入51

(一)越族人民北迁52

(二)汉人逐渐南移53

(三)会稽人的外迁57

二、户籍制度与人口数量59

(一)户籍制度59

(二)人口数量61

(三)山越人口63

(四)外越、徐福与会稽海外人口64

三、姓氏分布与汉朝会稽人的政治活动65

(一)姓氏数量与分布66

(二)会稽郡人的政治活动75

四、聚落发展82

(一)太湖流域、富春江流域82

(二)杭州湾南岸85

(三)金衢盆地91

(四)椒江流域97

(五)瓯江流域99

(六)新安江流域99

第四章 秦汉社会经济100

一、水利兴修与农业经济的发展102

(一)河流湖泊与水利兴修103

(二)火耕水耨与农业生产技术110

(三)种植业与养殖业113

二、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116

(一)矿冶业与铜器、铁器铸造117

(二)瓷器的烧制成功与陶瓷业的发展120

(三)纺织业与盐业、酿酒业126

(四)造船业129

(五)商业与货币流通130

三、赋役制度的推行134

(一)秦朝田租、口赋与力役134

(二)汉朝赋役与盐铁专卖135

第五章 越汉文化的融合136

一、汉语逐渐代替越语137

(一)越语与汉朝文献中的越语记录139

(二)汉语的南传与江东语的萌生147

二、汉文化传播与忠孝之风盛行149

(一)儒学为士人安身立命的家学151

(二)学校与著书立说之风的兴起152

(三)“孝子连闾,下及贤女”154

三、吴越历史的精华:《越绝书》、《吴越春秋》156

(一)《越绝书》156

(二)《吴越春秋》161

四、汉朝知识的集大成者王充164

(一)王充的生平和著述165

(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168

五、知识传播与科技发展170

(一)自然知识的传播、观察和总结172

(二)炼丹术的发展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175

(三)瓷器烧制技术的成熟176

六、越地著作北传与会稽人的大一统观念176

(一)越地著作的北传177

(二)会稽人的大一统观念181

第六章 六朝世局大变与地方统治新秩序的建立184

一、富春孙氏鼎立江东与六朝的开端185

(一)孙坚南征北战185

(二)孙策创业江东187

(三)孙权建立吴同191

二、孙吴政区地理的开拓193

(一)县级行政区的开拓及县名更改194

(二)郡级行政区建置198

(三)都尉的设置201

三、西晋灭吴后行政区划的变化203

(一)郡县更名204

(二)以会稽郡为会稽国204

(三)析置新县205

四、东晋行政区划与浙江东五郡206

(一)析置永嘉郡与会稽郡复为会稽国207

(二)复县和析置新县208

(三)浙江东五郡与军事都督区209

五、南朝行政区划的新格局210

(一)东扬州建置与浙江东五郡的变化211

(二)南朝梁、陈之际州郡的设置与建德划归东阳郡213

(三)县的增置与山阴县一分为二216

(四)钱唐县区域地位的提升218

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220

(一)州级行政制度220

(二)郡(国)行政制度221

(三)县行政制度223

(四)乡村组织223

七、赋税制度与赋税负担226

(一)田租228

(二)户调229

(三)杂税231

八、徭役制度与徭役负担238

(一)服役年龄与服役对象239

(二)徭役的内容240

第七章 移民与六朝居民结构的变化247

一、山越与孙权在江东的立国248

(一)山越的分布249

(二)孙吴与山越的关系250

二、北人南迁与人口迁移254

(一)东汉末孙吴期间北人南迁254

(二)西晋末年以来北人南迁255

(三)人口的外迁264

(四)人口内部迁移266

三、户口数量与影响人口发展、统计诸因素267

(一)孙吴时期267

(二)西晋太康年间268

(三)东晋南朝270

四、户籍制度与东晋南朝的土断和检籍、括户273

(一)土著普通民户户籍——黄籍273

(二)北方侨民户籍——白籍274

(三)特殊民户户籍275

(四)土断和检籍、括户275

五、姓氏与聚落发展281

(一)吴郡283

(二)吴兴郡287

(三)会稽郡289

(四)东阳郡294

(五)临海郡300

(六)永嘉郡304

(七)新安郡306

第八章 六朝社会阶层308

一、世族310

(一)世族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地位310

(二)世族地域分布与世族集团315

二、豪族与寒人掌机要322

(一)豪族的地域分布322

(二)豪族的基本特点324

(三)寒人掌机要328

三、自耕农329

四、依附民331

(一)佃客332

(二)部曲334

(三)门生、义故、门徒、义附、门义、门人、故旧、故义336

五、雇佣劳动者338

(一)雇佣劳动者的类别338

(二)雇佣劳动者的身份与报酬341

六、奴婢342

(一)奴婢的来源342

(二)奴婢的劳作344

(三)奴婢的身份地位345

七、吏户、兵户、百了户、滂户、溪人346

(一)吏户347

(二)兵户348

(三)百工户349

(四)滂户、溪人350

第九章 六朝水利兴修、土地开垦与豪门世族庄园352

一、水利兴修353

(一)杭州湾北岸太湖流域水利治理353

(二)会稽郡水利兴修356

(三)永嘉郡水利治理358

(四)东阳郡、新安郡、临海郡水利兴修359

(五)水利兴修的特点360

二、土地开垦362

(一)太湖流域低湿洼地的垦殖363

(二)会稽郡平原沼泽、湖泊和丘陵山地的开垦365

(三)永嘉郡的开发368

(四)临海郡、东阳郡、新安郡土地的开垦371

(五)水资源保护和对会稽郡决湖为田的争议373

三、豪门世族庄园375

(一)庄园的普遍建立与规模375

(二)庄园的名称:墅、园、宅、邸378

(三)从谢灵运《山居赋》看世族庄园的生产379

(四)庄园经济性质:“钱尽在此中”381

(五)占山法的颁布:承认私家占有山泽的合法性383

第十章 六朝社会经济386

一、农业的多种经营387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388

(二)从水稻区向稻麦区的过渡389

(三)种植麻葛与植桑养蚕391

(四)园林业经营392

(五)水产业398

(六)畜牧业400

(七)“一岁称稔,则数郡忘饥”402

二、手丁业的发展403

(一)食品业404

(二)造船业405

(三)纺织业406

(四)青瓷业407

(五)矿冶业与铜镜铸造412

(六)造纸业414

(七)建材业与石材开采416

(八)编织业417

三、商业与货币流通418

(一)官僚经商与民间商业的发展419

(二)主要商品与商业都会421

(三)货币流通与货币思想423

第十一章 六朝南北文化交融下的日常生活425

一、日常语言426

(一)江东汉语方言衍生出吴语426

(二)侨人对江东方言的影响428

(三)社会交往日常语言430

二、物质生活方式435

(一)衣冠服饰435

(二)食439

(三)住449

(四)行452

(五)生活器具453

第十二章 六朝知识、思想、信仰和史学457

一、地域思想差异与知识传播458

(一)地域思想差异458

(二)知识的传播与思想世界的丰富多彩462

二、儒学世家与重孝之风466

(一)儒学世家与经学著作467

(二)《易》学与宇宙论世家:余姚虞氏473

(三)重孝之风盛行475

三、佛教弘传与民众信仰477

(一)佛教的传人478

(二)高僧名士交游与佛理探讨481

(三)普度众生与佛寺广建487

四、道教传播与道教世家495

(一)五斗米道与钱唐杜氏497

(二)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与道教的发展501

(三)仙境故事与道教场所504

五、史家与史书508

(一)地方史学的产生和发展508

(二)汉、晋、宋、齐、梁、陈国史的编纂514

(三)姓氏之书与家传的编纂518

第十三章 六朝文学艺术520

一、文学521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的源头522

(二)沈约与永明体530

(三)吴均体533

(四)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535

(五)其他作家和作品538

二、艺术540

(一)书画艺术541

(二)造型装饰艺术与石窟造像547

(三)建筑艺术551

(四)音乐与民间艺术551

附录553

一、大事记553

二、主要参考文献575

后记5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