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体外循环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体外循环学
  • 李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4581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864页
  • 文件大小:269MB
  • 文件页数:898页
  • 主题词:体外循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体外循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体外循环发展简史3

第一章 体外循环的产生3

第一节 心脏对医学的挑战3

一、对心脏的初步认知3

二、对心脏的科学理性认知4

三、心脏对外科的挑战4

第二节 体外循环的诞生5

一、早期体外循环的探索5

二、体外循环的完善8

第二章 中国体外循环发展史11

第一节 中国体外循环编年大事记11

第二节 中国体外循环发展史22

一、探索期(1949~1976年)23

二、成长期(1976~2000年)24

三、壮大期(2001~2015年)24

四、人才战略27

五、学术交流27

六、技术规范化培训27

七、统计资料28

第二篇 体外循环材料与设备33

第三章 体外循环生物医用材料33

第一节 生物医用材料33

一、生物医用材料的分类33

二、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34

三、血液相容性34

四、生物相容性评价35

第二节 体外循环常用的生物医用材料36

一、人工泵36

二、人工肺37

三、插管、管道和接头38

四、滤器38

五、超滤器39

六、其他39

第三节 材料表面涂层技术39

一、肝素涂层40

二、非肝素涂层42

三、小结43

第四章 体外循环机45

第一节 体外循环机45

一、滚压泵45

二、离心泵49

三、重力皮囊滚压泵53

四、涡流泵53

第二节 变温水箱54

一、常用变温水箱54

二、未来变温系统的发展方向56

第五章 体外循环管道、插管和滤器58

第一节 体外循环管道58

一、体外循环管道的功能和材料58

二、体外循环管道的规格和类型59

三、体外循环管道连接、安装和管理60

第二节 体外循环插管62

一、动脉插管62

二、静脉插管64

三、左心减压管及术野吸引管67

四、心脏停搏液灌注管68

第三节 滤器68

一、体外循环中微栓来源69

二、微栓滤除的机制70

三、体外循环临床常用的各类滤器71

第六章 氧合器75

第一节 鼓泡式氧合器75

一、鼓泡式氧合器简史75

二、鼓泡式氧合器设计原理76

三、鼓泡式氧合器临床应用77

第二节 膜式氧合器78

一、膜式氧合器(膜肺)的简史78

二、膜肺的气体交换78

三、膜式氧合器的设计原理80

四、膜式氧合器的评价82

五、膜式氧合器临床应用83

六、膜式氧合器的进展83

七、临床常用膜式氧合器85

第七章 体外循环监测设备86

第一节 体外循环机整合监测模块86

一、压力监测86

二、温度监测87

三、流量监测88

四、气泡监测88

五、液平面监测88

六、停跳液灌注监测89

七、时间监测89

第二节 气体调节装置89

第三节 抗凝监测90

第四节 血气电解质与氧代谢监测92

一、连续血氧饱和度与血细胞比容监测仪92

二、连续动态血气分析仪93

三、脑氧饱和度监测93

第五节 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95

第六节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监测95

第八章 体外循环的其他装置97

第一节 血液超滤装置97

一、结构及工作原理97

二、超滤器的类型98

三、滤出液成分98

四、适应证99

五、应用时注意事项99

六、超滤方式99

七、存在的问题102

第二节 血液回收机102

一、自体血液回收的意义102

二、非洗涤式血液回收机102

三、洗涤式血液回收机103

第三节 辅助静脉引流装置108

一、辅助静脉引流技术的分类108

二、设备及操作方法109

三、临床应用111

四、注意事项112

第九章 辅助循环装置114

第一节 心室辅助的发展史114

第二节 辅助循环装置的分类117

一、按用途分类117

二、按应用时间分类117

三、按安装部位分类117

四、按驱动方式分类117

五、按动脉波型分类117

六、按植入路径分类118

七、按提供能量分类118

第三节 经皮循环辅助装置118

一、主动脉球囊反搏118

二、TandemHeart120

三、Hemopump泵120

第四节 经胸心室机械辅助装置121

一、Heart Mate LVAS121

二、Novacor LVAS122

三、Thoratec VAD123

四、BVS5000123

五、Berlin Heart124

六、Jarvik 2000124

七、DuraHeart LVAS125

八、HeartWare HVAD126

第五节 全人工心脏126

一、Cardiowest TAH126

二、Abiocor TAH127

第三篇 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和调控131

第十章 体外循环中的体温变化与调控131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131

一、正常体温和调节131

二、心脏手术对体温的影响133

三、心脏手术的体温监测135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低温的调控136

一、低温的病理生理变化136

二、低温技术的临床应用138

三、α稳态和pH稳态141

第三节 不同手术类型、不同人群的体温管理策略142

一、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42

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142

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43

四、大血管手术143

五、老年人心血管手术144

第四节 围术期正常体温的维持144

一、低温对机体正常代谢的影响144

二、常温心脏手术145

三、保温技术措施146

第十一章 体外循环中氧代谢的变化和调节149

第一节 机体正常氧代谢149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肺、血液和组织中的压力149

二、氧在血液中的转运150

三、氧在细胞中的代谢150

四、氧供给和氧消耗的平衡151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氧代谢监测指标152

一、传统氧代谢监测参数152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损伤155

一、缺氧导致的细胞损伤155

二、缺氧对机体各脏器的损伤156

三、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57

第四节 体外循环氧代谢障碍机制和原因157

一、全身氧供/氧耗失衡的机制158

二、常规体外循环和体外生命支持状态发生氧代谢障碍的原因159

第五节 关于高浓度氧对机体损伤作用简介161

一、高浓度氧对机体损伤作用机制161

二、高浓度氧对机体的危害161

第六节 总结161

第十二章 体外循环中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变化163

第一节 CPB中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163

一、心肺转流过程中的药物治疗163

二、婴幼儿患者的特殊考虑165

三、年龄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差异165

四、疾病相关的药效学差异166

五、年龄相关的体外循环技术差异167

第二节 特定药物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168

一、麻醉药物168

二、阿片类镇痛药物172

三、神经肌肉阻断剂175

四、抗生素176

五、其他药物178

六、讨论和结论180

第十三章 体外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82

第一节 体外循环期间的脑生理学182

一、脑血流(CBF)和代谢的生理特性182

二、体外循环期间影响脑血流量的因素182

第二节 体外循环围术期神经精神评价184

一、术前早期监测184

二、术中监测185

三、术后评价189

第三节 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192

一、缺血后损伤机制192

二、炎性因素194

第四节 神经系统保护的措施196

一、药物保护196

二、低温199

三、选择性脑灌注200

四、血气管理方式200

五、脑保护液200

第五节 脊髓损伤与保护201

一、脊髓的血液循环系统201

二、病理生理改变202

三、脊髓保护的方法与研究进展204

第十四章 体外循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11

第一节 心肌保护基础知识211

一、心肌血供和氧代谢211

二、心肌细胞电机械生理213

三、心肌物质及能量代谢214

第二节 体外循环对心脏的影响217

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损伤217

二、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217

三、心肌损伤的转归225

第三节 体外循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28

一、体循环的变化228

二、肺循环的变化229

三、微循环的变化229

四、脑循环229

五、肾脏血流230

第十五章 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与肺保护232

第一节 体外循环期间呼吸病理生理232

一、气道和肺组织气体流体力学232

二、肺的气体交换235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与急性肺损伤236

一、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围术期肺损伤相关因素236

二、急性肺损伤与体外循环相关程度237

三、急性肺损伤与体外循环相关机制研究237

第三节 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围术期急性肺损伤的防治240

一、体外循环系统的改进与肺保护241

二、体外循环中药物介入与肺保护243

三、其他肺保护措施244

第十六章 体外循环对肾脏的影响247

第一节 肾脏的生理学247

第二节 体外循环后急性肾损伤248

一、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和危害248

二、体外循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测评分系统250

三、体外循环后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251

四、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分期标准255

五、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评估指标257

六、体外循环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预防及处理259

第十七章 体外循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63

第一节 体外循环消化系统并发症的病因263

一、发病机制263

二、危险因素264

三、体外循环中消化系统临床特点265

第二节 体外循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65

一、肝脏265

二、胆囊266

三、胰腺267

四、胃肠道268

五、体外循环对消化系统保护的防治措施270

第十八章 体外循环血液稀释与预充272

第一节 血液稀释272

一、体外循环血液稀释的目的272

二、血液稀释的安全范围274

三、血液稀释对机体的影响275

四、机体血液稀释的代偿机制277

五、体外循环血液稀释原则及分级277

第二节 体外循环预充和血液稀释方法278

一、体外循环预充概念278

二、有关体外循环中预充和血液稀释的理论计算278

三、血液稀释和预充方法279

四、预充和血液稀释的基本原则280

第三节 体外循环预充液280

一、理想的体外循环预充液标准280

二、预充液的分类280

三、预充液的效应281

四、临床常用预充液281

第十九章 体外循环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87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287

一、内分泌腺及其生理功能287

二、分泌功能的调节289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与内分泌290

一、概述290

二、体外循环期间内分泌的变化290

第三节 合并内分泌疾病患者体外循环期处理298

一、糖尿病298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299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299

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99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300

第二十章 体外循环免疫与炎症反应301

第一节 体外循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301

一、体外循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301

二、体外循环术后免疫功能抑制的机制306

三、免疫功能低下的防治307

第二节 体外循环炎症反应308

一、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308

二、体外循环中血液的激活与炎症介质的产生308

三、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313

四、体外循环炎症反应对重要器官的影响314

五、减轻CPB炎症反应的方法316

第四篇 围体外循环期管理323

第二十一章 术前准备323

第一节 概述323

一、术前准备的基本任务323

二、一般术前准备323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326

一、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准备326

二、先天性复杂性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准备327

三、重症小婴儿和新生儿的术前处理328

四、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准备328

第三节 瓣膜性心脏病329

一、手术适应证的选择329

二、术前评估331

三、病变性质和程度的评估332

四、术前处理332

第四节 冠状血管外科疾病332

一、诊断相关检查332

二、术前评估332

三、手术适应证的选择332

四、术前处理334

第五节 大血管外科疾病334

一、诊断334

二、病情评估和手术时机选择335

三、术前处理336

第二十二章 体外循环术前准备338

第一节 体外循环术前病情访视338

一、概述338

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评估339

三、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术前评估339

四、冠状血管性心脏病患者术前评估340

五、大血管疾病患者术前评估340

第二节 体外循环前的设备及物品的准备340

一、仪器设备340

二、物品与消耗品344

三、药品346

第三节 体外循环术前预充347

一、常规准备347

二、特殊体外循环手术的准备与管理347

三、制订预充计划和选择体外循环方法348

四、预充排气与滚压泵松紧度调整349

五、其他349

第四节 预充液的选择350

一、预充液的分类350

二、预充液种类及容量选择原则350

第二十三章 心脏手术的合理用血352

第一节 输血的意义和危害352

一、输血的危害352

二、输血对心脏外科围术期的影响352

第二节 心脏手术中的出血原因和预防353

一、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出血原因353

二、心脏手术出血的预防355

第三节 科学用血359

一、加强科学用血的观念、意识359

二、成分输血359

三、建立输血管理体系361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手术麻醉要点363

第一节 术前访视与评估363

一、手术和麻醉风险评估363

二、心脏风险评估363

三、呼吸系统评估364

四、肾脏功能364

五、其他相关疾病364

第二节 术前准备365

一、术前药365

二、急救药物准备365

三、术中监测365

第三节 各类手术的麻醉管理366

一、冠心病366

二、瓣膜病367

三、大血管手术369

四、小儿先天性心脏病370

五、成人先天性心脏病373

第四节 血液保护374

一、减轻应激反应374

二、血液保护药物374

三、促进凝血药物374

四、超滤374

五、血液回收375

第二十五章 围体外循环期监测376

第一节 体温监测376

一、体温监测设备和部位376

二、围体外循环期温度监测376

三、温度监测并发症377

第二节 心电图监测377

一、标准心电图导联和监测电极的放置378

二、围体外循环期ECG监测378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379

一、动脉血压379

二、中心静脉压380

三、左房压382

四、肺动脉导管383

五、心排血量387

第四节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389

一、TEE用于瓣膜外科390

二、TEE用于CABG390

三、TEE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390

四、心功能评价391

五、指导术中排气391

六、插管定位391

七、术后并发症监测392

第五节 体外循环系统监测392

一、安全性监测392

二、动脉灌注流量监测393

三、氧合器性能监测393

四、血液超滤器的监测393

五、使用心脏停搏液的监测394

六、深低温停循环期间脑灌注时的监测394

第六节 出凝血的监测394

一、肝素浓度394

二、肝素化效果395

第七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399

一、脑电图监测399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401

三、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监测403

四、脑血氧饱和度监测403

第八节 冠状循环和组织灌注监测405

一、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监测405

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406

三、胃肠黏膜内pH监测407

第二十六章 体外循环管理要点409

第一节 前并行的管理409

一、并行前的准备工作409

二、前并行的操作要点409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的运行管理412

一、保障患者安全412

二、为外科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416

第三节 后并行的管理417

一、后并行的基本任务417

二、心脏准备417

三、肺的准备419

四、实验室数据检查420

五、温度控制420

六、其他420

第四节 停止体外循环420

一、停止体外循环的标准420

二、体外循环停机流程422

三、停机困难常见的原因422

四、停机后的注意事项423

第二十七章 体外循环期间水、电解质的管理425

第一节 水、电解质紊乱425

一、水、钠代谢425

二、钾代谢紊乱430

三、镁代谢紊乱433

四、钙磷代谢紊乱434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水、电解质紊乱影响因素436

一、心脏外科疾病围术期各脏器功能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36

二、体外循环预充液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38

三、体外循环灌注压、灌注流量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39

四、炎性介质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40

五、体外循环中酸碱平衡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40

六、激素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41

七、温度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42

八、药物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42

九、血液超滤技术对水、电解质的影响443

十、血清值与血浆值的测定有差别443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水、电解质管理443

一、水、钠代谢管理444

二、体外循环中电解质管理445

三、预充液的管理447

四、灌注压、灌注流量的管理447

五、减轻体外循环炎性反应447

六、酸碱平衡管理447

七、体外循环中激素的应用与水电解质管理448

八、体外循环中低温时水、电解质的管理448

九、药物影响与水、电解质的管理449

第二十八章 酸碱平衡和血气管理450

第一节 酸碱平衡450

一、酸碱平衡的定义450

二、酸碱来源450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451

第二节 血气分析452

一、血气分析中各指标的意义452

二、酸碱失衡类型的辨别455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中的酸碱平衡紊乱455

一、体外循环时酸碱失调特点455

二、代谢性酸中毒456

三、代谢性碱中毒457

四、呼吸性酸中毒458

五、呼吸性碱中毒459

六、混合性酸碱紊乱459

第四节 低温体外循环中的pH稳态和α稳态459

一、应用低温的理论依据459

二、低温对酸碱平衡的影响460

三、体外循环中的血气管理460

第二十九章 抗凝与拮抗463

第一节 凝血机制463

一、初期止血463

二、凝血因子的激活464

三、生理性抗凝465

四、纤维蛋白溶解467

五、凝血过程小结468

第二节 凝血监测468

一、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检测468

二、全血肝素浓度监测469

三、血栓弹力图469

四、Sonoclot标记曲线图470

第三节 体外循环期间的抗凝药物472

一、肝素472

二、普通肝素的替代药物475

第四节 抗凝治疗的拮抗476

一、鱼精蛋白476

二、拮抗肝素的其他药物478

第五节 体外循环术后的凝血功能障碍478

一、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478

二、系统炎性反应综合征479

三、肝素中和不全479

四、低体温症479

五、纤维蛋白溶解亢进479

六、凝血因子消耗479

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80

第三十章 搏动灌注481

第一节 生理性搏动的重要意义481

一、血液循环的发现481

二、心血管系统481

三、血液循环的能量481

四、搏动血流481

五、搏动血流理论482

六、体外循环搏动灌注的历史发展483

第二节 搏动灌注方法荟萃483

一、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483

二、离心泵484

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484

四、心室辅助装置486

五、挤压泵486

六、搏动辅助装置486

七、其他新型的搏动辅助装置487

第三节 搏动灌注对机体的影响487

一、对微循环的影响487

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487

三、对血液学的影响488

四、对体液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488

五、对重要器官的影响488

第四节 搏动灌注的相关研究及未来489

一、搏动有效性监测的复杂性489

二、长期辅助装置平流灌注的远期存活率优于搏动辅助装置490

三、搏动灌注的发展方向490

第三十一章 体外循环术中心肌保护491

第一节 心血管外科心肌保护概论491

一、简史491

二、发展动态492

第二节 心脏停搏前的心肌保护492

一、体外循环前的心肌保护492

二、前并行阶段的心肌保护493

第三节 心脏停跳阶段的心肌保护494

一、停搏液的基本原理和配方495

二、晶体停搏液和含血停搏液497

三、停搏液灌注期间的管理499

第四节 后并行阶段的心肌保护503

一、冠状动脉循环恢复后的管理503

二、心肌顿抑504

第五节 老年和新生儿的心肌保护505

一、老年心肌保护505

二、新生儿心肌保护507

第六节 增强心肌保护的其他策略510

一、增强心肌保护的其他方法510

二、心肌缺血预处理510

三、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肌保护511

四、停跳液的完善511

五、室颤513

六、非体外循环技术中的心肌保护513

七、非去极化停跳液514

第三十二章 体外循环常见意外的预防和处理516

第一节 仪器设备故障引起的意外516

一、电源故障516

二、动脉泵故障516

三、氧合器意外517

四、变温水箱控制失灵518

五、管道意外518

六、动脉微栓滤器意外518

第二节 体外循环管理导致的意外519

一、动脉系统进气519

二、氧合不良520

三、抗凝意外520

四、泵压过高521

五、氧合器回流罐液平面下降522

六、动脉供血不足522

七、动静脉阻断不完全523

八、心肌保护不良523

九、体外循环中氧合器液面过低524

十、体外循环中氧合器液面过高524

十一、微创心脏手术中静脉引流不充分524

第三节 患者因素导致的意外525

一、过敏525

二、自身免疫性溶血526

第四节 体外循环意外的防范526

一、体外循环前意外的防范526

二、体外循环中意外的防范527

三、停止体外循环时注意事项527

四、氧合血灌注注意事项528

第五节 外科手术操作失误导致的意外528

一、主动脉插管意外528

二、腔静脉插管意外529

三、动静脉阻断不完全529

四、左心引流不当529

五、心脏大血管损伤529

六、手术人员安全问题530

第三十三章 体外循环与外科的配合531

第一节 术前评估531

一、动脉插管531

二、静脉插管532

三、左心减压引流管532

四、停搏液灌注插管532

第二节 体外循环期间与外科医师的配合533

一、建立体外循环533

二、前并行、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心肌保护的配合537

三、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的配合538

四、开放升主动脉、后并行期间的配合539

五、动脉空气栓塞的预防540

六、几种特殊形式的体外循环配合540

第三节 体外循环后的配合541

一、改良超滤541

二、鱼精蛋白过敏反应541

三、体外循环意外情况的处理541

第三十四章 婴幼儿术后ICU的管理542

第一节 体外循环对手术后脏器功能的潜在影响542

一、对心肌功能的影响542

二、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542

三、对肺功能的影响542

四、对肾脏功能的影响543

五、对凝血系统的影响543

第二节 体外循环术后各器官功能的评估与监测543

一、初始评估543

二、基本监测及评估543

三、综合评估546

第三节 体外循环术后机体内环境及器官功能的调整547

一、水、电解质管理547

二、循环管理548

三、呼吸管理550

四、脑损伤的处理552

五、肾功能的维护552

六、肝功能的处理553

第四节 体外循环术后特殊问题的ICU处理554

一、肺动脉高压554

二、单心室555

第三十五章 成人体外循环术后ICU的管理558

第一节 术后ICU初始评估558

一、可预见的体外循环影响558

二、初入ICU的病情评估559

三、初始评估内容重点559

第二节 术后ICU监护和重要脏器功能调整560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560

二、呼吸功能监测与机械通气562

三、液体和电解质管理563

四、特殊生化指标564

五、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的策略565

六、术后镇痛镇静566

第三节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566

一、低心排综合征566

二、心律失常568

三、肺动脉高压568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69

五、急性肾衰竭569

六、脑部并发症570

七、栓塞和出血571

八、多脏器功能不全571

第三十六章 辅助循环的临床管理573

第一节 辅助循环装置的临床应用573

一、患者的选择573

二、循环辅助装置的选择原则573

三、心室机械辅助的临床应用573

第二节 心室辅助装置安装期间的管理576

一、麻醉的配合576

二、体外循环配合576

三、泵流量的调整577

第三节 心室辅助装置安装后的管理577

一、心脏衰竭治疗577

二、血压监测与控制目标578

三、心律失常的治疗578

第四节 并发症防治580

一、出血580

二、气栓580

三、左心室辅助时诱发右心功能衰竭580

四、感染581

五、血栓栓塞581

六、辅助装置机械故障582

第五篇 临床体外循环各论587

第三十七章 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587

第一节 概述587

第二节 婴幼儿正常生理特点587

一、呼吸系统587

二、心血管系统588

三、消化系统588

四、泌尿系统588

五、运动系统589

六、神经系统589

第三节 体外循环对婴幼儿生理的影响590

一、婴幼儿体外循环相关生理特点590

二、体外循环对婴幼儿生理的影响590

第四节 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普遍特点591

一、左向右分流(非发绀型)591

二、单心室592

三、左室流出道梗阻592

四、右室流出道梗阻593

五、再次手术593

第五节 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特点594

一、术前访视患者594

二、物品准备594

三、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596

四、体外循环中的监测597

五、婴幼儿体外循环的几个热点599

第六节 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管理600

一、右室肺动脉连接手术600

二、主动脉脉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术600

三、重症法洛四联症600

四、动脉导管未闭手术601

五、杂交手术601

第三十八章 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管理603

第一节 心脏瓣膜病的病理生理和外科治疗603

一、概述603

二、心脏瓣膜病的病理生理603

三、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604

第二节 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605

一、术前心肺功能调节605

二、体外循环物品准备606

三、预充液606

四、体外循环管理606

五、心肌保护608

六、复苏困难的处理608

第三节 各种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特点609

一、主动脉瓣狭窄609

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10

三、二尖瓣狭窄612

四、二尖瓣关闭不全613

五、心脏联合瓣膜病614

第四节 重症瓣膜病615

一、术前准备615

二、体外循环管理616

三、巨大左心室617

四、伴发感染性心内膜炎618

五、再次心脏瓣膜手术619

六、经皮/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619

第三十九章 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外循环621

第一节 冠状动脉的解剖621

一、左冠状动脉621

二、前降支621

三、回旋支622

四、右冠状动脉622

五、冠状动脉循环解剖特点622

第二节 冠心病的治疗及手术方法623

一、常见的冠心病治疗方法623

二、冠脉搭桥手术623

第三节 冠脉搭桥手术的体外循环624

一、准备624

二、前并行624

三、体外循环期间的管理625

四、体外循环期间重要脏器的保护626

五、血糖管理630

六、心脏复苏631

七、后并行631

八、血液回收632

第四节 特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体外循环632

一、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632

二、急诊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632

三、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转为体外循环633

四、微型体外循环辅助下的OPCABG633

五、二次冠脉搭桥手术634

六、冠脉架桥手术同期行瓣膜手术634

七、小结634

第四十章 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635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635

一、病因635

二、分类635

第二节 体外循环的基本方法638

一、浅、中度低温体外循环638

二、中度、中深低温体外循环638

三、深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639

四、深低温分段停循环640

五、股(髂)静-动脉部分转流640

六、血泵法血液回输641

七、主动脉弓部杂交手术的体外循环642

八、其他体外循环方法643

第三节 脑、脊髓及血液保护643

一、脑保护643

二、脊髓保护648

三、血液保护649

第四十一章 新生儿体外循环651

第一节 新生儿生理特点651

一、呼吸和脉搏651

二、体温与皮肤651

三、排泄651

四、睡眠652

五、运动652

六、抵抗力652

七、新生儿黄疸652

第二节 新生儿心肌保护652

一、未成熟心肌特点652

二、新生儿心肌保护策略653

第三节 新生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要点655

一、新生儿心脏手术655

二、体外循环系统预充655

三、超滤技术658

四、肺保护659

五、神经系统的保护659

第四十二章 老年患者体外循环662

第一节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662

一、呼吸系统662

二、循环系统662

三、神经系统663

四、肝功能663

五、肾功能664

六、内分泌系统664

七、凝血系统664

八、老年人的患病特点665

第二节 老年人的药理学特点665

一、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665

二、吸入麻醉药665

三、静脉麻醉药665

第三节 老年体外循环管理特点665

一、体外循环术前准备665

二、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中的肺脏保护666

三、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667

四、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中的神经系统保护667

五、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中的肾保护668

六、体外循环中的血糖监测669

七、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中的血液保护669

八、温度669

第四十三章 妊娠妇女和胎儿的体外循环671

第一节 妊娠妇女体外循环671

一、妊娠期妊娠妇女心血管生理改变671

二、妊娠妇女心脏外科手术671

三、妊娠妇女体外循环对妊娠妇女和胎儿的影响672

四、妊娠妇女体外循环的管理673

五、小结674

第二节 胎儿体外循环674

一、概况674

二、胎儿体外循环的时机675

三、胎儿麻醉675

四、胎儿体外循环设备675

五、胎儿体外循环插管和转流方式675

六、胎儿体外循环对胎盘功能的影响676

七、胎儿体外循环对胎儿的影响677

八、胎儿体外循环对母体的影响678

九、小结678

第三节 人工胎盘678

一、人工胎盘发展史678

二、人工胎盘与新生儿ECMO的区别678

三、人工胎盘装置679

四、插管679

五、人工胎盘对胎儿的影响679

六、小结680

第四十四章 急诊体外循环681

第一节 急诊体外循环概述681

一、急诊体外循环概念681

二、急诊体外循环应用范围681

第二节 急诊体外循环管理683

一、急诊体外循环装备683

二、急诊体外循环转流方法684

三、急诊体外循环的建立684

四、转流管理685

第四十五章 心脏肿瘤的体外循环688

第一节 心脏肿瘤概况688

一、概述688

二、常见心脏肿瘤689

三、检查方法690

四、外科手术690

五、预后评价691

第二节 心脏肿瘤的体外循环691

一、体外循环准备691

二、插管部位的选择692

三、体外循环管理692

四、特殊处理693

第四十六章 肺栓塞的体外循环696

第一节 肺栓塞的诊断696

一、分类696

二、诊断696

三、病理生理697

第二节 肺栓塞的手术治疗698

一、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698

二、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的影像学评估698

三、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699

第四节 肺栓塞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器官保护702

一、肺栓塞手术治疗的体外循环方法702

二、DHCA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保护702

三、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肺保护704

四、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影响704

五、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血糖的变化及控制705

第四十七章 心脏移植和体外循环管理707

第一节 心脏移植的外科简介707

一、心脏移植的简史707

二、心脏移植适应证、禁忌证707

三、心脏移植术式选择708

四、受体筛选和移植前管理709

第二节 心脏移植的心肌保护710

一、供体心脏的选择和管理710

二、供体心脏的保护711

第三节 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特点713

一、成人心脏移植手术体外循环管理713

二、儿童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715

第四十八章 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技术718

第一节 微创心脏手术概述718

一、全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718

二、远程操控机器人心脏手术719

三、右前胸壁切口719

四、电视胸腔镜辅助的小切口心脏手术719

五、胸骨上段部分切开微创心脏手术技术719

六、下胸段小切口胸骨全程切开的微创手术721

七、胸骨下段部分切开721

八、左前胸壁小切口心脏手术721

九、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微创心脏手术技术722

第二节 术前准备与麻醉722

一、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722

二、麻醉技术723

第三节 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724

一、插管724

二、主动脉阻闭727

三、心脏停搏液灌注729

四、体外循环管理729

五、结语732

第四十九章 特殊病种的体外循环733

第一节 Morrow术的体外循环管理733

一、解剖异常及病理生理学733

二、临床表现733

三、外科治疗方法734

四、体外循环管理特点734

五、外科治疗效果735

第二节 地中海贫血的体外循环735

一、血红蛋白的结构735

二、地中海贫血的分子遗传学特点和临床类型736

三、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心功能异常表现736

四、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体外循环转流技术特点736

五、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手术预后737

第三节 冷凝集素综合征与体外循环737

一、冷凝集反应的机制737

二、实验室检查特点738

三、体外循环期间的处理738

四、常温期间的心肌保护738

五、常温体外循环应该注意的问题739

第四节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与体外循环739

一、定义739

二、临床特点740

三、检测诊断740

四、HIT的治疗741

五、HIT患者的体外循环741

六、总结743

第五节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743

一、主动脉瓣二瓣化743

二、房间隔缺损746

三、主动脉缩窄746

四、法洛四联症747

五、动脉导管未闭748

六、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再次手术749

第五十章 机器人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750

第一节 机器人心脏外科的发展简史750

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发展750

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751

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特点752

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临床应用现状752

第二节 机器人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技术753

一、机器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建立753

二、机器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759

第五十一章 体外膜肺氧合764

第一节 ECMO的基本概念和类型764

一、V-V ECMO764

二、V-A ECMO767

三、体外二氧化碳排除技术770

第二节 ECMO监测与管理771

一、ECMO患者的监测771

二、ECMO患者的管理771

第三节 并发症的防治775

一、机械并发症775

二、与患者相关的并发症775

第五十二章 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777

第一节 肝移植手术777

一、肝移植术中病理生理学改变777

二、CPB在肝移植手术中应用778

第二节 布加氏综合征782

一、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782

二、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782

三、治疗782

四、布加氏综合征根治术的CPB方法及管理783

第三节 胸外科和气管外科784

一、胸部难治性肿瘤784

二、气管、隆突肿瘤切除及气管、隆突重建术785

第四节 中毒的救治786

一、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786

二、镇静催眠药中毒的救治787

三、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治788

第五节 肿瘤热疗789

一、肿瘤热疗的概念和机制789

二、肿瘤热疗的三种形式790

第六节 CPB在其他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792

一、对低温和高温的救治792

二、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793

第六篇 体外循环的质量控制与教育教学797

第五十三章 计算机与体外循环797

第一节 计算机与体外循环设备797

一、实时监测797

二、体外循环设备的智能化797

第二节 计算机与体外循环数据管理799

一、术中记录800

二、数据管理800

三、质量控制801

第三节 计算机与体外循环展望802

一、“互联网+”体外循环802

二、智能手机与体外循环802

三、大数据和体外循环803

第五十四章 体外循环质量管理805

第一节 体外循环的人员管理805

一、概念和范围805

二、国内外的概况805

三、纳入麻醉管理的必要性806

四、灌注师和体外循环专科医师807

第二节 体外循环技术管理规范808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808

二、人员的基本要求808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808

四、体外循环工作流程809

五、体外循环技术培训810

第三节 体外循环专业质量控制检查标准810

一、人员和资质(10分)810

二、规章制度(20分)810

三、设施设备(30分)810

四、临床操作(30分)811

五、观看手术(10分)811

第四节 体外循环台账812

一、工作总则812

二、体外循环各级人员职责(按职称)813

三、当班人员职责813

四、值班人员职责814

五、主管医生职责814

六、总住院医师职责814

七、急诊值班(夜班)制度814

八、库房工作职责814

九、记录单815

第五十五章 体外循环与教育818

第一节 国际体外循环教育818

一、美国体外循环教育介绍818

二、欧洲体外循环教育821

第二节 我国体外循环教育822

一、我国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现状和面临的挑战822

二、我国体外循环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822

第三节 新形势下我国体外循环教育的探讨823

一、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思路823

二、体外循环专科医师培养的可能模式824

第五十六章 体外循环和模拟教学826

第一节 为什么要搞模拟教学826

一、模拟教学的必要性826

二、体外循环工作特点826

三、传统教学的不足827

四、模拟教学的历史827

五、模拟教学的优势828

第二节 什么是模拟教学828

一、模拟教学的概念828

二、模拟教学的目的828

三、模拟教学的特点829

第三节 模拟教学有什么830

一、模拟教学基本组成830

二、体外循环模拟的硬件831

三、体外循环模拟的软件831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831

第四节 模拟教学要什么832

一、PBL教学832

二、学员主体教学832

三、规范化操作833

第五十七章 体外循环的团队建设835

第一节 学习团队835

一、什么是学习团队835

二、学习型团队的真谛835

第二节 学习团队的核心和特点837

一、学习团队的核心837

二、学习型团队的特点838

第三节 系统思考839

一、建立共同愿景839

二、改善心智模式840

三、系统思考840

四、团结学习841

附录一 临床常用膜式氧合器842

附录二 体外循环常用药物简表843

附录三 体外循环常用用品技术参数851

附录四 常用人体检查正常值和体外循环纪录单858

索引8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