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上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上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 曾枣庄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72081111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058页
  • 文件大小:203MB
  • 文件页数:11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上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文体学》序1

《中国古代文体学》前言1

上卷《中国古代文体学史》凡例1

先秦两汉萌芽期3

第一章 文章体裁多源自先秦3

第一节 “文章体制,原本六经”3

一 “序、述、论、议生于《易》”4

二 《尚书》篇名多成文体名5

三 《诗经》与风、雅、颂、赋、比、兴体6

四 《周礼》的“六辞”、“六诗”说8

五 编年体《春秋》及其三传论文体的应用10

第二节 其他经书的文体特点和文体论13

一 《论语》和语体文13

二 《孟子》由语录体向论说体过渡14

三 《尔雅》的文体训诂15

第三节 其他诸子的文体和文体论15

一 《老子》言简意赅的箴体风格15

二 《墨子》的文体论16

三 《商子》对“六虱”的批判17

四 《公孙龙子》与问对体18

五 《庄子》的“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与庄周体19

六 《荀子》对文体的辨识20

七 “文体备”于《韩非子》21

八 李斯与碑体文22

第四节 屈原、宋玉与骚体辞赋22

一 屈原与《离骚》体22

二 宋玉与骚体赋24

第五节 《吕氏春秋》的文体观25

第二章 “体裁渐备”的两汉27

第一节 两汉经学中的文体论27

一 汉人论《诗经》之内容、体裁及风格28

二 孔安国《尚书序》论《尚书》文体30

三 刘熙《释名》对文体名的解释31

第二节 纪传体史书的创体和文体论33

一 司马迁《史记》开本纪、世家、列传、表、书诸体33

二 迁固体及班固《汉书》的文体论34

第三节 汉代子部书的文体论36

一 陆贾《新语》论六经37

二 刘安《淮南子》对六经多所贬抑37

三 王充《论衡》对“颂”体的推崇38

四 蔡邕《独断》:是较早较系统的体裁论41

第四节 汉代集部书所体现的文体观42

一 王逸《楚辞章句》论楚辞、九体和七体43

二 后人所编汉人别集所涉文体及汉人对赋的认识45

魏晋南北朝成型期5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体学51

第一节 史部书中的文体论51

一 陈寿《三国志》以传为纪52

二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开方志体先河53

三 范晔《后汉书》首设《文苑传》54

四 萧子显《南齐书》特设《文学传》55

五 北朝人撰写的唯一一部纪传体正史《魏书》56

第二节 子部书中的文体论58

一 “类事之书,始于《皇览》”58

二 崔豹《古今注》释乐府本事59

三 葛洪《抱朴子》论“文章微妙,其体难识”60

四 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文体论63

第三节 别集中的文体论65

一 杨修对辞赋的重视65

二 “三曹”的文体观66

三 皇甫谧论赋体特征及其源流69

四 傅玄论七体与连珠70

五 成公绥论赋“至丽无文,难以辞赞”71

六 左思批评汉赋“虚而无征”71

七 陆机《文赋》的“体有万殊”论72

八 颜延之论庭诰、诔、谥73

九 主张“文体宜兼”的谢灵运74

十 张融论文有常体,亦无常体75

十一 刘孝绰论“属文之体,鲜能周备”75

十二 萧绎论“属词之体”的多样性76

第四节 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体学成型的标志77

一 《文心雕龙》的体例及其三级分体77

二 以《明诗》篇为例看刘勰论有韵之文79

三 以《史传》篇为例看刘勰论无韵之笔81

四 其他各篇的文体论85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88

一 以风格而论的五言诗简史《诗品序》88

二 《诗品》开诗话之体90

第六节 萧统《文选》的体类观92

一 《文选》的编纂体例及其体类观92

二 《文选》影响深远,后世称之为“选体”96

第七节 齐梁体、永明体与反永明体98

一 齐梁体99

二 永明体101

三 萧纲与宫体108

四 徐陵与玉台体110

五 陆厥、裴子野对齐梁文、永明体的批评112

第八节 北朝的文学与文体115

一 北朝文学简述115

二 王褒:开初唐律体之风117

三 “词多轻艳”的庾信体117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发展期(上)121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文体学121

第一节 经学书中的文体论121

一 孔颖达论《诗》的功用、《书》的宏雅121

二 王通《中说》的文体观122

三 成伯玙《毛诗指说·文体》“颇似刘氏《文心雕龙》之体”124

第二节 唐人史书中的文体论125

一 《晋书》论文体、文风演变和乐府126

二 《隋书》的文体论126

三 杜佑《通典》是第一部典章体史书128

四 《旧唐书》的图书分类与文体分类129

第三节 刘知幾《史通》131

一 《史通》是史体学形成的标志131

二 《史通》论“史体”133

三 《史通》论史体风格及其演变137

四 《史通》论史书的写作要求139

五 《史通》论史体类别144

第四节 唐人子部类书中的文体资料和文体论147

一 《艺文类聚》对杂体诗的整理147

二 《北堂书钞》辑录文体资料示例149

三 《初学记》中集叙事、事对、艺文于一体的文体资料153

四 《封氏闻见记》论声韵、壁记、石志、碑碣等155

五 其他子部书中的文体论157

第五节 隋唐总集中的文体论160

一 《唐人选唐诗(十种)》简介160

二 殷璠《河岳英灵集》论诗的多种风格162

三 顾陶《唐诗类选》论诗歌体裁、风格演变163

第六节 隋唐作家及其别集的文体论165

一 李谔抨击齐梁文风,开诗文革新先河165

二 五言律诗的奠基者之一王绩166

三 卢照邻自创“五体”166

四 骆宾王论唐前诗体风格演变167

五 王勃反对齐梁靡丽之风168

六 杨炯论“龙朔初载,文场变体”169

七 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一扫六代之纤弱”170

八 卢藏用论“质文一变”的初唐新风171

九 高通的边塞诗及对回文诗的论述172

十 李白诗风及对诗赋关系的论述172

十一 颜真卿论文体风格及文质关系173

十二 李华论陈子昂“文体最正”174

十三 元结批评“近世作者”“拘限声病”174

十四 梁肃论历代文体风格演变175

十五 韩愈“文成破体”176

十六 李翱批评传状碑志中的不良文风178

十七 刘禹锡与《竹枝词》180

十八 独孤郁论天文、地文、人文、自然之文180

十九 白居易丰富的文体论和元和体181

二十 柳宗元论文章风格及碑体的演变184

二十一 皇甫湜论唐风、史体和奇、易185

二十二 元稹论制诰之体187

二十三 李德裕的《文章论》188

二十四 陆龟蒙论“丛书”为“丛脞之书”188

二十五 皮日休论九体、原体及杂体诗189

二十六 韩偓《香奁集》与香奁体190

二十七 陆希声论李观“不古不今”,“自作一体”191

二十八 牛希济论表章192

第七节 隋唐五代诗文评著作中的文体论192

一 无名氏《文笔式》论“人心不同,文体各异”193

二 王昌龄《诗格》论诗之“十七势”194

三 释皎然《诗式》、《诗议》“备陈法律”195

四 旧题贾岛《二南密旨》论“诗体若人之有身”197

五 张为《诗人主客图》开“诗派之说”198

六 释齐己《风骚旨格》论诗之“三格”、“十体”198

七 徐夤《雅道机要》论“凡为诗者,先须识体格”199

八 王叡《炙毂子诗格》“叙诗体式所始”200

第八节 司空图的文体论200

一 《二十四诗品》:诗歌批评的新体裁200

二 司空图论诗重“味”202

第九节 唐人对近体诗的态度204

一 近体诗204

二 独孤及不以律体为然205

三 唐人对科举“甲赋律诗”的批评206

四 杜甫对律诗的研究和创作207

五 元稹论排律208

第十节 唐人论乐府209

一 唐人论乐府、系乐府、正乐府209

二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理论211

三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对乐府古题的总结213

四 段安节的《乐府杂录》215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发展期(下)219

第五章 宋代的文体学219

第一节 宋代经学中的文体论219

一 辅广论文体是《诗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19

二 林岊《毛诗讲义》对《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的阐释221

三 严粲《诗缉》以体之异同论大、小雅和风、骚222

第二节 宋代史学的发达及对史体的论述222

一 司马光及其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222

二 宋代的纪传体史书223

三 欧阳修等《新唐书》的得失及其文体论225

四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与纪事本末体史书228

五 郑樵典章体史书《通志》及其丰富的文(史)体论230

六 孙甫《唐史论断》的史体论235

七 史部目录书中的图书分类及文体论238

第三节 宋代子部书中丰富的文体资料240

一 李昉等编的《太平御览》:宋以前收集文体资料最全240

二 李昉《太平广记》集宋以前小说资料之大成244

三 王钦若《册府元龟》论制诏演变史247

四 龚鼎臣《东原录》论词需遵词律249

五 高承《事物纪原》之文体纪原250

六 程大昌《考古编》、《演繁露》的文体论251

七 章如愚《群书考索》论诗体和史体253

八 史绳祖《学斋估毕》论“一字诗不始于东坡”256

九 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的文体资料257

十 林駉《古今源流至论》论诗、文、骚、总集、科举文体等258

十一 王应麟《玉海》等的文体论263

第四节 宋人总集的文体分类及文体论269

一 《文苑英华》的文体分类及其编纂得失269

二 姚铉《唐文粹》纠正西昆体之风272

三 《西昆酬唱集》及后人对西昆体的误解274

四 郭茂倩《乐府诗集》的乐府分类277

五 吕祖谦《皇朝文鉴》的文体分类,首次为杂体诗设专卷279

六 林虙、楼昉《两汉诏令》备载诏令诸体283

七 桑世昌《回文类聚》论回文体284

八 周弼《三体唐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研究284

九 黄昇《花庵词选》论词285

第五节 宋代总(选)集中的“高考”指南亦重文体、文风和写作技法287

一 吕祖谦《古文关键》论文章风格287

二 楼昉《崇古文诀》几乎遍评古文各体288

三 真德秀《文章正宗》的“四分法”及其文体论291

四 谢枋得《文章轨范》论“放胆文”与“小心文”296

五 魏天应《论学绳尺》辑“场屋应试之论”298

第六节 宋人别集中的诗文革新主张及其文体论(北宋前期)301

一 北宋前期的文体、文风及其演变301

二 柳开论“古文”304

三 王禹偁论赋及其律赋创作305

四 孙何《碑解》辨碑与碑铭之别307

五 丁谓对模仿汉赋者的批评309

六 孙冲提倡平易流畅的文风310

七 释智圆论“铭”311

八 夏竦论文体与国家盛衰的关系311

九 范仲淹对律赋的肯定及其赋体分类观313

十 余靖论修史315

十一 张俞论颂体316

十二 梅尧臣的风格论318

第七节 宋人别集中的诗文革新主张及其文体论(北宋中期)319

一 欧阳修的文体论319

二 张方平对太学体的抨击321

三 苏洵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322

四 邵雍与邵康节体325

五 司马光论古今文、骚赋、碑铭326

六 曾巩论墓志铭的是非善恶327

七 苏颂为诸史体“正名”328

八 王安石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体329

九 郑獬论唐、宋诗僧诗风之别330

十 苏轼的文体论331

十一 苏辙的风格论334

第八节 宋人别集中的诗文革新主张及其文体论(北宋后期)335

一 黄裳力主风格的多样性335

二 黄庭坚与黄庭坚体336

三 吕南公“与时而变,不袭一体”的风格论337

四 李之仪、李清照的词论比较338

五 刘弇论文体、文风演变341

六 秦观论文有五类343

七 李复论“科举程文之体”345

八 晁补之论《离骚》、《反离骚》、《变离骚》及骚体演变346

九 张耒论文章“制作之体”“不过记事、辨理”349

十 陈瓘论“时文”351

十一 李廌论文章体、志、气、韵的关系352

十二 赵鼎臣对传、笺、疏、正义的批评353

十三 葛胜仲论咏史诗355

十四 黄伯思论楚词、回文诗356

十五 韩驹论时文之弊356

第九节 宋人别集中的文体论(南宋前期)359

一 刘一止论三代、汉、魏、唐皆“文体三变”360

二 程俱论词亦诗361

三 周紫芝论乐府源流361

四 李纲的文体论362

五 张纲论风、雅、颂、赋、比、兴364

六 郑刚中的文体论365

七 张元幹论唐、宋诗文风格演变366

八 胡寅论词曲与诗、楚辞、乐府的关系366

九 员兴宗论“史有十类”,“皆有法式”368

十 胡铨论“《离骚》、《楚词》之辨”368

十一 陈长方论史体369

十二 王十朋论史书体裁之异同370

十三 唐士耻论《文选》的分体分类372

十四 陈知柔论楚辞体372

十五 林光朝论文体之变为风俗所系373

十六 韩元吉论九体、史体374

十七 周麟之论“文体之未纯”375

十八 朱淑真《璇玑图记》对回文诗的记载和说明376

十九 陆游论诗、文、词377

二十 周必大的文体论380

二十一 杨万里论“诗何必一体”382

二十二 朱熹及其《朱子语类》的文体论384

二十三 陈造论“文章自有体”388

二十四 陈亮论宋代文风演变388

第十节 宋人别集中的文体论(南宋后期)389

一 叶適及其《习学记言》的文体论390

二 程珌强调“体忌卑,语忌俗”393

三 包恢论诗体、诗风394

四 岳珂论宫词396

五 方大琮论诗、赋体异而义同397

六 刘克庄“不主一体”的文体论及其《后村诗话》397

七 张侃论词的起源401

八 孙德之论“文不难于工,而难体制之备”402

九 林希逸的诗体论403

十 王柏具有道学家色彩的文体论405

十一 赵孟坚论“文章至唐而体备”407

十二 方岳论宋代诗风、词风的演变409

十三 陈著对晚唐体的批评409

十四 姚勉论“诗不以序传”410

十五 方逢辰论制诰、赋、四六诸体411

十六 何梦桂的诗论412

十七 俞德邻论词(乐府)风的演变413

十八 刘辰翁比较苏、辛词风414

十九 文天祥的集杜(甫)诗415

二十 林景熙论词“不异诗”416

第十一节 宋人诗话中的文体论417

一 欧阳修《六一诗话》对西昆体的肯定417

二 司马光《续诗话》论诗歌风格“贵于意在言外”418

三 刘攽《中山诗话》对模仿西昆体者的嘲笑419

四 陈师道《后山诗话》强调“诗文各有体”,反对破体420

五 王直方《王直方诗话》论十七字诗421

六 唐庚《唐子西文录》强调“得体”422

七 蔡絛《西清诗话》论药名诗、集句诗、重韵423

八 潘淳《潘子真诗话》论双声叠韵424

九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的文体论424

十 李颀《古今诗话》论文体426

十一 范温《潜溪诗眼》推崇建安诗风427

十二 许顗《许彦周诗话》论诗话428

十三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遍论诗、文“众体”429

十四 叶梦得《石林诗话》等的文体体裁、风格论430

十五 葛立方《韵语阳秋》为宋人诗话之“善本”432

十六 周紫芝《竹坡诗话》论诗多主江西派诗说434

十七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论江西诗派434

十八 朱弁《风月堂诗话》论历代诗风演变及诗之句法等436

十九 吴可《藏海诗话》的诗论437

二十 严有翼《艺苑雌黄》论自度曲、重用韵438

二十一 朱翌《猗觉寮杂记》论“弹曲始于唐懿宗时”439

二十二 陈岩肖《庚溪诗话》批评江西诗派末流440

二十三 阮阅《诗话总龟》分门别类编排诗话440

二十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实为北宋诗歌发展史441

二十五 黄彻《?溪诗话》论俳谐体444

二十六 张戒《岁寒堂诗话》“论诗文当以文体为先”445

二十七 吴聿《观林诗话》论柏梁体447

二十八 吴沆《环溪诗话》论百韵诗和拗体447

二十九 陈骙《文则》论“六经之文,容无异体”448

三十 张鎡《仕学规范》论西昆体“弄斤操斧太甚”449

三十一 魏庆之《诗人玉屑》遍论诗风诗体450

三十二 《敖陶孙诗话》的风格论450

三十三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的诗论体系451

三十四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的体裁和风格453

三十五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的文体论458

三十六 范晞文《对床夜语》论杂体诗460

第十二节 宋人词话中的文体论461

一 王灼《碧鸡漫志》的词论461

二 沈义父《乐府指迷》论“词之作难于诗”463

三 张炎《词源》论“词要清空”464

第十三节 宋人文话中的文体论465

一 宋代四六文话产生的背景465

二 王銍《四六话》论唐、宋四六之别467

三 谢伋《四六谈麈》论四六文的发生和发展469

四 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论“四六之法则亡矣”470

第十四节 宋人笔记中的文体论471

一 宋祁《宋景文笔记》论“五经皆不同体”471

二 田况《儒林公议》对西昆体的评价472

三 无名氏《王氏谈录》论七言诗、起居注473

四 沈括《梦溪笔谈》论乐律、平文(古文)474

五 吴处厚《青箱杂记》论台阁之文与山林之文475

六 王得臣《麈史》论“文之体可谓极矣”476

七 赵令畤《侯鲭录》多引前人论述478

八 方勺《泊宅编》认为联体诗非起于汉478

九 释惠洪《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的文体论479

十 王谠《唐语林》论唐代诗风演变482

十一 朱胜非《绀珠集》论涩体、辘轳体482

十二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对文体资料的辑录483

十三 王观国《学林》对前人文体论的辩驳484

十四 李衡《乐庵语录》论“散文自有声律”485

十五 徐度《却扫编》论堂帖、箚子之异同486

十六 陈善《扪虱新话》论诗文相通及其风格487

十七 曾敏行《独醒杂志》论杜诗诸体皆备489

十八 沈作喆《寓简》论诗赋取士与策问取士490

十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论宋“杂剧”491

二十 邵博《闻见后录》论“本朝四六”492

二十一 洪迈《容斋随笔》论“和诗当和意”492

二十二 吴曾《能改斋漫录》论诗文词曲各体494

二十三 费衮《梁溪漫志》论四六和碑志497

二十四 周煇《清波杂志》论“为文之体”498

二十五 赵彦卫《云麓漫抄》记江西诗派499

二十六 王楙《野客丛书》论杂体诗499

二十七 孙奕《履斋示儿编》论“史体因革”500

二十八 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论《诗》及其“六义”501

二十九 陈埴《木钟集》论“诗之比兴赋”503

三十 谢采伯《密斋笔记》论四六504

三十一 罗大经《鹤林玉露》论“文章各有体”504

三十二 周密笔记中的文体论505

三十三 耐得翁《都城纪胜》中的戏曲资料506

三十四 陈昉《颍川语小》论散、骈二体508

三十五 陈鹄《耆旧续闻》主张“广备众体”509

三十六 黄震《黄氏日抄》论宋代诸大家的文体文风510

三十七 戴埴《鼠璞》置疑风、雅、颂之别512

三十八 吴自牧《梦粱录》记杂剧、百戏伎艺等513

三十九 叶寘《爱日斋丛抄》论六言诗514

四十 刘壎《隐居通议》及其丰富的文体论515

第六章 辽金元文体学520

第一节 金元史籍中的文体论520

一 辛文房《唐才子传》论近体诗520

二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丰富的文体资料521

第二节 金元人总集的文体观及其文体分类523

一 方回的文体论及其《瀛奎律髓》523

二 赵孟奎《分门类纂唐歌诗》对唐诗的分类529

三 陈仁子《文选补遗》对《文选》的不满530

四 祝尧《古赋辩体》的赋体演变说531

五 左克明《古乐府》为乐府正本溯源537

第三节 金元别集、笔记、专著中的文体论538

一 王若虚的文体论538

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纵论历代诗体诗风540

三 郝经的文体论及其《续后汉书》的解析众体543

四 赵文论诗话起源于先秦及诗非一体550

五 张伯淳论科举文之不易552

六 张之翰论“诗固多体”,强调“自成一家”553

七 戴表元论诗554

八 王构《修辞鉴衡》的文体资料556

九 吴澄论“诗与词一尔”556

十 潘昂霄《金石例》是专门研究碑版文体的著作559

十一 陈栎论《诗经》分体561

十二 熊禾论“文之体莫善于《书》、《诗》”563

十三 赵孟頫论“宋之末年,文体大坏”564

十四 刘将孙论“诗、词与文同一机轴”564

十五 袁桷论制诰之体“当务简严”566

十六 刘诜形象生动的风格论568

十七 程端礼论“张庭坚体”568

十八 虞集论音韵569

十九 揭傒斯论“典、谟、训、诰之文不若歌”572

二十 周德清《中原音韵》是我国第一部曲韵著作573

二十一 杨维桢论诗品无异人品574

二十二 夏庭芝《青楼集》论金、元院本、杂剧575

二十三 陈绎曾《文说》、《文章欧冶》、《诗谱》的文体论575

二十四 陶宗仪《辍耕录》中的文体论和《说郛》中的文体资料576

明清集大成期(上)583

第七章 明代的文体学583

第一节 明代经学家的文体论584

一 概述584

二 王守仁的文体论585

三 李先芳《读诗私记》论“《诗》本无变风、变雅之名”587

第二节 明人史学的发达及对史体的论述588

一 明代史学的演变588

二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论弹词、吴歌与廋词589

三 焦竑《国史经籍志》的史体分类及其文章风格论591

第三节 明人类书中的文体论和文体资料593

一 现存《永乐大典》中的戏剧资料593

二 郎瑛《七修类稿》的文体论593

三 章潢《图书编》的图书分类和《诗》体论595

四 彭大翼《山堂肆考》“类分而胪列”的文体资料598

第四节 明人总集的文体观及文体分类599

一 高棅《唐诗品汇》论唐诗各家众体及其风格599

二 宋绪《元诗体要》分元诗为三十六体601

三 吴讷《文章辨体》的文体分类602

四 朱栴《文章类选》的文体分类603

五 刘节《广文选》对《文选》入选体裁的补遗604

六 胡松《唐宋元名表》“有功于骈体”605

七 唐顺之《文编》与唐宋八大家605

八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将数以百计的文体综合为十三类607

九 冯惟讷《古诗纪》的诗体分类610

十 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文体观611

十一 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的文体分类613

十二 梅鼎祚历代《文纪》开全文总集之体616

十三 梅鼎祚《古乐苑》“颇足补郭氏之阙”616

十四 臧懋循《元曲选》论杂剧、南戏617

十五 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去取“不乖风雅之旨”619

十六 王志坚《四六法海》的骈体观621

十七 黄文焕《楚辞听直》侧重从文体学角度研究《楚辞》623

十八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论文体624

十九 陆时雍《古诗镜》的诗歌理论625

第五节 明人别集中的文体论626

一 宋濂“严体裁之正”的文体观626

二 徐一夔论诗、偈之别628

三 王祎论文“有大体”而“无定体”629

四 苏伯衡反对“不论其世而论其体裁”631

五 方孝孺论“序之无益”及诗“体之变,时也”632

六 杨士奇论律诗633

七 解缙论学诗须除“俗体”633

八 朱有燉论古诗、歌曲、乐府、词、曲之演变634

九 何乔新论诗之体制和论体源流635

十 胡居仁论“二帝时已有诗矣”636

十一 王鏊强调醇正典则,“不为律所缚”637

十二 林俊论“世风递降,文体渐以浇漓”639

十三 杨循吉“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640

十四 姚镆论“各备一代之体格”640

十五 李梦阳论“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641

十六 孙绪“论文论诗亦各有确见”643

十七 康海论南北曲异同644

十八 顾璘论“观文体之险易,可以知气运之盛衰”645

十九 边贡论“今之挽诗,是咏物之诗”646

二十 陆深论“诗出于情,而体制气格在所后”647

二十一 崔铣批评“喜新变古”648

二十二 徐祯卿论“诗不必叶韵,文不必成章”650

二十三 韩邦奇论论体文之演变651

二十四 胡缵宗论乐府“不曰诗府而曰乐府”652

二十五 何景明论诗体、史体653

二十六 杨慎丰富的文体论多独到之见655

二十七 皇甫汸论“上好而下从,亦风起之也”660

二十八 李开先论“词与诗意同而体异”662

二十九 刘绘论“文之体格无定”663

三十 归有光论“文辞格制”、“为书者之体”等665

三十一 王维桢论序事、议论二体不可截然区分667

三十二 李攀龙论“体裁各率所自至,而风尚不可不一谕”668

三十三 胡直论古今文体不一669

三十四 张綖倡导词分“婉约”、“豪放”之说670

三十五 谭浚《言文》、《说诗》的诗文体类671

三十六 王世贞论“体日益广而格则日以卑”672

三十七 李贽《童心说》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675

三十八 王世懋论“诗必自运,而后可以辨体”676

三十九 沈懋孝论表体、“文体之变”677

四十 温纯论“体裁以时易之”678

四十一 孙鑛论“人才各有偏”,文风难以“兼美无瑕”679

四十二 于慎行反对明人的复古680

四十三 李维桢论不同的时代、个人、体裁、题材均有不同风格680

四十四 赵南星论时艺“关于士风世运大矣”682

四十五 袁宗道论诗文诸“体相离亦相近,不可不辨”682

四十六 袁宏道论“体无沿袭”683

四十七 钱谦益论“诗人之体制”,强调别裁伪体685

四十八 艾南英论“辞尚体要”及宋诗、宋文685

四十九 李玉论诗、词、曲、戏剧演变687

五十 陈子龙论律诗实萌芽于远古688

第六节 明人诗文评著作中的文体论689

一 曾鼎《文式》论不同体裁的风格要求689

二 王行《墓铭举例》对唐、宋墓志铭的分析考证690

三 朱权《太和正音谱》是现存唯一的北杂剧曲谱694

四 周叙《诗学梯航》论历代诗体诗风演变695

五 黄溥《诗学权舆》论杂体697

六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及其文体风格论699

七 都穆《南濠诗话》论唱和诗700

八 陈霆《渚山堂词话》论词亦有集句体702

九 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论“古乐府命题”702

十 魏良辅《曲律》论南北曲异同703

十一 黄佐《六艺流别》以六艺统众体704

十二 谢榛《四溟诗话》的诗体论707

十三 梁桥《冰川诗式》“上自古乐府,下及近代诸体”709

十四 何良俊《曲论》论南北戏剧714

十五 刘世伟《过庭诗话》论各体诗风715

十六 徐渭《南词叙录》论南戏716

十七 袁黄《游艺塾文规》论科场文体717

十八 周履靖《骚坛秘语》论不同诗体应有不同风格718

十九 胡应麟体系严谨的《诗薮》及其文体论719

二十 郝敬《艺圃伧谈》论诗文异体722

二十一 赵宧光《弹雅》论古诗、律诗之别723

二十二 王骥德《曲律》论南北曲724

二十三 徐复祚《曲论》论“诗有诗韵,曲有曲韵”727

二十四 许学夷《诗源辩体》:诗体研究的集大成之作727

二十五 谢肇淛《小草斋诗话》论拗体不可多作728

二十六 邓云霄《冷邸小言》论律诗之律“有三义”730

二十七 胡震亨《唐音癸签》:研究唐诗各体的集大成之作730

二十八 俞彦《爰园词话》的词论733

二十九 冯复京《说诗补遗》论绝句乃断句诗733

三十 朱荃宰《文通》将文体研究和文学批评相结合734

三十一 凌蒙初《谭曲杂札》推崇元曲的本色737

三十二 吕天成《曲品》“仿钟嵘《诗品》”738

三十三 陈山毓《赋略》对赋体文学的总结739

三十四 沈宠绥《度曲须知》论“曲运隆衰”740

三十五 费经虞《雅伦》论诗体741

三十六 唐元竑《杜诗捃》多从体裁角度论杜诗742

三十七 赵士喆《石室谈诗》论各体难易743

三十八 陈懋仁《续文章缘起》对《文章缘起》的补、续743

三十九 张琦《衡曲麈谭》论散曲744

四十 杜浚《杜氏文谱》分文为叙事、议论、辞令、辞赋四类745

第七节 明人笔记杂著中的文体论746

一 曹安《谰言长语》论诗文体制746

二 陆容《菽园杂记》论四六、碑记等747

三 姚福《青溪暇笔》析前人文体源于六经之说748

四 周琦《东溪日谈录》论诗之体制“大坏”748

五 郑瑗《井观琐言》论先秦文风749

六 祝允明《猥谈》论杂剧、南戏750

七 周祈《名义考》考众体“名义”750

八 徐?《徐氏笔精》论“唐无寿诗,有之自宋始”751

九 沈德符《顾曲杂言》对杂剧南、北曲的考证752

十 方以智《通雅》的风格论753

明清集大成期(下)757

第八章 清代的文体学757

第一节 清人经部的文体论758

一 清代经学概况758

二 朱鹤龄《诗经通义》论《诗》序非诗题759

三 经学大师王夫之的文体论761

四 李光地《诗所》论风、雅、颂761

五 惠周惕《诗说》论“风、雅、颂以音别”763

第二节 清人史部的文体论763

一 纪昀与《四库全书》763

二 《四库全书》的编纂体例和分体分类原则764

三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及其分类768

四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及其分类770

五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及其分类776

六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及其分类777

七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得失778

第三节 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779

一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者及其图书分类780

二 《古今图书集成》集文体资料之大成782

第四节 康熙朝所编总集的文体分类及文体论787

一 《御选古文渊鉴》反对总集“限断年代,各为一编”788

二 《御定历代赋汇》的得失及其赋体论789

三 《全唐诗》的编纂体例及其论唐诗790

四 《御选历代诗余》的得失及其词论791

五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每代择而录之,以体分编792

六 王修玉《历朝赋楷》论“赋体之变”793

七 沈季友《历朝赋格·文赋小引》论赋794

第五节 乾隆朝所编诗文集795

一 《御选唐宋文醇》的编纂缘由及其文体论795

二 《御选唐宋诗醇》的编纂缘由及其文体论796

三 《皇清文颖》“惟取经进之作,朝廷馆阁之篇”798

四 沈德潜及其历朝诗别裁集系列799

五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苏诗“气豪体大”801

六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是楚辞学史上的里程碑802

七 汤聘《律赋衡裁》论“律赋之兴,肇自梁、陈而盛于唐、宋”804

八 姚鼐《古文辞类纂》文体分类大小适中804

九 吴鼒《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论四六807

十 曾燠《国朝骈体正宗》论古文与骈体的关系808

十一 张惠言《词选》论词风之演变809

十二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的文体三分法810

十三 王先谦《骈文类纂》论“体随时变,趣尚偏异”811

第六节 清人别集中的文体论815

一 施闰章的风格论815

二 吴绮论风格的多样性817

三 毛奇龄对应试诗、八股文的批评819

四 汪琬丰富的文体论821

五 陈维崧论诗辞赋之演变825

六 姜宸英论历代诗风、文风演变825

七 朱彝尊论诗、文、词众体827

八 陈玉璂论诗人“各自为体而不相袭”834

九 彭孙遹的诗论和词论834

十 田雯反对“役于一家之体制”,力主“独创一格”836

十一 邵长蘅论诗各有体,贵自名家838

十二 戴名世论时文乃“古文之一体”839

十三 方苞论“诸体之文各有义法”840

十四 程廷祚《骚赋论》论诗、骚、赋异同及赋的演变841

十五 厉鹗论“诗不可以无体,而不当有派”843

十六 乾隆也是一位文体学家844

十七 许道承论戏剧亦有变体848

十八 阮元论文体演变和四六文848

十九 殷寿彭论律赋演变851

二十 何栻论诗之诸体“各自成为一代之声”852

二十一 俞樾论诗、赋、杂剧诸体853

二十二 王棻论文章之体、用855

二十三 王闿运《论文体》856

二十四 吴汝纶论诗、乐关系857

第七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文体论858

一 唐彪《读书作文谱》论“诸文体式”、“诸诗体式”858

二 王之绩《铁立文起》论诗文诸体及其正变861

三 田同之《西圃文说》、《西圃词说》论诗、文、词、曲863

四 杨绳武《论文四则》论经、史、子、集各家之文865

五 李调元的《诗话》、《赋话》、《词话》、《曲话》、《剧话》866

六 章学诚《文史通义》论文体、史体872

七 陈用光《睿吾楼文话序》论“凡文皆有体裁”874

八 林纾《春觉斋论文》论诗文诸体875

九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论“文各有体”,“每体各有一定格律”877

十 刘师培的文体论880

第八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赋体论884

一 浦铣《历代赋话》、《复小斋赋话》博综赋体而归于论律884

二 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论《楚辞》“与散文无殊”886

三 王芑孙《读赋卮言》论赋体演变886

四 鲍桂星《赋则》论赋之源流及赋体不同888

五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论文赋体、骚赋体、骈赋体889

第九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四六论893

一 彭元瑞《宋四六话》、《宋四六选》对宋四六文的整理研究893

二 孙梅《四六丛话》是集大成式的骈文理论批评著作894

三 梁章钜《楹联丛话》开楹联史之先河896

第十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诗体论899

一 冯班《钝吟杂录》在诗体论上的“正俗”和“纠谬”899

二 贺贻孙《诗筏》的诗体论900

三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论诗与乐的分合903

四 吴景旭“取材繁富”、“考其得失”的《历代诗话》903

五 王夫之《姜斋诗话》的诗体论905

六 毛先舒《诗辩坻》论“诗学流派,各有专家”906

七 黄生《诗麈》论古体、近体之演变异同908

八 叶燮《原诗》论“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910

九 吴乔《围炉诗话》论历代诗风的演变912

十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集作者论诗之语913

十一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诗家宗派”918

十二 宋荦《漫堂说诗》论唐以后诗体及诗派919

十三 钱良择《唐音审体》论古今体“原委井然”920

十四 张谦宜《?斋诗谈》论诗体多就风格着眼923

十五 赵执信《声调谱》稽考五、七言诗体平仄规律924

十六 费锡璜《汉诗总说》论“乐府有三等”925

十七 方世举《兰丛诗话》论诗之平仄、对偶、用韵及律体926

十八 薛雪《一瓢诗话》论诗、乐府、词、曲927

十九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论古、近各体诗928

二十 黄子云《野鸿诗的》论游仙诗、应酬诗929

二十一 乔亿《剑溪说诗》论“古人文章无定式”930

二十二 袁枚《随园诗话》及其骈体、赋体论931

二十三 杨际昌《国朝诗话》论竹枝词、和诗、集句、联句等934

二十四 谢鸣盛《范金诗话》论诗体“正格”,反对“旁门外道”934

二十五 赵翼《瓯北诗话》、《陔余丛考》的文体论938

二十六 鲁九皋《诗学源流考》纵论明前诗体、诗风演变942

二十七 翁方纲《石洲诗话》的诗体论945

二十八 洪亮吉《北江诗话》仿钟嵘《诗品》评骘同时名家之诗946

二十九 钱泳《履园谭诗》“欲调和格律、性灵之争”949

三十 牟愿相《小澥草堂杂论诗》形象描述历代诗人之诗风951

三十一 徐熊飞《修竹庐谈诗问答》论近体、古体皆有绳墨953

三十二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古文文法通于诗954

三十三 延君寿《老生常谈》论“不必执死法以绳活诗”955

三十四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论杂歌诗、五言排律、七古、乐府等956

三十五 施补华《岘佣说诗》论诗之体式、格调、作法957

三十六 朱庭珍《筱园诗话》论古诗律诗之不同959

第十一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词体、曲体论960

一 先著《词洁辑评》的词体论960

二 黄周星《制曲枝语》论诗、词、曲格律之宽严难易961

三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论“词亦有初盛中晚”961

四 万树《词律》论词体“皆精确不刊”962

五 张星耀《词论》论“作词第一须论体裁”965

六 沈雄《古今词话》对词学分类的尝试966

七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之辨调名,审词律967

八 徐釚《词苑丛谈》“实为论词者总汇”968

九 《钦定词谱》的编纂及其体例969

十 《御定曲谱》的编纂及其体例973

十一 查礼《铜鼓书堂词话》论诗、词之别974

十二 冯金伯《词苑萃编》补《词苑丛谈》之缺失975

十三 郭麐《灵芬馆词话》及其《词品》的词论975

十四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论填词按腔运辞为不易之道978

十五 宋翔凤《乐府余论》论“词与曲一也”980

十六 叶申芗《本事词》是辑录词之本事的词话著作982

十七 谢元淮《填词浅说》论词“于诗与曲之间,自成一境”982

十八 陆蓥《问花楼词话》论词“调有定名,即有定格”985

十九 梁廷枏《曲话》论诗、词、曲体例固别及戏曲源流985

二十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对词律、词韵、词藉的考订987

二十一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论填词宜讲究格调990

二十二 李佳《左庵词话》论“文有体裁,诗词亦有体裁”992

二十三 江顺诒《词学集成》论体以代异,诗、词、曲各有不同994

二十四 谭献《复堂词话》论词非“小道”,要有“寄托”1002

二十五 杨恩寿《词余丛话》论曲词“皆有一定不移之格”1003

二十六 沈祥龙《论词随笔》论词体“各有所宜”,婉约豪放“不可偏废”1007

二十七 冯煦《蒿庵论词》评宋词1008

二十八 沈曾植《菌阁琐谈》论北曲兴而词变,音曲有三变1009

二十九 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论诗、词、曲之演变异同1011

三十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论“究心于词律,自无不协之弊”1011

三十一 张祥龄《词论》论词风演变1014

三十二 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论词律难工1015

三十三 况周颐《蕙风词话》论唐、宋词及元曲1016

三十四 陈锐《袌碧斋词话》强调严守词律1018

三十五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词体论1019

第十二节 清人诗文评论著中的戏剧论1022

一 李渔的戏剧理论名著《闲情偶寄》1022

二 徐大椿《乐府传声》论戏曲声乐之大端1026

三 黄旛绰《梨园原》论戏剧角色及戏曲演变1028

四 焦循《剧说》等对戏剧、词体理论的贡献1029

五 王德晖、徐沅澄《顾误录》论南北曲声腔1032

六 笠阁渔翁《笠阁批评旧戏目》论戏曲本质特征1034

第十三节 清人笔记杂著中的文体论1035

一 黄宗羲开创“学案体”,《金石要例》论碑铭墓志1035

二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论古文诗歌有可学、有不可学1037

三 顾炎武《日知录》对八股文的批评1039

四 尤侗《西堂杂俎》论诗、词、曲异同1042

五 钮琇《觚剩》论传奇演义“即诗歌纪传之变”1043

六 张潮《幽梦影》论文体日增1044

七 姚之骃《元明事类钞》论《诗三百篇》即《乐经》1046

八 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的词曲论1046

九 胡鸣玉《订讹杂录》论八股文缘起1047

十 姚範《援鹑堂笔记》论志铭1048

十一 徐时栋《烟屿楼笔记》的文体论1048

十二 方宗诚《柏堂读书笔记》论《尚书》、《孟子》已开文章诸体1050

十三 平步青《小栖霞说稗》论优戏之始1051

第十四节 清人论小说和清人小说论文体1051

一 刘廷玑的小说观1051

二 昭梿用正史的“著书体裁”要求小说1052

三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文体论1053

四 沈起凤《谐铎》论诗与南北曲1055

五 李汝珍《镜花缘》记回文诗《璇玑图》的读法1056

结束语10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