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道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868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77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715页
- 主题词:病毒性肝炎-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二、流行病学1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
第一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1
第一节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1
一、病原学1
(三)病原学检测2
(二)血清学检查2
四、临床表现2
(一)急性黄疸型2
(二)急性无黄疸型2
(三)急性淤胆型2
(四)亚临床感染2
(五)少见的临床表现2
五、病程迁延与复发2
六、实验室检查2
(一)肝功能检查2
(一)HBV的基因结构3
一、病原学3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3
(一)诊断3
(二)甲型肝炎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3
八、治疗与隔离3
九、预防3
第二节 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3
(二)HBV的抗原抗体系统4
(三)人群易感性5
(二)传播途径5
(三)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5
二、流行病学5
(一)传染源5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6
(四)流行特征6
五、实验室检查7
四、临床表现7
(三)病原学标志8
(二)临床表现8
六、并发症8
七、诊断8
(一)流行病学资料8
一、病原学9
第三节 急性丙型肝炎9
八、鉴别诊断9
(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9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9
九、治疗9
四、临床表现10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0
二、流行病学10
八、预后11
七、治疗11
五、特异性实验室检查11
(一)生化检查11
(二)抗-HCV检测11
(三)HCV RNA检测11
(四)HCV基因分型检测方法11
六、诊断11
一、病原学12
第四节 急性丁型病毒性肝炎12
九、预防12
(一)管理传染源12
(二)切断传播途径12
(三)保护易感人群12
(一)HBV与HDV同时感染13
四、临床表现13
二、流行病学13
(一)传染源13
(二)传播途径13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13
(二)抗病毒治疗14
(一)一般治疗14
(二)HBV与HDV重叠感染14
(三)HDV与重型肝炎14
(四)HDV感染与肝细胞癌14
五、实验室检查14
(一)HDAg14
(二)HDV RNA14
(三)抗HD14
六、诊断14
(一)临床诊断14
(二)病原学诊断14
七、治疗和预防14
一、病原学15
第五节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15
(三)预防15
(一)诊断1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6
二、流行病学16
(一)传染源16
(二)传播途径16
(三)易感人群16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6
四、临床表现16
八、预防17
七、预后17
(二)鉴别诊断17
六、治疗17
(二)合理膳食18
(一)卧床休息18
第六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8
一、一般治疗18
二、药物治疗19
(二)HBV有多个基因型21
(一)造成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困难的原因是cccDNA顽固地存在肝细胞核内21
第二章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21
第一节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当前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21
一、抗乙肝病毒诊治的难点21
三、正确抓住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合适时机22
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22
(三)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逐年增加22
(四)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耐受22
(五)隐匿性乙型肝炎22
(一)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23
一、血清学诊断23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23
(二)慢性HBeAg阴性乙型肝炎的诊断24
(一)干扰素-α的直接抗病毒作用26
一、干扰素-α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26
二、亚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26
第三节 传统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26
三、慢性乙型肝炎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和疗效评价27
二、干扰素-α的药代动力学27
(二)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27
(三)干扰素-α的抗纤维化机制27
四、干扰素治疗的用法及疗效28
(三)无应答28
(一)联合应答28
(二)部分应答28
五、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扰素治疗29
七、疗效的预测及影响疗效的因素30
(二)禁忌证30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30
(一)适应证30
第四节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与防治31
八、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慢性乙肝31
一、核苷类药物抗HBV的作用机制34
第五节 核苷类似物的抗HBV治疗34
(二)阿昔洛韦及6-脱氧无环鸟苷35
(一)阿糖腺苷与单磷酸阿糖腺苷35
二、第一代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的概况35
(一)药理学36
三、第二代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36
(三)其他36
(二)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37
(四)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相关因素38
(三)拉米夫定在治疗乙型肝炎中的地位38
(五)拉米夫定相关性变异39
(六)拉米夫定临床适应证的研究进展42
(七)拉米夫定联合用药、大剂量治疗、疗程与停药问题43
(一)泛昔洛韦46
四、其他第二代核苷类药物46
(二)阿德福韦47
(三)恩替卡韦48
(四)其他核苷类药物的研究概况49
(一)吸收50
二、药代动力学50
第六节 膦甲酸钠及其治疗乙肝的现况和进展50
一、作用机制50
(一)体外抗病毒作用51
三、药效学51
(二)分布51
(三)代谢和排泄51
六、不良反应52
五、禁忌证52
(二)体内抗病毒作用52
四、适应证52
(一)膦甲酸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研究近况53
七、对药物疗效评价53
(二)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近况54
(三)膦甲酸钠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5
一、氧化苦参碱及苦参碱的药理作用56
第七节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和进展56
(二)药理作用57
(一)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57
二、近几年氧化苦参碱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的主要进展59
四、氧化苦参碱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60
三、氧化苦参碱在其他方面的应用60
五、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63
六、氧化苦参碱对重型肝炎和重度黄疸型慢性肝炎疗效的初步观察64
(二)氧化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全血细胞减少的探讨65
(一)氧化苦参碱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发肾脏损害的治疗探讨65
七、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时其他问题的探讨65
(三)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肝损害治疗探讨66
(二)干扰素-α单一治疗的评价67
(一)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判断67
第八节 抗病毒联合治疗67
一、研究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67
(四)抗病毒联合治疗的依据68
(三)拉米夫定单一治疗的评价68
(二)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69
(一)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联合治疗的可行性69
二、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的联合治疗69
四、糖皮质激素和干扰素-α或拉米夫定序贯治疗74
三、泛昔洛韦与干扰素-α联合治疗74
六、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治疗76
五、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联合治疗76
七、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联合治疗77
八、胸腺素-α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治疗79
(三)同样研究,结果可能不同80
(二)抗病毒联合治疗是当前的必然80
九、小结80
(一)抗病毒联合治疗需要考虑的问题80
一、血清ALT正常或低水平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81
第九节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常见的几个问题81
(四)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为目前的研究热点81
(五)现有的结果尚达不到相加更达不到协同的效果81
(六)联合抗病毒治疗的展望81
(三)抗病毒治疗的个性化82
(二)抗病毒治疗要考虑的因素82
二、抗病毒治疗的适应性82
(一)抗病毒治疗病人的选择82
(四)一些特殊病例的治疗85
(一)胸腺素α1(Thymosin Alpha 1)87
一、胸腺肽类87
第十节 免疫调节治疗87
(三)胸腺喷丁(Thymopentin)88
(二)胸腺肽(国产)(Thymopeptidin)88
(一)白细胞介素2(Interlukin-2)89
二、细胞因子治疗89
(二)白细胞介素12(Interlukin-12 IL-2)91
(三)IL-2、IL-12与INFα联合应用的问题92
三、免疫核糖核酸的治疗(iRNA)93
(一)抗乙肝转移因子94
四、转移因子类94
(二)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95
(一)左旋咪唑(Levamisole)96
五、其他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促免疫制剂96
(二)甘露聚糖肽97
(四)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LAK细胞)98
(三)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uman Hepatitis B lmmunoglobulin,HBIG)98
(一)甘草酸单胺(Patenline)99
六、其他(甘草甜素类等)99
(五)其他99
(二)强力新(Minophagn-C)100
(三)甘草酸二胺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101
(一)现代中医药免疫调节的研究概述102
七、中医中药类102
一、抗氧自由基肝损伤类110
第十一节 护肝药物的合理应用110
(二)展望110
(二)谷胱甘肽(Glutathione)111
(一)维生素E111
(四)维生素C112
(三)硫普罗宁(Tiopronin)112
(六)其他抗氧自由基药物113
(五)胱氨酸(Cysteine)113
(二)联苯双酯(Bifendate)114
(一)山豆根注射液114
二、抗炎类114
(三)双环醇(Bicyclol)115
三、保护肝细胞膜类116
(五)苦黄注射液116
(四)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16
(一)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117
(二)复方多烯磷脂酰胆碱(Essentiale)118
(三)水飞蓟宾(Silibinin)119
(一)腺苷蛋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120
四、促进肝代谢解毒类120
(二)硫普罗宁(Tiopronin)121
(三)门冬氨酸钾镁(Potassium Magnesium Aspartate)122
(四)马洛替酯(Malotilate)123
(六)次黄嘌呤核苷124
(五)葡萄糖醛酸内酯(Glucurolactone)124
(一)促肝细胞生长素125
五、促进细胞修复再生类125
(七)磷酸胆碱(Phosphorylcholine)125
(八)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125
(二)前列腺素E1127
(三)胰高糖素-胰岛素(G-I)疗法128
六、肝纤维化的治疗129
(四)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129
(一)干扰素130
(二)秋水仙碱131
(四)钙拮抗剂132
(三)D-青霉胺132
(五)其他133
七、中医中药类134
第十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临床139
(一)前C/C区变异与临床140
二、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临床意义140
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140
(二)P基因变异与临床143
(三)X基因变异与临床147
(四)S基因变异148
(五)HBV基因型与病毒变异149
(七)HBV基因型与临床治疗150
(六)HBV基因型与临床结局150
(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151
(一)核酸序列分析151
三、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检测方法及应用选择151
第十三节 慢性无症状HBsAg/HBV阳性者的诊断及处理153
(五)5’端酶解法153
(三)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153
(四)异源双链电泳153
(二)活动应答时的低复制期154
(一)免疫耐受的高复制期154
一、定义154
(一)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154
(二)病毒携带形式下的亚临床型肝炎154
二、自然史154
(二)易感人群155
(一)传染源155
(三)活动应答后的极低复制期155
三、病原学155
四、流行病学155
(一)免疫耐受156
五、发病机制156
(三)HBsAg(+)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156
(四)HBsAg阴性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156
(一)肝穿活组织病理改变157
六、病理157
(二)免疫抑制(免疫低下)157
(三)遗传因素157
(一)病原检查158
七、实验室检查158
(二)电镜下超微结构变化158
九、预后159
(二)鉴别诊断159
(二)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159
(三)动态观察透明质酸酶(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159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159
(一)诊断159
(三)治疗前景160
(二)药物治疗160
十、治疗160
(一)对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管理160
(二)切断传播途径161
(一)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161
十一、预防161
(一)体液免疫应答165
一、丙型肝炎的发病165
第三章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165
第一节 丙型肝炎发病及病毒慢性持续性感染165
(三)HCV在肝脏损伤中的作用166
(二)细胞免疫应答166
(一)病毒变异和准种167
二、HCV的慢性持续性感染167
(四)HCV蛋白抑制感染细胞的凋亡168
(三)循环中HCV免疫复合物的存在168
(二)HCV与脂蛋白结合168
(六)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的不足169
(五)HCV对免疫细胞的感染169
(一)酶免疫分析170
一、血清学诊断170
第二节 HCV感染及肝炎的诊断170
二、病毒核酸的诊断171
(三)抗HCV IgM171
(二)重组免疫印迹实验171
(三)组织和细胞内HCV RNA的检测172
(二)HCV RNA定量检测172
(一)HCV RNA定性检测172
(二)变异和准种173
(一)基因型173
三、基因型和变异诊断173
四、血清转氨酶和肝脏组织学诊断174
第三节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175
六、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175
五、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175
(三)组织学判断标准176
(二)病毒学应答176
一、慢性丙型肝炎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模式176
二、干扰素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76
(一)干扰素治疗的适应证176
(二)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176
三、疗效判定标准176
(一)生化应答176
(一)单一干扰素-α治疗177
四、治疗方法及疗效177
(三)长效干扰素的治疗178
(二)复合α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IFN)的治疗178
(四)干扰素与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179
(五)干扰素治疗对肝组织学的影响180
一、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1
第四节 聚乙二醇干扰素181
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82
(三)PBMC中的HCV RNA183
(二)HCV RNA基因型183
第五节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183
一、病毒方面因素183
(一)治疗前和治疗中HCV RNA水平183
(三)肝脏及血清铁蛋白水平184
(二)肝组织学表现及CTL活性184
(四)HCV准种及干扰素敏感性决定区184
二、宿主因素184
(一)一般情况184
第六节 其他药物的治疗185
(四)干扰素抗体185
三、无效病例的再治疗187
二、复发病例的再治疗187
第七节 复发及初次IFN治疗无效病例的再治疗187
一、初次治疗方案的选择187
二、ALT正常的HCV感染者的干扰素治疗188
一、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扰素治疗188
第八节 儿童及其他类型慢性丙型肝炎病例的治疗188
三、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扰素治疗189
一、疗程190
第九节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90
四、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患者的干扰素治疗问题190
四、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的严密观察191
三、对复发者的再治疗191
二、利巴韦林的应用191
一、丁型肝炎病毒特征194
第四章 慢性丁型肝炎的诊治194
(一)HD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195
三、HDV感染的致病机制195
二、HDV感染的流行病学195
(一)传染源195
(二)传播途径195
(三)人群易感性195
(四)HDV流行特征195
(一)HDV与HBV同时感染196
四、HDV感染的临床类型196
(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196
(三)HDV与HBV的表达及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96
(四)丁型肝炎的肝脏病理学改变196
(五)HDV抗原在肝组织内的表达196
五、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197
(四)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特点197
(二)慢性HBV感染者重叠感染HDV197
(三)HDV单独感染197
七、HDV感染的预防198
六、丁型肝炎的治疗19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00
第一节 急性淤胆型肝炎的诊治200
第五章 淤胆型肝炎200
(二)鉴别诊断201
(一)诊断201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201
(二)退黄治疗202
(一)一般治疗202
三、治疗202
二、临床表现205
一、发生机制205
第二节 慢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治205
(一)诊断20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06
三、实验室检查206
(二)鉴别诊断207
(二)甘草酸208
(一)熊去氧胆酸(UDCA)208
五、治疗208
(四)酚妥拉明209
(三)腺苷蛋氨酸209
(七)高压氧治疗210
(六)复方丹参注射液210
(五)门冬氨酸钾镁210
(九)中医中药211
(八)血浆置换211
(一)巨细胞病毒感染213
一、非嗜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213
第六章 非嗜肝病毒和病原不明的病毒性肝炎213
第一节 非嗜肝病毒性肝炎的诊治213
(二)EB病毒感染214
(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215
(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16
(五)肾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217
(七)腺病毒感染218
(六)黄热病病毒感染218
(八)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感染219
(九)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220
(十一)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221
(十)乙脑病毒感染221
(一)抗病毒治疗222
二、非嗜肝病毒性肝炎的治疗222
(二)保肝治疗223
(一)HBsAg阴性或血清学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224
一、已知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所致的慢性病毒性肝炎224
第二节 病原不明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治224
(二)HCV隐匿性感染所致的慢性病毒性肝炎226
(一)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在病原不明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作用228
二、新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慢性病毒性肝炎228
(二)己型肝炎231
(三)TTV在病原不明的慢性肝炎中的作用232
(四)SEN-V在病原不明的慢性肝炎中的作用235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与重型肝炎239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丁型肝炎病毒(HDV)与重型肝炎239
第七章 重型肝炎的诊治239
一、重型肝炎的定义239
二、病因239
(二)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240
(一)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240
(三)甲型肝炎病毒(HAV)与重型肝炎240
(四)TTV病毒、庚型肝炎病毒(HGV)与重型肝炎240
(五)其他病毒与重型肝炎240
三、发病机制240
(一)急性重型肝炎241
五、诊断要点241
四、重型肝炎的组织学诊断标准241
(一)急性重型肝炎241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241
七、治疗原则242
(三)实验室检查242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242
六、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242
(一)症状242
(二)体征242
(二)内科治疗243
(一)基础治疗243
(一)当前的病死率问题243
(二)重型肝炎患者的监护措施243
(三)治疗的几个基本原则243
八、治疗要点243
(三)外科治疗248
一、概念与分型249
第一节 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249
(一)急性重型肝炎250
三、临床诊断要点250
二、诊断标准250
(一)临床诊断标准250
(二)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250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252
(一)急性重型肝炎253
四、实验室指标特点253
(三)慢性重型肝炎253
五、病理组织学特点255
(三)慢性重型肝炎255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255
(三)慢性重型肝炎(组织学)256
第二节 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256
(一)急性重型肝炎256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256
三、实验室检查257
二、体征257
一、症状257
一、HAV、HBV(AB)模式258
第三节 病毒重叠感染258
四、HBV、HCV(BC)模式259
三、HAV、HEV(AE)模式259
二、HAV、HCV(AC)模式259
五、HBV、HDV(BD)模式262
八、HBV合并CMV模式264
七、HBV、HGV(BG)模式264
六、HBV、HEV(BE)模式264
十、TTV与HBV或HCV双重感染265
九、HCV、HGV(CG)模式265
一、内毒素血症的形成原因266
第四节 内毒素血症的防治266
二、内毒素的作用机制267
四、内毒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269
三、LPS的检测方法269
一、细菌性感染273
第五节 继发感染的防治273
二、真菌感染278
一、HBV、HCV感染及其他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279
第六节 抑制肝细胞坏死279
(一)抗病毒治疗280
(三)阻断肠原性内毒素血症282
(二)免疫抑制剂治疗282
(五)改善肝内微循环283
(四)阻断TNF-α、IL-1、IL-6等细胞因子所引起的继发性肝损伤283
(八)人工肝支持系统284
(七)高价营养治疗284
(六)阻止活性氧对肝细胞的破坏作用284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重型肝炎的治疗285
三、肝细胞移植治疗286
二、转化生长因子286
第七节 促进肝细胞再生286
一、血制品、蛋白制剂的治疗286
一、电解质平衡紊乱287
第八节 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的处理287
二、低蛋白血症288
(一)氨中毒学说289
一、发病机制289
第九节 肝性脑病的治疗289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290
(五)其他291
(四)短链脂肪酸与硫醇含量增高291
(三)血浆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291
(二)临床分期292
(一)早期表现292
二、肝性脑病的诱因292
三、临床表现292
(三)实验室检查293
(二)临床表现293
(三)临床类型293
四、诊断293
(一)病史293
(一)治疗诱因294
六、治疗294
五、鉴别诊断294
(二)减少肠内有毒物质的生成及吸收295
(三)促进血氨代谢清除296
(八)支链氨基酸297
(七)N-乙酰半胱氨酸297
(四)对抗假神经递质297
(五)苯二氮革受体拮抗剂297
(六)阿片受体拮抗剂297
一、发病机制298
第十节 肝肾综合征预防和处理298
(九)人工肝治疗298
(十)肝移植298
(十一)门体分流栓塞术298
(十二)并发症的治疗298
四、临床表现302
三、诱因302
二、病理解剖302
五、实验室检查303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304
七、治疗305
九、预防307
八、预后307
一、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308
第十一节 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治疗308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309
三、治疗310
四、重型肝炎消化道出血的预防312
(一)辨证论治315
一、急性肝炎的辨证与治疗315
第八章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315
(四)常用中成药和制剂316
(三)其他治疗方法316
(二)单方验方316
(一)关于慢性肝炎病因病机的几种学说317
二、慢性肝炎的治疗317
(五)中医药治疗急性肝炎的研究317
(三)慢性肝炎的治疗思路和方法318
(二)慢性肝炎的辨证论治318
(四)专病专方320
(六)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疗效评价与展望321
(五)其他疗法与保健321
(二)淤胆型肝炎的经验治疗322
(一)淤胆型肝炎辨证论治322
三、淤胆型肝炎的治疗322
四、重型肝炎的治疗323
(三)其他疗法323
(二)合并症的治疗324
(一)重型肝炎的辨证论治324
(二)大黄326
(一)板蓝根和大青叶326
五、治疗病毒性肝炎常用中药及研究326
(六)苦参327
(五)茵陈327
(三)蒲公英327
(四)连翘327
(十)甘草328
(九)虎杖328
(七)山豆根328
(八)栀子328
(十四)党参329
(十三)郁金329
(十一)五味子329
(十二)柴胡329
(十八)赤芍330
(十七)丹参330
(十五)黄芪330
(十六)苦味叶下珠330
(二)茵陈五苓散331
(一)茵陈蒿汤331
(十九)土鳖虫331
(二十)白花蛇舌草331
六、治疗病毒性肝炎常用方剂及研究331
(六)血府逐瘀汤332
(五)小柴胡汤332
(三)大承气汤332
(四)龙胆泻肝汤332
(十)逍遥散333
(九)一贯煎333
(七)大黄蛰虫丸333
(八)补中益气汤333
一、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定义及病因335
第一节 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治335
第九章 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治疗335
(一)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336
二、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病机制336
(二)肝硬化的发生机制339
(一)肝纤维化的诊断340
三、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340
(二)肝硬化的诊断思路341
四、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治疗342
一、概述345
第二节 腹腔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345
二、肝硬化腹腔感染的发病机制346
四、肝硬化腹腔感染的诊断347
三、肝硬化腹腔感染的临床表现347
五、肝硬化腹腔感染的治疗349
七、肝硬化腹腔感染的预防350
六、肝硬化腹腔感染的预后350
(三)胆道与胰腺疾病351
(二)门静脉高压症351
第三节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断与治疗351
一、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351
(一)上消化道本身疾病351
(二)肝源性溃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52
(一)肝源性溃疡病的特点352
二、肝源性溃疡病352
(四)肝源性溃疡病的治疗354
(三)肝源性溃疡病的内镜下分期354
(一)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的形成基础356
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56
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356
(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356
(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内镜表现356
(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方法356
(三)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中的应用357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镜下表现357
(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介入治疗358
(四)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双囊三腔管的应用358
(六)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360
(八)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药物治疗361
(七)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注射疗法361
(十)关于处理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几点意见362
(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程序362
(二)临床表现363
(一)病史363
第四节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363
一、诊断要点363
(二)肝脏疾病性质的判断364
(一)门静脉高压症严重程度的判断364
(三)血管造影及血流动力学检查364
二、胃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诊断364
三、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综合评估364
(一)复苏365
四、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诊处理365
(三)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价365
(四)肝细胞功能评价365
(五)总肝血流量测定365
(六)门静脉血流量测定365
(七)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测定365
(八)肝脏体积测定365
(一)预防性治疗366
五、门静脉高压症的择期治疗366
(二)药物治疗366
(三)气囊压迫366
(四)硬化治疗/套扎治疗366
(五)手术治疗366
(二)肝移植368
(一)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及分类369
一、门静脉高压症369
第五节 门静脉高压性出血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内科处理369
(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症发生机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370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372
二、门静脉高压性出血的内科处理372
(三)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373
(二)对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373
(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科处理375
(五)预防静脉曲张出血后复发的治疗380
第六节 肝肾综合征的诊治381
(三)PHG的治疗381
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内科处理381
(一)PHG的病因和病理生理381
(二)PHG的内镜下表现381
(二)血管活性介质变化对肾脏的影响382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肾脏的影响382
一、发病机制382
(一)HRS临床特点383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383
(三)腹压和肾静脉压增高383
二、病理解剖38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84
(二)HRS分期384
五、治疗386
(一)预防和去除医源性HRS的诱因387
(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肾脏血流388
(二)扩容治疗388
(四)排放腹水和腹水回输389
(九)肝移植390
(八)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390
(五)腹腔-静脉转流术390
(六)透析疗法390
(七)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390
一、大体类型393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的分类393
第十章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393
(三)观察肝癌标志物动态变化394
(二)了解和察觉肝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394
二、组织学类型394
第二节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方法394
(一)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特点394
(四)动态随访肝脏的影像学变化395
二、治疗方法的选择397
一、治疗原则397
第三节 早期肝癌的处理原则397
(二)肝癌放射介入治疗的理论依据398
(一)肝癌放射介入治疗的范畴398
第四节 各类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评价398
一、放射介入治疗398
(六)疗效评价399
(五)药物的选择399
(三)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99
(四)经门静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99
一、适应证及其考虑因素400
第五节 外科手术适应证及评价400
二、超声引导的介入治疗400
三、肝癌手术的注意事项401
二、手术方法的选择和评价401
(一)妊娠剧吐402
二、鉴别诊断402
第十一章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治疗402
第一节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诊断402
一、妊娠期病毒性肝炎诊断402
(一)妊娠诊断402
(二)病毒性肝炎诊断402
三、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403
(五)滋养细胞疾病肝损害403
(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403
(三)妊娠急性脂肪肝403
(四)妊娠高压综合征性肝损害403
二、妊娠期处理404
一、孕前处理404
四、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404
(一)对母体的影响404
(二)对胎儿的影响404
(三)母婴传播404
第二节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产科处理404
(二)部分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妊娠期使用注意事项405
(一)妊娠期用药考虑母体疾病的治疗,也必须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405
三、分娩期处理405
四、产褥期处理405
五、妊娠期用药原则405
(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406
(一)急性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406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的母婴传播406
一、甲型肝炎的母婴传播406
二、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406
(三)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机制407
(四)母婴传播的阻断408
五、妊娠期戊型肝炎的母婴传播409
四、丁型肝炎的母婴传播409
三、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409
一、HBV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410
第一节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410
第十二章 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肾病410
二、组织病理学411
六、治疗41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412
三、临床表现412
四、实验室检查412
二、病理特征414
一、发病机制414
七、预后414
第二节 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414
第三节 慢性肝炎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415
六、预后415
三、临床表现415
四、诊断415
五、治疗415
六、治疗416
五、诊断416
一、发病机制416
二、病理改变416
三、临床表现416
四、实验室检查416
二、病毒性肝炎时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异常418
一、肝脏在甲状腺激素代谢中的作用418
第十三章 慢性肝病合并内分泌疾病的诊治418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与甲状腺疾病418
(一)病毒性肝炎与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419
三、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0
(二)病毒性肝炎及抗病毒药物对甲状腺本身的影响420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421
(一)临床特点421
(三)治疗422
第二节 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424
四、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424
(一)胰岛素抵抗425
二、发病机制425
一、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现状425
(一)诊断426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426
(二)胰岛素分泌不足426
(三)胰岛素拮抗物增多426
(四)酶类活性异常426
(五)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426
(一)肝炎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原则429
四、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治疗429
(二)肝炎合并糖尿病的鉴别诊断429
(三)饮食及运动治疗430
(二)推荐选择降糖药物的治疗方案430
(四)合理选择口服降糖药432
(六)糖尿病与肝移植437
(五)糖尿病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437
二、生长激素—生长介素的紊乱438
一、垂体—性腺功能异常438
第三节 慢性肝炎与内分泌功能异常438
四、钙调节激素与肝性骨病439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失衡439
(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442
二、发病机制442
第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合并血液疾病的诊治442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与溶血性贫血442
一、发病情况442
(一)发热443
三、临床表现443
(二)病毒对红细胞膜的直接破坏作用443
(三)自身免疫损伤443
(四)脾功能亢进443
(五)其他443
(四)红细胞破坏过多的实验室检查444
(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肾功能变化444
(二)黄疸444
(三)消化道症状444
(四)贫血444
(五)肝脾肿大444
四、实验室检查444
(一)确诊病毒性肝炎的指标444
(二)外周血象444
(二)鉴别诊断445
(一)诊断445
(五)红细胞代偿增生的实验室检查445
(六)与溶血有关的病因学检查44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445
(五)肝炎合并自身溶血性贫血的治疗446
(四)肝炎合并G6PD缺乏患者的溶血的治疗446
六、治疗446
(一)治疗原发病446
(二)祛除诱因446
(三)动态监测446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慢性DIC447
七、预后447
(六)其他治疗447
二、DIC的临床表现448
(六)其他448
一、引发DIC的基础疾病448
(一)感染性疾病448
(二)肿瘤448
(三)组织损伤和手术448
(四)病理产科448
(五)肝脏疾病448
五、DIC的诊断449
四、重型肝炎易发生DIC的因素449
三、DIC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变化449
六、DIC诊断的实验室新进展450
七、病毒性肝炎合并DIC的鉴别诊断451
(二)原发性纤溶症452
(一)重症肝病凝血障碍的出血452
(一)注意祛除严重肝病诱发DIC的因素453
八、病毒性肝炎合并DIC的治疗453
(三)抗凝治疗454
(二)综合治疗454
(四)抗纤溶治疗456
(五)补充消耗的凝血物质457
十、病毒性肝炎合并DIC的预防458
九、DIC治疗药物进展458
(六)酶类和其他活性阻断剂的应用458
(二)脾功能亢进本身临床表现459
(一)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459
第三节 脾功能亢进459
一、病因459
二、发病机制459
三、临床表现459
(一)外科治疗460
七、治疗460
四、实验室检查460
(一)血象460
(二)骨髓象460
五、影像检查460
六、诊断460
(二)介入治疗461
一、流行病学463
第四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463
(三)内照射治疗463
(四)无水乙醇治疗463
(三)辐射464
(二)导致再障的病理生理464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464
(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464
(四)药物和化学物质465
(五)病毒感染466
(二)临床与再障相关疾病467
(一)典型再障临床表现467
三、临床表现467
(二)骨髓468
(一)外周血468
四、实验室检查468
六、治疗469
(二)鉴别诊断469
(三)放射性显影检查469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469
(一)诊断标准469
(一)支持治疗470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471
(三)免疫治疗472
七、预后474
(一)神经-体液因素476
一、肝性胃肠功能不全及衰竭的机制476
第十五章 胃肠道系统并发症的处理476
第一节 肝性胃肠功能不全、衰竭及处理476
(三)胃肠道菌群生态失调477
(二)炎症介质失控477
(四)内毒素血症478
二、肝性胃肠功能不全、衰竭的临床表现479
(六)其他479
(五)一氧化氮479
三、肝性胃肠功能不全的诊断480
(二)胃肠道功能支持治疗481
(一)肝功能支持治疗481
四、肝性胃肠功能不全的预防与治疗481
一、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482
第二节 肠道屏障功能衰竭及处理482
(一)胃肠道正常菌群构成483
(二)肠道微生态的生理功能484
(三)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功能487
二、导致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的因素488
三、肝病时肠道微生态的变化489
四、肝病时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后果490
五、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慢性肝病重型化关系491
六、肝病时微生态失调、肠道屏障功能衰竭的预防及治疗492
(二)嗜酒与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影响497
(一)HBV复制对酒精性肝病的影响497
第十六章 病毒性肝炎伴有酒精性肝病的处理497
一、流行病学资料497
(一)酒精性肝病伴有HBV感染497
(二)酒精性肝病伴有HCV感染497
二、酒精与肝炎病毒的相互影响497
(二)二者合并存在时的组织学表现498
(一)单纯酒精性肝病的组织学表现498
三、嗜酒+慢性HBV或HCV感染的组织学表现498
(二)酒精+病毒性500
(一)酒精性500
四、酒精性肝病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500
(二)戒酒501
(一)及早发现酒精中毒征象501
五、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的治疗501
(四)戒酒药物502
(三)防治戒酒综合征502
(七)抗病毒治疗503
(六)休息与锻炼503
(五)营养支持503
(一)HCV感染及其基因类型与肝脂肪变性504
二、丙型肝炎性脂肪肝504
第十七章 病毒性肝炎伴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处理504
一、病毒性肝炎与脂肪肝的关系504
(五)肝脂肪变性与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505
(四)免疫因素与肝脂肪变性505
(二)肥胖与丙型肝炎的肝脂肪变性505
(三)肥胖与HCV的协同作用505
三、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分类506
(六)脂肪变性对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效果的影响506
五、病毒性肝炎合并NAFLD的治疗507
四、NAFLD和/或病毒性肝炎的诊断507
(一)处理原发基础疾病508
(二)改善胰岛素抵抗509
(四)阻止慢性肝病进展510
(三)调整血脂紊乱510
(五)中医中药512
(六)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512
一、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513
第一节 肝性脊髓病513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513
五、治疗514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514
二、临床分期514
(一)痉挛性截瘫前期514
(二)痉挛性截瘫期514
三、检查514
一、概述515
第二节 获得性慢性肝脑变性(非-Wilson症)515
六、预后515
七、预防515
二、病理改变516
四、获得性肝脑变性和肝昏迷及高血氨所起作用的相互因果关系518
三、临床和解剖的关系518
七、CT和MRI表现519
六、获得性肝性脑病与锰代谢的关系519
五、Wilson病与获得性肝脑变性和铜代谢及肝功能异常的关系519
二、发病机制521
一、AIH的流行病学521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与肝炎病毒感染521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521
(二)其他与AIH有关的自身抗体523
(一)AIH的自身抗体检测及AIH分型523
三、病理523
四、临床表现523
五、实验检查523
(一)诊断524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524
(三)诱导缓解:标准免疫抑制疗法525
(二)治疗方案的设计525
(二)鉴别诊断525
七、治疗525
(一)治疗指征525
(五)其他疗法526
(四)对非持续缓解的患者的治疗方案526
二、病理527
一、病因527
(六)最新药物治疗进展527
(七)外科治疗527
八、预后527
第二节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27
一、病因528
第三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528
三、临床表现52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528
五、治疗528
五、治疗529
四、诊断529
二、病理529
三、临床表现529
(二)钠代谢532
(一)水代谢532
第二十章 肝病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532
一、肝脏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532
(三)钾代谢534
(四)氯、镁、磷、钙代谢535
(五)酸碱代谢536
(二)治疗程序539
(一)腹水分类539
二、重型肝炎、肝硬化腹水539
(四)HIV感染的自然史542
(三)HIV的致病机制542
第二十一章 艾滋病病毒与肝炎病毒合併感染的诊断和治疗542
一、艾滋病的基本知识542
(一)HIV的病原学542
(二)HIV的流行病学542
(一)流行病学543
二、HIV/HCV合併感染543
(五)HIV特异性检测543
(六)HIV/AIDS的治疗543
(二)HIV和HCV感染的相互影响544
(三)合併感染的治疗547
(五)HIV/HCV合併感染患者的管理原则551
(四)HCV合併感染的预防551
(二)HBV/HIV合併感染的相互影响552
(一)流行病学552
三、HBV/HIV合併感染552
(三)HBV/HIV合併感染的治疗553
(三)治疗及预防556
(二)相互影响556
四、HIV/HAV合併感染556
(一)流行病学556
第二十二章 非生物型人工肝558
一、非生物型人工肝的持续深入研究及生物型人工肝研究高潮的兴起559
(一)血液透析561
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技术操作561
二、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适应证、禁忌证、疗效判断标准561
(一)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适应证561
(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相对禁忌证561
(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疗效判断561
(五)血浆灌流562
(四)血液灌流562
(二)血液滤过562
(三)血浆置换562
(八)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563
(七)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563
(六)特异性胆红素吸附563
(一)血液透析564
四、常见的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工作原理564
(二)血液滤过566
(三)血液灌流570
(四)血浆置换574
(一)肝素化方法580
五、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抗凝方法580
(三)低血压581
(二)凝血581
(二)局部枸橼酸盐抗凝581
六、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并发症的防治581
(一)出血581
(五)失衡综合征582
(四)继发感染582
(九)治疗时常见的报警原因及处理583
(八)过敏反应583
(六)溶血583
(七)空气栓塞583
(二)人工肝治疗技术操作中的护理584
(一)人工肝治疗前的护理584
七、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护理584
八、人工肝治疗室的消毒隔离制度585
(三)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的监测及护理585
(一)适应证586
一、肝移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586
第二十三章 肝脏移植586
第一节 肝移植的适应证及手术前后处理586
(二)禁忌证587
(一)受体的术前准备588
三、肝移植术前处理588
二、手术时机588
(一)术后早期处理(即术后至ICU)589
四、肝移植术后处理589
(二)移植队伍的准备589
(三)术前医嘱589
(二)移植术后各方面的监护与管理590
五、术后并发症591
(一)胆漏592
二、特异的胆道并发症592
(一)技术并发症592
(二)移植物功能衰竭592
(三)系统性并发症592
(四)感染性并发症592
第二节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及处理592
一、胆道并发症的评估/诊断592
一、下腔静脉阻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593
第三节 肝移植内科一般问题593
(二)胆道梗阻593
(三)胆汁囊肿593
三、Roux肠袢相关并发症593
三、高钾血症594
二、酸中毒594
四、无肝期出凝血机制障碍595
一、细菌感染596
第四节 术后感染和病毒性肝炎复发的防治596
(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597
四、病毒感染597
二、真菌感染597
三、卡氏肺孢子虫感染597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599
(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599
(四)其他病毒感染600
二、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601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601
第五节 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601
五、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602
四、移植肝活检技术602
三、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602
(一)环孢素A603
六、肝脏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603
(一)肝移植术后生存率604
一、生存率604
(二)FK506604
(三)其他免疫抑制剂604
第六节 肝脏移植预后604
(二)影响长期生存率的因素605
(二)胆道疾病606
(一)肝脏病变606
二、良性终末期肝病、胆道疾病肝脏移植的预后606
(三)其他607
(二)胆管癌607
(三)其他疾病607
三、肝脏恶性肿瘤肝脏移植的预后607
(一)原发性肝癌607
四、肝脏移植术后的生活质量608
五、国内肝移植的展望609
四、供肝保存液609
第七节 肝移植展望609
一、供肝来源问题609
二、免疫排斥问题609
三、肝细胞移植609
一、蛋白质代谢实验611
第一节 生化检测指标及意义611
第二十四章 肝脏疾病相关生化和影像学检查611
(一)主要反映肝实质细胞损害的酶类614
二、血清酶学检查614
(二)主要反映胆汁淤积的血清酶类616
(三)主要反映肝纤维化的酶类617
三、胆红素代谢试验618
(一)凝血因子测定及其意义619
六、凝血功能试验619
四、胆汁酸代谢试验619
五、脂质代谢619
(四)尿素合成最大速率测定620
(三)半乳糖廓清试验620
(二)凝血试验620
七、肝脏代谢功能试验620
(一)安替比林血浆清除率620
(二)氨基比林呼吸试验620
(一)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621
九、特殊蛋白标记621
八、肝脏排泄功能试验621
(一)磺溴肽钠(BSP)试验621
(二)靛青绿(ICG)试验621
(三)肝癌实验检测指标的选择与评价622
(二)肝纤维化实验检测指标选择与评价622
(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622
十、肝脏功能试验的选择与评价622
(一)肝功能试验常规项目的选择与评价622
一、原理简述及探测方法623
第二节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623
(二)肝脏的血管和胆道系统624
(一)肝脏的位置和韧带624
二、肝脏的解剖概要624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625
四、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超声诊断625
三、正常肝脏的声像图表现和正常值625
(一)正常肝脏的声像图625
(二)肝脏及其管道的参考值625
(三)胆囊、胰腺、脾脏、肾脏正常参考值625
(一)肝硬化的超声表现626
五、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形成的超声诊断626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626
六、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627
(二)肝硬化患者在做超声检查时注意事项627
(五)肝癌局部介入治疗629
(四)介入超声的常见并发症629
七、介入性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629
(一)介入超声主要优点629
(二)临床应用范围629
(三)介入性超声主要技术629
(一)肝脏增大的常见原因630
一、X线平片630
第三节 放射影像学630
(一)正常肝脏的CT/MRI解剖631
二、CT、MRI631
(二)肝脏增大的X线征象631
(二)CT/MRI检查技术632
(三)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几种肝脏弥漫性病变633
第四节 病理组织学检查的临床意义638
(四)如何读片639
(三)染色选择639
一、检查技术639
(一)穿刺639
(二)标本制备639
(一)非特异性640
三、肝活体组织诊断的限度640
二、肝活体组织诊断的重要性640
(二)取样差异641
第二十五章 病毒性肝炎的疫苗预防642
(一)对甲肝病毒的免疫应答643
一、机体的免疫应答643
第一节 甲型肝炎的疫苗预防643
(一)甲肝减毒活疫苗644
二、甲型肝炎疫苗种类、用法和免疫效果644
(二)对甲肝疫苗的免疫应答644
(三)免疫效果的评价方法644
(二)甲肝灭活疫苗645
三、甲肝疫苗接种对象和使用特点646
四、免疫持久性647
(二)乙肝病毒(HBV)的传播途径648
(一)乙肝病毒(HBV)流行状况648
五、疫苗不良反应及处理648
第二节 乙型肝炎的疫苗预防648
一、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648
(二)HBV慢性感染的分期649
(一)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649
二、乙肝病毒(HBV)感染及分期649
(二)国内目前生产的乙型肝炎疫苗650
(一)血源灭活乙肝疫苗650
三、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和发展650
(四)新型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651
(三)进口乙型肝炎疫苗和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651
(五)乙肝疫苗的抗原性和保护机制研究652
(一)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方法653
四、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653
(二)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654
(三)乙肝疫苗对学龄儿童的免疫效果655
(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656
(一)我国防治乙肝10年规划的3个具体目标656
(四)HBV感染者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656
(五)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656
五、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和用法656
(三)用法657
(一)乙肝疫苗的免疫持久性658
六、乙肝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和加强免疫658
(二)加强免疫659
一、基因型、血清型、准种的基本概念661
第一节 肝炎病毒的准种特点及优势种群的漂变规律661
第二十六章 病毒性肝炎治疗展望661
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和准种研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662
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异质性和准种的特点662
一、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受体664
第二节 肝炎病毒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664
(一)乙型肝炎病毒受体665
(一)乙型肝炎病毒蛋白的结合蛋白666
二、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蛋白与肝细胞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666
(二)丙型肝炎病毒受体666
(二)丙型肝炎病毒结合的蛋白667
三、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蛋白反式激活的靶基因669
四、丙型肝炎病毒调节基因区结合蛋白671
(二)寡腺苷酸合成酶转基因表达673
(一)淋巴因子转基因表达673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新方法673
一、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673
(七)诱饵设计674
(六)细胞内免疫674
(三)病毒抗原编码基因的转基因表达674
(四)保护性抗体的基因导入与表达674
(五)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674
(十)核酶675
(九)反义核苷酸675
(八)病毒感染细胞的自杀机制675
(二)肝炎病毒基因疫苗的人体试验676
(一)基因疫苗的研究背景676
二、病毒性肝炎的基因疫苗676
热门推荐
- 3463699.html
- 3863449.html
- 3040792.html
- 3781781.html
- 1357592.html
- 3749861.html
- 2576884.html
- 654269.html
- 865954.html
- 10949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5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1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13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11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3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76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6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0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4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