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 周振国等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4543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1

第一节 毛泽东的探索与贡献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主要观点1

二、《论十大关系》的重大贡献6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大贡献10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4

一、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15

二、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贡献17

三、晚年邓小平对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关注22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2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建设的新阐述26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升华32

二、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建设的新要求33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8

第一章 社会发展规律论42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42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固有规律43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规律45

三、社会形态的更替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50

第二节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54

一、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的急于求成的重大失误与教训54

二、中国共产党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58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趋势67

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及其提出的社会问题68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74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趋势76

第二章 社会创造活力论87

第一节 社会创造活力的本质及其表现87

一、社会创造活力的基本内涵87

二、社会创造活力与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93

第二节 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95

一、“四个尊重”的科学内涵96

二、落实“四个尊重”方针98

三、完善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制度和体制106

第三节 不断推进“四个创新”111

一、推进理论创新111

二、推进制度创新116

三、推进科技创新119

四、推进文化创新122

第三章 社会公平正义论125

第一节 公平正义的内涵及演变125

一、公平正义的内涵与基本原则126

二、正义思想的演变与发展132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51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面临的主要问题153

一、贫富差距过大154

二、社会分配不公155

三、教育不公平问题突出158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159

五、社会利益冲突加剧160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161

一、社会正义的价值导向与原则162

二、社会正义的制度与机制建设163

第四章 社会利益协调论171

第一节 协调利益关系是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171

一、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172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利益观175

三、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182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185

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186

二、社会转型期各阶层利益矛盾分析196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利益矛盾特征201

第三节 在推进和谐社会进程中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204

一、提高领导干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能力204

二、拓宽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207

三、扶持和引导各种社会组织承担起社会利益表达的主要角色209

四、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211

五、建立处理社会利益矛盾的新机制213

第五章 社会稳定发展论216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观216

一、社会稳定的基本理论217

二、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稳定问题的理论220

三、西方“风险社会”与“社会团结”思想的借鉴意义229

第二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33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233

二、把握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结合点236

三、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240

第三节 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243

一、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分析244

二、矛盾思维主题由斗争向和谐的转换249

三、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工作方法252

第六章 社会法治保障论257

第一节 社会建设的法治基础257

一、法制与法治的含义及其价值分析257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思想的重要内容260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法制观265

四、中国法制现代化与西方法律的移植274

第二节 社会建设的法治目标及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法治问题277

一、社会建设的法治目标277

二、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法治问题分析280

第三节 社会建设的法律调整机制287

一、建立社会建设的法律调整机制287

二、社会建设的立法调整292

三、社会建设的司法调整296

四、法律调整机制与其他社会调整机制的协调300

第七章 社会道德建设论307

第一节 社会道德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07

一、道德及其功能308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310

三、建国以来我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探索312

四、社会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19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道德及道德建设323

一、社会转型期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323

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326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及其深刻内涵333

四、全面实施社会道德建设伟大工程336

第三节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340

一、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40

二、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43

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346

第八章 社会管理创新论35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的转换与创新35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管理创新351

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的转换与创新358

三、走向“社区制”: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363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365

一、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366

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369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新格局375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379

一、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379

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382

第九章 构建和谐社会论39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39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39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39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398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406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07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409

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415

四、坚持民主法治原则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16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418

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推进全社会共同建设420

第三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23

一、推进物质文明建设 确保“经济更加发展”423

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确保“民主更加健全”425

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确保“文化更加繁荣”428

四、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确保“社会更加和谐”432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35

后记4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