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散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散论
  • 胡伟希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散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我的哲学之路(代序)1

第一编 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哲学1

一、中西形而上学之辨1

(一)西方哲学重视“转识成智”2

(二)中国哲学讲究“由智化境”6

(三)中西哲学如何“会通”10

二、意象语言把握形而上学如何可能13

(一)“康德问题”与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意义13

(二)中国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意象语言19

(三)中国诠释学传统:言与境26

三、意象理论与中国哲学思维之变迁29

(一)两大思维方式:逻辑与直觉29

(二)思维方式与心智结构33

(三)中国思维方式与诗38

(四)中国思维方式的发展:隐喻及其他44

(五)余论52

四、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基本问题53

(一)“康德问题”的普遍性与哲学诠释学“原型”53

(二)从日常语言到意象语言56

(三)智的直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60

(四)境:从“有我”到“无我”64

(五)几点结论69

五、自本体与对本体:论中西哲学诠释学传统70

(一)神知与人知:哲学即诠释70

(二)对本体思维与西方哲学问题的追寻72

(三)自本体思维与中国哲学中的境界观念76

(四)中西诠释哲学的对话与融通80

第二编 从中西哲学比较到中观哲学85

六、思维态势与哲学类型85

(一)“中国有无哲学?”86

(二)中国哲学的内容与研究方法87

(三)对以往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反省89

(四)哲学思维态势与哲学类型91

七、中西哲学比较与中观哲学97

(一)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哲学:特点与问题97

(二)中国哲学与中观思维100

(三)中国中观哲学的特征与形态104

(四)中观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与人的在世方式109

八、中观哲学论纲113

(一)世界从“观”开始113

(二)中观认识论的结构116

(三)外在关系与内在关系119

(四)生命的十字架之真124

九、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127

(一)“中”的含义与中观思维的起源128

(二)先秦时期儒家与道家的中观思维131

(三)先秦以后的中观思维方式136

(四)中国哲学中观思维的特性140

第三编 儒家社群主义研究145

十、“社群主义”与儒家观念145

(一)“社群主义”析名145

(二)国家与共同体:东西方社群主义之类型148

十一、作为政治哲学的儒家社会乌托邦何以可能——兼对《礼记·礼运》的分析152

(一)儒家乌托邦的形成与历史152

(二)政治范导性原理与政治构成性原理156

(三)儒家社会乌托邦的意义161

十二、儒家社群主义:以“四书学”为中心166

(一)问题的提出:儒家作为社群主义何以可能?166

(二)“四书”作为儒家社群主义思想体系之开展169

(三)儒家社群主义的基本特征175

(四)儒家社群主义的现代转折与发展前景177

十三、儒家社群主义的两种类型187

(一)东亚儒学社群主义的共同思想资源与共通文化心理结构187

(二)中韩儒家社群主义的历史发展192

(三)东亚儒家社群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201

十四、由“内圣外王”到“外圣内王”——儒家社群主义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207

(一)从《政道与治道》谈起207

(二)“外圣内王”何以可能?212

(三)“新制度儒学”与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转化217

第四编 传统哲学智慧的再发现224

十五、从孔子看儒家人文性伦理何以可能224

(一)人文主义与伦理224

(二)孔子“人文性伦理”的涵义227

(三)人文性伦理何以可能?230

十六、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人性论233

(一)先秦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233

(二)论作为伦理道德基础的儒家性善论238

十七、儒家心性论的课题及其解决247

(一)伦理道德观念与性善论248

(二)儒家心性之学的两种传统251

(三)儒家心性之学的创造性转化256

十八、传统文化三论260

(一)儒家心性之学260

(二)中国人格心理结构264

(三)“传统文化复兴”265

十九、儒家生态学基本观念的现代阐释267

(一)儒学作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生态学”267

(二)“天人合一”析义269

(三)“赞天地之化育”271

(四)“德性之知”274

(五)“民胞物与”精神277

(六)论“执两用中”279

(七)结语282

二十、儒道佛休闲思想之比较282

(一)中国哲学中的休闲观念282

(二)儒道佛休闲哲学之特质288

二十一、儒家中观经济思想的当代意义303

(一)对现行经济学理论的质疑303

(二)经济哲学何为?306

(三)儒家的经济哲学:以中观为核心310

(四)儒家中观经济哲学的方法论314

二十二、老子的中观哲学与当代人类价值之重建318

(一)老子中观哲学的含义318

(二)老子的中观哲学与当代人类社会价值的重新厘定327

二十三、“幸福的艺术”:从庄子到禅佛学331

(一)顺生:个体有限性的超越331

(二)适意:幸福“由我作主”337

(三)无执:幸福作为过程340

(四)幸福的中观之境345

(五)总结:幸福的境界与分层351

第五编 中国哲学的未来353

二十四、中国古典哲学之终极原理353

(一)主体性与近代以来的伦理危机353

(二)中国伦理哲学的基本观念355

(三)结论:传统与伦理理性359

二十五、“汉话胡说”与现代儒学的重构360

(一)20世纪儒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省360

(二)从“汉话胡说”到“汉话今说”:儒学理论的现代重构364

(三)当代儒学理论建设的新问题与新视野368

二十六、人文学与中国哲学传统371

(一)何为“人文学”?371

(二)人文学的本性374

(三)人文学的方法:经典与诠释376

(四)人文学的中国哲学视界——以道为中心381

二十七、论“境界交融”——人文学作为求道的学问如何可能384

(一)问题的提出:人文学中的“言意之辨”384

(二)何为“境界交融”?388

(三)通感与境遇392

(四)结论:人文知识与德性的良性互动396

二十八、中国经验:哲学与人文学的沟通何以可能——兼论人文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398

(一)缘起:语言作为“道之家”398

(二)中国哲学的意象语言400

(三)从“鱼乐之辩”说起——“本体”的分析405

(四)以“在场”烘托“不在场”409

(五)言道的三种叙事风格及其契悟:诗、史、思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