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教义理综论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道教义理综论 上
  • 李养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254223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道教-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教义理综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2

第一章 道教义理绪论——道教义理的基础、结构、特征与亮点2

前言2

第一节 何谓道教的“义理”之学3

第二节 道教是否具有传统的义理之学5

第三节 “神道设教”与“道教义理”之说7

第四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10

第五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五大部类与理论枢要14

第六节 道教义理学五部类中的五大重点18

第七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特征与亮点23

结语31

第二章 道体及修道养生枢论举要34

前言34

第一节 元气论35

第二节 精气论43

第三节 形神论53

第四节 性命论61

第五节 道生旨75

第六节 生死说80

第七节 动静论93

第八节 清静论103

第九节 “三一”义113

第十节 性情论124

第十一节 有无论132

第十二节 太极论143

第十三节 承负论(兼及“因果报应”说)157

第十四节 中和论164

第十五节 阴阳五行论174

第十六节 大道论(上)188

第十七节 大道论(下)204

结语223

第三章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224

前言224

第一部分 《老》、《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源225

一、《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225

二、使《易经》进入哲学大雅之堂的哲圣是老子226

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233

四、《老子》是《易传》的重要思想资源236

五、《老子》、《周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渊源241

第二部分 魏晋及尔后道教易学的发展252

一、魏晋道教易学的扩展252

二、魏晋唐宋道教科仪的摄《易》入仪255

三、唐代内丹道的崛起及以“丹功”义理为“道教易学”主干的发展262

四、宋迄于清,丹功义理与道教易学的发展和基本定型271

结语303

第四章 道教义理的思想根源与形成、发展征略306

第一节 关于道教义理的主体思想根源306

第二节 道教的神仙崇拜发轫于我国原始宗教与神仙说309

第三节 道教义理体系的历史发展阶段性316

第四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奠基阶段的突出业绩320

第五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开拓阶段的突出业绩342

第六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清整与规范阶段的突出业绩351

第七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深化与拓展阶段的突出业绩364

第八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全真心性之学日盛阶段的突出业绩380

第九节 论述道教义理进入推陈出新阶段的突出业绩384

第十节 试说当代道教义理的发展导向与趋势392

下编398

第五章 道教义理与先秦道家学说398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老子》398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列子》411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庄子》423

第四节 道教义理与《关尹子》433

第五节 道教义理与《鹖冠子》443

第六节 道教义理与《鬻子》445

第七节 道教义理与《子华子》447

第六章 道教义理与先秦百家论旨451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墨子》451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杨朱469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神仙家479

第四节 道教义理与阴阳五行家481

第五节 道教义理与兵家481

第六节 道教义理与纵横家485

第七节 道教义理与法家488

第八节 道教义理与名家498

第七章 道教义理与汉以后杂家论旨506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淮南子》506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刘子》512

第三节 道教义理与《意林》515

第八章 从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儒释道之间既曾有义理之争而又互相融通的关系518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儒学之关系518

第二节 陈抟图学对宋儒周敦颐道学之影响532

第三节 道教的创立与佛教东传无关546

第四节 从《牟子理惑论》看我国汉代早期佛道关系557

第五节 魏晋的“玄风”“格义”架构了佛道义理交融的桥梁570

第六节 东晋支遁、僧肇与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关系580

第七节 佛道义理之异同与圆融591

第八节 审视三教关系史,发扬互融、互益、互补之风604

第九章 道教义理与古代方技、术数607

第一节 道教义理与古代方技607

第二节 道教义理与术数618

第十章 道教基本教义及其主要经籍载体628

第一节 道教基本教义628

第二节 教义主要经籍载体及作者考略634

第三节 道教重要道书665

第十一章 有关道教义理探讨旧作择录680

关于道教的定义及有关问题的辩证——1992年12月6日在香港蓬瀛仙馆讲680

对道教义理规范中“积极因素”的探讨688

道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695

道教与伦理道德和民族心理704

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交融709

道教与民间风土习俗713

有关《阴符经》几个疑问的论证721

论《太平经》的人民性737

关于唐初佛、道译《老》为梵的争论744

唐高宗时佛道之名理论义753

建立道教研究新取向与发扬优良传统——读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后的一点感想765

后记7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