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
  • 李立华,王勇,张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1060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移动通信-信号处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引言1

1.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

1.2 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2

1.2.1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

1.2.2 先进信号处理技术4

1.3 数字信号处理硬件实现技术的发展5

1.4 本书的结构与特色6

本章参考文献7

第2章 移动信道与多载波系统9

2.1 概述9

2.2 移动信道10

2.2.1 大尺度衰落10

2.2.2 小尺度衰落11

2.2.3 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WSSUS)信道模型14

2.2.4 信号包络统计分布模型16

2.2.5 信号功率谱模型17

2.3.1 单载波与DS-CDMA19

2.3 单载波与多载波系统分析19

2.3.2 多载波与OFDM21

2.3.3 OFDM与CDMA的结合26

2.4 小结31

本章参考文献31

第3章 高效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33

3.1 概述33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34

3.2.1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差错控制34

3.2.2 信道编码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35

3.2.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技术36

3.3 Turbo码的原理及相关技术37

3.3.1 Turbo编码的基本概念37

3.3.2 交织技术38

3.3.3 Turbo码的译码41

3.3.4 Turbo码的优势与应用43

3.4 TPC码44

3.4.1 TPC码的编码原理44

3.4.2 TPC码的译码46

3.5.1 LDPC码的定义48

3.5 LDPC码48

3.5.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49

3.5.3 LDPC码的编码算法50

3.5.4 LDPC码的译码53

3.5.5 LDPC码的性能和优缺点54

3.6 编码与高阶调制相结合55

3.6.1 正交幅度调制及解调55

3.6.2 高频谱效率的联合编码调制方案58

本章参考文献59

3.7 小结59

第4章 多天线技术61

4.1 概述61

4.2 空时码61

4.2.1 空时格码62

4.2.2 空时分组码64

4.2.3 空时编码的设计69

4.2.4 分层空时码72

4.3 基于特征空间的MIMO技术75

4.4.1 空时分组码STBC及空间相关性影响77

4.4 空间相关性对多天线技术的影响77

4.4.2 分层空时码V-BLAST及空间相关性影响78

4.4.3 基于特征空间的MIMO技术及空间相关性影响79

4.5 小结80

本章参考文献81

第5章 多用户处理技术82

5.1 概述82

5.2 多址技术及其发展83

5.3 多用户检测85

5.3.2 线性多用户检测86

5.3.1 最佳多用户检测86

5.3.3 干扰删除技术92

5.4 联合检测94

5.4.1 联合检测基本原理95

5.4.2 多天线联合检测96

5.4.3 联合检测结合智能天线98

5.4.4 联合检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的应用100

5.5 联合发送102

5.5.1 联合发送基本原理102

5.5.2 多天线联合发送104

5.6 小结106

本章参考文献107

6.1 概述110

第6章 链路自适应技术110

6.2 自适应调制111

6.2.1 基于门限判别的自适应调制111

6.2.2 多载波多天线自适应调制112

6.3 自适应功率和比特分配116

6.3.1 自适应功率和比特分配原则117

6.3.2 单用户子载波自适应分配算法分析117

6.3.3 多用户子载波自适应分配算法分析117

6.4.1 ARQ技术118

6.4 自动请求重发(ARQ)118

6.4.2 HARQ技术120

6.5 信道预测122

6.5.1 信道模型122

6.5.2 线性预测技术123

6.5.3 数据位置信道预测124

6.6 链路自适应控制与双工方式125

6.7 链路自适应有效性分析126

6.7.1 帧结构与信道时变性的影响127

6.7.2 额外信令开销的影响128

6.8 小结130

本章参考文献131

第7章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133

7.1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发展历史与标准化133

7.2 超宽带技术的定义及特点134

7.2.1 超宽带技术的定义134

7.2.2 超宽带技术的主要特点136

7.3 超宽带无线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136

7.3.1 超宽带脉冲信号的波形设计与产生136

7.3.2 超宽带小型化天线设计与收发前端的联合优化设计理论研究138

7.3.3 超宽带信号传播特性与信道模型140

7.3.4 高性能接收系统的理论与技术143

7.4 IEEE 802.15.3a两大物理层方案147

7.4.1 Multi-band DS-CDMA PSK MBOK UWB147

7.4.2 Multi-band OFDM UWB151

7.5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155

7.5.1 勘测成像领域155

7.5.2 通信领域157

7.6.1 DS-CDMA阵营158

7.6 产业化新动向以及未来展望158

7.5.3 汽车电子领域158

7.6.2 MBOA阵营159

7.6.3 UWB中国发展状况160

7.7 小结161

本章参考文献161

第8章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技术164

8.1 概述164

8.1.1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164

8.1.2 数字信号处理器166

8.1.3 浮点/定点处理器和算法的定点化171

8.1.4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开发流程173

8.2 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175

8.2.1 TI公司TMS320C6416T定点DSP175

8.2.2 ADI公司TS201浮点DSP177

8.3 阵列信号处理器180

8.3.1 picoChip181

8.3.2 可重配置阵列183

8.3.3 FastMATH185

8.3.4 现场可编程对象阵列187

8.3.5 光处理器Enlight256190

8.4 FPGA192

8.4.1 Stratix Ⅱ/GX系列FPGA193

8.4.2 Virtex 4系列FPGA196

8.5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实现198

8.5.1 专用处理器、DSP、阵列处理器及FPGA的选择198

8.5.2 数字信号处理器件的互连技术200

8.5.3 并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体系结构202

8.6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系统实例204

8.6.1 6个TS201的B2-AMC204

8.6.2 Berkeley BEE系统205

8.6.3 采用多种数字信号处理器件WCDMA信道板206

8.6.4 BUPT C6416 CPCI系统207

8.6.5 picoChip开发系统208

8.6.6 基于picoChip的HSDPA微微蜂窝209

8.6.7 Freescale的WCDMA/TD-SCDMA方案209

8.6.8 Vanu公司的纯软件基站210

8.7 小结211

本章参考文献212

缩略语2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