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
  • 肖文发,周志翔,黄志霖,王鹏程,吴昌广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4305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三峡-森林景观-景观规划-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三峡库区自然景观与环境特征3

第一章 三峡库区概况3

1.1自然环境概况3

1.1.1地理位置3

1.1.2地形地貌4

1.1.3气候4

1.1.4水系4

1.1.5土壤4

1.1.6陆生生物资源4

1.2社会经济概况5

1.3土地利用概况5

1.4植被概况6

1.5物种多样性概况6

第二章 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地形区域异质性评价7

2.1地形区域异质性评价方法7

2.1.1单因子评价模型8

2.1.2综合评价模型9

2.2库区地形单要素特征9

2.2.1海拔的区域异质性9

2.2.2起伏度的区域异质性11

2.2.3坡度的区域异质性11

2.2.4坡向的区域异质性11

2.3库区地形综合特征13

2.4小结15

第三章 三峡库区1960~2006年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17

3.1气候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7

3.2气温变化19

3.2.1气温时间序列变化分析19

3.2.2气温空间变化特征22

3.3降水变化25

3.3.1降水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25

3.3.2降水的空间变化分析28

3.4小结31

第四章 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32

4.1降水侵蚀力值的计算与分析方法33

4.1.1侵蚀力计算33

4.1.2降水侵蚀力值的空间插值34

4.1.3降水侵蚀力值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方法34

4.2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特征35

4.2.1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空间分布特征35

4.2.2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年内分布特征36

4.2.3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年际变化特征39

43小结40

第五章 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定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42

5.1土壤可蚀性K值43

5.1.1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44

5.1.2三峡库区土壤类型组成及K值46

5.1.3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的分布特征47

5.2土壤侵蚀定量估算48

5.2.1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48

5.2.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50

5.3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分布特征51

5.3.1土壤侵蚀强度特征51

5.3.2不同高程带的土壤侵蚀特征52

5.3.3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53

5.3.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54

5.4小结55

第二篇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59

第六章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形分异特征59

6.1三峡库区植被与环境因子数据库建立59

6.2三峡库区森林面积的地形分异特征60

6.3不同植被类型分布的空间分异61

6.3.1海拔分异特征61

6.3.2坡度分异特征63

6.3.3坡向分异特征65

6.4小结68

第七章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分类69

7.1分类原则、依据和方法69

7.1.1基本原则70

7.1.2主要依据70

7.1.3景观生态分类的方法70

7.2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分类系统71

7.2.1生态移民区城市森林景观72

7.2.2生态农业区乡村森林景观72

7.2.3生态保护区森林景观73

7.2.4生态旅游区森林景观74

7.3小结74

第八章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多样性格局75

8.1森林景观数据收集与指标计算75

8.1.1数据收集与分析75

8.1.2景观格局指数计算75

8.2景观多样性格局分析方法79

8.2.1景观类型划分79

8.2.2景观多样性分析方法80

8.3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多样性分析81

8.3.1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斑块特征分析81

8.3.2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结构多样性分析83

8.3.3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斑块多样性分析85

8.4小结86

第九章 三峡库区1988~2007年植被覆盖动态变化88

9.1遥感影像解译与植被覆盖变化分析88

9.1.1遥感影像解译88

9.1.2植被覆盖变化分析89

9.2影像分类结果及精度评价91

9.3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93

9.3.1不同时期总量变化分析93

9.3.2植被覆盖的空间结构变化分析93

9.3.3植被覆盖动态度变化分析96

9.3.4综合动态度分析96

9.4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程度与驱动因子分析97

9.5小结98

第十章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三峡库区景观安全格局100

10.1数据与分析方法101

10.1.1野外数据101

10.1.2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102

10.1.3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103

10.1.4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105

10.1.5确定指标权重106

10.2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评价108

10.2.1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矩阵108

10.2.2三峡库区森林小班的健康指数110

10.3三峡库区景观安全格局分析111

10.4小结112

第三篇 森林景观恢复规划技术与方法117

第十一章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117

11.1景观连接度的概念117

11.2景观连接度的类型118

11.3景观连接度的度量方法119

11.4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120

11.4.1景观连接度与斑块121

11.4.2景观连接度与廊道121

11.4.3景观连接度与基质122

11.5景观连接度的应用123

11.5.1景观连接度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123

11.5.2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规划123

11.5.3景观连接度的应用前景125

第十二章 基于最小费用模型的景观连接度评价126

12.1景观连接度及其度量方法126

12.1.1景观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126

12.1.2景观连接度的度量方法127

12.2最小费用模型评价景观连接度的原理128

12.3最小费用模型评价景观连接度的运算法则、步骤和应用128

12.3.1最小费用模型的运算法则129

12.3.2费用距离的分析步骤129

12.3.3最小费用模型的应用132

12.4最小费用模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133

12.4.1线状景观要素与点状景观要素133

12.4.2阻力因子的选择134

12.4.3阻力系数的设置134

12.4.4栅格数据的尺度134

12.5小结135

第十三章 景观中心度及其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6

13.1基于网络理论的中心度概念与度量指标137

13.1.1网络理论与网络结构模型137

13.1.2中心度概念及度量指标138

13.2景观中心度及其度量方法139

13.2.1景观中心度的概念与意义139

13.2.2景观中心度的主要指标及度量方法139

13.3景观中心度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42

13.3.1关键斑块的识别与定位142

13.3.2关键廊道的识别与定位143

13.3.3生态网络群组(compartmentalization community)的识别144

13.3.4景观中心度在生态网络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框架145

13.4小结147

第十四章 绿色廊道功能类型及其规划设计重点149

14.1绿色廊道的功能类型149

14.1.1绿色廊道功能类型的复杂性149

14.1.2基于结构设计与管理的绿色廊道功能分类体系150

14.2不同功能类型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重点152

14.2.1生物通道的规划设计重点152

14.2.2环保廊道的规划设计重点155

14.2.3休闲游憩廊道规划设计重点157

14.2.4历史文化廊道规划设计重点158

14.3小结159

第十五章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及其设计与管理161

15.1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162

15.1.1缓冲功能162

15.1.2稳固河岸162

15.1.3调节流域微气候162

15.1.4为河溪生态系统提供养分和能量163

15.1.5增加生物多样性163

15.2缓冲带的设计163

15.2.1位置163

152.2植物种类164

15.2.3结构和布局164

15.2.4宽度165

15.3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缓冲带管理中的应用165

15.4小结166

第四篇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恢复169

第十六章 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169

16.1区划原则与方法169

16.1.1基本原则169

16.1.2区划方法与等级体系169

16.2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及其区划171

16.2.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171

16.2.2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172

16.2.3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分区173

16.3区域发展对策与建议174

16.4小结176

第十七章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178

17.1森林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179

17.1.1指标体系的构建179

17.1.2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判断标准181

17.2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及权重分析182

17.3森林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分布184

17.4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相关性分析186

17.4.1森林生态承载力与森林资源承载力相关性分析186

17.4.2森林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弹性力相关性分析186

17.4.3森林生态承载力与人类活动潜力相关性分析187

17.5小结187

17.5.1结论187

17.5.2讨论187

第十八章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189

18.1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189

18.2植被恢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190

18.2.1评价因子选取与处理190

18.2.2评价权重的确定190

18.2.3评价标准191

18.2.4评价模型192

18.3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193

18.4小结194

第十九章 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的空间优化配置196

19.1空间优化方法196

19.1.1防护林类型分类及数据提取196

19.1.2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197

19.1.3决策指标的选择与处理198

19.1.4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198

19.1.5决策目标样本值202

19.2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202

19.3优化配置前后的比较204

19.4小结206

第二十章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森林景观恢复规划研究208

20.1森林景观恢复理论208

20.1.1理论基础208

20.1.2相关概念211

20.2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的基本现状212

20.2.1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物种多样性保护现状213

20.2.2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213

20.2.3三峡库区重要支流规划区现状214

20.3森林景观恢复的原则、目标、思路214

20.3.1森林景观恢复的原则214

20.3.2森林景观恢复的目标215

20.3.3森林景观恢复的思路216

20.4森林景观恢复的总体布局217

20.4.1景观生态与物种多样性保护217

20.4.2植被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总体布局219

20.4.3重要支流植被恢复建设总体布局222

主要参考文献2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