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监测
  • 陈玲,赵建夫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984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环境监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环境和环境污染1

第1章 绪论1

1.2污染物来源和性质4

1.2.1污染物的类别4

1.2.2污染源的形式5

1.2.3污染物的化学类别6

1.2.4污染物的性质6

1.2.5优先控制污染物7

1.3.1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10

1.2.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0

1.3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10

1.3.2环境监测的任务11

1.3.3环境监测的特点12

1.3.4环境监测的分类12

1.4环境标准12

1.4.1环境标准的作用13

1.4.2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13

1.4.3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14

1.4.4水质标准15

1.4.5气体质量标准22

1.4.6土壤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26

1.5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学习目的28

习题与思考题29

第2章 水质监测与分析30

2.1水资源和水污染30

2.1.1水资源30

2.1.3水质分析的目的31

2.1.2水污染31

2.1.4监测项目的选择32

2.1.5水质监测分析方法36

2.1.6排污总量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38

2.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9

2.2.1地表水水质监测39

2.2.2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44

2.2.3水污染源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46

2.2.5流量监测47

2.2.4给水管网中水质的监测47

2.2.6底质监测49

2.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51

2.3.1水样的类型51

2.3.2水样的采集52

2.3.3水样的运输和保存58

2.4水样的预处理60

2.4.1样品的消解60

2.4.2样品的分离与富集62

2.5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67

2.6水的感官物理性质68

2.6.1温度68

2.6.2臭与味68

2.6.3颜色69

2.6.4浊度75

2.6.5水中的固体物质76

2.6.6水的硬度79

2.6.7水的电导率80

2.6.8污泥中的固体81

2.7水的酸碱性质82

2.7.1酸碱的质子理论82

2.7.2水的pH值83

2.7.3水的酸度85

2.7.4水的碱度86

2.8水中的氯化物和余氯88

2.8.1水中的氯离子88

2.8.2水的氯化与消毒91

2.8.3水的余氯与需氯量92

2.9水中的溶解气体和溶解氧94

2.9.1水中的溶解气体94

2.9.2水中的溶解氧95

2.10水中的有机物质97

2.10.1化学需氧量98

2.10.2生化需氧量101

2.10.3总有机碳105

2.10.4总需氧量106

2.10.5有机物综合测试方法比较107

2.10.6矿物油和动植物油110

2.10.7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离与测定112

2.11水中的含氮化合物126

2.11.1氮的分类与循环126

2.11.2水中含氮化合物测定的环境意义127

2.11.3各种含氮化合物测定的方法127

2.12水中的含磷化合物131

2.12.1含磷化合物测定的环境意义132

2.12.2水中含磷化合物的测定132

2.13水中的含硫化合物133

2.13.1含硫化合物测定的环境意义134

2.13.2含硫化合物的测定方法134

2.14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135

2.14.1有毒有害金属化合物135

2.14.2有毒有害非金属化合物143

2.14.3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147

2.15水污染的生物监测151

2.15.1细菌学监测法151

2.15.2浮游生物检验法153

2.15.3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155

2.15.4生物群落法156

2.15.5污水生物系统法159

2.15.6生物测试160

习题与思考题161

3.1.1气体监测的目的和作用165

3.1.2气体监测中常用的定义术语165

3.1概述165

第3章 环境空气及气体污染源监测165

3.1.3涉及气体监测的现有国家标准166

3.2气体监测中的采样方法168

3.2.1污染源采样方法168

3.2.2环境和室内空气采样172

3.3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173

3.3.1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174

3.3.2自然降尘的测定175

3.3.3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175

3.3.4二氧化硫的测定176

3.3.5氮氧化物的测定178

3.3.6空气中总烃的测定181

3.3.7空气中颗粒铅的测定182

3.3.8环境空气中氟化物的测定183

3.3.9臭氧的测定184

3.3.10大气中苯并[α]芘的测定186

3.4大气污染源监测分析方法187

3.4.1氨的测定188

3.4.2苯乙烯的测定190

3.4.3恶臭的测定191

3.4.4三甲胺的测定193

3.4.5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的同时测定194

3.4.6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195

3.4.7二硫化碳的测定196

3.4.8氮氧化物的测定197

3.4.9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198

3.4.10苯胺类的测定200

3.4.11甲醛的测定201

3.5.1概述202

3.5室内空气监测202

3.5.2室内空气中苯的检验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204

3.5.3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205

3.5.4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检验方法206

3.6大气监测的新技术206

3.6.1便携式仪器206

3.6.2现场在线监测208

3.6.3大气环境遥测技术211

习题与思考题213

4.1.1土壤的基本组成214

第4章 土壤污染监测214

4.1土壤的组成及其污染214

4.1.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217

4.1.3土壤背景值219

4.1.4土壤环境容量221

4.1.5土壤标准222

4.2土壤污染监测223

4.3.1土壤采样点的选择224

4.3土壤样品的采集224

4.3.2采样深度225

4.3.3采样时间226

4.3.4采样量226

4.3.5土壤背景值样品采集226

4.4土壤样品的前处理与保存226

4.4.1土样的风干226

4.4.2磨碎和过筛226

4.5.1土壤污染监测项目及方法227

4.5.2土壤污染物测定227

4.5土壤污染物监测227

4.4.3土样保存227

习题与思考题232

第5章 固体废物监测234

5.1有害固体废物234

5.1.1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234

5.1.2有害固体废物标准236

5.1.3有害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237

5.1.4有害固体废物的检测方法242

5.2.1城市垃圾及其分类244

5.2生活垃圾244

5.2.2生活垃圾采样与样品制备245

5.2.3生活垃圾特性分析246

5.2.4垃圾渗滤液分析248

5.3污泥250

5.3.1污泥的分类和性质250

5.2.6垃圾的毒理学试验250

5.2.5垃圾的渗漏模型试验250

5.3.2污泥主要指标的分析253

习题与思考题264

第6章 生物污染监测265

6.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及其测定265

6.1.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265

6.1.2生物样品的采集、保存268

6.1.3生物样品的预处理270

6.2.1细菌学指标检验271

6.1.4生物样品中污染物测定271

6.2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71

6.2.2生物毒性基础274

6.2.3生物毒性试验276

6.2.4微型生物群落——PFU法286

6.3叶绿素的测定290

6.3.1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分光光度法测定290

6.3.2叶绿素a的荧光法测定291

6.4分子生态毒理学指标292

6.4.1腺三磷酶(ATPase)作为多种污染物胁迫的指标292

6.4.2抗氧化剂防御系统与污染物的作用293

6.4.3化学物对DNA损伤的研究294

6.5PCR技术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295

6.5.1PCR的原理295

6.6土壤生物监测指标296

6.6.1蚯蚓数量的测定296

6.5.2PCR的操作296

6.5.3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296

6.6.2微生物种群的测定297

6.6.3土壤生物酶的测定297

习题与思考题299

第7章 噪声污染监测300

7.1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300

7.1.1声音的物理特性300

7.1.2声音的量度300

7.2.1计权声级304

7.2噪声的影响与危害304

7.2.2声级评价305

7.2.3噪声的影响与危害306

7.3环境噪声标准306

7.3.1关于听力保护的噪声允许范围307

7.3.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308

7.3.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308

7.3.4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GB1495—79)308

7.3.7铁路边界噪声限值(GB12525—90)309

7.3.8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11339—89)309

7.3.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309

7.3.5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88)309

7.4噪声的测量310

7.4.1噪声测量仪器310

7.4.2噪声的测量方法311

习题与思考题316

第8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318

8.1放射性的基本概念318

8.1.1放射性318

8.1.2放射性物质的计量方法319

8.1.3环境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危害320

8.2放射性量测方法323

8.2.1环境放射性测量实验室323

8.2.2环境放射性检测仪器324

8.2.3监测对象及内容328

8.2.4放射性监测方法328

8.3.1中子活化分析基本原理332

8.3中子活化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32

8.3.2中子活化分析方法333

8.3.3中子活化分析应用举例334

习题与思考题334

第9章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335

9.1自动监测系统335

9.1.1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335

9.1.2数据通信及数据处理系统336

9.1.3水质自动监测系统336

9.1.4水质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337

9.1.5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345

9.1.6空气质量连续监测仪器346

9.2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347

9.3样品预处理设备349

9.4遥感遥测技术353

9.4.1感应遥测353

9.4.2激发遥测354

9.4.3“3S”技术的开发355

习题与思考题357

9.5.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357

9.5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57

9.5.1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现状357

第10章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358

10.1分析误差358

10.1.1误差采源358

10.1.2误差的表示方法359

10.2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359

10.2.1准确度359

10.2.4检出限360

10.2.2精密度360

10.2.3灵敏度360

10.3监测数据的处理361

10.3.1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361

10.3.2可疑数据的取舍362

10.3.3分析结果的统计学表示法——置信区间364

10.4环境监测的分析质量控制364

10.4.1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364

习题与思考题370

10.4.2实验室外部分析质量控制370

实验371

实验一 酸度和总碱度的测定371

实验二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373

实验三 溶解氧(DO)的测定375

实验四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377

实验五 氨氮的测定379

实验六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381

实验七 硝酸盐氮的测定382

实验八 氰化物的测定383

实验九 挥发酚类的测定386

实验十 土壤中铅、镉、铬、汞含量的测定388

实验十一 二氧化硫的测定395

实验十二 氮氧化物的测定399

实验十三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401

实验十四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404

实验十五 环境噪声监测407

实验十六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实验409

实验十七 工业废渣渗漏模型试验409

参考文献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