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外交六十年 1949-200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外交六十年 1949-2009
  • 王逸舟,谭秀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167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外交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外交六十年 1949-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走过从前,走向未来1

第一节 三个“三十年”:中外关系的重大历史参照系2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19—1949)2

二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49—1979)4

三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中外关系(1979—2009)6

四 小结8

第二节 中外关系在六个时期的演化:一种综合性的评估9

一 新中国外交定位期(1949—1956)10

二 外交调整时期(1956—1966)11

三 极“左”路线占上风的时期(1966—1976)12

四 启动改革开放新航程的时期(1976—1989)14

五 冷战结束后的适应与调整时期(1989—2002)16

六 全新成长时期(2002年至今)18

第三节 总结20

第二章 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透视22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22

一 “一边倒”时期的国际形势22

二 “两个拳头打人”时期的国际形势24

三 “一条线”时期的国际形势27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形势及其应对29

一 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形势29

二 邓小平眼中的世界格局转换30

三 邓小平应对国际局势的若干举措32

第三节 世界格局转换初期的国际形势及其应对34

一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基本特征34

二 江泽民应对国际局势的若干举措37

第四节 21世纪初期中国领导人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40

一 国际范围内的积极变革40

二 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42

三 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44

第五节 总结:当代中国应对国际形势的思想启示45

一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至关重要45

二 密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48

三 坚持判断国际形势的辩证思维50

第三章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轨迹和特征54

第一节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演变轨迹54

一 寻求国际承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5

二 积极参与,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57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60

一 以经济为先导的参与路径61

二 从批评、利用到认可的认知过程66

三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种参与形式69

四 以周边为重点的合作平台74

五 以维护和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参与原则77

六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78

第三节 总结80

第四章 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82

第一节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83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分析84

二 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85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制度的建设与发展87

一 独立自主外交组织体制的创建与发展89

二 驻外外交代表机构的发展90

三 外交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91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与突破96

一 外交部内部机构及驻外机构的调整与增设98

二 内外协调机制的不断建设与日趋完善99

三 公民权益保护与危机处理机制的发展101

四 公众外交机制的确立与丰富102

第四节 中国外交制度未来发展的思考107

一 外交人员竞选机制与培训机制的完善109

二 党政涉外相关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的扩展109

三 不同领域的专家定期对话机制的发展110

四 各功能性机构的磋商与联系机制的确立110

第五节 总结113

第五章 新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源与推进116

第一节 新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源117

一 中国共产党军事外交思想的缘起117

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外交实践118

第二节 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军事外交(1949—1978)120

一 战争与革命时代军事外交的实践121

二 战争与革命时代军事外交实践的特点127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军事外交(1979—2002)132

一 新时期军事外交的推进132

二 新时期军事外交实践的特点141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事外交(2003—2009)144

一 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的全面深入推进144

二 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的特点150

第五节 总结:继往开来的中国军事外交154

第六章 民族主义的起落与中国外交159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159

一 政府话语中的民族主义及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160

二 中国外交中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162

三 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在理论层面的竞争共生174

四 国家民族主义与大众民族主义的互动及其外交后果176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178

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178

二 后冷战时期大众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188

第三节 总结196

第七章 身份变化与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8

第一节 理论介绍与概念分析198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50—1979)200

一 国际主义色彩增强期(1950—1960)203

二 国际主义色彩浓烈期(1960—1969)206

三 国际主义色彩减弱期(1969—1979)209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79—2009)212

一 转型期的中国对东南亚外交(1979—1989)213

二 参与期的中国对东南亚外交(1989—2009)215

第四节 总结223

第八章 中国外交研究224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研究225

一 传承与扬弃:外交研究在新中国的奠基226

二 研究成果及其特色230

三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研究的影响237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研究238

一 学科的恢复与发展239

二 理论与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243

三 重新萌发的中国意识246

四 外交学的不断完善252

第三节 结语:攀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高地259

作者简介264

主要参考文献269

后记2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