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状况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状况研究
  • 邵广侠,刘晓苏编著 著
  •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56721932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状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小学生成长发展基本状况透视1

第一节 当前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概况1

一、当前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1

二、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3

三、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7

第二节 当前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结构性问题9

一、体质与健康状况结构性失衡问题10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负担的结构性失衡问题11

三、心理发育结构性失衡问题14

第三节 当前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问题诊断17

一、国情使然17

二、观念使然19

第二章 学生基础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的培育26

第一节 培养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必要性26

一、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26

二、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培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9

三、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培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30

第二节 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32

一、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内容的主要依据32

二、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34

三、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36

第三节 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39

一、道德品质养成的基本环节39

二、公民意识培育的方式45

第三章 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育48

第一节 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对学生素质的影响48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8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51

三、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54

第二节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56

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不尽完善56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57

三、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58

四、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缺失59

第三节 用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素质的路径60

一、近年来用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育学生的实践60

二、拓宽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学生路径的着力点65

第四章 学生世界意识与开放精神的培育74

第一节 全球化与学生世界意识及开放精神的培育74

一、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内涵74

二、世界意识形成的历史渊源80

三、中小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的必要性85

第二节 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的内容87

一、世界意识的独特特征87

二、中小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的内容91

第三节 学生世界意识与开放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对策96

一、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溯源96

二、我国中小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的现状99

三、中小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的对策103

第五章 学生素质教育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07

第一节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107

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内涵107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110

第二节 影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117

一、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117

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121

第三节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122

一、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123

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125

第六章 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关爱生命话题130

第一节 关注生命是素质教育的崭新视角130

一、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丽130

二、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过程133

三、有效引导学生叩问生命的意义137

第二节 提升生命质量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旨归139

一、素质教育中注意唤醒个体生命的潜能139

二、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活出个体生命的精彩141

三、素质教育中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145

第三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过上美好生活149

一、明确教育与美好生活的关联性149

二、素质教育应凸现生命关怀152

三、创造有利于学生过上美好生活的条件155

第七章 学生性教育的进展、问题与对策160

第一节 素质教育中学生性教育的进展160

一、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60

二、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63

三、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64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中学生性教育的问题166

一、来自家庭的问题166

二、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167

三、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169

四、缺乏完善的学生性教育理论体系170

五、缺乏素质精良的专业性教育工作队伍170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中学生性教育的对策171

一、树立科学的性教育观172

二、性教育要从小抓起173

三、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性健康教育174

四、注重性教育的学科化、课程化175

第八章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机制183

第一节 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评价概述183

一、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184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价的分类185

三、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价的特点187

第二节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现状187

一、道德品质发展水平现状188

二、学习能力素养水平现状189

三、综合素质水平现状190

第三节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价的体系191

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192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方法193

三、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194

第四节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建构204

一、建立政府保障制度205

二、学校评价机构的建设206

三、提高自我评价水平207

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体系208

第九章 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212

第一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校园文化的价值212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213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的需要214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15

第二节 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216

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果217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误区218

第三节 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塑造223

一、关于校园文化和品牌建设的思考223

二、塑造特色文化品牌需要把解决问题与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225

第十章 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团队组织建设235

第一节 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的现状235

第二节 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244

一、部分学校领导对团队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245

二、团队干部自身素质欠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246

三、团队组织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未能形成整体合力247

四、工作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需求248

第三节 创新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的举措249

一、提升重视程度是增强中小学团队组织活力的组织保证249

二、党组织的支持是开创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新局面的关键251

三、队伍建设是增强中小学团队组织活力的基础251

四、练就自身本领是增强中小学团队组织活力的不竭动力253

五、加强基础建设是加强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253

第十一章 中小学课程德育的现状与创新实践262

第一节 中小学课程德育的现状262

一、多方面重视课程德育的格局基本形成263

二、师资配置情况263

三、教材选用情况263

四、课程实施状况265

五、课程实效性评价269

第二节 中小学课程德育的问题270

一、课程地位弱化271

二、课程目标错位272

三、课程主体性缺失273

四、课程实践性不足274

五、课程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275

六、多媒体运用存在误区277

七、课程教学评价存在不足278

第三节 创新中小学课程德育的实践280

一、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充分认识学校课程德育的发展价值280

二、加强管理,创设中小学课程德育发展的局面284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核心地位285

四、创设多样化的课程德育方法286

五、加强课程德育实践288

第十二章 网络背景下德育有效性的机制创新292

第一节 网络背景下德育建设的意义292

一、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93

二、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294

三、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294

四、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建设是继承优秀道德传统的必然选择296

第二节 网络背景下德育建设的机遇和挑战297

一、网络背景下德育建设的机遇297

二、网络背景下德育建设的挑战301

第三节 构建网络背景下德育有效性机制的策略305

一、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305

二、提高教师的网络德育能力309

三、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311

四、加强和改进学校网络系统,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314

第十三章 中小学“家校社”教育的整合317

第一节 中小学“家校社”教育整合的必要性317

一、协调“家校社”教育的方向,必须进行有效的教育整合317

二、实现“家校社”教育优势的互补,必须进行教育整合319

三、克服“家校社”教育各自的弊端,需要教育的整合320

第二节 中小学“家校社”教育整合的依据323

一、素质教育中人的整体性323

二、学生成长中教育的整体性325

三、教育环境中生活的整体性327

第三节 中小学“家校社”教育整合的运行机制330

一、教育整合的沟通机制331

二、教育整合的活动机制333

三、教育整合的资源共享机制335

四、教育整合的监督机制335

五、教育整合的保障机制336

主要参考文献339

后记3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