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群体遗传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群体遗传学概论
  • 张劳,李玉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1302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群体遗传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序1

前言1

绪论1

第一章个体和群体4

第一节 个体和群体的关系4

一、简介4

二、空间的连续性5

三、时间的连续性5

四、世代更叠6

第二节个体和群体的性质7

一、个体是基因的集成7

二、群体是个体的集成7

第三节性状种类及特点8

一、性状的度量8

二、变异的分布9

三、质量性状10

四、阈性状10

五、复合性状11

第二章群体数量12

第一节 研究群体数量的意义12

第二节群体增长13

一、算术增长13

二、几何增长13

三、逻辑曲线14

第三节群体数量减少18

第四节循环变化19

第五节后代数22

第六节 个体间的协同作用与竞争23

第七节个体生长23

一、概念24

第一节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24

第三章群体的遗传结构24

二、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25

第二节值与均数26

一、群体的值26

二、群体的均数27

第三节 群体的基因结构和基因型结构28

第四章哈迪-温伯格定律33

第一节 一对等位基因的平衡33

一、配子的随机结合33

二、平衡的建立34

三、哈迪-温伯格平衡的性质37

第二节伴性基因的平衡39

第三节 复等位基因的平衡43

一、基因结构的平衡43

二、基因型结构的平衡44

第四节伴性复等位基因的平衡45

一、世代间的信息传递46

二、平衡状态46

第五章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48

第一节 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48

第二节迁移48

第三节突变49

一、非频发突变50

二、频发突变50

第四节选择51

一、无显性,选择不利于A251

二、显性完全,选择不利于A2A252

三、显性完全,选择不利于A153

四、超显性,选择不利于纯合子53

五、选择与突变同时发生54

第五节 随机遗传漂变55

一、选择值61

第一节选择61

第六章基因频率的改变:复等位基因的情况61

二、选择对群体适应性的影响64

第二节突变68

第三节迁移70

第四节遗传平衡72

一、平衡的选择72

二、突变选择平衡73

三、突变—漂移平衡74

第七章通径分析76

第一节通径系数的定义76

一、决定系数76

二、通径系数77

第二节通径系数的性质79

一、性质Ⅰ(独立原因)79

二、性质Ⅱ(相关原因)80

三、性质Ⅲ(间接原因)82

四、性质Ⅳ(共同原因)83

五、性质Ⅴ(中心定理)84

六、性质Ⅵ(逆通径系数)85

第三节通径链的追溯规则86

第四节 通径系数的应用87

一、配子传递过程中的通径关系87

二、亲属间血缘相关的通径分析89

三、植物试验中的通径分析90

第八章有限群体:随机交配的情况92

第一节 随机交配的情况92

第二节 近亲交配的情况92

一、近交系数与共亲系数93

二、近交系数的计算94

第三节群体的有效大小96

一、定义96

三、个体间繁殖力不等98

二、连续世代的平均群体有效大小98

四、家系等量留种99

第四节 连续世代群体的近交系数99

第五节 有限群体的遗传趋向101

第九章有限群体:非随机交配的情况104

第一节 近交的遗传效应104

一、对基因型频率的影响104

二、对群体均值的影响106

第二节 非随机交配的近交速度108

一、自体受精109

二、全同胞交配110

三、半同胞交配112

四、亲仔交配113

第三节 保种的原理与方法115

一、足够数量的保种群116

三、增加品种内结构117

二、实行完全或不完全随机交配制度117

第十章遗传距离119

第一节遗传距离定义120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122

第三节 质量性状的遗传距离125

一、反三角函数法126

二、x2法128

第四节密码子数的距离129

一、统计方法129

二、三种方法130

三、族间、种间的基因差异132

四、系统树134

五、密码子或核苷酸替换数据134

六、同源蛋白质的系统发育136

七、免疫学数据137

第一节遗传多态性138

一、工业黑化现象138

第十一章 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态性138

二、人类血红蛋白的多态性141

三、红虎蛾的斑纹多态性142

第二节遗传多态性保持的机制144

一、选择平衡假说145

二、多态过渡相假说147

三、中心突变假说148

第三节遗传负荷150

一、基因座位的负荷150

二、分离负荷151

第十二章野生群体的动态153

第一节野生群体的性质153

一、个体的分布153

二、密度154

一、影响群体数量变化的因素160

第二节群体数量的变化160

二、群体扩增162

第三节成活率曲线和年龄金字塔164

一、成活率曲线164

二、年龄金字塔165

第四节在自然条件下群体数量的变化166

一、生物生存势能和分布能力166

二、非周期性及少见的数量变化166

三、周期性的数量变化167

第五节 群体数量变化的原因168

一、实验室模拟研究168

二、在自然界中调查170

三、竞争172

四、捕食和寄生172

五、营养173

七、气候174

八、密度174

六、疾病174

九、高等动物间的竞争和自我调节175

十、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区别175

第六节 群体与生态系统176

一、结合类型176

二、生态系统177

三、生物群落分类177

四、边缘效应178

第七节生物群落178

一、生物群落的划分178

二、生物群落的特性179

三、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原因181

四、生物群落的发展183

五、演替184

第八节生态、进化和适应187

一、岛屿189

第十节某些进化实例189

第九节遗传因素和生态因素189

二、大陆190

三、植物的生活型190

第十一节 自然平衡191

一、失衡191

二、自然保护区192

三、指示种193

四、保护生态系统193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学与生态遗传学的联系196

第一节生态遗传学概述196

第二节生物变异的检测197

一、生物变异197

二、检测方法197

第三节生化变异200

一、分子遗传学的作用200

二、凝胶电泳法200

三、对群内等位基因的数量和频率估计201

第四节多态现象202

一、杂合有利203

二、频率制约选择203

三、强制异体受精203

四、相反的选择压力204

五、减数分裂分离比例偏移204

六、性比率205

七、时空异质性206

第五节种的概念207

一、概念的发展207

二、生殖隔离208

三、隔离机制211

第六节小种的起源219

一、小种219

三、渐变群220

二、生态型220

第七节种间相互作用222

一、类型222

二、定义223

三、竞争取代224

四、竞争排斥225

五、对数学模型的评价229

第一节研究内容和方法231

第十四章细胞群体遗传学231

第二节 自然群体中染色体的变异233

一、数量变异233

二、结构变异236

三、倒位多态现象238

四、易位杂合性239

五、染色体变异模式240

第三节 群体内的基因多样度243

一、基因多样度244

二、血型位点和其他位点245

第四节进化的分子水平研究246

一、遗传信息247

二、DNA变化方式247

三、自发突变的分子模型247

四、结构基因248

第十五章分子进化论——中性论251

第一节 中性论产生的背景251

一、对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的争论251

二、中性突变随机漂变说252

第二节 中性等位基因254

一、定义254

二、被固定的可能性255

三、替换率255

四、中性概念的理解256

第三节 中性突变的本质258

一、从分子水平的研究258

二、有关突变类型的争论259

第四节控制蛋白质多态座位的实验证据260

一、对自然群体中异构多态酶的研究260

二、果蝇的Adh座位是否存在中性等位基因260

第五节 不同群体和不同种的变异262

一、群体变异262

二、种的变异263

第六节 突变平衡理论264

第七节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265

一、分子水平变异与适合度之间的关系265

二、保持平衡多态的原因266

三、关于基因多态性理论的假定266

四、电泳研究中的随机抽样假设问题266

五、有关生物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66

附268

英汉(对照词)索引268

参考文献2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