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 李君如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838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国-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李君如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与“和谐社会”理想1

(一)中国哲学中抽象的“和”范畴与“和谐”观念2

(二)“和谐”观念的逻辑层次8

(三)“和谐社会”理想12

(一)西方哲学中的“和谐”观念14

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观念14

(二)政治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理想16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蓝本17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18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2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27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和谐思想27

(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28

(二)唯物史观为和谐社会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0

(三)社会和谐是社会系统内各要素辩证运动的结果33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36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发展37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成果38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突出理论贡献41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46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50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5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55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基本思路55

(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时期56

(二)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57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60

(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60

(二)协调好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63

(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65

(四)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团结67

(五)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和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70

(六)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1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使命的战略任务7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75

(一)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76

(二)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7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80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体现83

(一)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道路83

(二)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执政的历史使命85

(三)要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8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9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91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社会更加和谐92

第五章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和谐因素分析97

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97

(一)以分化为特点的社会转型98

(二)以新的整合为特点的社会转型98

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若干不和谐因素99

(二)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利益矛盾突出100

(一)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100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区域发展水平相差过大101

(四)“三农”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102

(五)贫困问题是关于生存与尊严且尚未解决的大问题103

(六)就业压力持续加大造成下岗失业人员增多103

(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104

(八)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重要的不和谐因素105

(九)不断增加和扩大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06

(十)能源不足、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107

(一)消除不和谐因素的思路108

三、消除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和谐因素的思路和途径108

(二)消除不和谐因素的途径109

第六章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5

一、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社会活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115

(一)坚持各尽其能、各得其所116

(二)坚持以人为本117

二、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实现社会安定团结122

(一)社会要全面发展122

(二)社会要协调发展124

(三)城乡要协调发展125

(四)区域要协调发展127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代内和代际公正129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29

(二)追求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统一131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31

第七章 贯彻和落实“四个尊重”方针137

一、贯彻“四个尊重”方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137

(一)尊重劳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138

(二)尊重知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139

(三)尊重人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141

(四)尊重创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142

二、贯彻“四个尊重”方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144

(一)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全面贯彻“四个尊重”方针145

(二)“四个尊重”是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48

三、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尊重”方针150

(一)进一步贯彻执行和完善以《劳动法》为主体的有关劳动的法规,不断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151

(二)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152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55

(四)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和保护人们的创造159

第八章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161

一、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161

(一)社会公正四原则162

(二)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64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的主要进展168

(一)主要进展168

(二)值得关注的现状170

三、应对思路与对策180

(一)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181

(二)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社会不公问题182

(三)保证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183

(四)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183

(五)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构筑“社会安全网”184

(六)形成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185

第九章 建立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187

一、建立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是我国利益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87

(一)我国利益主体多元化发展中的利益关系问题188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192

二、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类型和主要内容194

(一)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类型195

(二)利益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198

三、建立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的指导原则和基本途径203

(一)构建符合社会和谐需要的利益表达机制203

(二)大力扶持各种社会组织,加快推进社会的组织化进程205

(三)完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207

一、大力加强社会建设210

第十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210

二、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新格局218

(一)单位制及其局限性219

(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221

三、齐抓共管,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228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228

(二)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网络230

(三)加强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基层社会自我管理水平233

(四)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237

第十一章 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243

一、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243

(一)社会稳定概说244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思想246

二、从实际出发维护社会稳定250

(一)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若干因素250

(二)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253

三、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建设257

(一)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258

(二)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259

(三)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260

(四)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260

(五)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262

结束语 全面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65

(一)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执政党的特点所决定的265

(二)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要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271

(三)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80

后记2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