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橡胶加工和生产组织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橡胶加工和生产组织
  • (英)弗里克利(Freakley,Philip K.)著;周国楹等译校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09755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63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橡胶加工-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橡胶加工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橡胶加工和生产组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橡胶制品的加工系统3

1.1.引言3

1.2.系统的概念5

1.3.未硫化胶试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7

1.4.加工过程的预测、监测与控制9

1.5.生产组织11

参考文献15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及测试16

2.1.引言16

2.2.生胶和混炼胶的流动性能17

2.2.1.粘性流动17

2.2.2.粘弹性21

2.3.流动性能的测定23

2.3.1.转动流变仪和转动粘度计23

2.3.2.毛细管流变仪27

2.4.热传递性能31

2.4.1.热导率31

2.4.2.比热容32

2.4.3.热扩散系数32

2.4.4.对流传热系数33

2.5.硫化特性33

2.5.1.交联引起的物理性能变化33

2.5.2.焦烧或交联起步的测定34

2.5.3.硫化仪及结果的解释37

参考文献42

第三章 混炼原理和密炼机44

3.1.引言44

3.2.混炼机理45

3.3.密炼机设计的要点50

3.3.1.转子和混炼室设计50

3.3.2.上顶栓和卸料门的形状53

3.3.3.转子轴的密封54

3.3.4.温度控制设施55

3.3.5.传动系统57

3.4.实际混炼的变量58

3.4.1.添加物料和排卸胶料的准则58

3.4.2.投料顺序59

3.4.3.转子速度60

3.4.4.填充速度62

3.4.5.上顶栓压力63

3.4.6.循环水和胶料温度63

3.4.7.混炼顺序65

3.5.流动的不稳定性66

3.6.在试验室内模拟工业生产性混炼67

参考文献70

4.1.引言71

第四章 螺杆挤出和连续混炼71

4.2.挤出机的结构要点72

4.2.1.具有标准组件的挤出机72

4.2.2.驱动装置72

4.2.3.传动装置、齿轮箱和轴承73

4.2.4.喂料区74

4.2.5.机筒和螺杆74

4.2.6.挤出机头75

4.2.7.温度控制75

4.3.热喂料挤出机76

4.3.1.通用挤出机76

4.3.2.卸料挤出机或胶料挤出机77

4.4.冷喂料挤出机78

4.4.1.螺杆设计的发展78

4.4.2.排气挤出机80

4.5.1.由滤网组件所导致的压力降81

4.5.挤出机头和口型的设计81

4.5.2.口型设计的要点83

4.5.3.引入区段和斜削形口型84

4.5.4.平行口型区段88

4.5.5.简单口型的壁上滑移和口型膨胀特性90

4.5.6.复杂挤出物口型设计的要点91

4.5.7.复合挤出物的形状98

4.6.确定和控制挤出机的作业特征99

4.7.连续混炼105

4.7.1.喂料的形状和制备105

4.7.2.单螺杆连续混炼机109

4.7.3.综合的混炼系统110

4.7.4.在间歇式混炼系统中的连续混炼机113

参考文献114

5.2.1.影响开炼机容量的因素116

5.2.两辊开炼机的作业特性116

5.1.引言116

第五章 压延和开炼机炼胶116

5.2.2.胶料在辊距内的流线型流和速度分布图形状117

5.2.3.分析两辊开炼机胶料包辊和脱辊118

5.2.4.包辊胶在前辊和后辊上的转换120

5.2.5.两辊开炼机的用途及其作业122

5.3.开炼机和压延机辊筒湿度的控制124

5.4.压延机的机形和作业方式125

5.5.辊筒挠度及其补偿方法127

5.6.喂胶、胶片冷却和接取装置129

5.6.1.喂胶方法129

5.6.2.胶片冷却和接取装置131

5.7.压延作业特性的确定和控制132

参考文献135

6.2.1.传热的方式136

6.2.传热136

6.1.引言136

第六章 传热与硫化方法136

6.2.2.热传导(导热)137

6.2.3.对流传热的边界条件143

6.3.硫化状态的预测145

6.3.1.硫化模拟仪器145

6.3.2.时间-温度-转化分数(转化率,硫化程度)曲线图145

6.3.3.硫化的模拟147

6.4.模型硫化法151

6.4.1.模型硫化法述评151

6.4.2.平板硫化机155

6.4.3.柱塞式注射成型机和螺杆-柱塞式注射成型机158

6.4.4.压模(直接式)161

6.4.5.传递模162

6.4.6.注射模163

6.4.7.装模与脱模170

6.4.8.脱模剂、模具表面处理剂和模具的清洗173

6.4.9.模制品的修边与整理(修饰)174

6.4.10.模型硫化法操作条件的确定175

6.4.11.模制品的缺陷及其克服办法178

6.5.间歇硫化180

6.5.1.热空气箱180

6.5.2.硫化罐和蒸汽硫化罐181

6.6.连续硫化181

6.6.1.鼓式硫化机181

6.6.2.流动床(流化床)182

6.6.3.盐浴184

6.6.4.微波硫化装置184

6.6.5.高压蒸汽管186

6.6.6.剪切机头188

参考文献189

第七章 工艺过程的控制和质量控制191

7.1.工艺过程控制与质量控制的相互影响191

7.2.技术规程193

7.2.1.编写技术规程193

7.2.2.原材料195

7.2.3.辅助组分197

7.2.4.机器的调整198

7.2.5.人工作业199

7.2.6.产品技术规程200

7.2.7.总技术规程201

7.3.加工能力的研究201

7.3.1.实用性和总论201

7.3.2.加工过程试验的设计204

7.3.3.工艺过程特性的经验模型化与统计分析214

7.3.4.加工过程功能描述和最佳化220

7.3.5.对试验设计、模型拟合、分析与图示的综合探讨224

7.3.6.公差范围和加工精确性226

7.4.加工过程的监测228

7.4.1.概述228

7.4.2.温度测量232

7.4.3.压力测量237

7.4.4.位置、位移和速度的测量238

7.4.5.产品尺寸与重量的测量242

7.4.6.能量和功率的测量244

7.4.7.数据处理系统246

7.4.8.数据的分析和汇总250

7.5.加工过程控制253

7.5.1.概述253

7.5.2.局部自动的和闭环的控制254

7.5.3.自适应控制259

7.5.4.程序控制261

7.5.5.安全与机器的完整性262

7.5.7.计算机控制系统266

7.6.质量控制267

7.6.1.概述267

7.6.2.抽样检查269

7.6.3.巡回检查与验证276

7.6.4.主观检查277

参考文献278

第八章 工艺布置与作业方法280

8.1.总论280

8.1.1.工艺布置的定义280

8.1.2.橡胶工业工艺布置原则283

8.2.生产运输与贮存285

8.2.1.评价要求285

8.2.2.单元物品285

8.2.3.大量粉状填充剂和液体软化剂291

8.3.车间内运输方法与作业294

8.3.1.炼胶车间294

8.3.2.压延和压出车间294

8.3.3.硫化车间299

8.4.设计和布置302

8.4.1.工艺流程图和生产平衡302

8.4.2.工艺操作304

8.4.3.仓库面积305

8.4.4.原材料、成品和设备的运输路线307

8.4.5.人员运行路线308

8.4.6.生活设施309

8.5.工艺综合布置和评价311

8.5.1.工艺综合布置311

8.5.2.模型设计313

8.5.3.定量检验表314

8.5.4.工艺布置有效指数315

8.5.5.成本效益分析322

8.6.安装与试车324

8.6.1.安装规划324

8.6.2.履行安装326

8.6.3.试车与开车327

参考文献328

第九章 公司宗旨、组织机构和策略329

9.1.宗旨329

9.2.公司组织机构330

9.2.1.公司受益人330

9.2.2.基本管理体系332

9.2.3.管理体系的运转336

9.2.4.公司组织结构343

9.2.5.工作方式349

9.3.1.市场鉴别351

9.3.市场研究和公司发展351

9.3.2.确立和维持适销产品范围353

9.3.3.新产品的引入354

9.3.4.制造能力的发展361

参考文献364

第十章 生产经营的经济学365

10.1.现金在公司的流通365

10.2.成本的确定与分析方法367

10.2.1.成本的分类及其记录367

10.2.2.边际成本和增量成本371

10.2.3.制造管理费374

10.2.4.废品和返工成本377

10.2.5.检查公司的业绩380

10.3.标准成本382

10.3.1.概说382

10.3.2.建立标准成本384

10.3.3.相对于标准成本的业绩386

10.3.4.成本变更的完成390

10.4.业务计划及预算391

10.4.1.编制业务计划及预算预测391

10.4.2.现金预算及其与其它主要职能预算的相互作用396

10.4.3.设备购买和再换398

10.4.4.设备维修和能源经济401

10.4.5.质量成本404

10.5.预算控制406

参考文献410

第十一章 生产管理411

11.1.生产计划411

11.1.1.生产管理部门411

11.1.2.工作介绍412

11.1.3.生产管理的原则和目的413

11.1.4.生产管理中的计算机存储器415

11.1.5.调度416

11.1.6.任务分配419

11.1.7.调度和任务分配的计算机程序包427

11.2.采购及存货管理428

11.2.1.采购策略428

11.2.2.存货计划436

11.2.3.存货管理440

11.2.4.存货和控制的计算机方法445

11.3.生产计划的贯彻执行449

11.3.1.编码识别和运输路线449

11.3.2.人力需求计划451

11.3.3.记录工作453

11.3.4.半成品资料的分析和应用456

11.3.5.功能分析与方向458

11.3.6.拖欠的时效及与顾客的联络461

参考文献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