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循环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雪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ISBN:978780246277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资源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循环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人类经济活动突破生态系统多维临界1
第二节 人类的经济规模拓展到了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阈值2
第三节 循环经济学理论符合生态哲学的认知4
第四节 循环经济学理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
第五节 循环经济对科技创新的要求7
第六节 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正8
第七节 对现代经济学和科学以及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的借鉴9
第二章 循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5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15
一、人类寄生于自然阶段15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7
三、人类自然理性的觉醒与选择19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20
一、人类面临危机的启蒙阶段20
二、循环经济内涵得以极大的丰富20
三、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1
第三节 循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21
一、循环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内涵21
二、循环经济学的范畴22
三、循环经济学的资源观23
四、循环经济范式26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特点29
一、循环经济与原始经济和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的区别29
二、循环经济与西方主流经济的区别31
三、循环经济与宏观经济和中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区别32
第五节 经济学基本原则在循环经济学中的研究34
一、循环经济学的稀缺与效率35
二、循环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43
三、循环经济学的效率与平等52
第六节 循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62
一、循环经济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63
二、循环经济学的技术性方法63
三、循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63
第三章 循环经济与生态规律之契合研究67
第一节 生态规律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对象67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67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68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70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和能量交换74
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74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74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78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类型78
二、生态系统信息流的概念和种类以及特征82
三、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协同82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84
一、生态系统的起源84
二、生态系统的演替与进化85
二、生态平衡86
第六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87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内涵88
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90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评估91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92
第七节 生态系统的恢复93
一、生态恢复的概念93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及主要类型94
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94
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和基本原则95
五、退化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96
第八节 循环经济学和生态规律以及人类对社会规律认识的复合98
一、循环经济企业与生物体的类比98
二、循环经济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类比99
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与生态系统的类比99
四、循环经济资源流与产业生态学资源流的分析102
五、生态规律与认识规律和循环经济学原理之分析106
第四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108
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108
一、国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108
二、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109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110
一、循环经济的世界文化基础110
二、循环经济的中国文化基础110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111
一、美国3M模式112
二、丹麦卡伦堡模式112
三、德国DSD模式113
第四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基础114
一、控制论114
二、信息论115
三、系统论116
四、自组织理论116
五、生态伦理学117
六、熵定律118
七、非传统矿产资源学119
八、软科学120
第五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121
一、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121
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122
三、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122
第六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基础123
一、欧盟的循环经济制度概况123
二、德国的循环经济制度概况123
三、日本的循环经济制度概况124
四、法国循环经济制度概况124
五、美国循环经济制度概况124
六、韩国循环经济制度概况125
第七节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概况125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萌芽阶段126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认识阶段126
三、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阶段126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126
第五章 文化知识131
第一节 文化知识的基本内涵及其经济属性131
一、文化知识的含义131
二、文化的性质132
三、文化的经济属性135
第二节 文化产业136
一、文化工业136
二、文化工业的研究路径137
三、文化经济138
第三节 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139
一、文化传统139
二、文化知识与经济发展140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141
第四节 文化世界观143
一、创建文化世界观143
二、构建文化世界观的基础144
三、文化世界观与经济世界观的关系144
四、循环经济的文化世界观144
第五节 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145
一、对文化发展的基本理解145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46
三、文化发展与经济的关系148
第六节 文化余数149
一、两种文化150
二、科学家关于两种文化的论述151
三、第三种文化152
四、第三种文化在中国153
第六章 人力资本155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55
第二节 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基本特性156
第三节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159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性159
二、人力资源价值的估算159
三、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160
第四节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及其含义160
一、国外有关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论述160
二、我国有关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论述162
第五节 建立循环经济科学共同体的目的及意义163
一、解决循环经济学科的基本问题163
二、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承认和科学评价164
三、深入研究经济社会演进规律164
第六节 建立循环经济科学共同体的必要性164
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经济演变165
二、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165
三、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在发展中的矛盾165
四、建立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需要166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166
第七节 循环经济科学共同体的指导理论167
一、整体论167
二、混沌学167
三、文化论168
四、新资源观169
第八节 循环经济科学共同体的管理169
一、社会性和创造性相结合170
二、个体意见与公众意见相结合171
三、自我自由和自我和谐相结合171
四、强力意志与生命意义相结合172
五、存在勇气和自由超越相结合173
第九节 人力资源管理对科学共同体的作用机理174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科学共同体绩效作用机理的分析174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科学共同体的气氛及成员文化的影响175
三、科学共同体的弹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178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科学共同体声誉179
五、人力资源管理与科学共同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181
第七章 科技创新182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界定及其分类182
一、科技创新的界定182
二、科技创新的分类183
第二节 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187
一、创新型个性的要素187
二、创新型共同体的要素192
三、创新型组织的要素195
四、创新型用户的要素203
五、创新型市场的要素207
六、创新型的教育要素211
第三节 科技创新的两面性216
一、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216
二、科技创新的偏移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18
三、循环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把握219
第四节 重构科学技术发展图景219
一、古典理论框架的动摇220
二、科学新范式的构建220
三、生态科学的建立220
第五节 科技成果检验方法的演进222
一、科学检验实证论的确认观222
二、科学检验确认观及相应的真理观222
三、科学检验理论发展模式研究的突破223
四、科学发现的社会承认225
第六节 循环经济科技创新需要科学的合理性226
一、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系统性226
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规范性227
三、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灵活性229
第八章 自然资源231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资源演变动因231
一、狩猎—采集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31
二、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32
三、工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32
四、自然资源演变的动因233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234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234
二、自然资源的内涵236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238
四、自然资源的分类238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得性的度量241
一、世界各国岩矿资源的分布特征241
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241
三、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248
第四节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250
一、自然资源的供给250
二、自然资源的需求252
三、自然资源的供求实证分析252
第五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257
一、自然资源开发的原理258
二、自然资源开发的最优化258
三、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261
第六节 自然资源保护262
一、自然资源保护的内涵262
二、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63
三、影响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因素及经济含义263
第九章 环境资源267
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属性及其价值267
一、环境资源的自然属性267
二、环境资源的经济属性268
三、环境资源的价值270
四、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构成271
第二节 环境资源配置的伦理观272
一、环境资源的公正配置272
二、环境资源评价的伦理规范274
三、环境资源的必需属性276
第三节 环境资源开发的分析277
一、环境成本效益分析278
二、荒地开发279
三、不可逆性281
第四节 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284
一、环境污染概述及其相关理论284
二、环境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的路径285
三、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288
第五节 环境的保护和修复290
一、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的理论基础290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因290
三、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基本原则及目标291
四、最优污染与有效污染292
第六节 国际环境问题292
一、越界污染行为293
二、是否合作294
三、是否合作的博弈分析296
四、环境污染的计量297
五、欧洲酸雨博弈的实例300
第十章 发展循环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03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概念以及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303
一、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303
二、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303
第二节 循环经济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306
一、引导产业集群发展306
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306
三、推进产业的生态化306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产业307
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演变307
一、西蒙·库兹涅茨的总体增长与产业结构307
二、罗斯托的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与经济增长308
三、以库兹涅茨与罗斯托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增长论309
四、循环经济的经济增长观310
第四节 增长模式的选择和理论界定310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310
二、增长方式和增长模式311
三、生产部类的划分和轻重工业的划分311
四、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与分析311
第五节 经济增长方式要素贡献分析312
一、经济增长源泉分析313
二、经济增长粗放程度的分析314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317
第六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320
一、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压力320
二、转变增长方式缓解环境承受力320
三、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资源安全战略321
第十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322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322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及依据322
二、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323
三、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323
第二节 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324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324
二、和谐社会的系统结构分析324
三、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及其基本原则327
第三节 和谐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328
一、SEEWSHERE系统的综合评价流程328
二、SEEWSHERE系统发展指数评价模型328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333
一、SEEWSHERE系统的时空及原型价值分析334
二、需求的扩展及其观念的错位对SEEWSHERE系统的限制334
三、超越理性实现的SEEWSHERE系统动态平衡335
第十二章 循环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336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336
一、可持续发展的缘起336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37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38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是否可持续339
一、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339
二、人类活动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生成340
三、LOGSTIC方程在不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341
第三节 循环经济学文化层面的可持续发展343
一、文化发展可持续性的重心与范畴343
二、自然的演替与一般性指称的发展理论344
三、人类社会整体意义上的发展理论345
四、人类社会必须超越工业文明进入文化时代347
第四节 循环经济学物质层面的可持续发展349
一、地球是一个活的生命体349
二、地球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350
三、生命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352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353
一、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规范的建构353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规范的基础356
三、可持续发展社会规范的制度分析358
第六节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361
一、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361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方法362
三、矿产资源战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363
四、循环经济是解决可持续发展资源限制的路径366
参考文献367
后记371
热门推荐
- 3154450.html
- 2233570.html
- 3351992.html
- 2399468.html
- 3572512.html
- 3607608.html
- 201961.html
- 3705505.html
- 3339316.html
- 4433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40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3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8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6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67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7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6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64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