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简编 古代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史简编 古代卷
  • 安作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9727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古代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简编 古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原始社会3

第一章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3

巫山人3

元谋人5

北京人5

丁村人7

第二章 氏族公社9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9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9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和社会结构12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15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15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16

父系氏族公社的变革和原始公社的解体17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原始社会20

第二编 奴隶社会25

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25

第一节 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25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5

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7

夏朝的灭亡28

夏文化寻踪29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发展——商29

商的兴起和建国29

社会经济的繁荣33

商朝的灭亡35

第二章 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西周39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强化39

西周的建立39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40

奴隶制国家的强化43

第二节 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44

井田制和农业生产44

手工业和商业45

第三节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47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47

西周灭亡48

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51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列国形势——大国争霸51

周室东迁和齐、晋称霸51

秦、楚相继争霸54

“弭兵”运动和吴、越争霸55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56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56

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57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58

第三节 奴隶和平民的革命斗争59

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59

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60

第四章 奴隶制时代的文化63

第一节 哲学思想63

天命观与重民思想63

《周易》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64

思想家老子65

思想家、教育家孔子66

军事家孙武67

第二节 文学、史学与艺术68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68

重要历史文献《尚书》68

中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69

青铜艺术与玉器雕刻69

音乐舞蹈70

第三节 科学技术71

天文历法71

数学71

医药学72

第四节 文字和教育72

甲骨文和金文72

教育74

第五节 社会风俗74

衣食住行74

婚姻丧葬76

第三编 封建社会81

第一章 封建社会的开端—战国81

第一节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和变法运动81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与战国七雄81

各国的变法84

封建制度的确立87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88

农业生产的发展88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90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92

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92

文学、史学和艺术96

科学技术98

教育99

社会风俗100

第二章 秦朝统一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103

第一节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103

封建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10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07

秦始皇巩固统一和专制集权的各项措施108

经济的发展110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12

第二节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113

秦的暴政113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114

楚汉相争和西汉的建立117

第三章 强盛的西汉皇朝121

第一节 汉初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各项政策121

地主阶级政权的重建121

“与民休息”政策和“文景之治”123

第二节 西汉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125

社会经济的发展125

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128

第三节 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130

打击割据势力加强皇权130

确定新的选官制度131

财政的集中131

独尊儒术132

第四节 西汉时期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与中外关系133

匈奴133

东北各族和早期中朝、中日关系135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35

越族、早期中越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137

西南各族137

第五节 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138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和王莽改制138

绿林、赤眉起义140

东汉的建立143

第四章 东汉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145

第一节 东汉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45

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145

社会经济的发展147

第二节 东汉豪族势力的发展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加强151

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151

大地主田庄和封建依附关系151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外关系153

匈奴的分裂和班超出使西域153

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155

羌汉人民联合的反抗斗争156

三韩、倭国与交趾157

第四节 黄巾起义158

外戚宦官专政158

黄巾起义160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163

第一节 经学和哲学163

经学163

董仲舒164

王充165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166

文学166

史学167

艺术168

第三节 科学技术170

《周髀算经》和《九章 算术》170

造纸术的发明171

张衡的科学成就172

西汉初名医淳于意173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73

华佗的外科手术173

氾胜之《农书》174

第四节 教育174

官学174

私学175

第五节 社会风俗176

衣食起居176

婚丧节俗178

第六章 三国鼎立181

第一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81

军阀混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81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83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经济187

魏国的政治和经济187

蜀国的政治和经济188

吴国的政治和经济190

第七章 从西晋的短期统一到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193

第一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193

西晋的短期统一193

士族门阀统治下的西晋内政194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西晋灭亡196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198

苟安江南的东晋皇朝198

北方十六国割据和祖逖等的北伐199

秦晋淝水之战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203

第八章 南朝和北朝207

第一节 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207

宋、齐、梁、陈的更替207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大地主封山占水210

南朝士族的腐朽没落212

第二节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213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213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16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分裂217

北齐、北周的建立和北周统一北方219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221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221

魏晋玄学221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223

范缜的《神灭论》223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224

文学224

史学和地理学226

艺术226

第三节 科学技术228

祖冲之和圆周率228

天文学的成就229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229

机械制造229

医学230

第四节 教育230

官学231

私学233

第五节 社会风俗233

饮食服饰233

婚丧节俗234

第十章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37

第一节 隋初的政治与经济237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37

政治与经济改革238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运河的开凿239

第二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隋末农民大起义241

隋炀帝的暴政241

隋末农民大起义243

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245

第十一章 唐朝的强盛247

第一节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247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247

唐初各项制度的建立250

从武则天的统治到开元盛世253

第二节 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255

农业255

手工业257

商业和交通259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60

第三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261

东突厥和西突厥261

回纥263

靺鞨264

南诏265

吐蕃265

第四节 唐朝的对外关系267

新罗267

日本267

天竺269

西亚和北非诸国270

第十二章 唐朝的衰落273

第一节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273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273

宦官和朋党275

均田制的破坏和地主田庄的发展277

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两税法的实行278

第二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280

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280

黄巢大起义281

唐朝的灭亡284

第十三章 隋唐时期的文化287

第一节 哲学和宗教287

佛、道、儒的发展与斗争287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289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289

文学289

史学292

艺术292

第三节 科学技术294

雕版印刷术294

火药的发明294

天文学家僧一行295

孙思邈和《千金方》295

建筑295

第四节 教育296

学校教育296

著名的教育家297

第五节 社会风俗297

服饰297

饮食298

婚丧298

节俗299

第十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的关系301

第一节 五代十国301

五代十国的更替301

五代十国的政治和经济302

周世宗的改革304

第二节 北宋的政治和经济306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306

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307

专卖制度309

社会经济的发展309

第三节 北宋的农民起义和政治改革312

王小波、李顺起义312

王安石变法313

方腊、宋江起义316

第四节 辽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317

辽的建立317

辽的政治和经济317

辽与北宋的关系321

第五节 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323

西夏的建立323

西夏的政治和经济32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325

第六节 金的建立及其与辽、北宋的关系326

金的建立326

金灭辽和北宋327

第七节 回鹘、西辽和大理328

回鹘诸汗国328

西辽329

大理329

第十五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331

第一节 南宋的偏安和南北人民的抗金斗争331

南宋的建立331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332

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332

第二节 南宋的农民起义和经济发展334

钟相、杨么起义334

南方经济的发展335

第三节 金的政治和经济337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37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39

红袄军起义340

第十六章 元朝的统治343

第一节 元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343

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343

元朝的统一344

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346

第二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流348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48

对外交流的频繁350

第三节 元代的社会矛盾和元末农民大起义351

社会矛盾351

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352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和元朝灭亡355

第十七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357

第一节 哲学思想357

理学357

陈亮和叶适的反理学思想359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359

文学359

史学360

绘画艺术361

第三节 科学技术362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362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363

火药应用于军事363

沈括和《梦溪笔谈》363

郭守敬和《授时历》v《农桑辑要》与王祯《农书》364

李诫和《营造法式》364

宋慈和《洗冤录》364

第四节 教育365

学校365

书院366

第五节 社会风俗367

宋代风俗367

西夏党项族风俗370

辽代契丹族风俗370

金代女真族风俗372

元代蒙古族风俗373

第十八章 明朝的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375

第一节 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375

明朝前期的经济375

户籍和赋役制度379

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380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381

唐赛儿等农民起义383

第二节 明朝与国内各族的关系384

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384

明朝与东北各族的关系385

明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386

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387

明朝对台湾的管辖388

第三节 明朝对外关系389

郑和下西洋389

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390

东南沿海军民的御倭斗争392

援朝战争393

中国人民反对欧洲殖民者的斗争394

第四节 明朝中期政治与社会矛盾396

宦官专权396

内阁权力扩大及首辅之争396

明中期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397

第五节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城镇人民的反税监斗争398

商品经济的发展398

资本主义的萌芽400

城镇人民的反税监斗争401

第十九章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405

第一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405

明后期政治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405

张居正改革407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408

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411

第二节 清军入关和人民的抗清斗争414

清军入关和大顺政权的失败414

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417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420

第二十章 清朝前期的统治423

第一节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23

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423

农业和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425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雇工的反抗斗争428

第二节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430

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430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434

第三节 清朝的统一和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438

平定三藩438

设立台湾府438

抗击沙皇俄国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439

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440

平定回疆贵族的叛乱442

西藏的金瓶掣签制和云贵的改土归流443

清朝对南海诸岛的管辖444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文化447

第一节 哲学思想447

王守仁和李贽447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449

第二节 文学和艺术452

小说452

戏曲456

书法与绘画457

第三节 考据学、史料学和地理学459

考据学459

史学和史料学460

地理学461

第四节 科学技术462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462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463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463

第五节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464

西学东渐464

中学西传465

礼仪之争与清朝禁教465

第六节 教育466

学校466

书院467

第七节 社会习俗469

服饰住宅469

婚丧习俗4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