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陆海相互作用若干重要问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长江、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陆海相互作用若干重要问题
  • 王凡,许炯心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6001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长江-河口-海洋化学-研究;黄河-河口-海洋化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长江、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陆海相互作用若干重要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科学社会背景和意义3

表格目次3

表1.1.1 LOICZ研究区域的有关参数(Holligan and Boois.1993)3

表1.1.2 人类活动引起的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后果4

1.2 中国海岸带所面临的LOICZ主要问题5

1.3 国内外LOICZ研究发展概况6

1.4 中国LOICZ研究主要进展7

表1.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口及其邻近陆架海域多学科综合性调查表8

插图目次10

图1.1.1 2001年7月航次(a)、2002年1月航次(b)站位图10

1.5 展望11

参考文献13

第2章 长江口人海物质输送及其在邻近海域的扩散机制15

2.1 1998年长江大洪水期间颗粒态磷的输送通量和生物可利用性17

图2.1.1 长江大通站30a(1968~1997年)各月平均流量和悬浮物量的变化19

表2.1.1 采样期间长江大通站流量、悬浮物浓度和不同形态磷的浓度19

图2.1.2 颗粒态磷输送通量及占总磷输送量的百分比21

图2.1.3 生物可利用磷输送通量及占总磷输送量的百分比22

2.2 运用藻类培养方法测定长江输送颗粒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23

图2.2.1 不同温度下两种藻的生长状况比较26

表2.2.2 不同藻类在磷限制条件下的浓度(μg·dm-3)27

表2.2.1 两种藻类在不同温度时的生长状况27

图2.2.2 藻类个数与叶绿素a的关系28

图2.2.3 两种方法所测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28

表2.2.3 长江悬浮物浓度,流量及磷含量29

2.3 夏季长江冲淡水转向机制的数值试验30

图2.3.1 长江口外海区冬季(a)和夏季(b)表层盐度分布32

表2.3.1 数值试验表34

图2.3.2 数值试验E1积分60d时的表层盐度(a)和表层流场(b)的分布35

图2.3.3 数值试验E2积分60d时的表层盐度(a)和表层流场(b)的分布35

图2.3.4 数值试验E3积分10d(a)和60d(b)时的表层盐度和流场分布36

图2.3.5 数值试验E4积分10d(a)和60d(b)时的表层盐度和流场分布36

图2.3.6 数值试验E5积分60d时的表层盐度(a)和表层流场(b)的分布37

图2.3.7 试验E5中在y=450km处沿河口方向的盐度(等值线)、纬向流—垂直流速(矢量)的剖面图37

图2.3.8 试验E5中在x=15km处表层盐度的经向—时间剖面图38

图2.3.9 数值试验E6中10d(a),30d(b)和60d(c)时的表层盐度分布39

图2.3.10 数值试验E7中10d(a)和30d(b)时的表层盐度分布40

图2.3.11 数值试验E8中10d(a),30d(b)和60d(c)时的表层盐度分布40

图2.3.12 数值试验E9中10d(a),30d(b)和60d(c)时的表层盐度分布40

图2.3.13 数值试验E10中10d(a),30d(b)和60d(c)时的表层盐度分布41

2.4 东海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42

图2.4.1 长江大通站年平均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46

表2.4.1 每航次对应时间长江大通站的月平均含沙量47

图2.4.2 长江大通站年平均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47

图2.4.3 长江大通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的年内变化47

图2.4.4 春季悬浮物浓度(mg·dm-3)平面分布图48

图2.4.5 夏季悬浮物浓度(mg·dm-3)平面分布图49

图2.4.6 冬季悬浮物浓度(mg·dm-3)平面分布图50

2.5 长江河口悬浮体粒度特征的空间分布52

图2.5.1 研究区取样站位图53

表2.5.1 1998年11月长江口悬浮体粒度特征统计55

图2.5.2 1998年11月长江口悬浮体平均粒径(φ)的平面分布57

图2.5.3 1998年11月长江口悬浮体粒度分布曲线的空间分布58

图2.5.4 泥沙运动方式判别(据Sternberg et al.,1985)60

表2.5.2 长江河口底质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估计61

2.6 海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的悬浮物输运、沉积及其季节变化63

图2.6.1 渤、黄、东海模拟流场(10m层)67

图2.6.2 渤、黄、东海模拟的M2分潮同潮图68

图2.6.3 不同粒径悬浮物(mg·dm-3)在渤、黄、东海的扩散69

表2.6.1 通过不同断面悬浮物的季节输送量70

图2.6.4 总悬浮物在渤、黄、东海扩散的季节变化71

图2.6.5 渤、黄、东海表层底质分布图72

参考文献73

第3章 长江口、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海洋水文环境的季节变化81

3.1 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水文特征分析83

图3.1.1 夏季调查站位分布图84

图3.1.2 2001年7月温盐水平分布(10m层、底层叠绘流速)85

图3.1.3 2001年7月温盐断面分布(28°N~32°N)87

图3.1.4 2001年7月106,204,304三站流速随时间变化89

图3.1.5 2000年8月温盐水平分布90

图3.1.6 2000年8月温盐断面分布91

图3.1.7 1998年7月温盐水平分布93

图3.1.8 1998年7月温盐断面分布94

图3.1.9 1987年6月温盐断面分布95

图3.1.10 夏季多年平均的温盐平面分布图96

图3.1.11 夏季多年平均的温盐断面分布及统计图97

3.2 长江口邻近海域冬季水文特征分析98

图3.2.1 冬季调查站位分布图100

图3.2.2 2002年1月温盐水平分布(30m层和底层叠绘流速)101

图3.2.3 2002年1月温盐断面分布102

图3.2.4 2002年1月106,204,304三站平均流速图103

图3.2.5 2001年2月温盐水平分布104

图3.2.6 2001年2月温盐断面分布105

图3.2.7 2002年1月,2001年2月温盐沿123°E断面分布对比106

图3.2.8 1997年2月温盐断面分布107

图3.2.9 冬季(12~翌年2月)多年平均温盐平面分布108

图3.2.10 冬季(12~翌年2月)多年平均温盐断面分布及资料统计109

表3.2.1 冬季航次观测期间平均风速、风向110

3.3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气候学分析111

图3.3.1 冬季型(2月)水团配置112

图3.3.2 夏季型(8月)水团配置115

表3.3.1 水团温、盐特征值116

图3.3.3 江浙沿岸水湿、盐特性季节性变化119

图3.3.4 台湾暖流表层水温(a)、盐(b)特性的季节变化120

3.4 舟山渔场与邻近海域海洋环境变化关系研究122

图3.4.1 东海区10a(1987~1997)渔业资源的分布123

图3.4.2 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的时间序列(a)及最大熵谱分布(b)124

图3.4.3 长江口邻近海域底层中心渔场位置与长江径流的关系126

图3.4.4 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与夏季(7~8月平均)长江径流量变化的时间序列127

图3.4.5 高盐锋区概位与带鱼冬汛渔场和夏季鲐、鲹渔场的分布128

表3.4.1 东海区带鱼渔获量与前期冬季和当年不同季节黑潮流量的相关关系129

图3.4.6a 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与海表温度(SSTA)的相关分布131

图3.4.6b 1979年黄、东海区各变性水团(底层)分布及中心渔场图131

图3.4.7 东海区渔获量与沿31°N断面夏、秋季盐度的相关分布132

图3.4.8 渔获量分别与夏季长江口区(a)、秋季黑潮区(b)盐度变化的关系132

图3.4.9 东海邻近海区营养盐夏季表层(a)和冬季表、底层(b)的平面分布134

图3.4.10 1999年5月长江口海域表层营养盐和叶绿素a分布135

参考文献137

第4章 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营养限制141

4.1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长江径流的关系143

图4.1.1 2000年11月、2001年5月航次调查站位图144

图4.1.2 2001年7月、2002年1月航次调查站位图144

图4.1.3 2000年11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104个·m-3)146

图4.1.4 2001年5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104个·m-3)146

图4.1.5 2001年7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104个·m-3)147

图4.1.6 2002年1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104个·m-3)147

4.2 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营养限制的现场研究151

图4.2.1 现场培养实验站位图152

表4.2.1 现场加富实验的各元素加入浓度153

图4.2.2 浮游植物在各站培养实验中的叶绿素a浓度变化曲线154

图4.2.3 浮游植物在各站培养实验中营养盐变化曲线155

表4.2.2 各站的潜在营养限制指数157

4.3 长江口混合水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158

表4.3.1 不同培养瓶中的光强160

图4.3.3 长江口水与人工海水混合震荡前后硝酸盐与磷酸盐浓度的变化161

图4.3.2 中肋骨条藻在光强实验中的生长曲线161

图4.3.1 中肋骨条藻在长江口浑浊水中的生长曲线161

图4.3.4 长江口水与胶州湾海水混合震荡前后硝酸盐与磷酸盐浓度的变化162

图4.3.5 光强培养实验中肋骨条藻的指数生长拟合曲线164

图4.3.6 培养环境光强与藻的相对生长速率常数的关系165

4.4 不同的磷限制条件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磷酸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165

图4.4.1 不同磷浓度下中肋骨条藻生长曲线167

图4.4.3 不同磷浓度下藻液中DOC的变化曲线169

图4.4.2 不同磷浓度下培养液中pH变化曲线169

图4.4.4 各培养液中氮浓度的变化曲线170

图4.4.5 各培养液中磷浓度的变化曲线170

表4.4.1 不同磷浓度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内氮、磷比的变化171

4.5 室内培养研究硝酸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172

图4.5.1 硝酸盐浓度不同情况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曲线174

图4.5.2 硝酸盐浓度不同情况下中肋骨条藻的指数生长曲线175

表4.5.1 硝酸盐添加量不同时中肋骨条藻的相对生长速率常数176

图4.5.3 NO3-浓度不同情况下培养液pH变化曲线177

图4.5.4 DOC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77

参考文献178

第5章 黄河口泥沙通量机理与变化183

5.1 黄河下游泥沙输移特征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185

图5.1.1 入海泥沙通量比率R与场次洪水最大流量Qmax的关系188

图5.1.2 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与悬移质中小于0.05mm粗泥沙(a)和小于0.025mm细泥沙(b)的百分比的关系188

图5.1.3 144次洪水过程中入海泥沙通量比率R与次洪水最大含沙量Cmax(a)和来沙系数(b)的关系189

图5.1.4 黄河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下游来水量和来沙量随时间的变化193

图5.1.5 黄河下游流量变化与河道萎缩194

5.2 流域人类活动与降水变化对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影响195

图5.2.2 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的关系199

图5.2.1 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花园口以上流域年降水量、全流域人类净用水量(a)和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积(b)的时间变化199

图5.2.3 人类活动对三角洲造陆的影响200

表5.2.1 造陆速率(Rd)与年降水量(P)、梯田与林草面积(Atfg)、淤地坝造地面积(Ac)以及人类净引水量(Qw,div)之间的相关矩阵202

表5.2.2 回归方程的各项统计参数202

图5.2.4 黄河三角洲造陆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202

5.3 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Ⅰ.模式理论与进展204

表5.3.1 4类海岸演化模拟模型特征对比表209

5.4 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Ⅱ.模型构建与实证213

图5.4.1 计算网格配置图217

表5.4.1 渤海模式垂向分层220

图5.4.2 渤海三维潮流模式的水平网格220

表5.4.2 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偏差统计221

图5.4.3 模拟计算所获得的渤海M2(a)和M1(b)同潮图221

图5.4.4 海流过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222

图5.4.6 由实测水深计算获得的渤海海底冲变化225

图5.4.5 模拟获得的渤海海域沉积物输运方向225

参考文献2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