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口生态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河口生态学
  • 陆健健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5931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河口生态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河口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1

第1章绪论3

1.1河口与河口生态学4

1.2河口生态学的研究意义5

1.3河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5

1.4河口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6

1.4.1初级生产者6

1.4.2消费者6

1.4.3分解者7

1.5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7

1.6河口生态学研究展望8

推荐读物与网络资源9

参考文献9

第2章河口生境及其理化过程11

2.1河口生境及其分类13

2.1.1按景观特征分类13

2.1.2按水汽平衡状态分类15

2.1.3按潮汐作用分类18

2.2河口的物理特征及其主要过程19

2.2.1环流19

2.2.2潮汐和潮流21

2.2.3河口咸淡水混合23

2.3河口的化学特征及其主要过程24

2.3.1河口混合过程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24

2.3.2河口底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化学特性25

2.3.3代谢气体26

参考文献29

推荐读物与网络资源30

第3章初级生产者31

3.1浮游植物32

3.1.1主要类型和优势种32

3.1.2时空分布特征33

3.1.3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34

3.1.4光合作用影响因子35

3.2底栖藻类40

3.2.1主要类型和优势种40

3.2.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因子40

3.3维管束植物43

3.3.1海草床43

3.2.3生态作用——演替先锋43

3.3.2盐沼植被46

3.3.3红树林53

参考文献58

推荐读物与网络资源61

第4章消费者63

4.1浮游动物63

4.1.1生态学分类64

4.1.2时空分布65

4.1.3次级生产67

4.1.4食性及营养关系67

4.1.5影响因子68

4.1.6生态作用69

4.2.1区系及群落结构70

4.2底栖动物70

4.2.2群落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74

4.2.3与环境的关系75

4.2.4生态作用——底栖效应75

4.3自游生物77

4.3.1群落组成和生态类群78

4.3.2适应性80

4.3.3生活史对策81

4.3.4丰度格局与影响机制84

4.3.5次级生产力85

4.4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85

4.4.1物种组成与分布86

4.4.3食性及生态作用87

4.4.2迁徙87

4.4.4其他野生动物88

参考文献89

推荐读物与网络资源91

第5章分解者93

5.1类型、生理群和生态特点94

5.1.1类型94

5.1.2生理群95

5.1.3分布格局95

5.1.4生物量指标97

5.1.5生态因子97

5.2相关的物质循环过程99

5.2.1碳循环和能流99

5.2.3磷循环101

5.2.2氮循环101

5.2.4硫循环102

5.3有机碎屑物102

5.3.1概念与来源102

5.3.2分解104

5.3.3有机物输出105

5.3.4碎屑物为基础的河口食物网105

参考文献106

推荐读物与网络资源109

第6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12

6.1营养物质循环112

6.1.1碳循环113

6.1.2氮循环122

6.1.3磷循环128

6.1.4其他营养物质的循环132

6.2重金属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的循环136

6.2.1重金属元素的循环136

6.2.2有机化合物循环139

参考文献143

推荐读物与网络资源145

第7章能量与能量流动147

7.1生态系统能流基本模式149

7.2河口生物生产力150

7.2.1初级生产力150

7.2.2次级生产力153

7.2.3生物生产力研究实例155

7.3.1食物链157

7.3食物链与食物网157

7.3.2食物网与营养级158

7.3.3稳定性与营养关系159

7.3.4研究实例——帕托斯潟湖食物网159

7.4能流与生态模型160

7.4.1Odum的能流线路语言160

7.4.2能流和碳预算161

7.4.3河口能流与体现能164

7.4.4河口生态模型167

7.4.5埃三极理论与河口生态系统175

参考文献178

推荐读物与网络资源182

第8章河口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184

8.1河口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185

8.1.1概念及其由来185

8.1.2主要生态服务功能186

8.1.3相关理论188

8.2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人为干扰193

8.2.1水产捕捞193

8.2.2滩涂圈围与岸线利用195

8.2.3引种与入侵195

8.2.4流域人类活动对河口的影响198

8.3河口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200

8.3.1功能修复:结构重建的目标200

8.3.2结构重建:功能修复的前提201

8.3.3河口“原生态”的保育201

参考文献202

推荐读物与网络资源204

技术篇206

第9章河口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基础研究技术208

9.1初级生产者208

9.1.1浮游植物208

9.1.2维管束植物211

9.2消费者214

9.2.1浮游动物214

9.2.2大型底栖动物217

9.2.3小型底栖动物219

9.2.4鱼类222

9.2.5水生哺乳类225

9.2.6鸟类228

9.3.1现场作业(采样)232

9.3分解者232

9.3.2计数233

9.4河口生物多样性分析238

9.4.1α多样性测度方法238

9.4.2β多样性测度方法241

9.4.3多元分析方法243

9.4.4多样性测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44

9.4.5研究方法的新发展244

9.5河口景观分析244

9.5.1基本配备244

9.5.2景观分析245

参考文献248

10.1.2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测定方法252

10.1.1现场作业(采样)252

第10章河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研究技术252

10.1营养物质含量研究252

10.1.3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测定方法256

10.1.4营养盐分析仪256

10.1.515N技术的应用256

10.2重金属含量研究256

10.2.1现场作业(采样)257

10.2.2水样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257

10.2.3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258

10.2.4生物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258

10.3.1现场作业(采样)262

10.3.2苯系物及多环芳烃的测定262

10.3有机化合物含量研究262

10.3.3有机氯农药的测定264

10.3.4多氯联苯的测定267

参考文献268

第11章河口生态系统能量与生态模型的研究技术270

11.1食性与食物链研究270

11.1.1常规方法270

11.1.2同位素示踪法273

11.1.3免疫学方法274

11.2含能物质与能值研究275

11.2.1能值的测定275

11.2.2生物含能物质测定277

11.3.1基础配备281

11.3.2分析方法281

11.3能流分析281

11.4河口生态模型研究286

11.4.1基本配备286

11.4.2研究方法286

参考文献295

第12章河口生态系统管理技术297

12.1河口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297

12.1.1评价方法297

12.1.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常用指标299

12.1.3存在问题299

12.2环境容量与生态足迹300

12.2.1环境容量300

12.2.2生态足迹301

12.3.2评价基本步骤303

12.3区域生态风险评价303

12.3.1理论303

12.4生态服务价值评估305

12.4.1生态服务的定量评价方法分析305

12.4.2生态服务价值量评价具体方法306

12.4.3河口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估算311

12.5生态恢复与重建313

12.5.1基本目标313

12.5.2基本原则313

12.5.3操作程序314

12.5.4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314

12.5.5生态恢复与重建指标315

参考文献3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