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栅栏内外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捷,谢维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6066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高等师范教育(学科: 教育史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高等师范教育 教育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栅栏内外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导言 研究的缘起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师资培养传统7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教育与长者为师7
第二节 古代政教合一的文教政策与官师一体的教师制度10
第三节 古代师资养成的特点25
一、尊师重道源远流长25
二、私学与官学教师并存,共同写就古代华夏教育的辉煌史30
三、以儒学师道观择师求师,具有政治化和伦理化的倾向33
四、学而优则仕,教师岗位具有极强的流动性37
五、师范专业教育尚未产生,教学人员非专业化38
一、师范的由来与内涵41
第二章 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肇端41
第一节 师范、师范教育的内涵与由来41
二、师范教育的涵义、由来与变迁43
第二节 师范教育兴起的原因46
一、教育走向大众与新式学校的建立为师范教育的兴起奠定了现实基础46
二、教师专业性的确认及教育学的引进与发展为师范教育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50
三、近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为师范教育的兴起奠定了舆论基础51
四、日本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模式基础54
第三节 高等师范教育的发轫57
三、设置58
二、招生58
一、培养目标58
四、修业年限59
五、费用与义务59
六、课程设置63
七、教职员工63
八、附属学校64
第四节 发轫时期高师教育的发展特点与不足64
一、创建了纵有阶段、横有类别、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系统64
二、严格规定了高师生的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及培养目标65
三、注重对师范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训练66
四、专业精神和专业训练受到重视,教师专业化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67
五、规定了明确的毕业奖惩制度68
六、师范生的优厚待遇与执教义务互为契约68
七、明定教师任职资格与考核办法69
八、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受到了重视70
九、初期发展是抄袭和改造日本模式的结果71
十、高等师范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72
十一、发轫时期高师教育的不足72
第三章 民国时期高等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75
第一节 1912~1922年“前规后随”的稳步发展75
一、创办新式高等师范学校76
三、提升高师生的入学规格78
二、划分高等师范区,促进高师与地方基础教育的互动发展78
四、课程结构改革体现了师范教育专业化的要求79
五、师范生的公费待遇及任教义务更为灵活多样87
六、女子高等师范教育得以提倡和发展88
七、创建师范教育研究机构,师范教育研究热潮涌动88
八、以北高师和南高师为代表形成两种办学模式90
九、本期高师教育的不足、成就与原因探析92
第二节 1922~1937年学习美国模式的因果背反94
一、学习美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动因94
二、“高师改大”运动96
三、学习美国模式的因果背反99
四、学制改革的进步因素及其现代价值101
五、本期高等师范教育萧条、衰败的原因探析104
第三节 1938~1949年高师教育的复兴和发展105
一、重新确立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资格和学业年限106
二、师范学院声势明显壮大107
三、学位制度日益完整108
四、办学形式日趋多样109
五、教师在职教育日益受重视110
六、学校管理系统与系科设置更加完备110
七、高师课程得到革新和优化111
九、举办“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114
八、提高师范生的生活待遇114
十、以《师范学院辅导中等教育办法》促师范区的恢复建制115
十一、重新制定教员检定制度116
十二、本期高师教育的成就、不足与原因探析116
第四章 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探索与进展118
第一节 1949~1966年高师教育的整顿、探索与发展118
一、确立高师教育发展的方针、任务和目标118
二、以俄为师,独立设置高等师范教育122
三、调整专业设置,推进高师课程与教学计划改革125
四、推动教育科研,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129
五、拓宽中学教师在职培训渠道130
六、本期高师教育发展中的偏颇与问题135
第二节 1966~1976年高师教育的严重受挫137
一、取消高师教育制度,大砍师范院校138
二、扭曲了高师教育培养目标138
三、否定了高师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与特点139
四、教师受到残酷迫害140
第三节 1977年至今高师教育的恢复、改革与发展141
一、确立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41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师教育体系初步形成143
三、教师的专业地位得到确认和强化145
四、实施专业、课程与教学计划改革147
五、构建高师教师培训网络155
六、中学教师在职培训步入新阶段158
七、创立和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66
八、发展和提升高等师范的教育科研167
九、高师教育逐步向高层次、开放型发展171
第五章 高师教育专业性的论争及其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177
第一节 解放前的四次大论争与启示177
一、1904年前后的论争177
二、1922年前后的论争178
三、1932年前后的论争179
四、1947年前后的论争181
五、四次论争与纠缠高师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18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大论争与启示185
一、1960年前后的论争186
二、1980年前后的论争186
三、1999年前后的论争188
第三节 近现代高师教育发展模式的变迁190
一、清末定向封闭型高师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变迁190
二、民国时期高师教育模式的反复跌宕192
三、新中国高师教育办学模式的确立、发展与现状196
第六章 国内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比较与启示203
第一节 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轨迹203
一、师范教育初始阶段204
二、师范教育独立建制阶段205
三、师范教育开放化发展阶段207
第二节 国内外师资培养制度的比较210
一、师资培养模式与机构的比较210
二、招生制度的比较214
三、培养目标的比较216
四、课程设置的比较219
第三节 国内外教师任用制度的比较224
一、教师资格制度224
二、中小学教师任用模式227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任用模式与改革229
第四节 国内外教师进修制度比较231
一、师范教育三段论与教师进修制度231
二、部分国家中小学教师进修的发展概况232
三、对我国的启示233
第五节 国内外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比较234
一、教师的政治地位234
二、教师的经济地位236
三、教师的专业地位236
第七章 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变迁239
第一节 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240
一、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解冻241
二、教育学的形成、发展与教师职业走向初步专业化242
三、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250
第二节 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253
一、教育学的引进与创建和教师专业化训练之开端254
二、教育科学的初步中国化和教师专业化训练之争258
三、新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的浮沉262
四、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推进265
第三节 教育科学与教师专业的未来268
一、教师职业依赖教育科学理论的成分将越来越多268
二、教育类课程将愈益受到关注和重视270
三、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272
四、加强教育科研同教师教育专业训练的结合274
第八章 高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276
一、政府重视与舆论导引是高师教育发展的政策基础276
二、适应与引领基础教育是高师教育发展的体制基础282
三、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高师教育发展的法律基础285
四、整合师范性与学术性是高师教育发展的专业基础289
五、加强师范院校师资建设是高师教育发展的队伍基础293
六、改革求新是高师教育发展的自身基础298
七、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是高师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300
第一节 新世纪高师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304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高师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04
第九章 高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景展望304
二、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高师教育的大发展306
三、教师政治和生活待遇的改善增加了高师院校的吸引力307
四、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为高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09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带动高师教育的大发展310
第二节 新世纪高师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311
一、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社会对高师教育的挑战312
二、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对高师教育的挑战313
三、国际竞争与科教兴国对高师教育的挑战313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师教育的挑战314
五、教师培养开放化与教师来源多元化对高师教育的挑战316
六、国家投入不足对高师教育的挑战317
第三节 对我国高师教育发展的展望319
一、逐步上移结构重心,办学层次由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319
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教师教育逐步走向开放324
三、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328
四、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一体化331
五、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339
六、推进教师资格证书制度341
七、促使教师实现信息化时代下教育角色的转换344
附录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大事记354
主要参考文献402
后记410
热门推荐
- 971320.html
- 1146786.html
- 1362262.html
- 698522.html
- 3840486.html
- 435643.html
- 1308310.html
- 2419414.html
- 3477317.html
- 697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3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5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1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1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4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8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8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