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引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萧君和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1635143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79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录1
序言 陆贵山1
前言1
绪论文学,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1
目1
第一节 艺术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2
一 系统的普遍存在2
二 艺术是个系统3
第二节 文学是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12
一 文学以语言为实现手段12
二 文学语言使语言成为文学的实现手段16
三 突现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在文学21
系统中的作用21
一人的需要24
第一章文学的缘起24
第一节人对文学的需要24
二人对文学的需要26
三 文学缘起于人对文学的需要29
第二节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30
一何谓“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30
二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为人所独具34
三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与文学的出现38
第三节 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40
一何谓“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40
二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是人的特性42
三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与文学的出现43
第四节 文学艺术起源于“三种因素”45
一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问题的两类学说45
二“三种因素”与文学艺术的起源49
第二章文学的构成途径60
第一节 用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作61
指导看待文学61
一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的基本内容61
二 为什么要用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指导文学62
第二节 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66
一 何谓“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66
二 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对象化与文学68
三 世界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69
四 作家其他主观因素的作用72
第三节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75
一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75
的创造性的反映77
二 文学是通过语言对社会生活的能动77
三 文学必须真实地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79
第四节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制约84
一 文学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上层建筑、一种84
社会意识形式84
二 文学具有上层建筑所具有的性质85
三社会生活使文学具有“四性”89
第三章 文学意象及文学的根本特征97
第一节文学意象97
一何谓“文学意象”97
二文学意象的根本特征103
三 文学的构成途径必然导致文学意象的出现110
第二节 文学意象是文学的“细胞”111
一 文学意象的构成111
二 为什么说文学意象是文学的“细胞”112
一 根本特征总是与最简单的单位相连118
第三节 文学的意象性是文学的根本特征118
二意象性与文学根本特征119
三 文学根本特征问题上的片面观点124
第四章文学形象及文学的基本特征127
第一节 文学形象是文学意象的体系127
一 文学形象是文学意象的体系127
二文学形象的根本特征是意象性的展开129
第二节 文学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倾向性和130
真实性的统130
一 文学形象的双重属性130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倾向性与真实性是统一的131
三 文学形象特征问题上的错误倾向133
第三节 文学的情意性135
一情意性是情感性和意念性的统一135
二情感性在文学中的表现139
三 意念性在文学中的表现143
四批“无情意”的文学创作149
第四节 文学的形象性152
一何谓“形象性”152
二形象性与文学153
三各种文学形象的差异性156
四反对“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学159
第五章文学的意境、典型以及它们的理论形态162
第一节 文学意境和文学意境理论162
一什么是意境162
二意境的特征164
三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168
第二节文学典型和文学典型理论175
一 文学的典型性175
二典型人物176
三典型环境181
四典型理论的发展183
第三节 典型化和意境化187
一 什么叫典型化188
二典型化的特点和具体程序188
三 典型化的途径与方法191
四 意境创造的法则与过程——“意境化”194
第四节 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区别及其联系197
一 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区别197
二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联系200
第六章文学创作的方法论202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问题202
一 文学创作方法论的重要性202
二 文学创作方法论的内涵204
一 文学精神205
第二节 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205
二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206
三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207
精神分别是一种传统207
四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211
精神的辩证关系211
五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文学现实主义精神214
与社会主义文学214
第三节 文学的表现主张和文学的再现主张215
一 文学创作主张215
二 两种文学创作主张与两种文学精神的关系215
三 文学表现主张、文学再现主张的含义和表现形式217
四 文学表现主张与文学再现主张的辩证关系219
五文学表现主张、文学再现主张的可取性和局限性223
一 文学现代主义精神、主张与文学浪漫主225
义和现实主义精神、主张的关系225
第四节 文学的现代主义精神与主张225
二 文学现代主义精神的含义与实质227
三 文学现代主义主张的含义与表现形式229
第五节 文学的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231
一 文学创作方法的含义231
二 文学创作方法与文学精神、创作主张的关系232
三三种类型的文学创作方法233
四 文学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必然性233
第六节 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235
一 文学创作艺术手法的含义235
二文学抒情手法236
三文学描述手法240
第七章文学的创作245
一 时代氛围246
第一节影响文学创作的诸种因素246
二 民族传统247
三 文学流派248
四艺术风格250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准备253
一 文学创作的生活准备253
二 文学创作的心理准备256
三 文学创作的艺术准备260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263
一 艺术思维是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263
二 艺术思维的构成266
第四节文学创作的过程271
一 文学作品的构思271
二 文学作品的表达275
三 文学作品的修改277
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构成281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282
一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含义282
二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284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289
一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情意性、形象性289
二 文学语言的表现技巧295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面298
一 文学作品的结构298
二 文学作品的情节、布局301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层面304
一 文学作品的题材304
二 文学作品的人物306
三 文学作品的环境309
一 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程度310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情意层面310
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312
三作品意义的丰富性315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形态与分类319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形态分类问题319
一 文学作品的形态319
二 文学作品的分类法319
三 文学作品分类的相对性322
第二节 诗歌作品323
一诗歌的本质和特征323
二诗歌作品的分类327
第三节小说作品329
一小说的发展渊源329
二小说作品的特征330
三 小说作品的分类332
一散文作品的特征334
第四节散文作品334
二散文作品的分类336
第五节戏剧文学作品339
一 戏剧文学作品的特征339
二戏剧文学作品的分类342
第六节影视文学作品343
一 影视文学作品的要求343
二 影视文学作品的分类346
第七节说唱文学作品347
一说唱文学作品的特征347
二说唱文学作品的分类348
第十章对文学的接受351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意义352
一 文学接受的实质352
二 文学接受与作者353
三 文学接受与作品354
四 文学接受与读者356
第二节文学欣赏357
一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357
二 文学欣赏的特点361
三 文学欣赏的主观条件365
第三节文学评论368
一 文学评论的性质和任务368
二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371
三正确地进行文学评论376
第四节 文学功用的实现378
一 文学功用的集中表现378
二 文学的娱乐功用380
三文学的审美功用381
四 文学的认识功用383
五文学的教育功用385
六 文学的其他功用387
第十一章文学的发展391
第一节文学发展观391
一把文学发展史看成是少数天才的个人创造史391
二认为文学的发展是“绝对精神”、393
“理念”的发展结果393
三认为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形式演变的历史394
四认为社会环境决定艺术发展395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396
一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动因396
二 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与非同步性399
三影响文学发展的其他因素402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410
一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410
二 各民族文学间的交流影响415
第十二章文学的反馈以及对文学的管理421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与文学反馈421
一 文学发展与文学反馈的形成421
二文学反馈的重要作用424
第二节 文学在市场中的特殊文化属性426
一 文学产品进入市场而成为特殊商品426
二文学在市场中的精神福利属性428
三 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不会丧失429
第三节对文学的管理431
一文学管理的含义431
二 文学管理的依据432
三 文学管理的原则434
四搞好社会主义文学管理438
代结语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论纲442
后记455
热门推荐
- 1570540.html
- 2266642.html
- 846291.html
- 2308648.html
- 2326950.html
- 1571076.html
- 342188.html
- 2664792.html
- 3659899.html
- 32506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36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39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9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3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58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72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6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7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2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