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若干研究的新进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若干研究的新进展
  • 严新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ISBN:711404834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21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交通运输工具-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若干研究的新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摩擦学及表面工程3

1.准晶及其类似相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博士生:齐育红 指导教师:黑祖昆,严立3

第1章 绪论4

1.1 准晶的结构特征4

1.2 准晶的类似相5

1.3 准晶的衍射特征5

1.4 准晶的性能5

1.5 准晶应用5

1.6 准晶材料研究的方向6

1.7 课题的提出6

第2章 准晶及其类似相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6

2.1 粉末的制备6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7

2.3 热压工艺参数的确定8

2.4 热压工序9

第3章 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分析9

3.1 实验研究方法9

3.2 增强颗粒原始显微组织结构分析10

3.3 不同热压条件下复合材料中颗粒的显微组织结构12

3.4 急冷态Al65Cu20Cr15/Al复合材料中Al基体的显微组织结构分析16

3.5 Al-Cu-Cr、Al-Cu-Fe系准晶及其类似相的形成规律17

第4章 热压过程中的相变19

4.1 本实验采用热压系统的特点19

4.2 复合材料中增强颗粒几何参数的定量分析19

4.3 铸态Al65Cu20Cr15/Al复合材料的扩散相变20

4.4 急冷态Al65Cu20Cr15/Al复合材料的扩散相变21

4.5 铸态Al63Cu25Fe12/Al复合材料的扩散相变22

第5章 复合材料的强化22

5.1 复合材料的硬度22

5.2 双重强化机制23

5.3 与SiC颗粒增强的Al基复合材料硬度的比较25

第6章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25

6.1 实验方法25

6.2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25

6.3 摩擦磨损机制27

6.4 与SiC/Al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比较29

第7章 结论与展望30

7.1 结论30

7.2 展望30

致谢31

参考文献3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31

2.镁基非晶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及其吸放氢特性研究&博士生:季世军 指导教师:孙俊才,严立32

第1章 绪论34

1.1 金属氢化物34

1.2 金属氢化物的应用34

第2章 实验方法及仪器35

2.1 合金粉末的制备35

2.2 测试仪器35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36

第3章 Mg2Ni的制备及其形成过程中的结构转变36

3.1 试验结果分析36

3.2 讨论38

第4章 镁基非晶合金的制备39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39

4.2 Mg-Cu及Mg-Co系非晶合金的制备41

第5章 镁基非晶合金电极的吸放氢特性42

5.1 实验结果及讨论42

5.2 多元合金化的影响44

第6章 Mg-Ni非晶合金的容量衰退机理44

6.1 电解液中合金电极的腐蚀特征44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44

第7章 非晶合金中的贮氢位置46

7.1 几种贮氢位置模型46

7.2 Mg-Ni非晶合金中的贮氢位置47

第8章 结论48

第9章 总结与展望49

致谢50

参考文献50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51

3.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扩及纳米粉制备的原理和技术&博士生:朱新河 指导教师:严立52

第1章 绪论54

1.1 等离子体及其应用54

1.2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4

第2章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获取方法及其比较55

2.1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的若干基本概念55

2.2 气体放电的点燃电压55

2.3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56

2.4 常压下几种不同放电形式与低气压辉光放电的比较59

第3章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实验装置60

3.1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扩实验装置的研制60

3.2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纳米粉制备装置的研制61

第4章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扩实验及机理分析61

4.1 现有等离子体渗扩技术的不足及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表面渗扩技术的提出61

4.2 金属表面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氮研究61

4.3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氮机理分析68

第5章 常压气体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诊断分析69

5.1 发射光谱检测装置简介69

5.2 常压下氮气及氨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69

第6章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纳米粉的制备72

6.1 TiO2纳米粉的制备方法综述72

6.2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纳米粉制备的基本原理73

6.3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制备TiO2纳米粉实验73

6.4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纳米粉制备的特点75

第7章 结论、展望与创新点75

7.1 结论75

7.2 展望76

7.3 本文创新点76

致谢77

参考文献77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78

4.弹性金属塑料复合材料轴瓦的摩擦学特性研究&博士生:赵新泽 指导教师:萧汉梁80

第1章 绪论81

第2章 EMP轴瓦表面特性研究82

2.1 EMP瓦表层材料表面形貌结构82

2.2 EMP瓦表面缺陷83

第3章 EMP复合材料瓦的力学性能研究84

3.1 EMP复合材料瓦的力学性能测试84

3.2 EMP复合材料瓦的蠕变理论模型84

3.3 EMP轴瓦表面的接触87

第4章 摩擦磨损试验设计与测试方法研究89

4.1 试验设计89

4.2 磨损量的测量90

第5章 EMP轴瓦滑动摩擦分析91

5.1 油润滑条件下EMP轴瓦的滑动摩擦91

5.2 EMP轴瓦的摩擦理论分析93

5.3 EMP轴瓦的摩擦预测96

第6章 EMP轴瓦的磨损97

6.1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97

6.2 EMP轴瓦的磨损理论98

6.3 EMP轴瓦的磨损模型101

第7章 EMP复合材料轴瓦磨损表面形貌特征参数提取102

7.1 EMP轴瓦磨损粗糙面高度特征参数分布102

7.2 粗糙峰和粗糙谷高度分布特征103

7.3 EMP轴瓦磨损表面轮廓自相关函数特征104

致谢104

参考文献105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106

5.纳米润滑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的研究&硕士生:佘云川 指导教师:刘世永,张会臣107

第1章 绪论108

1.1 微粒的研究进展108

1.2 自组装分子膜的制备与性能109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109

第2章 纳米级ZnO微粒的制备与表征110

2.1 概述110

2.2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110

2.3 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110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111

2.5 先驱物及纳米微粒的表征112

2.6 小结112

第3章 纳米级ZnO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112

3.1 概述112

3.2 纳米微粒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113

3.3 ZnO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实验研究113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113

3.5 小结115

第4章 OTS自组装分子膜的制备115

4.1 概述115

4.2 实验研究116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117

4.4 小结118

第5章 OTS自组装分子膜摩擦学特性的研究119

5.1 概述119

5.2 研究内容和方法119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119

5.4 小结120

第6章 结论121

致谢122

参考文献122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123

6.耐磨梯度表面层滑动接触的有限元分析及其摩擦学特性的研究&博士生:潘新祥 指导教师:严立124

第1章 绪论126

1.1 梯度表面层126

1.2 研究膜层材料接触问题的主要方法126

1.3 表面薄膜接触问题及梯度多层膜的研究发展概况127

1.4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127

第2章 梯度覆层体弹性接触理论128

2.1 多层膜受法向椭圆分布力作用下的接触应力128

2.2 覆层体受不同形状压头法向力作用时的接触应力128

第3章 理想梯度覆层模型129

3.1 梯度覆层的概念及要求129

3.2 有限元模型介绍129

3.3 两种梯度覆层模型的应力分布比较129

3.4 小结129

第4章 影响薄膜覆层体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130

4.1 膜层厚度对各应力的影响130

4.2 膜层层数对应力场的影响131

4.3 膜层弹性模量对应力场的影响131

4.4 摩擦系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132

4.5 小结132

第5章 多层膜在滑动接触时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133

5.1 接触表面塑性变形的数值计算133

5.2 多触点粗糙面在膜层表面的滑动过程133

5.3 弹、塑性前后的应力分布变化135

5.4 影响梯度层基体产生塑性变形的参数135

5.5 小结138

第6章 滑动接触时表面膜界面应力分布及裂纹强度分析138

6.1 模型及问题的描述138

6.2 产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变分布138

6.3 最大剪应力分布140

6.4 覆层体内裂纹应力场分析140

6.5 裂纹尖端应力场分析141

6.6 小结142

第7章 光弹性实验143

7.1 光弹性实验目的143

7.2 光弹材料制造及加工过程143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143

7.4 小结143

第8章 结论144

致谢145

参考文献145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146

7.纯铁表面离子渗氮层显微组织及氮化物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博士生:刘志权 指导教师:黑祖昆,李斗星,关若男147

第1章 绪论148

1.1 材料的表面氮化148

1.2 材料中的铁氮相149

1.3 轻原子成像法的建立及应用150

1.4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150

第2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150

2.1 高分辨电子显微术150

2.2 材料制备150

2.3 电镜观察150

2.4 模拟计算151

第3章 纯铁离子渗氮化合物层的微观结构151

3.1 柱状晶化合物层的微观结构151

3.2 等轴晶化合物层的微观结构156

第4章 纯铁离子渗氮扩散层的微观结构157

4.1 扩散层中的α″-Fe16N2157

4.2 扩散层中α″→γ氮化物转变163

4.3 扩散层中的γ′-Fe4N164

第5章 轻原子成像法在ε′超结构分析中的应用167

5.1 ε′超点阵的衍射束分析167

5.2 ε′原子像的实验观察168

5.3 ε′高分辨像的模拟计算170

第6章 结论171

致谢172

参考文献172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174

8.0Cr18N9不锈钢低温渗氮层的微观组织结构研究&硕士生:羌建兵 指导教师:于志伟175

第1章 绪论176

第2章 不锈钢低温渗氮工艺及试样制备177

2.1 低温渗氮设备及工作原理177

2.2 样品的制备及处理工艺177

第3章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渗氮层的特性及其形成动力学178

3.1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渗氮层的特性178

3.2 渗氮层的形成动力学研究180

第4章 渗氮层的精细结构研究182

4.1 S-B法测试条件的选择182

4.2 渗层物相的剥层分析184

4.3 低温渗氮层的透射电镜研究185

第5章 双相不锈钢低温累积渗氮的相变特征188

5.1 实验方法188

5.2 实验结果188

5.3 分析189

第6章 结论190

致谢190

参考文献190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191

9.船舶主机缸套-活塞环磨损试验智能化仿真系统研究&博士生:徐久军 指导教师:杨烈宇,严立192

第1章 绪论193

第2章 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系统分析194

2.1 摩擦学系统分析方法的发展及本章的任务194

2.2 系统边界及工作变量194

2.3 船用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系统结构195

2.4 缸套磨损的系统逻辑模型197

第3章 缸套-活塞环模拟磨损试验199

3.1 模拟磨损试验设计199

3.2 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201

3.3 磨损试验结果202

3.4 结果分析203

第4章 磨损试验智能化仿真模型研究206

4.1 模型结构设计207

4.2 模型实现方法208

4.3 模型运行结果可信度的求解方法213

第5章 知识表示和系统仿真流程214

第6章 结论215

致谢216

参考文献216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217

10.高强韧性模具钢合金设计及DM9钢的研究&硕士生:张春基 指导教师:马永庆218

第1章 绪论219

第2章 合金设计步骤220

2.1 性能目标220

2.2 结构设计220

2.3 成分设计222

2.4 工艺设计225

第3章 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分析225

3.1 实验合金原料的配制与熔炼225

3.2 实验合金的成分测定225

3.3 实验合金的热处理及分析226

3.4 结果分析229

3.5 成分调整后实验用钢的研究230

第4章 DM9模具钢与常用几种模具钢的比较232

4.1 5种工模具钢评介232

4.2 5种工模具钢的比较233

第5章 结论235

致谢236

参考文献23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237

11.阴极保护和有机涂层保护下船体结构钢腐蚀疲劳行为的研究&硕士生:潘明阳 指导教师:严立,张会臣238

第1章 绪论239

1.1 引言239

1.2 腐蚀疲劳机理239

1.3 腐蚀疲劳的防护240

1.4 小结241

第2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方法241

2.1 研究方案设计241

2.2 实验方法241

第3章 不同电位下16Mn钢腐蚀疲劳裂纹扩展的行为研究242

3.1 引言242

3.2 实验结果243

3.3 讨论243

第4章 阴极保护对16Mn钢腐蚀疲劳行为的影响245

4.1 引言245

4.2 实验结果245

4.3 讨论245

4.4 腐蚀疲劳断口分析247

第5章 应力对钢表面上有机涂层阴极剥离行为的影响248

5.1 引言248

5.2 实验结果248

5.3 讨论249

第6章 环氧沥青基有机涂层对16Mn钢在海水中腐蚀疲劳寿命的影响251

6.1 引言251

6.2 实验结果251

6.3 讨论251

第7章 结论及今后工作展望253

7.1 结论253

7.2 今后工作展望254

致谢254

参考文献254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256

12.燃煤电站锅炉管道新型防护涂层系统研究与开发&硕士生:詹旺滨 指导教师:丁彰雄257

第1章 绪论258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258

1.2 锅炉及其管道的失效机理259

1.3 热喷涂技术在锅炉管道防护领域的应用260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261

第2章 高性能防护涂层研制261

2.1 燃煤锅炉“四管”防护用喷涂材料和工艺选用的原则261

2.2 涂层材料设计和涂层制备262

第3章 防护涂层抗高温氧化性能263

3.1 高温氧化实验263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263

第4章 防护涂层抗热腐蚀性能研究265

4.1 热腐蚀实验265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266

第5章 涂层其他性能研究269

5.1 涂层冲损性能研究269

5.2 涂层硬度实验270

5.3 涂层结合强度研究271

第6章 涂层传热计算272

6.1 计算模型及公式272

6.2 程序的编制273

6.3 锅炉管的物性参数确定与传热计算结果及分析274

第7章 结论275

7.1 结论275

7.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275

致谢276

参考文献27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277

13.神经网络技术在缸套磨损研究中的应用&硕士生:张叶龙 指导教师:严立,徐久军278

第1章 绪论279

1.1 缸套-活塞环系统研究历史综述279

1.2 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困难279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280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案280

1.5 本文的研究特色280

第2章 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系统分析281

2.1 缸套磨损的基本理论281

2.2 对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系统层次分析图的研究281

2.3 对缸套过度磨损的征兆的研究285

2.4 结论285

第3章 SSWC系统的研制285

3.1 SSWC系统理论模型286

3.2 用于SSWC模型的神经网络理论287

3.3 仿真实验289

3.4 SSWC系统应用模型的确定293

3.5 SSWC系统应用方案294

第4章 结论294

致谢295

参考文献295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297

14.计入螺旋桨流体激振力的船舶尾轴承润滑特性计算&硕士生:金勇 指导教师:海鹏洲,刘正林298

第1章 绪论298

1.1 课题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现状298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99

第2章 船舶尾管系统分析299

2.1 船舶尾管轴承概况299

2.2 船尾动态影响因素的技术内涵300

第3章 船舶推进轴系的横向振动301

3.1 横振模型301

3.2 强迫振动计算302

第4章 润滑特性计算304

4.1 船舶尾管轴承的润滑理论研究304

4.2 基本计算304

4.3 润滑特性参数计算307

第5章 船舶尾管系统软件的开发308

5.1 船舶尾管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实现308

5.2 船舶尾管系统软件各功能模块的流程图309

第6章 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309

6.1 计算实例309

6.2 结果分析310

第7章 水润滑尾轴承试验研究313

7.1 水润滑尾轴承的润滑状况313

7.2 水润滑橡胶轴承计算313

7.3 船舶尾轴承试验台314

7.4 橡胶轴承的试验研究315

第8章 结论与展望316

8.1 结论316

8.2 展望316

致谢317

参考文献317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318

第二篇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321

1.分形理论和小波分析在磨损表面形貌及磨粒分析中的应用&博士生:周新聪 指导教师:萧汉梁321

第1章 绪论322

1.1 引言322

1.2 表面形貌分析323

1.3 基于分形几何的磨粒分析325

1.4 有待解决的问题325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325

第2章 磨损表面轮廓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325

2.1 表面轮廓的分形模型325

2.2 表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的计算326

2.3 工程粗糙表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的比较327

第3章 磨损表面的分形特性329

3.1 引言329

3.2 磨损试验329

3.3 分形特性研究331

3.4 采样间距、评定长度及取样长度对分形维数的影响332

3.5 磨损表面轮廓的小波分析333

第4章 基于分形的往复式滑动磨损预测模型研究334

4.1 缸套与活塞环摩擦副接触的简化模型334

4.2 往复式磨损预测模型336

4.3 数值分析337

4.4 往复式磨损试验研究337

第5章 小波与分形在磨粒图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338

5.1 小波在磨粒图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338

5.2 分形在磨粒图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340

第6章 结论与展望341

6.1 结论341

6.2 展望342

致谢342

参考文献342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344

2.基于电感测量和光纤技术的在线油液监测方法研究&博士生:殷勇辉 指导教师:萧汉梁,严新平345

第1章 绪论347

1.1 油液监测技术34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48

第2章 磨粒特征分析及在线油液监测系统设计350

2.1 磨损颗粒特征350

2.2 在线油液监测系统设计352

第3章 磨粒在线监测的电学检测传感器设计353

3.1 基于电磁场的传感器检测系统设计353

3.2 传感器电磁场解析解和线圈的阻抗增量解析式354

3.3 传感器磁场均匀性研究355

3.4 检测线圈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357

第4章 油液污染度在线监测的光学传感器设计358

4.1 光学传感器检测原理358

4.2 数值模拟计算359

4.3 光学传感器设计360

第5章 在线监测传感器试验研究及其分析361

5.1 监测试验方法361

5.2 电感传感器试验及数据分析362

5.3 光纤传感器试验及数据分析363

第6章 在线油液监测系统的诊断模型研究364

6.1 实验数据时序分析364

6.2 神经网络诊断模型367

第7章 在线监测测量电路设计及虚拟仪器系统开发368

7.1 智能仪器的构建368

7.2 仪器的硬件组成368

7.3 仪器的软件系统369

第8章 结论与展望370

8.1 本文主要工作370

8.2 研究工作展望370

致谢371

参考文献37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372

3.磨粒沉积方法及磨粒图像采集装置的研究与试验&硕士生:白秀琴 指导教师:严新平,萧汉梁374

第1章 绪论375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375

1.2 存在的问题377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378

第2章 铁谱片磨粒单层沉积的正交试验及其分析378

2.1 正交试验设计379

2.2 小结382

第3章 铁谱磨粒图像自动采集装置的初步设计383

3.1 铁谱磨粒图像自动采集装置383

3.2 小结386

第4章 8NVD48A—2U型柴油机现场跟踪试验及其分析386

4.1 监测对象386

4.2 监测试验386

4.3 小结388

第5章 讨论与总结388

5.1 问题讨论与分析388

5.2 结论389

致谢390

参考文献390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391

4.机械设备在用油污染度分析的应用研究&硕士生:高虹亮 指导教师:萧汉梁392

第1章 绪论393

第2章 污染磨损理论393

2.1 污染物的种类、特性及污染故障393

2.2 污染磨损理论394

第3章 油液污染分析的方法、原理及作用395

3.1 污染物分析的方法395

3.2 油液污染度的测定395

3.3 油液污染度分析的应用396

第4章 机械设备在用油污染分析试验396

4.1 试验对象分析396

4.2 试验过程与方法397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398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06

5.1 结论406

5.2 问题的探讨406

5.3 展望408

致谢408

参考文献408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409

第三篇 可?性、维修工程与计算机辅助工程413

1.设备针对性维修策略及应用研究&博士生:范世东 指导教师:严立413

第1章 绪论414

1.1 维修制度的变迁414

1.2 维修理论的发展414

1.3 针对性维修策略的意义及特点415

1.4 针对性维修策略的理论依据415

1.5 针对性维修策略的主要内容415

第2章 系统分析策略416

2.1 系统的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416

2.2 系统失效树分析416

2.3 系统失效树(FT)仿真程序的编制及运行418

第3章 维修方式的划分策略418

3.1 维修方式论述418

3.2 维修方式决策评价因素的选取419

3.3 权重的确定420

3.4 决策模型的建立420

第4章 合理维修周期的求解策略421

4.1 基于有效度仿真的合理维修周期求解策略421

4.2 基于磨损工作可靠度的合理维修周期求解策略423

4.3 综合多种方法的合理维修周期求解策略423

第5章 维修类型决策策略423

5.1 维修类型论述423

5.2 基于运行可靠度的维修类型决策模型424

5.3 关于同步维修等问题的考虑430

5.4 综合决策431

第6章 基于针对性维修策略的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432

第7章 针对性维修体系应用432

第8章 结论与展望433

8.1 结论433

8.2 展望433

致谢433

参考文献434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436

2.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硕士生:姚玉南 指导教师:钟骏杰,萧汉梁437

第1章 绪论438

1.1 维修制度438

1.2 决策支持系统439

1.3 主要研究工作439

第2章 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研究439

2.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构439

2.2 人机界面系统开发研究439

2.3 数据库系统441

2.4 模型库系统441

2.5 知识库和推理机442

2.6 小结442

第3章 维修决策及系统实现443

3.1 维修决策的内容及系统443

3.2 系统可靠性分析443

3.3 维修方式决策443

3.4 维修类型决策446

3.5 小结449

第4章 门机金属结构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449

4.1 门机简介449

4.2 金属结构的可靠性及可靠性数据分析450

4.3 门机金属结构维修决策系统451

第5章 总结453

5.1 结论453

5.2 展望453

致谢453

参考文献454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455

3.基于Internet的远程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硕士生:柳震 指导教师:钟骏杰,范世东456

第1章 绪论456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456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457

1.3 研究目的与工作内容458

第2章 远程维修决策支持系统整体设计458

2.1 系统结构458

2.2 总体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459

第3章 基于组件技术的分布式模型管理462

3.1 基于组件技术的模型管理462

3.2 远程分布式系统中模型管理的解决方案463

第4章 维修工艺计划优化与动态管理464

4.1 维修工艺计划与网络计划技术464

4.2 维修网络计划的调整与优化465

第5章 远程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实例468

5.1 远程维修决策实现原理468

5.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69

第6章 结论与展望472

6.1 结论472

6.2 展望473

致谢473

参考文献473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474

4.工程陶瓷零件的加工及加工机理研究&硕士生:郎静 指导教师:朱国宝476

第1章 绪论478

1.1 工程陶瓷材料478

1.2 陶瓷材料的加工479

1.3 主要研究内容480

第2章 工程陶瓷材料的加工机理研究480

2.1 磨削加工的机理探讨480

2.2 车削加工工程陶瓷机理探讨482

第3章 工程陶瓷零件的材料及毛坯制造484

3.1 陶瓷零件及其材料484

3.2 毛坯的成型485

3.3 陶瓷零件的毛坯制造485

第4章 陶瓷零件的加工研究486

4.1 平面的加工486

4.2 内孔的加工488

4.3 外圆弧的加工489

第5章 陶瓷的精密加工研究490

5.1 超精密磨削与镜面磨削490

5.2 工艺方案的研究490

5.3 工艺参数的确定491

第6章 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492

6.1 工艺系统的影响492

6.2 砂轮493

6.3 材料显微组织及性能对加工质量的影响494

第7章 工程陶瓷材料及零件的可靠性研究495

第8章 结论495

致谢496

参考文献49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497

5.数控自动编程系统(WTUAPT)的开发与研究&硕士生:余世林 指导教师:朱国宝498

第1章 绪论499

1.1 数控编程概述499

1.2 WTUAPT系统开发的目的与意义500

第2章 WTUAPT语言501

2.1 基本语言符号501

2.2 基本语句501

2.3 源程序编制规则和实例503

第3章 列表曲线的数学处理504

3.1 双圆弧拟合列表曲线的数学处理方法504

3.2 双圆弧拟合三次参数样条曲线505

第4章 自动编程509

4.1 前处理509

4.2 后处理511

第5章 加工模拟512

5.1 数控程序逆编译512

5.2 加工模拟512

第6章 WTUAPT系统操作范例514

6.1 系统运行环境514

6.2 操作步骤514

第7章 结论514

致谢514

参考文献515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515

第四篇 安全工程、智能运输系统及作业优化519

1.交通灾害中的载运工具致灾机理及其预警管理系统研究&博士生:王超 指导教师:萧汉梁,佘廉519

第1章 绪论521

1.1 问题的提出521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521

1.3 研究意义522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522

1.5 研究方法522

第2章 公路、水运交通灾害成因及其载运工具致灾机理分析522

2.1 公路交通灾害成因及车辆致灾机理分析523

2.2 水运交通灾害成因及船舶致灾机理分析525

2.3 公路、水运交通中载运工具致灾机理分析527

第3章 公路、水运交通中载运工具的安全管理现状与分析529

3.1 公路、水运交通灾害管理的基本理论模型529

3.2 车辆、船舶的安全管理系统实证分析530

3.3 我国公路、水运交通中载运工具的安全管理系统分析531

第4章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533

4.1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理论原理534

4.2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目标与内容535

4.3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运行536

4.4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信号输出方式537

第5章 载运工具致灾测评指标体系与对策选择538

5.1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指标设计准则538

5.2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538

5.3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处理模型540

5.4 载运工具致灾预控管理对策选择540

第6章 区域车辆致灾预警管理系统软件开发541

6.1 软件开发的目的541

6.2 软件编制的思路541

6.3 软件的应用平台及运行要求542

6.4 软件功能介绍542

第7章 总结与展望542

7.1 基本内容542

7.2 主要创新性工作543

7.3 研究展望543

致谢543

参考文献543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544

2.基于磁道钉导航的车道保持系统信息融合与控制技术研究&博士生:吴超仲 指导教师:严新平545

第1章 绪论547

第2章 车道保持系统结构设计548

2.1 概述548

2.2 道路导航装置——磁道钉的设计548

2.3 车载系统设计549

第3章 车道保持系统信息融合技术与应用551

3.1 车道保持系统信息源特点分析551

3.2 排序式信息融合方法的应用551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型553

3.4 网络训练554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554

第4章 车道保持控制模型研究554

4.1 车道保持控制系统特点分析554

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556

4.3 弯道模糊控制器设计559

4.4 转换开关——磁道钉编码560

4.5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561

第5章 车道保持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研究561

5.1 概述561

5.2 汽车运动模型研究561

5.3 车道保持系统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与应用563

5.4 车速对控制器的影响分析567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67

6.1 结论567

6.2 工作展望567

致谢568

参考文献568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569

3.智能公路系统的车辆横向控制试验研究&硕士生:杨利兵 指导教师:严新平571

第1章 绪论572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57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572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573

第2章 智能公路系统的横向控制574

2.1 智能公路系统(IHS)的定义574

2.2 智能公路系统(IHS)的横向控制575

第3章 车辆横向控制系统的硬件集成575

3.1 硬件系统的总体集成575

3.2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576

3.3 车载设备的集成578

第4章 车辆横向控制模型及软件的研究578

4.1 车辆横向控制系统的特点578

4.2 直线段的车辆横向控制580

4.3 曲线段的车辆横向控制583

4.4 控制软件实现583

第5章 车辆横向控制的试验结果585

5.1 试验概况585

5.2 试验内容586

5.3 试验考核指标586

5.4 试验步骤586

5.5 试验数据和波形分析586

5.6 试验结论586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87

6.1 结论587

6.2 研究展望588

致谢588

参考文献588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589

4.航道疏浚工程挖槽设计研究及其软件开发&硕士生:朱汉华 指导教师:刘正林590

第1章 绪论591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59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591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592

第2章 平面三角网、测量边界和航道曲面的生成原理592

2.1 自动联结平面三角网生成方法及其改进592

2.2 测量边界点搜索原理及方法593

2.3 基于测量数据的航道曲面生成方法594

2.4 平面三角网和测量边界的生成实例595

第3章 航道挖槽设计和土方量计算596

3.1 航道挖槽设计一般原理与计算模型596

3.2 航道挖槽定线过程599

3.3 疏浚工程土方量计算599

第4章 航道工程图绘制原理与方法601

4.1 航道等深线图的绘制原理与方法601

4.2 航道立体网络图绘制原理及方法603

4.3 航道横截面图绘制原理及方法604

第5章 软件的结构组成与功能介绍604

5.1 软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604

5.2 软件的操作604

5.3 设计示例604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06

6.1 结论606

6.2 展望606

致谢606

参考文献60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607

附录611

1.大连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85~2003)611

2.大连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目录(1982~2003)613

3.武汉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96~2003)615

4.武汉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目录(1982~2003)6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