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内经精要译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内经精要译注
  • 郑红斌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3610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内经》-译文;《内经》-注释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内经精要译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1

第一节 阴阳2

一、阴阳总纲2

二、阴阳的特性4

1.天地阴阳4

2.人身阴阳8

三、阴阳的基本内容11

1.阴阳消长11

2.阴阳自和12

3.阴阳互根13

4.阴阳互藏14

5.阴阳交感14

6.阴阳转化18

四、阴阳的应用19

1.说明生理19

2.说明病理22

3.说明药物的性能25

4.说明脉象26

5.说明治疗27

第二节 五行29

一、五行特性29

二、五行生克制化34

三、五行的应用36

1.说明生理36

2.说明病理37

3.说明诊断38

4.说明治疗39

第二章 藏象43

第一节 五脏44

一、概论44

1.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4

2.五脏与事物的联系53

二、心54

1.心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54

附:膻中与心包络57

2.心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58

三、肝62

1.肝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62

2.肝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63

四、脾66

1.脾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66

2.脾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70

五、肺72

1.肺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72

2.肺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74

六、肾77

1.肾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77

2.肾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79

第二节 六腑81

一、概论81

1.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81

2.六腑的病理变化83

二、胆84

1.胆的生理功能84

2.胆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85

三、胃87

1.胃的生理功能87

2.胃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89

四、小肠93

1.小肠的生理功能93

2.小肠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93

五、大肠94

1.大肠的生理功能94

2.大肠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95

六、膀胱97

1.膀胱的生理功能97

2.膀胱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97

七、三焦100

1.三焦的生理功能100

2.三焦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102

附:奇恒之府104

第三节 头脑、肢体、九窍105

一、头脑105

1.头脑的生理105

2.头脑的病理106

二、肢体108

三、九窍109

1.目109

2.耳113

3.鼻115

4.口116

附:唇、舌、咽喉117

5.前阴120

附:睾丸123

6.后阴123

四、肌肉筋骨124

1.肌肉124

2.筋骨128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131

第一节 总论132

第二节 精133

一、精的含义133

二、精的生理134

三、精的病理137

第三节 气138

一、气的含义138

1.真气138

2.营卫气139

3.宗气140

二、气的生理141

1.真气的循行与作用141

2.卫气循行与作用142

3.营气的循行与作用145

4.宗气的循行与作用147

三、气的病理148

1.真气148

2.营卫气149

3.宗气150

第四节 血150

一、血的含义150

二、血的生理152

三、血的病理154

第五节 津液156

一、津液的含义156

二、津液的生理157

三、津液的病理159

第六节 神160

一、神的含义160

二、神的生理162

三、神的病理163

第四章 经络165

第一节 总论166

第二节 十二经脉概述167

一、名称167

二、走向、表里168

三、生理170

四、病候172

第三节 十二经脉分论173

一、手太阴肺经173

1.循行173

2.病候174

3.死候175

二、手阳明大肠经176

1.循行176

2.病候177

三、足阳明胃经177

1.循行177

2.病候178

3.死候179

四、足太阴脾经180

1.循行180

2.病候180

3.死候182

五、手少阴心经183

1.循行183

2.病候184

3.死候184

六、手太阳小肠经185

1.循行185

2.病候186

七、足太阳膀胱经186

1.循行186

2.病候187

3.死候189

八、足少阴肾经190

1.循行190

2.病候190

3.死候192

九、手厥阴心包经193

1.循行193

2.病候193

十、手少阳三焦经194

1.循行194

2.病候195

十一、足少阳胆经195

1.循行195

2.病候196

3.死候198

十二、足厥阴肝经198

1.循行198

2.病候199

3.死候200

第四节 奇经八脉201

一、任脉201

1.循行201

2.生理202

3.病候202

二、督脉204

1.循行204

2.病候205

三、冲脉206

1.循行206

2.生理207

3.病候208

四、跻脉210

1.循行210

2.生理210

3.病候211

第五节 络脉212

一、循行212

二、生理212

三、病候213

第五章 病因215

第一节 总论216

第二节 外邪218

一、风218

1.风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18

2.风的病证220

二、暑、热225

1.暑、热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25

2.暑、热的病证226

三、湿228

1.湿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28

2.湿的病证229

四、燥231

1.燥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31

2.燥的病证232

五、寒233

1.寒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33

2.寒的病证234

第三节 伏气236

一、伏风236

二、伏暑、伏热237

三、伏湿238

四、伏寒238

第四节 七情内伤239

1.怒240

2.喜241

3.思241

4.悲242

5.忧243

6.恐243

7.惊244

第五节 饮食失宜245

一、饥饱不节245

1.过饱245

2.过腻246

3.过饥246

4.寒热246

二、五味失和248

第六节 劳逸失度250

一、过劳250

二、过逸251

第六章 发病253

第一节 发病原理254

一、邪正斗争254

二、四时外邪257

三、体质260

第二节 发病类型263

一、感而即发263

二、伏而后发264

三、因加而发266

第七章 病机269

第一节 基本病机270

一、虚实病机270

1.邪正虚实270

2.阴阳寒热虚实271

3.五脏虚实274

4.四海虚实276

5.六气虚脱278

6.气血并居279

二、气机失调281

1.气滞、气逆、气陷、气脱281

2.九气致病284

三、病机十九条289

第二节 传变与预后294

一、传变294

二、预后299

第八章 病证303

第一节 热病304

一、病名304

二、临床表现305

三、治疗308

四、预后309

五、禁忌310

第二节 咳论311

一、病名311

二、病因病机312

三、辨证分型313

1.五脏咳313

2.六腑咳314

四、传变规律316

五、治则316

第三节 痛证317

一、病因317

二、病机318

三、临床表现318

四、治疗320

五、预后322

六、禁忌322

第四节 痹证323

一、病因323

二、病机324

三、辨证分型326

四、临床表现329

五、治疗332

六、预后333

第五节 痿论334

一、病因病机334

二、辨证分型337

三、治则治法338

第六节 水病340

一、病名340

二、病因病机341

三、临床表现344

四、治疗345

第七节 不寐348

一、病名348

二、睡眠机理348

三、病因病机349

四、临床表现351

五、治疗352

第八节 消渴353

一、病因病机353

二、临床表现355

三、治疗356

四、禁忌357

第九节 胀病357

一、病名357

二、病因病机358

三、辨证分型360

1.五脏胀360

2.六腑胀361

四、治疗362

五、禁忌364

第九章 诊法365

第一节 望诊366

一、望神色366

1.原理366

2.诊断366

二、望形态370

1.原理370

2.诊断371

三、察目373

1.原理373

2.诊断374

四、察舌374

1.原理374

2.诊断375

五、察齿375

第二节 闻诊376

一、声音376

二、语言378

第三节 问诊379

一、内容379

二、诊断380

第四节 切诊381

一、脉理381

1.寸口诊法381

2.诊脉时间383

3.持脉法则384

4.平息取脉385

二、正常脉象386

1.四季常脉386

2.五脏之脉387

3.妊娠常脉388

三、病脉389

1.脉率异常389

2.脉律、脉形、脉势异常389

3.五脏平脉、病脉、死脉391

第五节 按诊396

一、按尺肤396

1.部位396

2.诊病397

二、按虚里398

1.生理398

2.病理399

第六节 生死决诊400

一、原理400

二、生死403

第十章 防治原则405

第一节 治未病406

一、早期治疗406

二、控制传变408

第二节 三因制宜408

一、因时制宜408

二、因地制宜411

三、因人制宜413

第三节 正治反治415

一、基本原则415

二、正治416

三、反治418

第四节 治标治本419

一、基本原则419

二、标本先后420

三、标本兼治422

第五节 制方用药423

第六节 治禁426

一、时禁426

二、病禁426

三、食禁427

四、药禁428

第十一章 养生431

第一节 天年寿夭432

一、生命过程432

二、寿夭禀赋436

第二节 养生原则441

一、综合调摄441

二、内外兼顾442

三、形神兼养443

第三节 养生方法446

一、顺时调养446

二、外避邪气451

三、调摄精神451

四、调和五味454

五、房事有节456

六、起居有常4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