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
  • 高永红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1720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成为“教育知识”:何以可能?1

第一章 “社会行动”的理论视野15

一、行动者意义的凸显16

二、行动的动力:行动者与结构的二律背反19

(一)道德个体的诞生:社会分化的紧张20

(二)生活风格的凸显:现代性的文化悖论24

(三)有纪律的激情:行动者与秩序的张力29

三、行动的规则:从科尔曼到布迪厄33

(一)理性行动:资源和利益的获得33

(二)沟通行动:协商与共识的达成35

(三)实践行动:资本和场域的建构38

四、行动者及其关系网络40

五、朝向建构主义的分析思路42

(一)现实之维42

(二)时间之维44

(三)关系之维46

第二章 以何名义启动改革?48

一、以“时代”的名义49

(一)时代的需要49

(二)“个体”言说与“总体”言说52

(三)有时代感的人53

二、以“国家”的名义57

(一)“找到共识”57

(二)政治话语的修辞59

(三)作为话语的政策63

(四)个性的力量66

三、以“知识”的名义71

(一)第八次课改71

(二)为学生立言74

(三)学生·知识·命运76

四、改革行动的“意义化”77

(一)背景权利与话语实践77

(二)借口: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技术78

(三)改革行动的意义域83

第三章 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86

一、作为“魂灵”的素质教育87

二、大概念诱惑92

三、“理论”角色与意识形态95

四、一场争论:在真与假之外100

(一)只是观点之争?100

(二)弦外之“因”103

(三)争论的继续105

(四)延展事实:隐蔽语本的作用117

五、批评的可能空间121

(一)声音与立场121

(二)说法与秩序124

(三)在矛盾中生存127

(四)为教育立言:何以可能?130

第四章 合法化表达134

一、表达的坛场136

(一)会议:“共识”的达成136

(二)培训:仪式化改革与资本形成140

(三)出版物:“人物”的生产145

二、表达的视界148

(一)东西比较:他者想像149

(二)新旧划界:破与立154

(三)关键词的生产:“标准”的新说法157

三、表达的立场162

(一)上与下:不同的力量162

(二)快与慢:不同的声音167

(三)城与乡:不同的设计170

四、合法化的延伸176

第五章 改革行动的组织化178

一、常设机构:“课程中心”的创建179

(一)角色模糊与改革行动181

(二)从附属性组织到公益性组织184

(三)组织空间的拓展188

二、临时性组织:项目组及其网络192

(一)案例:一个网站的筹划193

(二)国家、市场与知识生产204

三、改革行动的组织化动员205

(一)行动者·国家·社会205

(二)组织化动员:从“命令”到“参与”207

(三)改革行动的多元参与209

第六章 讨论:“旁观者”知识学与“参与者”知识学212

一、“旁观者”与知识社会学的传统213

(一)别处的生存215

(二)漂浮的立场218

(三)绝望的话语221

二、“旁观”与“参与”:社会变迁中的视角选择221

三、行动参与: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225

(一)共用的行动空间225

(二)参与行动的逻辑:相容与排斥227

(三)行动的意义域230

四、“参与者”知识学与当下中国的教育知识变革232

(一)叙拉古的诱惑与尴尬232

(二)参与者知识学与理论建构235

(三)教育改革与教育社会学的使命236

参考文献238

后记2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