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
  • 孔宪明,高海青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578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549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15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知识3

第一章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学3

第一节循环系统3

第二节 心脏4

第三节心的位置11

第四节血管12

第五节动脉14

第六节毛细血管15

第七节静脉16

第八节淋巴管17

第九节血管的变异18

第十节大血管18

第二章心脏的生理与调节21

第一节血液循环21

第二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2

第三节心肌的生理特性26

第四节 心动周期与心脏射血31

第五节心脏力学35

第六节心输出量37

第七节心脏作功44

第八节血压45

第九节脉搏49

第十节 微循环51

第十一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3

第十二节心血管神经调节53

第十三节心血管体液调节60

第十四节心血管自身调节62

第十五节 冠脉循环62

中篇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69

第三章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学69

第一节胸痛或压迫感70

第二节呼吸困难71

第三节心悸72

第四节晕厥72

第五节咯血73

第六节咳嗽75

第七节紫绀75

第八节水肿75

第九节皮肤粘膜出血77

第十节疲劳78

第十一节杵状指(趾)79

第四章心血管疾病的体检诊断81

第一节望诊要点81

第二节触诊要点82

第三节叩诊要点83

第四节听诊要点83

第五节紫绀86

第六节杵状指(趾)86

第七节水肿86

第八节周围血管征86

第九节心脏杂音87

第十节颈静脉怒张87

第十一节额外心音87

第十二节脉搏异常87

第十三节血压异常89

第十四节血管杂音与射枪音92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法96

第一节 血管体检诊断法96

第二节非创伤性血栓诊断法96

第三节核医学诊断法100

第四节血液学诊断法104

第五节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临床检验106

第六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120

第六章心肺的X线诊断法125

第一节心脏阴影的评价125

第二节肺野的评价128

第七章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及其诊疗的进展131

第一节正常心电图131

第二节常规心电图诊断要点133

第三节心房肥大139

第四节 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标准139

第五节世界卫生组织对心律失常的分类142

第六节心房扑动、颤动及其治疗的进展148

第七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56

第八节室性心动过速159

第九节心室扑动与颤动170

第十节心脏传导阻滞171

第十一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79

第十二节预激综合征182

第十三节预激综合征体表定位旁道的诊断标准191

第十四节心绞痛193

第十五节急性心肌梗死207

第十六节 常规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判断的进展230

第十七节 CCU、CICU及心电图传送系统235

第十八节 电话心电监测检测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236

第十九节心电图对判断相关动脉梗死范围方面的探索237

第二十节 常规心电图对心力衰竭的判断价值244

第二十一节心室性心律失常和自主神经功能247

第二十二节 心电图异常性猝死(Brugacda综合征)253

第二十三节心房纤颤昼夜发作规律探讨257

第二十四节胸前体表标测260

第二十五节心电图应用的临床进展261

第八章高频心电图的临床应用270

第一节历史回顾270

第二节 HFECG的记录、测定和分析方法271

第三节HFECG的临床应用272

第四节心电高频信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73

第五节展望274

第九章心电向量图的基本知识与临床应用277

第一节基本概念278

第二节 临床应用价值及优点278

第三节分析方法279

第四节正常心电向量图281

第五节 常见异常心电向量图简介282

第六节心电向量图检查的临床评价292

第七节常见临床问题解答293

第十章心率变异性与QT离散度295

第一节发展简史295

第二节工作原理与意义295

第三节测定方法296

第四节临床应用297

第五节 心率变异性检测临床应用的建议299

第六节 心电图与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304

第十一章信号叠加心电图309

第一节检查方法及判读要点309

第二节 阳性标准310

第三节 临床意义与应用310

第四节临床评价311

第五节限制和展望312

第十二章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314

第一节Master试验314

第二节踏车试验316

第三节活动平板试验317

第四节Q-Tc间期延长运动试验324

第五节 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324

第六节心房调搏负荷试验327

第十三章心脏血管疾病常用诊断性试验330

第一节麦角新碱激发试验330

第二节毛果芸香碱负荷试验331

第三节双嘧达莫负荷试验332

第四节三磷酸腺苷负荷试验333

第五节异丙肾上腺素负荷试验334

第六节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335

第七节阿托品试验337

第八节普萘洛尔试验338

第九节Valsalva-Mueller试验339

第十节过度换气试验339

第十一节饱餐试验340

第十二节缺氧试验341

第十三节冷加压试验342

第十四节精神应激试验343

第十五节苄胺唑林(regitine)试验344

第十六节钾负荷试验345

第十七节倾斜试验345

第十八节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试验及其临床意义347

第十四章冠状动脉内心电图351

第十五章立体心电图的临床应用353

第一节立体心电图的设计目的353

第二节立体心电图的机制353

第三节 国内立体心电图的研究现状354

第四节立体心电图的重要贡献354

第五节立体心电图的深远意义357

第十六章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359

第一节导联法359

第二节适应证359

第三节判读要点360

第四节室性心律失常360

第五节室上性早搏与其心律失常361

第六节Q-T间期及其离散度361

第七节正常人群心律失常的变异362

第八节 ST-T的评价363

第九节Holter所见的正常范围364

第十节 有必要进行治疗的Holter所见异常364

第十一节Holter对常见心律失常的判断要点364

第十七章动态血压监测技术367

第一节监测方法367

第二节参数及正常参考值368

第三节临床应用368

第四节常用动态血压监测仪369

第五节临床评价要点369

第六节 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预测价值369

第十八章电镜在心血管疾病学中的应用376

第一节 电镜的发展376

第二节 电镜的分类和命名376

第三节TEM及其样本制备技术377

第四节SEM的结构、成像原理及有关技术379

第五节 电镜在心血管病学中的应用380

第十九章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389

第一节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原理389

第二节负荷试验方法390

第三节监测方法391

第四节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诊断价值394

第五节 与其他诊断方法的比较395

第六节适应证395

第二十章放射性核素显像心脏负荷试验398

第一节基础知识398

第二节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400

第三节心血池显像负荷试验405

第二十一章临床心脏核医学409

第一节基础知识409

第二节心肌灌注显像409

第三节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409

第四节心脏神经受体显像411

第五节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显像412

第六节 首次通过法核素心室造影413

第七节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413

第八节核素大动脉造影413

第九节核素静脉造影414

第二十二章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417

第节发展简史417

第二节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理论基础418

第三节 多普勒超声技术分类426

第四节正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428

第五节心脏瓣膜病431

第六节分流性心血管病433

第七节 在起搏器与心律失常诊治中的应用435

第八节 常见心血管疾患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437

第九节在心脏移植术中的应用441

第十节展望443

第二十三章经食管超声心动图444

第一节探头的构造444

第二节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445

第三节检查方法446

第四节TEE的常见并发症449

第五节TEE对介入性治疗的价值与贡献449

第六节心腔内残留气体的检出与除去450

第二十四章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454

第一节 经食管静态三维超声心动图成像方法454

第二节 图像的分区与临床应用455

第三节经食管静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的评价456

第四节二尖瓣脱垂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三维重建457

第五节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459

第二十五章经食管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463

第一节成像方法463

第二节临床应用465

第三节 二尖瓣狭窄的四维超声心动图初步研究467

第四节 四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脱垂469

第二十六章冠脉内超声波475

第一节血管内超声导管的种类与操作方法475

第二节原理与基本构造476

第三节正常动脉的超声影像476

第四节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超声影像477

第五节在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478

第六节临床应用价值479

第七节展望481

第八节冠脉血管内超声的进展481

第二十七章冠状动脉内视镜486

第一节主要构造及原理486

第二节适应证与操作方法487

第三节分类488

第四节观察实录489

第五节 正常冠状动脉及冠脉病变特点489

第六节对冠心病各种类型的内视镜直观资料490

第七节在冠心病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491

第八节对急性冠脉疾患的预测判断493

第九节 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退缩研究的预测493

第十节对急性冠脉疾患介入性疗效的评价493

第十一节需要解决的问题494

第二十八章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技术495

第一节原理与种类495

第二节正常频谱特征与操作方法496

第三节对冠脉血流量的测定497

第四节对心脏性疾患介入性治疗评价497

第五节评价冠脉血流量储备498

第六节判断冠脉狭窄度498

第七节 冠脉内Doppler超声检查比血管造影更精确498

第八节 冠脉内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实例499

第二十九章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500

第一节 MCE的应用范围与价值500

第二节MCE的技术要点501

第三节 MCE的临末应用501

第四节MCE的展望503

第三十章心血管超声定量研究及其进展505

第一节三维超声与四维超声心动图505

第二节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505

第三节声学定量技术506

第四节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506

第五节 彩色室壁运动分析507

第六节 SPECT三维心肌显像的研究简介507

第三十一章心血管系统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513

第一节发展简史513

第二节基本原理及方法515

第三节主要设备516

第四节检查方法517

第五节 X线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520

第六节评价与展望525

第三十二章心血管系统的磁共振成像术526

第一节发展简史526

第二节基本原理527

第三节主要设备531

第四节检查方法532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538

第六节评价与展望541

第三十三章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进展543

第一节 电子束CT的基本概念543

第二节 冠状动脉钙化的基本概念544

第三节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检测545

第四节冠状动脉钙化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545

第五节冠状动脉钙化检测的临床价值546

第六节冠状动脉钙化与危险因素547

第七节临床应用限度及不足549

第三十四章希氏束电图及电生理学检查551

第一节记录方法551

第二节心内程控刺激法552

第三节希氏束电图的命名及正常参考值553

第四节临床应用及评价554

第三十五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临床应用560

第一节发展简史560

第二节基本原理561

第三节主要设备562

第四节检查技术564

第五节DSA在诊断方面的应用566

第六节DSA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571

第七节评价与展望572

第三十六章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573

第一节发展简史573

第二节适应证及禁忌证574

第三节术前准备574

第四节操作方法576

第五节 监测指标578

第六节临床应用585

第七节常见并发症587

第八节注意事项590

第九节展望595

第三十七章心肌梗死的生物化学的诊断及其进展599

第一节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清酶谱599

第二节 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601

第三节心肌蛋白Ⅰ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应用604

第四节血清cTnl水平与冠心病患者预后605

第五节 肌钙蛋白T606

第六节展望606

第三十八章心内膜心肌活检术609

第一节适应证与禁忌证609

第二节活检部位与活检钳609

第三节常用穿刺部位与穿刺法610

第四节步骤与方法611

第五节病理诊断要点611

第六节并发症612

第三十九章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其应用614

第一节发展简史614

第二节 临床心电生理检查种类615

第三节检查人员和设备615

第四节 电极导管置入技术617

第五节希氏束电图618

第六节心脏电生理检查基本方法620

第七节窦房结功能评定622

第八节房室结功能评定626

第九节房室传导特殊现象626

第十节窦房结电图627

第十一节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628

第十二节房室传导阻滞634

第十三节预激综合征637

第十四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药物筛选643

第十五节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647

第四十章心脏血管造影法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652

第一节血管造影法的一般原则652

第二节动脉造影656

第三节静脉造影659

第四节下肢静脉造影660

第五节肺血管造影663

第六节心导管检查的设备与人员组成666

第七节 右心导管检查术669

第八节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左心室造影678

第九节 临床心血管核医学显像法689

第十节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689

下篇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699

第四十一章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及其进展699

第一节 调血脂药物临床应用现状699

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704

第三节 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721

第四节抗凝剂的临床应用要点726

第五节 低分子量肝素临床应用进展730

第六节溶栓药物及抗凝药物的研究现状739

第七节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742

第八节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753

第九节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药物756

第十节 降压新药进展简介759

第四十二章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及其进展764

第一节 PTCA术后再狭窄防治要点介绍764

第二节 普罗布考预防PTCA术后再狭窄769

第三节 内皮素-I对PTCA术后再狭窄的作用771

第四节 血小板在PTCA术后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772

第五节PTCA术后再狭窄药物预防研究进展775

第六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预防PTCA后再狭窄的前景778

第七节 冠脉侧支循环与FGF的血管新生作用782

第四十三章 ICU与心血管危重病的抢救789

第一节CCU的目的789

第二节CCU的任务、人员配置与收容范围790

第三节CCU的仪器设备与心脏监测791

第四节血流动力学监测793

第五节危重病情监测要点794

第四十四章心血管科常用诊疗技术简介806

第一节 动、静脉穿刺与插管术806

第二节动、静脉切开法811

第三节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监护仪814

第四节 周围静脉压测定822

第五节 中心静脉压测定823

第六节胸腔穿刺术825

第七节心包穿刺术与静脉鞘心包穿刺术828

第八节心腔内注射833

第九节 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及气道管理834

第十节心脏复苏术837

第十一节 人工呼吸术840

第十二二节 人工呼吸器的临床应用842

第十三节 输血与动脉输血术850

第十四节 氧气疗法与低氧血症851

第十五节经食管心房调搏术853

第十六节 动态血压的监测853

第十七节 Swan-Ganz导管的临床应用853

第十八节输液泵的临床应用858

第十九节抗休克裤859

第二十节PaO2、PaCO2和SaO2监测要点861

第二十一节血pH、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863

第二十二节 电击复律治疗心律失常864

第四十五章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868

第一节发展简史868

第二节心脏起搏系统的构造和基本概念869

第三节临时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871

第四节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873

第五节抗心动过速性起搏器877

第六节频率适应性起搏器879

第七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882

第八节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处理884

第九节心脏起搏器的随访、更换及患者须知887

第四十六章外置式自动除颤仪的临床应用889

第一节设计原理与临床应用价值889

第二节适应证890

第三节安置方式890

第四节 国内、外的临床应用891

第四十七章动态心房超速抑制起搏法893

第一节动态心房超速抑制的目的893

第二节 动态心房超速抑制的工作方式893

第三节 动态心房超速抑制工作方式的程控894

第四节动态心房超速抑制方式的评价895

第四十八章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的临床应用896

第一节检查技术896

第二节副作用897

第三节评价窦房结功能897

第四节评价房室结功能898

第五节 评价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99

第六节其他用途900

第四十九章电除颤器的临床应用902

第一节装置简介902

第二节适应证902

第三节 电击除颤禁忌证903

第四节操作步骤904

第五节准备与观察内容904

第六节并发症及处理905

第七节影响除颤成功因素905

第八节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906

第九节 心房颤动经静脉低能量电转复的研究906

第十节体内心房电复律的研究908

第十一节 电复律对心律失常的治疗910

第五十章超声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913

第一节超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913

第二节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治疗方面的应用914

第三节体外超声助溶血栓的研究与应用915

第四节 超声导管溶栓的研究简介916

第五节超声血管成形术简介918

第六节展望922

第五十一章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925

第一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926

第二节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940

第三节冠状动脉内膜旋切术947

第四节经皮冠状动脉激光成形术951

第五节冠状动脉射频成形术952

第六节超声导管溶栓与冠状动脉超声成形术953

第七节 冠状动脉内局部药物导入和基因治疗957

第八节经冠状静脉窦的介入治疗960

第九节PTCA与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963

第五十二章心血管疾病常用介入性治疗技术975

第一节非外科心血管腔内异物取出术975

第二节经导管房间隔缺损闭合术976

第三节 闭胸式动脉导管未闭的关闭术976

第四节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976

第五节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983

第六节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987

第七节经皮球囊三尖瓣成形术990

第八节 主动脉缩窄腔内成形术992

第九节漂浮导管的临床应用992

第十节动脉内血栓溶解术996

第十一节 四肢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1000

第十二节 肾动脉血管成形术1005

第十三节 动脉栓塞术(经管的栓塞术)1008

第十四节 经皮经管Kinay-Greenfield下腔静脉滤器留置术1012

第十五节BNF型下腔静脉滤器安装术图解1019

第十六节 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并发血栓栓塞1023

第五十三章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程序、适应证和基础操作1039

第一节射频消融的程序1040

第二节射频消融的适应证1041

第三节心脏X线投影及射频消融术中透视角度的选择1044

第四节标测导管与消融导管的选择与操作1044

第五节射频消融术的靶点电位图特征1048

第六节 与导管操作和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及其处理1050

第七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时Ⅲ度AVB的预防1051

第八节射频消融失败的原因分析1055

第五十四章心脏、大血管畸形的内科矫正性治疗1062

第一节药物控制动脉导管开放与闭合1062

第二节心力衰竭的治疗要点1065

第三节低氧血症的内科急诊治疗1068

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治疗要点1070

第五十五章胸腔镜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081

第一节适应证与优点1081

第二节基本技术与设备1082

第三节 临床应用1082

第五十六章冠心病及其合并症的外科治疗1084

第一节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1084

第二节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1092

第三节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1097

第四节左心室室壁瘤1100

第五节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缺损1102

第六节缺血性心脏病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1105

第五十七章后天性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1110

第一节 二尖瓣病变1110

第二节主动脉瓣病变1119

第三节三尖瓣病变1125

第四节联合瓣膜病1130

第五十八章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1137

第一节预激综合征1137

第二节 室性心动过速1140

第三节心房颤动1141

第四节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外科治疗1146

第五十九章心脏移植和心肺移植1150

第一节心脏移植1150

第二节心肺联合移植1161

第六十章辅助循环和人工心脏1167

第一节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167

第二节心室辅助装置1174

第三节体外膜肺氧合1178

第四节人工心脏1179

第六十一章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1183

第一节抑郁症1183

第二节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1197

第三节合并抑郁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1206

第六十二章心肌成形术对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1214

第一节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的现状1214

第二节心肌成形术的历史1215

第三节心肌成形术的方法1215

第四节 动物实验结果1216

第五节临床研究结果1216

第六十三章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1218

第一节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方法、步骤1218

第二节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疗效观察1219

第三节常见的并发症1219

第四节 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机制研究1219

第五节临床评价1220

第六十四章血液净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1221

第一节基本概念1221

第二节 各种血液净化疗法的特点1227

第三节 血液净化疗法中各种祛除物质的特点1227

第四节心力衰竭与血液净化疗法1227

第五节 严重高血压与血液净化疗法1228

第六节高血脂症与血液净化疗法1229

第七节血液透析致心律失常1229

第六十五章血液浓缩器1232

第一节 简史1232

第二节原理1233

第三节材料、结构与品种1234

第四节适应证与方法1236

第六十六章氧气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239

第一节常规吸氧疗法1239

第二节长期氧疗1245

第三节 氧疗法对肺动脉高压的疗效1247

第四节低氧血症内科急诊治疗1250

第五节高压氧疗法1252

第六十七章高压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254

第一节高压氧舱的分类与分型1254

第二节结构与原理1255

第三节操作要点与维修1256

第四节 高压氧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1258

第五节 高压氧的适应证1262

第六节高压氧的禁忌证与相对禁忌证1263

第七节 高压氧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1264

第六十八章心血管疾病与免疫1288

第一节免疫的基本概念1288

第二节 自身免疫与内科自身免疫性疾病1296

第三节心血管系统免疫性疾病1300

第四节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1322

第五节心脏移植的免疫抑制疗法1329

第六节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自身抗体的研究1341

第七节临床免疫学检查1344

第六十九章心血管疾病与输血疗法1355

第一节输血的意义和现状1355

第二节输血的治疗机制1356

第三节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358

第四节输血对心血管系的危险性1359

第五节循环系统疾病的输血1366

第六节输血前准备与注意事项1368

第七节常用血液成分1370

第八节 自体性输血1372

第七十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防治1374

第一节基础知识1374

第二节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分类与特点1376

第三节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1381

第四节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1383

第五节遗传性心血管疾病责任基因的定位和致病机制简介1388

第七十一章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396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定义、种类与方法1396

第二节 动物实验与治疗新途径1398

第三节高血压基因治疗1400

第四节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1401

第五节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基因治疗1405

第六节心律失常的基因研究1408

第七节心肌病的基因治疗1409

第八节对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1411

第九节血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及其进展1411

第十节药物性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研究现状1414

第十一节基因疗法增加侧支循环和心肌组织灌注1415

第十二节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基因治疗1417

第十三节基因治疗血管移植后再栓塞1421

第十四节基因疗法促进心肌血管新生作用的实验1422

第十五节 基因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1427

第十六节基因治疗周围血管性疾病简介1431

第七十二章氧自由基与心血管疾病1436

第一节氧及氧自由基1436

第二节生物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1441

第三节氧自由基的生成途径1445

第四节 氧自由基过多引起的病理变化1446

第五节氧自由基与心血管疾病1448

第六节氧自由基的检测1455

第七节 氧自由基毒性作用的治疗1458

第八节 中药清除氧自由基1468

第七十三章冯维尔布兰德因子与心血管疾病1477

第一节 vWF的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1477

第二节vWF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1478

第三节vWF与动脉粥样硬化1478

第四节vWF与缺血性心脏病1479

第五节vWF与高血压病1479

第六节 开发抗血小板新药1479

第七十四章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和治疗1482

第一节现代心脏康复的基本概念1482

第二节 现代心脏康复的基本原则1484

第三节冠心病的康复1487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康复1498

第五节 高血压病的康复1500

第六节心血管疾病康复的安全性、意外及安全措施1503

第七节运动与心脏康复的基础研究1504

第八节 运动与心血管康复的实践资料简介1508

第九节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处方)1514

第七十五章 日常生活与心血管疾病防治1527

第一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1527

第二节保持良好的心态1532

第三节适当的运动1533

第四节关于吸烟与饮酒1535

第五节 注意气候与季节冷暖1537

第六节康复的训练1539

第七节节食与运动对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影响1539

附录心脏病主要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15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