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水文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水文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 刘昌明主编;周成虎,于静洁,李丽娟,张一驰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40215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896页
  • 文件大小:177MB
  • 文件页数:9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水文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全国水文地理总论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水文地理学与地理水文学3

一、基本概念3

二、中国古代水文地理认识6

三、水文地理研究的学科内涵7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水文认知8

一、中国大气环流及气候条件的水文认知8

二、中国地形地貌格局的水文认知9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水文认知11

四、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水文认知11

第三节 中国现代水文地理研究进展12

一、1949年至50年代末:开展河流水文研究为主的阶段13

二、1960年至70年代末:启动区域水文与实验水文研究阶段13

三、1970年至90年代末:进人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阶段14

四、21世纪前后:发展水生态研究阶段14

第四节 水文地理教育与学科组织发展14

第五节 中国水文地理研究发展的前瞻16

一、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主要水问题16

二、学科交叉发展与水文学的主要分支17

三、深入水循环理论研究,挑战科学问题18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1

第一节 水循环21

一、水循环的基本概念21

二、水循环系统及其相关自然过程22

三、水循环的人文过程23

四、中国水循环特征26

第二节 地表热量平衡与水量平衡29

一、热量平衡29

二、水量平衡31

三、水热平衡联系方程32

四、中国水量平衡的区域规律33

第三节 水循环与水资源管理36

一、作为稀缺淡水资源再生的水循环36

二、基于水循环原理的水资源评价36

三、水文循环中的蓝水与绿水37

四、基于水循环原理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39

五、基于水循环的人、水和谐发展41

参考文献41

第三章 水文要素地理分布与水文分区42

第一节 降水及其分布规律42

一、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42

二、降水强度45

第二节 蒸发及其分布规律47

一、潜在蒸发47

二、实际蒸发50

第三节 径流及其分布规律53

一、径流形成的影响因素53

二、年径流深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55

三、径流量的年际变化58

第四节 中国水文分区63

一、水文分区方法与意义63

二、中国水文分区方案65

参考文献70

第四章 河流水文72

第一节 流域与水系72

一、流域与河流分布72

二、河网密度与河流类型76

第二节 河川径流80

一、河川径流总量80

二、河川径流的时域变化81

三、河川径流的补给83

第三节 河流泥沙86

一、流域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布86

二、河流的含沙量与输沙量88

三、入海泥沙94

第四节 河流水环境96

一、河流离子径流96

二、河流水化学99

三、河流水质102

第五节 河流健康104

一、河流功能与健康104

二、人类活动与河流健康106

参考文献109

第五章 湖泊水文111

第一节 湖泊类型与区域分布111

一、湖泊的成因类型111

二、湖泊的区域分布113

第二节 湖泊水文特征118

一、湖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118

二、湖泊水文特征123

三、湖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129

第三节 湖泊的形成与演化139

一、湖泊形成与演化的主要动力因子139

二、典型湖泊的演化145

第四节 湖泊资源利用与保护152

一、湖泊资源类型152

二、我国湖泊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157

三、中国湖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战略158

参考文献160

第六章 沼泽水文163

第一节 沼泽类型与区域分布163

一、沼泽的发育过程与类型163

二、沼泽的地理分布与主要沼泽区168

第二节 沼泽的水文特征174

一、沼泽的水源补给174

二、沼泽的水文物理特征175

三、沼泽水循环与水平衡180

四、沼泽的水化学特征189

第三节 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89

一、蓄水与调洪功能190

二、净化功能191

三、气候调节功能192

四、生物地球化学功能193

五、食物链维持与生物多样性功能197

第四节 沼泽的恢复与保护利用199

一、沼泽面临的主要威胁与生态问题199

二、退化沼泽的恢复对策202

三、沼泽的生态保育203

四、充分发挥沼泽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沼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4

参考文献206

第七章 寒区水文209

第一节 寒区的分布与基本特性209

一、寒区的分布209

二、寒区水文特点209

第二节 冰川水文210

一、冰川类型与区域分布211

二、冰川物质平衡与冰川径流212

三、冰川水资源及其对河川径流的调节215

四、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219

第三节 冻土水文225

一、冻土类型与区域分布226

二、冻土水文过程及特点229

第四节 积雪水文232

一、积雪分布232

二、积雪融化过程与融雪径流234

参考文献240

第八章 河口与岛屿水文243

第一节 河口水文243

一、中国入海河口的基本特性243

二、长江河口水文247

三、黄河河口水文251

四、珠江河口水文255

五、钱塘江河口水文258

第二节 海岛水文260

一、概述260

二、台湾岛水文262

三、海南岛水文275

四、舟山群岛水文294

五、海岛的开发与利用301

参考文献303

第九章 中国国际河流306

第一节 中国国际河流分布及特征306

一、概述306

二、水文地理特征308

第二节 国际河流跨境水利用310

一、开发进程与现状310

二、跨境水合理利用与流域合作313

第三节 澜沧江-湄公河水文与流域开发317

一、流域概况317

二、水资源特征319

三、水资源开发321

四、流域合作开发324

五、水利用与环境保护328

第四节 图们江水文与流域开发331

一、流域概况331

二、水文与水环境特征332

三、流域合作开发335

参考文献340

第十章 地下水水文343

第一节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343

一、地下水的形成特点343

二、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351

第二节 深层承压水的分布特征359

一、东部平原区深层承压水359

二、三角洲平原深层承压水361

三、西北内陆盆地深层承压水362

四、西部红层盆地深层承压水——以四川盆地为例363

第三节 地热水364

一、温泉和矿泉365

二、中国地热水分布的分带性367

三、地热水——全球构造在地下水圈表层的映像372

第四节 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374

一、潜水水化学分布特征374

二、深层承压水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378

第五节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381

一、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381

二、我国主要盆地与平原区地下水质量386

三、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诱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388

四、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395

第六节 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397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397

二、地下水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405

三、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410

参考文献419

第十一章 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421

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与区域分布421

一、降水与蒸发421

二、地表水资源423

三、地下水资源426

四、水资源总量429

五、我国水资源演变特征与趋势分析431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435

一、供水能力与供水量435

二、用水量与用水效率439

第三节 水资源主要问题及其对策445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445

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447

参考文献452

下篇 流域水文地理分论455

第十二章 松花江流域455

第一节 流域概况455

一、流域自然地理条件455

二、社会经济概况457

第二节 流域水文特征458

一、流域水系与特征458

二、降水量与蒸发量时空分析463

三、径流主要特征464

四、地表水化学特征与类型466

五、洪水与枯水特征467

六、水温与冰情动态468

七、泥沙与输沙特征469

八、地下水水量与水化学特征469

第三节 流域水质与污染防治472

一、地表水水质472

二、地下水水质474

三、污染原因分析与防治475

第四节 流域健康与河流生态修复476

一、主要流域健康问题476

二、流域生态需水量476

三、河流生态恢复479

第五节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481

一、流域水资源量与供水现状481

二、流域用水与耗水481

三、水资源供需矛盾与对策481

参考文献483

第十三章 辽河流域485

第一节 流域概况485

一、自然地理条件485

二、经济社会概况486

第二节 流域水文特征488

一、流域水系及其特征488

二、降水量与蒸发量及其分布492

三、天然径流量与变化趋势494

四、洪涝与设计洪水495

五、泥沙量及其分布496

第三节 流域水质499

一、河流水化学特征499

二、地表水水质500

三、地下水水质502

四、水生态分区与评价503

五、水污染成因分析与防治504

第四节 流域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505

一、流域水资源量505

二、流域供水量与用水量状况506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挑战507

四、水资源主要对策509

参考文献510

第十四章 海河流域511

第一节 流域地理条件511

一、自然地理条件511

二、经济社会概况513

第二节 流域水文特征513

一、流域水系与特征513

二、降水量与蒸发量时空变化516

三、径流量补给与时空分布519

四、河流水温与冰情521

五、流域产沙与河流泥沙521

六、洪水与枯水及其变化522

七、地下水类型、动态与利用524

第三节 流域水质与污染防治527

一、流域天然水质527

二、流域水质现状评价529

三、流域水质变化530

四、水污染源分析531

第四节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532

一、流域水资源数量532

二、流域供水现状535

三、流域用水现状536

四、流域耗水现状536

五、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537

第五节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修复537

一、流域生态需水量537

二、流域生态修复539

参考文献545

第十五章 黄河流域546

第一节 流域地理概况546

一、自然地理条件546

二、社会经济状况548

第二节 黄河水文特征549

一、流域水系及特征549

二、降水和径流特征553

三、河源与典型支流产汇流特征555

四、黄河流域特殊的水文现象558

五、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559

第三节 地下水水文特征560

一、地下水基本类型560

二、地下水系统分区561

三、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563

第四节 泥沙566

一、流域土壤侵蚀566

二、泥沙来源及特性567

三、泥沙输移与沉积及河道冲淤568

第五节 黄河水旱灾害571

一、暴雨洪水571

二、凌汛572

三、干旱与断流574

第六节 黄河水质与污染575

一、水质现状575

二、主要污染源及分布577

第七节 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580

一、水资源580

二、流域水资源配置和调度58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585

第八节 维持黄河健康587

参考文献589

第十六章 淮河流域591

第一节 流域的水系及其特征591

一、自然地理条件591

二、社会经济情况596

第二节 淮河流域水文特征599

一、流域水系及其特征599

二、降水量与蒸发量时空变化604

三、径流量及其分布605

四、水温冰情与河流泥沙606

五、地下水类型与变化动态607

第三节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610

一、暴雨洪水610

二、水旱灾害611

第四节 流域水质评价与污染防治613

一、淮河污染历史613

二、流域水质现状评价613

三、流域水质变化619

四、水污染成因分析619

第五节 流域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621

一、流域水资源状况621

二、流域供水现状623

三、流域用水现状624

四、流域耗水现状624

五、城市建成区供用水情况625

六、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625

七、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及其影响626

第六节 流域的治理与管理627

一、水土流失治理627

二、洪涝灾害治理628

三、水污染治理628

参考文献629

第十七章 长江与东南诸河流域630

第一节 长江流域地理概况630

一、地形地貌630

二、水文条件631

三、土壤植被632

四、水文地质条件632

五、自然资源633

六、经济社会概况634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文特征635

一、流域水系635

二、长江干流河道特征637

三、流域降水量与蒸发量及其时空分布640

四、河川径流641

五、河流泥沙及其变化644

六、主要湖泊的水文特征648

第三节 长江流域水质与水环境保护654

一、河流水化学特征654

二、河流污染与水质655

三、湖泊污染与水质656

四、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保护659

第四节 水旱灾害及其防治662

一、洪涝灾害及其防治662

二、干旱灾害及其防御666

三、水土流失及其防治668

第五节 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670

一、水资源670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671

三、保护性开发与综合治理672

第六节 东南诸河流域水文673

一、水系概况673

二、自然条件674

三、径流、泥沙与水环境677

四、东南诸河流域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678

参考文献679

第十八章 珠江流域681

第一节 流域水系统及其特征681

一、自然地理要素681

二、社会经济概况684

第二节 流域水文特征685

一、流域水系及其特征685

二、降水、蒸发与径流时空分布特征690

三、洪水形成特征691

四、珠江口潮汐与风暴潮692

五、河流泥沙与水化学特征693

六、流域地下水区域特征694

第三节 流域水质698

一、水质现状698

二、污染源701

三、水质变化趋势702

第四节 流域水资源利用703

一、流域水资源量703

二、供水系统704

三、用水系统705

第五节 珠江口咸潮与供水安全708

一、咸潮概况709

二、近年来咸潮的成因分析710

三、咸潮对供水、生态环境的影响714

四、咸潮的防治对策714

五、小结715

参考文献716

第十九章 中国西北内陆河区717

第一节 区域概况717

一、自然地理概况717

二、经济社会概况722

第二节 水系与河湖概况723

一、水系组成723

二、水系特点726

三、河流概况726

四、湖泊概况732

第三节 中国西北内陆河区的水文特征734

一、内陆河区水循环基本特征734

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与变异737

三、蒸发量与干燥指数的分布741

四、径流量的补给和时空变异分析742

五、水化学特征750

第四节 西北内陆河区地下水系统及水文特征752

一、准噶尔盆地752

二、塔里木盆地753

三、吐鲁番盆地754

四、哈密盆地755

五、民勤盆地756

六、张掖盆地757

七、额济纳盆地758

八、柴达木盆地759

第五节 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及利用760

一、水资源数量、分布与变化760

二、水资源利用特点763

三、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利用问题与保护对策763

参考文献768

第二十章 塔里木河流域771

第一节 流域概况771

一、自然地理条件771

二、经济社会情况774

三、生态环境和治理775

第二节 流域水文特征776

一、河流与水系776

二、降水量与蒸发量时空分布779

三、冰川与积雪动态782

四、地表径流时空变化783

五、洪水与枯水特征787

六、河流泥沙来源与输沙量790

七、地下水补排与动态变化792

第三节 流域水质795

一、地表水水质795

二、地下水水质799

第四节 流域生态与环境801

一、生态环境退化801

二、流域生态需水量802

三、综合治理效果803

第五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803

一、水资源概况803

二、水利工程设施806

三、水资源利用状况807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812

五、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813

参考文献815

第二十一章 西南诸河流域817

第一节 区域概况817

一、自然地理概况817

二、社会经济概况825

第二节 主要水系与水文特征826

一、红河水系826

二、澜沧江-湄公河水系827

三、怒江-萨尔温江水系828

四、独龙江-伊洛瓦底江水系829

五、雅鲁藏布江水系832

六、藏南其他诸河水系832

七、藏西诸河水系832

第三节 河川径流833

一、河川径流补给833

二、河川径流的季节分配836

三、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838

第四节 水质变化与影响因素844

一、水质总体状况844

二、水质变化趋势846

三、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849

第五节 气象水文灾害851

一、降水时空分异851

二、大雨-暴雨洪水853

三、干旱857

四、水土流失860

第六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864

一、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概况864

二、利用现状867

三、水利设施和供水能力变化869

四、开发与利用策略870

五、水质和水环境保护871

六、西南诸河水文地理研究亟待加强的领域872

参考文献872

第二十二章 雅鲁藏布江流域874

第一节 流域地理概况874

一、地形地貌特征874

二、气候条件874

三、土壤植被876

四、经济社会概况876

第二节 流域水文特征877

一、河流与水系877

二、降水量分布与变化882

三、蒸发量分布与变化884

四、河川径流特征885

第三节 河流水质、泥沙与冰情889

一、河流的水环境状况889

二、河流泥沙890

三、河流的水温与冰情892

第四节 雅鲁藏布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893

一、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893

二、水资源利用战略894

参考文献8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