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反思与重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反思与重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
  • 陈占彪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581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现代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反思与重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学术转型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

1.1 何谓学术转型1

1.2 学术转型与文化转型的关系7

1.3 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15

1.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21

2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若干问题26

2.1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问题的学术考察26

2.1.1 缘起:“文学主体性”大讨论的思想背景与争论焦点26

2.1.2 本质: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之争30

2.1.3 辨析:从动物性、人性到主体性的哲学追问36

2.2 重估“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说41

2.2.1 由“双重变奏”与“失落与回归”引起的一场思想争论41

2.2.2 有关“双重变奏”说的几种批评意见及其主要逻辑缺陷46

2.2.3 关于“双重变奏”说的思想局限与理论重构52

2.2.4 “失落与回归”说的历史迷误与现实途径55

2.3 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57

2.3.1 “近代性”还是“现代性”:讨论缘起与主要观点58

2.3.2 从“理想的现代化”到“反思的现代性”63

2.3.3 有关现代化与现代性的逻辑起点与思想内涵70

2.3.4 余论: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审美现代性差异75

3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考察77

3.1 “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反思与实践77

3.1.1 “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提出与内涵77

3.1.2 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四种批评观82

3.1.3 关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四种批评观的学术辨析90

3.1.4 两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著实践与比较评价97

3.2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学术透视102

3.2.1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发起与形成102

3.2.2 “重写文学史”的史观理念、重点、目的与原则106

3.2.3 关于对重写文学史观的局限性与理论缺陷的反思112

3.2.4 重写案例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原著本与修订本比较116

3.2.5 重写案例2:两部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比较评价120

3.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问题与学科建构125

3.3.1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状况与存在问题125

3.3.2 “近代”“新”“现代”“当代”“新时期”概念谱系之流变128

3.3.3 “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概念的谱系重构与命名134

3.3.4 从共识出发: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趋向139

4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现状与展望140

4.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流变特征140

4.1.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140

4.1.2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阶段性特征与基本格局142

4.1.3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观的运演流变148

4.2 新时期文学批评“热点”扫描与问题分析155

4.2.1 新时期文学批评热点形成的思想背景与主要内容156

4.2.2 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的四种类型与基本特征164

4.2.3 新时期文学批评状况的基本评价与总体思考170

4.3 重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考174

4.3.1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形成的三大传统174

4.3.2 从哲学思维方式重构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180

4.3.3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转型的三大主要思想路径187

4.3.4 关于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三个理论化特征194

5 鲁迅研究196

5.1 “非鲁史”的历史描述196

5.1.1 建国前“非鲁派”的三种类型及其评析196

5.1.2 新时期“非鲁”的原因分析与过程简描203

5.2 鲁迅研究的问题分析与出路208

5.2.1 “非鲁史”上的七种代表性观点及简析208

5.2.2 从研究框架演变看鲁迅研究的基本出路213

6 结语:学术重估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趋向221

6.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框架的五次变迁221

6.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学术脉络226

6.3 从学科结构调整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位置231

6.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趋向238

7 附录: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变迁(1976—2001年)242

7.1 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谱系与学术历程的描述框架242

7.2 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简要特点244

7.3 前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与特点245

7.4 后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与特点247

7.5 从海外“汉学”到海外“现代中国学”254

7.6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257

7.7 海外与我国港台地区对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影响260

7.8 我国对海外与我国港台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译介与评价263

主要参考文献266

后记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