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阮本清,魏传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3375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水资源管理-研究-北京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水资源面临的危机与挑战1

第一章 绪论1

1.2 水安全保障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1.3 水安全保障研究的思想方法2

1.4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的主要研究内容3

1.4.1 评价和分析首都圈水资源及供需平衡关系3

1.4.2 探讨适合首都圈特点的水资源安全保障相关理论和方法4

1.4.3 研究首都圈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5

1.4.4 研究跨流域调水对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的作用及相关问题5

1.4.5 设计与首都圈现状和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障框架体系7

第二章 首都圈面临的重大水问题及其战略选择8

2.1 基本概况8

2.1.1 范围界定8

2.1.2 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9

2.2.1 首都圈经济社会安全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

2.2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战略地位10

2.2.2 复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和决定性影响11

2.2.3 首都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地区12

2.3 水资源基础条件及其主要特点13

2.3.1 水资源基础条件13

2.3.2 河流水系14

2.3.3 水资源的主要特点16

2.4 水资源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17

2.4.1 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17

2.4.2 水环境状况令人堪忧18

2.4.3 洪水风险依然存在20

2.4.4 水资源管理有待加强21

2.5 解决首都圈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22

2.5.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3

2.5.2 研究、探索水资源问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24

2.5.3 研究、凝练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战略措施25

2.5.4 建立适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框架体系27

第三章 水安全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9

3.1 水安全的研究动态29

3.1.1 水安全理念提出的背景29

3.1.2 水安全研究的回顾31

3.1.3 水安全的研究趋势32

3.2 水安全的地位及概念33

3.2.1 水安全的地位33

3.2.2 水安全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35

3.2.3 水安全与传统水资源概念的关系36

3.3 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38

3.3.1 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9

3.3.2 水安全评价方法40

3.4.1 模糊优选评价模型41

3.4 水安全评价实例研究41

3.4.2 函数曲线评价模型47

第四章 首都圈水资源基本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54

4.1 水资源基本评价54

4.1.1 降水量54

4.1.2 地表水资源量55

4.1.3 地下水资源量57

4.1.4 水资源总量57

4.1.5 出入境水量57

4.1.6 入海水量58

4.1.7 水质评价58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和节约现状评价59

4.2.1 开发现状评价59

4.2.2 利用现状分析60

4.2.3 节水现状评价64

4.2.4 保护现状评价70

4.2.5 开发利用投资分析73

4.3 首都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水量预测74

4.3.1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74

4.3.2 需水量预测85

4.3.3 需水预测汇总90

4.4 水资源配置方案91

4.4.1 水资源系统设置91

4.4.2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设置93

4.4.3 水资源供需分析93

第五章 首都圈社会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100

5.1 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概述100

5.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101

5.2.1 被访者年龄与性别结构101

5.2.2 被访者的文化与职业结构101

5.2.3 被访者的家庭状况102

5.2.4 被访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102

5.2.5 家庭收入构成104

5.3 首都圈生产、生活用水的社会学分析105

5.3.1 城镇生活用水的实证分析105

5.3.2 农村生活用水的实证分析106

5.3.3 农业生产用水的实证分析107

5.4 水资源问题的社会影响分析109

5.4.1 水资源短缺及其社会影响的实证分析109

5.4.2 水污染问题的社会影响分析114

5.4.3 城市用水浪费及相关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20

5.5 首都圈工农业用水分配问题的社会学分析123

5.5.1 用水效率优先原则的实证考察124

5.5.2 用水效率优先模式的补救办法126

5.5.3 弱势群体与首都圈水资源分配129

第六章 首都圈经济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131

6.1 基本概念131

6.2.1 经济发展现状132

6.2 首都圈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132

6.2.2 地区协调发展评价134

6.2.3 经济增长潜力分析135

6.2.4 经济增长相关因素分析136

6.2.5 水资源保障与首都圈的经济发展138

6.3 水资源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139

6.3.1 水资源农业生产函数140

6.3.2 水资源工业生产函数142

6.3.3 城镇居民生活需水函数144

6.4 保障经济安全的水资源价值评价147

6.4.1 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147

6.4.2 水资源的生态价值评价149

6.4.3 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估155

6.5 保障经济安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手段163

6.5.1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163

6.5.2 农业需水管理的经济手段164

6.5.3 工业需水管理的经济手段166

6.5.4 生活用水管理的经济手段167

第七章 首都圈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条件170

7.1 基本概念170

7.2 水环境现状171

7.2.1 河湖水环境状况171

7.2.2 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状况172

7.3 水资源开发与水环境的互动关系177

7.3.1 地表水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178

7.3.2 地下水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180

7.3.3 水资源开发与水土流失183

7.4 生态环境安全建设需水分析184

7.4.1 生态环境的需水构成184

7.4.2 河湖内生态环境需水分析185

7.4.3 河湖外生态环境需水分析187

7.4.4 生态陆生植被需水估算195

7.4.5 存在问题196

7.5 生态环境用水安全分析196

7.5.1 生态环境安全度197

7.5.2 生态用水规划197

7.5.3 生态环境安全分析198

7.5.4 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战略200

第八章 首都圈周边地区水资源合理调控的经济补偿机制202

8.1 水资源合理调控的经济补偿是水资源恢复的必然要求202

8.1.1 水资源恢复的提出及其内涵202

8.1.2 水资源经济补偿的概念及类型204

8.1.3 水资源经济补偿极大推动水资源恢复的实现205

8.2 首都圈地区合理调控水量经济补偿机制概论206

8.2.1 补偿原则及目标206

8.2.2 经济补偿主体与对象208

8.2.3 经济补偿措施209

8.2.4 经济补偿体制210

8.3 水资源合理调控经济补偿的理论依据211

8.3.1 水资源价值理论211

8.3.2 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理论214

8.3.3 水资源利用的外部性215

8.4 首都圈水源地保护的经济补偿216

8.4.1 密云水库上游水源区水资源保护补偿216

8.4.2 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为保护水源经济发展受损补偿217

8.4.3 水源涵养与保护补偿的监督保障机制218

8.5 首都圈水资源环境成本的补偿219

8.5.1 实施水污染补偿制度的意义219

8.5.2 水资源环境成本构成219

8.5.3 建立首都圈水污染补偿费制度220

8.6.1 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补偿机制的必要性221

8.6 首都圈水资源使用权转让补偿221

8.6.2 建立首都圈水资源使用权补偿机制的前提223

8.6.3 水资源使用权转让补偿方式224

第九章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风险管理225

9.1 水资源系统风险管理概论225

9.1.1 水资源系统风险的定义225

9.1.2 水资源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226

9.1.3 首都圈水资源系统面临的风险类型226

9.1.4 水资源系统风险描述的性能指标227

9.2.3 结构风险因子230

9.2.4 可供水量风险因子230

9.2.5 用水量风险因子230

9.2.2 水力风险因子230

9.2.1 水文风险因子230

9.2 首都圈水资源系统风险要素识别230

9.2.6 水环境风险因子231

9.2.7 技术风险因子231

9.2.8 其他风险因子231

9.3 首都圈防洪风险管理231

9.3.2 首都圈现有防洪体系及其评价232

9.3.1 首都圈洪水灾害概况232

9.3.3 人类活动影响下首都圈区域洪水风险的变化234

9.3.4 首都圈区域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近期建设框架236

9.4 首都圈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238

9.4.1 水资源短缺风险分析239

9.4.2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242

9.4.3 水资源短缺风险调控措施248

9.4.4 水资源短缺风险决策252

10.1.1 东线工程260

10.1.2 中线工程260

10.1 南水北调概况260

第十章 南水北调与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关系260

10.1.3 西线工程261

10.1.4 南水北调工程对首都圈地区的水量配置261

10.2 南水北调对首都圈水资源系统的影响261

10.2.1 对水资源利用格局的优化261

10.2.2 对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262

10.2.3 对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冲击263

10.3 南水北调对首都圈经济社会的促进264

10.3.1 枯水年份对城市及工业用水的基本保障264

10.3.2 补充农业用水的不足265

10.3.3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公平266

10.4 南水北调对首都圈生态环境的影响269

10.4.1 南水北调对控制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269

10.4.2 南水北调对入海水量的影响272

10.5 南水北调通水前2008年奥运水资源应急措施273

10.5.1 筹办奥运会新增用水量的估算274

10.5.2 举办奥运会所需水资源应急措施274

10.5.3 奥运水资源保障建议276

第十一章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框架研究277

11.1 水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277

11.1.1 全面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78

11.1.2 逐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支撑能力279

11.1.3 整合常规水资源、重视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和适度开辟客水资源281

11.1.4 健全水资源保障体系与其他安全体系的有机结合282

11.1.5 重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强化非工程体系的建设284

11.2 水资源保障体系构建原理285

11.2.1 追求适度安全285

11.2.2 避免人为风险286

11.2.3 认识自然风险286

11.2.5 预防和转化纯粹风险287

11.2.4 控制投机风险287

11.2.6 降低已知和可预测风险288

11.2.7 分担风险损失289

11.2.8 提高风险抵御能力289

11.2.9 增强危机处理和应急能力290

11.3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框架290

11.3.1 工程建管体系290

11.3.2 非工程措施体系293

11.3.3 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295

11.3.4 行政管理体系297

11.3.5 法规政策体系298

11.3.6 资金保障体系299

11.3.7 社会保障体系300

11.3.8 经济补偿体系301

11.3.9 科教宣传体系302

11.3.10 危机应急管理体系303

11.4 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304

11.4.1 整体推进305

11.4.2 分步实施306

11.4.3 近期实施重点307

11.4.4 远期目标展望310

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312

12.1 主要研究结论312

12.2 政策建议314

12.2.1 逐步建立首都圈水资源保障体系314

12.2.2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15

12.2.3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动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315

12.2.4 统筹区域发展,整合周边资源实现共同发展316

12.2.5 加大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力度316

12.2.6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316

12.2.7 加大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力度317

12.2.8 切实建立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的机制317

参考文献3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