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中药经纬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忠,党炳瑞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80081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中药经纬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03 现存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1
8-60 急性胃肠炎 241
第一 中药源流篇1
1-01 中药作为治疗药物的发现和形成1
1-02 古时于中药专著之前,曾记述过有关中药知识的书籍1
1-05 隋唐时期的主要本草专著2
1-0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专著2
1-06 两宋、金元时期的主要本草专著3
1-07 明、清时期的主要本草专著5
1-08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和其意义6
1-10 中外医药交流对中医药的影响7
1-09 传统中医药学所使用的化学药物7
1-12 中药的命名8
1-11 中药学对现代药学的影响8
1-13 中药的分类及其主要依据9
1-15 影响中药剂量的若干因素10
1-14 中药的一般计量方法10
1-16 中药的服法、服药时间和一日服药次数11
1-18 服丸散剂时可否用牛奶或茶水送服12
1-17 关于病人服中药汤液的恶心或呕吐反应12
1-20 中药外用和其疗效13
1-19 在服中药期间的“忌口”13
2-02 中药的性味、中药的四气五味15
第二 药物性能篇15
2-01 中药性能15
2-04 中药的性和味两者的关系16
2-03 中药的五味所具有的功能与治疗作用16
2-06 从药性选择中药的配伍使用17
2-05 从药味选择中药的配伍使用17
2-09 药物的升降沉浮18
2-07 药物的性和味兼取的配伍使用18
2-08 芳香气味药物的功能18
2-12 升浮沉降性能的临床应用19
2-10 药物升浮沉降和药物性味的关系19
2-11 影响药物升浮沉降的因素19
2-14 药物的归经20
2-13 药物的性、味和升浮沉降的阴阳属性20
2-18 引经药在古方中的配伍应用21
2-15 归经和药物的性味的关系21
2-16 药物的引经21
2-17 各经络脏腑的引经药21
2-20 解表药的分类及其味的特点23
2-19 临床选用引经药的特点23
4-179 补阴药的功效 124
2-21 解表药的性的特点24
2-22 解表药的归经的特点24
2-23 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的性味归经的异同25
2-24 清热药的分类及其味的特点25
第五 药理作用篇 127
2-25 清热药的性的特点28
2-27 泻下药的分类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28
2-26 清热药的归经的特点28
5-05 清热药改善病体病理变化的药理作用 129
2-28 祛风湿药的性、味、归经的特点30
2-29 芳香化湿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1
2-30 利水渗湿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1
5-12 泻下药除泻下作用外的药理作用 132
2-31 温里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3
2-32 理气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3
5-17 驱虫药除驱虫作用外的药理作用 133
2-33 消食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4
2-34 驱虫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5
2-35 止血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6
2-36 活血化瘀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7
2-37 化痰止咳平喘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8
2-38 安神药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39
2-39 平肝息风药的种类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40
2-40 开窍药的种类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41
2-41 补气药和补阳药的种类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41
2-42 补血药和补阴药的种类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43
2-43 各类补虚药的性、味、归经的特点44
2-44 收涩药的种类及其性、味、归经的特点45
2-45 各类药物的性、味、归经的差异和特点46
3-03 影响药物毒副作用的因素50
第三篇 药物毒性篇50
3-02 药物的药性之毒和其毒副作用的关系50
3-01 药物的毒性50
3-04 曾有报告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过中毒或不良反应的药物51
3-05 解表药和毒性和使用时注意事项51
3-06 有些病人对解表药要慎用或忌用51
3-07 曾有报道临床使用解表药时发生过毒副作用的药物52
3-08 解表药的毒理研究53
3-09 清热药的毒性和临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54
3-10 临床使用清热药发生中毒的一些报道54
3-11 清热药的毒理研究56
3-12 泻下药的毒性和使用的注意事项56
3-13 泻下药的毒理研究和临床毒副反应56
3-14 祛风湿药的毒性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57
3-15 祛风湿药的临床毒副作用58
3-16 祛风湿药的毒理研究58
3-19 利水渗湿药的毒性和临床使用注意事项59
3-17 芳香化湿药物的毒性和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59
3-18 芳香化湿药在临床使用中的毒副作用59
3-22 消食药的毒性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60
3-20 利水渗湿药临床应用中的毒副作用60
3-21 利水渗湿药的毒理研究60
3-23 驱虫药的毒性61
3-24 温里药的毒性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61
3-25 温里药的毒理研究62
3-26 安神药的毒性和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62
3-27 平肝息风药的毒性和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63
3-28 平肝息风药的毒理研究63
3-30 开窍药的毒理研究64
3-29 开窍药的毒性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64
3-31 理气药的毒性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65
3-32 理气药的毒理研究65
3-33 止血药的毒性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65
3-34 止血药的毒理及临床使用时的毒副作用66
3-35 活血化瘀药的毒性及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66
3-36 活血化瘀药的毒理研究和临床不良反应的观察67
3-39 化痰药的毒理研究和临床不良反应68
3-37 化痰药的毒性和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68
3-38 止咳化痰药的毒性和临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68
3-40 止咳平喘药的毒理研究和临床的毒副作用69
3-41 补气药的毒性、毒理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70
3-42 补阳药的毒性、毒理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71
3-43 补血药的毒性、毒理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71
3-44 补阴药的毒性、毒理和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72
3-45 涌吐药的毒性和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72
3-47 收涩药的毒理研究及其临床毒副作用的观察73
3-46 收涩药的毒性和临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73
3-51 明矾的毒性74
3-52 大蒜的不良反应74
3-48 硫磺的毒性74
3-49 雄黄的毒性74
3-50 硼砂的毒性74
3-53 马钱子的毒性和临床应用的毒副作用75
3-54 斑蝥的毒性和临床应用的毒副反应75
3-55 大枫子的毒性75
3-56 中药和西药联用的一些不良反应76
3-57 预防中药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76
3-58 合理处置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77
第四 传统功效篇78
4-01 解表药的传统功效78
4-02 解表药除了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以外的功效78
4-03 各种辛温解表药的功效异同78
4-04 各种辛凉解表药的功效特点79
4-05 麻黄和香薷的功效异同79
4-06 麻黄和桂枝的功效异同79
4-09 紫苏的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功效80
4-10 紫苏和生姜的功效异同80
4-11 荆芥和防风的功效异同80
4-07 辛温解表药麻黄和辛凉解表药浮萍的功效异同80
4-08 紫苏和香薷的功效异同80
4-12 辛温解表药荆芥和辛凉解表药薄荷的功效异同81
4-13 桑叶和蝉蜕的功效异同81
4-14 辛温解表药葱白和理气药薤白的功效异同81
4-15 柴胡、葛根、升麻的功效异同81
4-17 解表药中具有发汗行水功效的药物82
4-18 菊花药用的不同种品和其功效82
4-19 生姜的不同入药部位和其炮制品的功效82
4-20 解表药中具有通鼻窍功效的药物82
4-16 薄荷和牛蒡子的功效异同82
4-21 解表药中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物83
4-22 解表药中具有透疹而可用于麻疹的药物83
6-03 中药配伍发挥一药多能的效果 183
4-23 解表药中具有止血功效的药物84
4-24 解表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84
4-26 辛温解表药用于风热表证85
4-27 解表药中具有醒酒功效的药物85
4-25 解表药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利头目之功效的药物85
4-28 清热药的功效85
4-31 清热凉血药的功效异同86
4-29 清热泻火药的功效86
4-30 清热燥湿药的功效异同86
4-35 石膏和知母的功效异同87
4-32 清热解毒药的功效异同87
4-36 清热药中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生津止渴的药物87
4-33 清虚热药功效的异同87
4-34 清热药中的引经药87
4-38 清热凉血药生地和玄参的功效异同88
4-39 鲜生地和干地黄的功效异同88
4-40 清热凉血药牡丹皮和赤芍的功效异同88
4-37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柏和黄芩的功效异同88
4-41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和连翘的功效异同88
4-43 清热解毒药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的功效异同89
4-44 清热解毒药鱼腥草和败酱草的功效异同89
4-45 清热解毒药射干和山豆根的功效异同89
4-42 清热解毒药大青叶、板蓝根和青黛的功效异同89
4-48 地骨皮和牡丹皮的功效异同90
4-49 清热药中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的药物90
4-46 清热解毒药马齿苋和白头翁的功效异同90
4-47 清虚热药青蒿和地骨皮的功效异同90
4-50 黄芩、黄柏、龙胆草、木通和大黄的功效异同91
4-52 清热凉血药紫草和辛凉解表药牛蒡子的功效异同92
4-53 清热泻火药栀子和清热燥湿药黄连的功效异同92
4-54 清热泻火药黄柏和清热燥湿药龙胆草的功效异同92
4-55 辛凉解表药牛蒡子和清热解毒药连翘的功效异同92
4-51 清热泻火药芦根和止血药白茅根的功效异同92
4-57 泻下药的分类及其功效93
4-56 泻下药的主要功效93
4-58 大黄和芒硝的功效区别94
4-59 芦荟除攻下作用外的功效94
4-60 蜂蜜除润下作用外的功效94
4-62 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功效95
4-64 泻下药类中具有杀虫功效的药物95
4-63 大戟药材的不同品种及其功效95
4-65 具有既通便又利尿功效的泻下药95
4-61 大黄攻下作用外的功效95
4-67 甘遂和麻黄的利水功效及其机理96
4-68 泻下药类以外的具有泻下通便功效的药物96
4-66 芫花和大戟、甘遂的功效异同96
4-69 具有止泻痢功效的中药97
4-72 山楂、莱菔子和鸡内金的功效异同99
4-73 麦芽和谷芽的功效异同99
4-70 消食药的功效99
4-71 消食药和泻下药的功效异同99
4-76 驱虫药的临床选用100
4-77 驱虫药除驱除肠寄生虫外的功效100
4-75 驱虫药的功效100
4-74 消食药类中具有补益延年功效的药物100
4-80 各种祛风湿药的功效特点101
4-78 泻下药类中具有延年益寿作用的药物101
4-79 祛风湿药的功效101
4-84 桑寄生和五加皮的功效异同102
4-81 威灵仙、秦艽和桑寄生的功效异同102
4-82 不同品种的防己的功效102
4-83 独活和羌活的功效异同102
4-87 木瓜和薏苡仁的功效异同103
4-88 祛风湿药类中具有抗衰老功效的药物103
4-85 不同品种的五加皮的功效103
4-86 白花蛇和乌蛸蛇的功效异同103
4-91 茯苓不同的入药部位的功效异同104
4-92 薏苡仁和冬瓜子的功效异同104
4-89 利水渗湿药的功效104
4-90 茯苓、猪苓和泽泻的功效异同104
4-95 金钱草和茵陈蒿的功效异同105
4-96 滑石和车前子的功效异同105
4-97 芳香化湿药的功效105
4-93 木通和通草的功效异同105
4-94 瞿麦和扁蓄的功效异同105
4-99 佩兰和泽兰的功效异同106
4-100 砂仁和白豆寇仁的功效异同106
4-101 苍术和白术的功效异同106
4-98 藿香和佩兰的功效异同106
4-104 附子和干姜的功效异同107
4-105 附子和肉桂的功效异同107
4-102 温里药的功效107
4-103 各种温里药的功效异同107
4-108 吴茱萸和小茴香的功效异同108
4-109 艾叶和肉桂的功效异同108
4-106 药用部位不同的肉桂及其功效108
4-110 安神药的功效108
4-107 肉桂和桂枝的功效异同108
4-111 朱砂和琥珀的功效异同108
4-112 酸枣仁和柏子仁的功效异同109
4-113 龙骨和牡蛎的功效异同109
4-114 安神药类中具有延年益寿功效的药物109
4-115 平肝息风药的功效109
4-118 天麻和钩藤的功效异同110
4-119 天麻和蜜环菌液的功效110
4-120 全蝎和蜈蚣的功效异同110
4-121 地龙和白僵蚕的功效异同110
4-116 代赭石和磁石的功效异同110
4-117 石决明和珍珠母的功效异同110
4-122 平肝息风药类中具有收敛功效的药物111
4-123 平肝息风药类中具有清肝明目功效的药物111
4-124 平肝息风药类中具有息风止痉和清热功效的药物111
4-125 山羊角和羚羊角的功效111
4-126 平肝息风药类中具有延年益寿功效的药物111
4-128 冰片、麝香和牛黄的功效异同112
4-129 石菖蒲和郁金的功效异同112
4-130 开窍药类中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物112
4-127 开窍药的功效112
4-133 橘皮的不同药用部位的功效113
4-134 橘核和荔枝核的功效异同113
4-135 香附和青皮的功效异同113
4-131 理气药的功效113
4-132 橘皮和青皮的功效异同113
4-137 枳实和厚朴的功效异同114
4-138 槟榔和大腹皮的功效异同114
4-139 理气药类中具有降逆调中止呃功效的药物114
4-136 枳实和枳壳的功效异同114
4-140 除表2-9中的理气药外还具有理气功效的药物115
4-141 理气药类中具有延年益寿功效的药物115
4-142 止血药的功效116
4-143 止血药类中具有利尿功效的药物116
4-144 地榆和槐花的功效异同116
4-145 芦根和白茅根的功效异同116
4-148 地榆和槐花的功效异同117
4-149 棕榈和藕节的功效异同117
4-150 艾叶和肉桂的功效异同117
4-146 茜草和紫珠的功效异同117
4-147 大蓟和小蓟的功效异同117
4-152 活血化瘀药的主要功效118
4-151 止血药类中具有抗衰老延年功效的药物118
4-157 乳香和没药的功效异同119
4-153 郁金和姜黄的功效异同119
4-154 三棱和莪术的功效异同119
4-155 益母草、红花和泽兰的功效异同119
4-156 红花和桃仁的功效异同119
4-159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120
4-160 各种化痰药的功效区别120
4-161 昆布和海藻的功效异同120
4-162 半夏和天南星的功效异同120
4-163 半夏不同炮制品的功效120
4-158 水蛭和虻虫的功效异同120
4-164 天南星和胆南星的功效异同121
4-165 苏子和葶苈子的功效异同121
4-166 桑白皮和葶苈子的功效异同121
4-167 川贝和浙贝的功效异同121
4-168 款冬花和紫菀的功效异同121
4-170 前胡和柴胡的功效异同122
4-171 补虚药的分类及其功效122
4-172 补气药的功效122
4-173 各种补气药的功效异同122
4-174 人参、西洋参、党参和太子参的功效异同122
4-169 白前和前胡的功效异同122
4-175 补阳药的功效123
4-176 各种补阳药的功效异同123
4-177 补血药的功效123
4-178 各种补血药的功效异同123
4-181 收涩药的主要功效124
4-182 收涩药的固脱功效和补虚药的固脱作用的异同124
4-183 涌吐药的功效124
4-180 各种补阴药的功效异同124
4-185 中药的双相调节功效125
4-184 涌吐药的全身性作用125
5-01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127
5-02 解表药解热功效的药理作用127
5-03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128
5-04 清热药的解热作用的机理129
5-07 清热药抗肿瘤的药理作用130
5-08 清热药对消除体内自由基的药理作用130
5-06 清热药在免疫功能方面的药理作用130
5-09 清热药的抗突变作用131
5-10 清热药抗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131
5-11 泻下药的泻下作用的药理基础131
5-13 泻下药的利尿药理作用132
5-15 消食药的药理作用132
5-16 驱虫药的驱虫药理作用132
5-14 泻下药在免疫功能方面的药理作用132
5-18 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133
5-19 祛风湿药除有关抗风湿药理外的药理作用134
5-20 利水渗湿药的药理作用134
5-21 利水渗湿药除有关利水渗湿药理外的药理作用134
5-22 芳香化湿药的药理作用135
5-23 芳香化湿药除芳香化湿有关的药理作用外的其它药理作用135
5-24 温里药的药理作用135
5-25 安神药的药理作用136
5-26 安神药除了有关安神药理作用外的药理作用136
5-27 平肝息风药的药理作用136
5-28 平肝息风药除对血压和中枢神经作用外的药理作用137
5-29 开窍药的药理作用137
5-30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137
5-31 止血药的药理作用138
5-32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138
5-33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药理作用139
5-34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140
5-35 涌吐药的药理作用141
5-36 收涩药的药理作用142
5-37 中药生物碱成分的药理作用142
5-38 中药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44
5-39 中药蒽醌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45
5-40 中药皂甙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46
5-41 中药香豆精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47
5-42 中药挥发油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47
5-43 中药脂肪油及脂肪酸成分的药理作作用148
5-44 中药蛋白质、肽、氨基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49
5-45 中药多糖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50
5-46 中药鞣质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51
5-47 中药甾类化合物成分的药理作用152
5-48 中药萜类、内酯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52
5-49 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153
5-50 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中药154
5-51 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的中药155
5-52 具有解热、降体温药理作用的中药155
5-53 具有抗惊厥药理作用的中药155
5-54 具有解痉药理作用的中药155
5-55 具有镇痛药理作用的中药156
5-56 具有强心作用的中药156
5-57 具有抗心律不齐药理作用的中药156
5-58 有扩张冠状动脉药理作用的中药156
5-59 中药抗心肌缺血的药理基础157
5-60 具有降血压和升血压药理作用的中药157
5-61 具有降低血清脂类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理作用的中药158
5-62 具有降血糖药理作用的中药159
5-63 降血糖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161
5-64 具有升高血糖药理作用的中药161
5-65 具有抗凝血药理作用的中药161
5-66 中药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理基础161
5-67 中药对消化液分泌的药理作用162
5-68 中药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基础163
5-69 中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的药理作用163
5-70 具有抑制胃肠平滑肌和解除胃肠痉挛作用的中药164
5-71 具有利胆药理作用的中药164
5-72 中药保肝作用的药理基础164
5-73 中药抗脂肪肝作用的药理基础166
5-74 中药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基础和临床效果167
5-75 具有平喘药理作用的中药167
5-76 具有止咳药理作用的中药168
5-77 具有祛痰药理作用的中药168
5-78 具有关于泌尿系药理作用的中药168
5-79 对子宫有药理作用的中药169
5-80 中药抗生育作用的药理基础169
5-81 中药类激素样的药理作用170
5-82 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中药170
5-83 中药增强淋巴细胞活性的药理基础170
5-84 具有诱生干扰素药理作用的中药171
5-85 中药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理基础171
5-86 具有抗过敏、抗变态反应药理作用的中药171
5-87 过敏的机理和黄芩抗过敏作用的药理基础172
5-88 具有抗炎药理作用的中药172
5-89 具有抗病毒药理作用的中药173
5-90 具有抗真菌或抑制真菌作用的中药173
5-91 具有抗菌或抑菌作用的中药173
5-92 具有抑制或抗原虫等微生物作用的中药174
5-93 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药理基础174
5-94 中药抗衰老作用的药理基础176
5-95 具有抗过氧化、消除自由基药理作用的中药176
5-96 具有增强SOD活性的中药177
5-97 对神经生长因子有影响的中药177
5-98 中药抑制面部黑色素沉着作用的药理基础177
5-99 中药乌发、生发作用的药理基础178
5-100 防治龋齿作用的中药178
5-101 中药对环核苷酸作用的药理基础178
5-102 中药对糖、脂、蛋白质代谢作用的药理基础179
第六 药物配伍篇182
6-01 药物配伍的类型182
6-02 中药的宜忌配伍、药物七情合和的意义182
6-04 性能类似药物配伍的药理作用184
6-05 性能不同药物配伍的药理作用185
6-06 性能相反药物配伍的药理作用186
6-08 根据中药的药性将中药进行配伍运用187
6-07 性能拮抗药物配伍的药理作用187
6-09 依据中药的药味进行中药的配伍运用188
6-10 依据中药的性和味将中药配伍运用189
6-11 方剂的配伍原则190
6-13 中药和化学药或生化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191
6-12 中药配伍后在理化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191
6-14 中西药物的合理配伍和临床应用192
6-17 有关中药配伍“十八反”的含义193
6-15 中药的配伍禁忌193
6-16 中药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193
6-18 含有“十八反”药物配伍的古方剂194
6-20 古方剂中含有“十九畏”的药物配伍应用例195
6-19 中药配伍的“十九畏”195
6-22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药物配伍特点196
6-21 妊娠禁忌药的配伍使用196
6-23 解表药类常用的对药199
6-24 清热药类的常用对药200
6-26 理气药类的常用对药201
6-25 泻下药类的常用对药201
6-29 利水渗湿药类的常用对药202
6-27 芳香化湿药类的常用对药202
6-28 祛风湿药类的常用对药202
6-32 活血化瘀药类的常用对药203
6-30 温里药类的常用对药203
6-31 消食药类的常用对药203
6-33 化痰止咳平喘药类的常用对药204
6-36 平肝息风药类的常用对药205
6-34 开窍药类的常用对药205
6-35 安神药类的常用对药205
6-38 收涩药类的常用对药206
6-37 补虚药类的常用对药206
7-03 药材的采集时节和方法208
第七 采收加工篇208
7-01 药物产地和药效的关系208
7-02 中药采收时节和药材疗效的关系208
7-05 中药材采收后的初加工和其储藏209
7-04 动物类和昆虫类药材的采收209
7-06 植物类中药的产地和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关系210
7-09 植物类药材的初加工对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211
7-07 植物类药材的采集时间对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211
7-08 植物类药材采集后的贮存对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211
7-10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212
7-11 中药炮制对临床应用的影响213
7-12 中药炮制对药性和功效的影响214
7-13 中药炮制对中药毒性的影响215
7-15 中药炮制对其甙类成分的影响216
7-14 中药炮制对其生物碱成分的影响216
7-16 中药炮制对其生化成分的影响217
7-18 中药炮制对其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218
7-17 中药炮制对其鞣质和有机酸类成分的影响218
7-21 炮制对矿物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219
7-19 中药炮制对其树脂类成分的影响219
7-20 中药炮制对其微量元素的影响219
7-22 中药经炮制对其药理作用的影响220
7-24 中药煎煮的用锅、加水量、加热及加热时间221
7-23 中药用于临床的剂型221
7-27 中药的散剂222
7-25 煎煮中药时有些中药须先煎或须后煎222
7-26 煎中药时有些中药需包煎222
7-29 中医外科用药制剂223
7-28 中药的酒制剂223
8-10 癌症225
第八 临床应用篇225
8-01 流行性腮腺炎225
8-02 白喉225
8-03 流行性乙型脑炎225
8-04 流行性感冒225
8-0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26
8-06 伤寒副伤寒226
8-07 急性黄疸型肝炎226
8-08 急性病毒性肝炎226
8-09 疟疾226
8-15 面神经麻痹229
8-11 失眠229
8-12 盗汗229
8-13 神经官能症229
8-14 精神分裂症229
8-19 头痛230
8-16 面肌痉挛230
8-17 神经性疼痛230
8-18 震颤麻痹230
8-23 甲状腺病231
8-20 癫痫231
8-21 老年性痴呆231
8-22 重症肌无力症231
8-26 糖尿病232
8-24 席汉氏综合征232
8-25 高血脂症、肥胖病232
8-29 血液病233
8-27 糖尿病合并症233
8-28 水肿233
8-35 脑血管病234
8-30 应变性亚败血病234
8-31 再生障碍性贫血234
8-32 缺铁性贫血234
8-33 输液反应234
8-34 紫癜234
8-40 病毒性心肌炎235
8-36 冠心病、心绞痛235
8-37 心律失常235
8-38 心肌梗塞235
8-39 慢性心功能不全235
8-44 尿酸症236
8-41 高血压病236
8-42 低血压病236
8-43 病窦综合征236
8-49 中风237
8-45 肺心病237
8-46 克山病237
8-47 眩晕237
8-48 口眼歪钭237
8-53 慢阻肺感染238
8-50 肺炎238
8-51 肺结核238
8-52 肺脓疡238
8-57 消化性溃疡239
8-54 咯血239
8-55 咳嗽、喘息239
8-56 支气管炎239
8-58 慢性胃炎240
8-63 吐血241
8-59 幽门螺旋菌相关性慢性胃炎241
8-62 消化不良241
8-61 胃柿石241
8-67 腹泻242
8-66 呃逆242
8-64 大便出血242
8-65 胃下垂242
8-70 肠道病证243
8-69 阿米巴痢疾243
8-68 细菌性痢疾243
8-72 肠梗阻244
8-71 便秘244
8-76 慢性肝炎245
8-75 肠道寄生虫病245
8-73 脱肛245
8-74 痔疮245
8-78 胆道疾病246
8-77 肝、脾曲综合征246
8-81 泌尿系感染247
8-80 肾炎247
8-79 急性胰腺炎247
8-85 泌尿系结石248
8-84 慢性肾功能衰竭248
8-82 尿道炎248
8-83 氮质血症248
8-89 小便不通249
8-88 遗尿249
8-86 尿血249
8-87 小便失禁249
8-94 阴道疾病250
8-93 女性性幻觉250
8-90 淋症250
8-91 乳腺炎250
8-92 乳房纤维瘤250
8-95 宫颈糜烂251
8-99 月经病252
8-98 盆腔炎252
8-96 子宫脱垂252
8-97 节育、流产252
8-101 排卵功能失调253
8-100 多囊卵巢综合征253
8-105 妊娠病证254
8-104 赤白带下254
8-102 崩漏254
8-103 功能性子宫出血254
8-106 产后病证255
8-107 前列腺炎256
8-108 前列腺增生证256
8-109 阴囊部病证257
8-110 遗精257
8-111 阳萎257
8-112 男性不育258
8-113 男性尖锐湿疣258
8-114 小儿高热病证258
8-115 小儿肺炎258
8-116 小儿肺门淋巴结核259
8-117 小儿哮喘259
8-118 小儿喉炎259
8-119 小儿流涎259
8-120 小儿泄泻259
8-124 小儿消化不良260
8-123 小儿便秘260
8-125 厌食260
8-126 小儿肝炎260
8-122 小儿结肠炎260
8-121 小儿细菌性痢疾260
8-131 小儿阴茎肿痛261
8-130 小儿夜啼261
8-132 小儿遗尿261
8-133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261
8-129 小儿囱肿、囱大不合261
8-128 小儿佝偻病261
8-127 小儿多动症、舞蹈病261
8-135 眼病262
8-136 鼻病262
8-134 小儿湿疹262
8-138 耳病263
8-139 牙病263
8-137 美尼尔氏综合征263
8-143 音哑264
8-142 扁桃体炎264
8-144 口疮264
8-145 口臭264
8-141 上颌窦炎264
8-140 咽 喉炎、咽喉肿痛264
8-146 外科手术术后诸证265
8-148 跌打损伤266
8-149 腰痛266
8-147 急性阑尾炎266
8-153 肋软骨炎267
8-152 关节炎267
8-154 软组织损伤267
8-151 骨折267
8-150 骨质增生267
8-158 静脉炎、脉管炎268
8-157 骨结核268
8-159 肌痉挛症268
8-160 烧烫伤268
8-156 骨髓炎268
8-155 淋巴结结核268
8-161 皮疹、皮炎269
8-163 带状疱疹270
8-164 白癜疯270
8-162 皮肤血管瘤270
8-168 银屑病271
8-167 疥癣271
8-169 寻常疣271
8-166 癣271
8-165 皮肤溃疡271
8-173 白发272
8-172 秃发、头疮272
8-174 脱发272
8-171 头屑272
8-170 扁平疣272
8-176 酒渣鼻273
8-177 粉刺、痤疮273
8-175 面部黑斑273
8-181 注射后局部硬块274
8-180 狐臭274
8-182 造影剂副反应274
8-183 骨硬咽喉274
8-179 冻疮274
8-178 鸡眼、胼胝274
8-187 蜈蚣咬伤275
8-186 毒蛇咬伤275
8-188 犬咬伤275
8-185 药物中毒275
8-184 食物中毒275
热门推荐
- 2758643.html
- 2691451.html
- 3056945.html
- 596812.html
- 2496114.html
- 264669.html
- 3826292.html
- 2717333.html
- 2400398.html
- 624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3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48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01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78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8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1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75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52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