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
  • 周启星,宋玉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2517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68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594页
  • 主题词: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前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土地与土壤环境1

一、土地及其可持续利用1

二、土壤环境及其保护3

一、土地污染的定义4

第二节土地污染及其来源4

二、土地污染的基本方式5

三、土地污染物及污染源6

第三节土壤环境污染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14

一、土壤环境污染的特点14

二、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16

三、土壤环境污染与新型疾病的发生18

四、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20

一、土壤环境污染控制措施22

第四节污染土壤修复的意义及技术的发展22

二、污染土壤修复的意义23

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24

四、技术创新评估及经济考虑39

主要参考文献42

第二章污染土壤诊断及其方法43

第一节污染土壤诊断及其意义43

一、污染土壤诊断的概念43

二、污染土壤诊断44

三、快速诊断与长期诊断47

四、土壤污染诊断的意义与作用48

第二节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49

一、概述49

二、生态毒理学诊断原理54

三、生态毒理诊断对生物修复的意义60

第三节污染生态毒理诊断方法63

一、高等植物毒性试验与特殊毒性试验法64

二、敏感动物指示法70

三、敏感微生物诊断法76

四、生物标记法78

五、其他诊断方法80

主要参考文献82

第三章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87

第一节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87

一、概述87

二、不良生态效应识别89

三、剂量-效应分析90

四、生态暴露评估92

五、风险表征及一般方法94

六、生态风险管理97

第二节健康风险评价与管理98

一、概述98

三、剂量-健康危害分析99

二、健康危害判定99

四、暴露评估102

五、健康风险表征104

六、健康风险管理106

第三节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与管理106

一、风险评价基本框架106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与暴露分析107

三、生态风险评价111

四、人体健康风险评价114

第四节农药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与管理115

一、风险评价基本框架115

二、土壤农药污染途径与暴露分析117

三、生态风险评价121

四、人体健康风险评价126

第五节减少危害的防范措施与应急计划129

一、重要性与必要性129

二、减少危害的防范措施129

三、应急措施预案131

主要参考文献132

第四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134

第一节概述134

一、植物修复的基本概念134

二、植物修复的定义135

三、吸收、排泄与积累的关系136

四、超积累植物139

五、植物修复基本类型141

六、植物修复的优势与特点143

七、植物修复局限性及尚待解决的问题144

第二节技术可行性145

一、一般性分析146

二、生物量处理148

三、技术强化151

第三节植物根际圈及根分泌物的作用154

一、概述154

二、根分泌物及其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167

第四节修复植物的筛选与性能改进171

一、筛选条件与过程171

二、修复植物的性能改进172

第五节重金属的植物修复175

一、重金属污染特点176

二、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及机理178

三、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180

四、重金属的植物提取修复182

五、重金属的植物挥发修复186

六、重金属的植物稳定修复187

第六节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187

一、有机污染物的植物降解188

二、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189

第七节排异作物的概念及其利用200

一、排异作物的概念200

二、排异性与避性、耐性和抗性的关系201

主要参考文献202

第五章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06

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206

一、污染物的微生物分解与固定206

二、微生物基础代谢活动的变异208

三、微生物的营养需求210

四、微生物活性及其生态指示211

五、土著微生物的适应性212

一、污染物种类与浓度的影响215

第二节生物修复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215

二、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物理化学因素218

三、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生物因素218

第三节生物修复的场地条件219

一、场地基本要求219

二、自然生物修复及其场地条件222

三、工程生物修复及其场地条件224

第四节生物修复过程的评价225

二、细菌总数227

一、样品测定227

三、原生动物数230

四、细菌活性率231

五、细菌的适应性232

六、无机碳浓度232

第五节原位生物修复233

一、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233

二、微生物的原位修复233

三、原位生物降解示范技术235

四、原位生物修复的环境条件236

五、污水的生态处理与原位生物修复236

第六节异位生物修复245

一、异位生物修复主要形式245

二、一些相关的异位生物修复246

第七节生物修复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248

一、生物修复技术难以去除的污染物248

二、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253

三、生物有效性及其改善257

四、生物进化及其利用258

主要参考文献259

第六章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263

第一节原位化学淋洗技术263

一、概述263

二、适用范围265

三、淋洗系统及其设备组成268

四、系统设计271

五、冲洗助剂的应用276

六、应用实例279

第二节异位化学淋洗技术280

一、设计原理与目标281

二、适用范围282

三、装备要求284

四、应用实例285

第三节溶剂浸提技术287

一、系统组成与技术优势288

二、适用范围290

三、应用举例291

第四节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291

一、氧化剂及其分散技术293

二、H2O2作为氧化剂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296

三、K2MnO4作为氧化剂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299

四、O3作为氧化剂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299

五、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应用实例300

第五节原位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301

一、还原剂302

二、系统设计305

三、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307

四、应用实例314

第六节土壤性能改良技术317

一、施用改良剂318

二、调节土壤Eh322

三、土壤性能改良技术处理实例323

第七节化学修复技术展望324

主要参考文献325

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330

第一节物理分离修复技术330

一、技术原理与过程330

二、物理分离修复方法332

三、应用实例分析341

第二节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344

一、概述344

二、原位土壤蒸气浸提技术346

三、异位土壤蒸气浸提技术348

四、多相浸提技术349

五、压裂修复技术354

第三节固化/稳定化土壤修复技术356

一、概述356

二、技术优势与影响因素358

三、异位固化/稳定化359

四、原位固化/稳定化361

五、需要注意的设计问题362

六、应用情况363

第四节玻璃化修复技术365

一、原位玻璃化技术365

二、异位玻璃化技术367

第五节热力学修复技术369

一、高温原位加热修复技术369

二、低温原位加热修复技术371

三、原位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373

第六节热解吸修复技术376

一、热解吸系统376

二、系统设计及其考虑因素386

三、应用热解吸系统应考虑的问题395

四、热解吸系统的适用范围397

五、应用实例399

一、概述400

第七节电动力学修复技术400

二、技术原理401

三、技术优势与限制因素402

四、电动力学技术的应用403

第八节冰冻修复技术404

一、概述404

二、适用范围与限制因素405

三、值得关注的设计问题406

四、研究实例407

主要参考文献408

第八章污染土壤修复生态工程412

第一节基本原理与方法412

一、概述412

二、技术目标413

三、生态围隔阻控三要素414

四、系统影响因素415

五、系统寿命与监测维修416

第二节生态覆盖系统417

一、技术目标与功能418

二、覆盖材料419

三、生态设计原理423

四、以土壤为基础的生态覆盖系统设计实例428

第三节垂直阻控系统432

一、一般功能433

二、基本类型435

三、生态设计与构建437

四、泥浆墙性能影响因素438

第四节水平阻控系统440

一、基本功能440

二、主要类型441

三、生态设计与构建441

第五节水力学措施与生态工程的完善443

一、地下水位调控443

三、水力学调控444

二、牵制污染斑块444

主要参考文献445

第九章污染土壤修复标准446

第一节技术清洁水平446

一、修复技术水平446

二、仪器可检出水平447

第二节环境背景水平453

一、土壤环境背景453

二、与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关系455

第三节法规可调控清洁水平457

一、国内现有环境立法457

二、国外和一些国际组织有关环境法规468

第四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土壤基准与标准516

一、前苏联及俄罗斯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516

二、荷兰的土壤质量目标值与调解值517

三、英国的指导性土壤基准与标准522

四、丹麦的土壤质量“三合一”标准525

五、法国土壤保护指导值531

六、瑞典污染土壤修复综合体系537

七、新西兰污染土壤修复基准与标准550

八、日本的土壤保护及其标准552

主要参考文献554

第十章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556

第一节相关领域技术现状556

一、概述556

二、生态化学修复557

第二节存在问题与技术局限性558

一、存在问题558

二、技术局限性560

第三节解决办法与发展前景563

一、研究与发展、市场定位和技术实施的关系563

二、技术再造564

三、研究展望565

主要参考文献5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