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地质志 陕西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区域地质志 陕西志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9615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120页
  • 文件大小:212MB
  • 文件页数:11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地质志 陕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篇 区域地层11

第一章 概述11

第一节 地层发育及划分情况11

第二节 地层区划13

第二章 新太古界—古元古界25

第一节 概述25

第二节 区域地层特征25

第三章 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46

第一节 概述46

第二节 区域地层特点46

第四章 青白口系72

第一节 概述72

第二节 区域地层特征72

第五章 南华系—震旦系85

第一节 概述85

第二节 区域地层特征85

第六章 下古生界101

第七章 寒武系115

第一节 概述115

第二节 区域地层特征116

第三节 地层对比及生物群概况135

第八章 奥陶系139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140

第二节 地层对比及生物群概况161

第九章 志留系171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171

第二节 地层对比及生物群概况191

第十章 泥盆系204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204

第二节 生物群概况及地层划分与对比223

第十一章 石炭系226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227

第二节 生物群概况及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240

第十二章 二叠系245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245

第二节 生物群概况及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261

第十三章 三叠系265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266

第二节 地层对比及生物群概况281

第十四章 侏罗系285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286

第二节 地层对比及生物群概况295

第十五章 白垩系299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300

第二节 地层对比及生物群概况309

第十六章 古近系315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315

第二节 地层对比及生物群概况321

第十七章 新近系324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324

第二节 地层对比及生物群概况332

小结334

第二篇 沉积岩与岩相古地理339

概述339

第十八章 中元古代—青白口纪沉积岩340

第一节 陆源碎屑岩340

第二节 碳酸盐岩341

第三节 硅质岩342

第四节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342

第十九章 南华纪—中三叠世沉积岩344

第一节 陆源碎屑岩344

第二节 碳酸盐岩349

第三节 其他岩类354

第四节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357

第二十章 晚三叠世—第四纪沉积岩379

第一节 陆源碎屑岩379

第二节 碳酸盐岩382

第三节 其他岩类382

第四节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383

第二十一章 层序地层387

第一节 鄂尔多斯分区层序地层387

第二节 扬子地层区层序地层394

第三节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层序地层400

小结408

第三篇 火山岩与火山作用411

第二十二章 概述411

第一节 概述411

第二节 火山岩区(带)划分413

第二十三章 中元古代—青白口纪火山岩415

第一节 华北地块南缘及北秦岭火山岩特征415

第二节 扬子地块北缘及南秦岭火山岩特征421

第三节 火山作用457

第二十四章 南华纪—早古生代火山岩460

第一节 华北地块南缘及北秦岭火山岩特征460

第二节 北大巴山-西倾山裂谷带火山岩特征480

第三节 扬子地块北缘火山岩特征496

第四节 火山作用499

第二十五章 中生代火山岩502

第一节 板房子火山岩(γδπK)502

第二节 武关河火山岩(λπK)504

第三节 陇县六盘山火山岩504

第四节 火山作用504

小结505

第四篇 侵入岩与深成作用509

第二十六章 概述509

第二十七章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侵入岩514

第一节 中酸性岩类片麻岩套514

第二节 中—新元古代片麻岩(套)534

第三节 脉体540

第二十八章 中—新元古代侵入岩542

第一节 中—新元古代基性岩-超基性岩542

第二节 中酸性岩类554

第三节 侵入岩深成作用580

第二十九章 早古生代侵入岩583

第一节 早古生代基性岩-超基性岩583

第二节 中酸性岩类603

第三节 侵入岩的深成作用625

第三十章 晚古生代侵入岩629

第一节 超基性岩629

第二节 中酸性岩632

第三节 侵入岩深成作用642

第三十一章 三叠纪侵入岩644

第一节 中酸性岩644

第二节 侵入岩深成作用680

第三十二章 侏罗纪—白垩纪侵入岩683

第一节 中酸性岩683

第二节 侵入岩深成作用693

小结693

第五篇 蛇绿岩697

第三十三章 概述697

第三十四章 中—新元古代黑木林-峡口驿蛇绿岩带698

第一节 蛇绿岩地质特征698

第二节 蛇绿岩岩石组合700

第三节 蛇绿岩时代证据702

第四节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703

第五节 乔子沟火山岩(qlv)708

第六节 蛇绿岩成因712

第七节 对勉略构造混杂岩带蛇绿岩的讨论712

第三十五章 北秦岭商丹古蛇绿岩带714

第一节 蛇绿岩地质特征714

第二节 蛇绿岩岩石组合714

第三节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715

第四节 蛇绿岩时代和构造环境分析716

第三十六章 早古生代商丹蛇绿岩带717

第一节 蛇绿岩地质特征717

第二节 蛇绿岩岩石组合718

第三节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719

第四节 蛇绿岩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725

第三十七章 北秦岭二郎坪蛇绿岩带726

第一节 蛇绿岩地质特征726

第二节 蛇绿岩岩石组合727

第三节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729

第四节 蛇绿岩构造环境分析731

小结734

第六篇 变质岩737

第三十八章 概述737

第三十九章 变质岩741

第一节 变质作用类型划分741

第二节 区域变质岩746

第三节 热接触交代变质岩770

第四节 碎裂(动力)变质岩774

第四十章 区域变质作用778

第一节 变质单元的划分778

第二节 变质相及相系(型)划分780

第三节 区域变质作用期次的划分813

小结815

第七篇 岩石圈结构构造819

概述819

第四十一章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820

第一节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820

第二节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特征824

第三节 航空磁力异常特征824

第四节 地电结构828

第四十二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829

第一节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概况829

第二节 地球化学背景特征840

第四十三章 岩石圈结构构造861

第一节 均衡重力异常特征861

第二节 地壳结构及厚度变化862

第三节 莫霍界面结构特征865

第四节 居里面及地热流特征865

第五节 区域地壳呈立交桥式结构867

小结868

第八篇 区域地质构造873

第四十四章 概述873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873

第二节 构造理论、方法873

第三节 陕西省构造区划沿革874

第四十五章 构造旋回与构造层877

第一节 构造旋回划分877

第二节 重要构造运动界面特征877

第三节 构造层划分886

第四十六章 构造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888

第一节 构造区划原则888

第二节 陕西省综合构造区划889

第三节 陕西省动态构造区划896

第四节 中秦岭侧向增生造山模式914

第四十七章 重要构造带形变特征918

第一节 商丹地壳对接带918

第二节 重要板内结合带925

第三节 重要断裂带944

第四十八章 构造变形期与变形序列947

第一节 构造变形期与变形序列划分947

第二节 伸展构造群落947

第三节 穹隆构造949

第四节 碰撞造山期基底物质的构造穿刺特征951

小结952

第九篇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957

概述957

第四十九章 第四纪地层958

第一节 区域地层特征959

第二节 地层划分对比及生物群、古气候概况974

第五十章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981

第五十一章 第四纪地貌成因、形态类型985

第一节 地貌成因985

第二节 地貌形态类型987

第五十二章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构造991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特征992

第二节 主要活动构造995

第五十三章 地震活动1003

小结1005

第十篇 区域地质演进过程1009

第五十四章 概述1009

第五十五章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原始陆壳形成阶段(2800~1800Ma)1011

第一节 新太古代(2800~2500Ma)1011

第二节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2500~2300Ma)1012

第三节 古元古代中—晚期(2300~1800Ma)1012

第五十六章 中元古代—青白口纪原始陆壳裂解与拼合及过渡基底形成阶段(1800~780Ma)1013

第一节 中元古代—青白口纪晚期(1800~940Ma)1013

第二节 青白口纪晚期—南华纪早期(940~725Ma)1015

第五十七章 南华纪—晚三叠世早期超大陆裂解和增生造山板块构造阶段(780~227Ma)1020

第一节 南华纪—震旦纪(780~541Ma)1020

第二节 寒武纪—志留纪(541~416Ma)1021

第三节 泥盆纪(416~359Ma)1024

第四节 石炭纪—晚三叠世早期(252~220Ma)1027

第五十八章 晚三叠世晚期—全新世上叠盆地和陆内造山阶段(227Ma—现代)1031

第一节 晚三叠世晚期—侏罗纪(200~145Ma)1031

第二节 早白垩世—古新世(145~55.8 Ma)1032

第三节 始新世—全新世(55.8 Ma-现今)1033

小结1036

第十一篇 重要矿产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1041

第五十九章 概述1041

第一节 陕西省矿产资源概况1041

第二节 成矿区带划分1041

第六十章 成矿地质背景1044

第一节 沉积作用与沉积矿产1044

第二节 岩浆作用与岩浆矿产1045

第三节 变质作用与成矿1047

第四节 区域构造与成矿1052

第六十一章 主要成矿带的成矿类型1053

第六十二章 重要矿床成矿作用1057

第一节 能源矿产成矿作用1057

第二节 金矿成矿作用1057

第三节 钼矿成矿作用1061

第四节 铜铅锌汞锑矿成矿作用1062

第五节 铁锰矿成矿作用1065

第六节 几个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成矿作用1067

第六十三章 重要矿产区域成矿规律1069

第一节 重要矿产区域成矿规律1069

第二节 两期板块汇聚作用与区域成矿的关系1069

小结1070

结束语1071

参考文献1080

附录1 部分断代岩石地层时代按新、旧中国地层指南划分的对照表1089

附录21090

表1陕西省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图幅一览表1090

表2陕西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图幅一览表1095

表3陕西省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图幅一览表1097

摘要1098

热门推荐